延安作家论文-王鑫

延安作家论文-王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延安作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革命文化,乐感文化,历史化

延安作家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18)在《跨际观察与史性阐述——域外作家的延安叙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建构其政治与文化合法性的尝试,最初是以被压抑和被边缘化的状态呈现出来的。以"长征"概念的形成②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本土阐释,和借由域外作家的延安文本为窗口向世界展开的自我诠释,共同构成了延安革命文化得以积淀与传播的源头。本文主要以延安革命文化的域外传播为问题视角,分析社(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8年04期)

[2](2018)在《“从延安到北安”全国作家采风暨第12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颁奖仪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散文选刊(原创版)》期刊2018年11期)

钟翔飞[3](2018)在《新中国工业题材文学兴起的地方——从延安走来的作家与鞍钢》一文中研究指出祖国的钢都鞍山,既是新中国工业化道路开启的地方,也是新中国工业题材文学兴起的地方。1948年2月鞍山解放,钢产量占中国国内总产量91.4%的鞍钢,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并即将兴起大规模的恢复与建设。沸腾的工厂,火红的炉台,繁忙的生产,热(本文来源于《冶金企业文化》期刊2018年04期)

韩晓芹[4](2018)在《延安东北作家群的多重生命体验与文化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现代文学既是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的一部分,同时又具有自己相对独特的状态空间和独立的价值形态,大致包括启蒙文学(1921-1931)、满洲国殖民地文学(1932-1945)、流亡文学(1931-1945)、解放区变革文学(1945-1949)四个板块~((1))。"九一八"事变之后,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作家群们的思想及艺术在经历了血与火的锤炼后,在抗战后期出现了两个明显不同的势头:一是以流亡香港、桂林的东北作家如萧红、端木蕻(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07期)

李惠,高锐[5](2018)在《延安时期作家身份认同的叁个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对延安时期作家文艺创作的规训,遮蔽诸多作家民族国家想象与建构过程中政治身份、民族国家身份、民间文化身份的心理认同,是不符合延安时期作家真实而复杂的心路历程的。事实上,延安时期作家文艺创作立场转变中,包含着浓郁的民族革命情结和对民主政治理想追求中的自我塑造,对共产党抗日民主政治的自觉追随与民族革命救亡重任的主动担当,而非纯粹的政治意识形态规训所使然。在抗战的历史现实面前,众多知识分子作家在毛泽东《讲话》的指引下,积极开展文艺活动,投身民族解放的历史洪流,为民族国家的建构及民族文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尹威[6](2018)在《从文学图景的作家想象到话语空间的国家建构——多维视域下的延安文学方言入文现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文艺政策建构的划时代性的表述,直接造成了延安文学语体态势建构的方言化的生成。以知识分子话语为主要语体形态的前期延安文学迅速被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方言语体所替代。并非源于作家的自觉追求且带有强烈功用性色彩的方言土语语体的入文书写,它既保证了战时延安对文学所具有的宣传及鼓动、教育等效用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参与进了延安对其所向往的文艺新图景的建构想象及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对新政体形态的蓝图谋划于文化霸权层面的主体诉求。(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赵学勇,王鑫[7](2018)在《域外作家的延安书写(1934—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叁四十年代,汇聚延安的域外作家,为中国的国际形象认知拉开了书写"红色圣地"的序幕。国际视野中的延安形象,是在历史与社会所交织的文化语境中,被域外作家、的延安文本"合力"塑造的。革命的个人意识与较高的艺术创造力,使域外作家的延安叙述具有真实的在场感和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也是他们"延安书写"突出的共性特点。对中国民间所孕育的革命力量的"发现",在"人民性"的追索中呼唤与塑形"大众英雄",是域外作家延安书写的精神向度,也是其有别于本土作家的个性特点。他们的创作实践与本土作家的创作经验相辉映,将中外的延安镜像并置,在现实与文学的互文中,推进了延安文学的现代性与世界性。域外作家和本土作家一道参与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创造,将个人话语汇入中国新时代的话语,完成了其文化身份的"重述"。延安的世界认同,历经自我历史创构的艰难过程,突破了国际形象的限定,实现了中国现代历史生成的自证之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杜蕊蕊[8](2018)在《延安作家的日常生活与个人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抗战时期作家的研究,以往多着眼于从他们的作品和文字来建构其服务于抗战的崇高精神世界,宣扬的是一种没有瑕疵的主流抗战观,民族国家宏大话语下的个人日常往往被遮蔽,而日常生活与个人心态有着密切联系。抗战时期的萧军沦入了大逃亡,辗转于武汉、临汾、延安、兰州、成都等地,最后在延安找到了安身之所,在那里度过五个春秋直至抗战结束。萧军在延安是学界至今为止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萧军前往延安仿佛成为了萧军在延安的叙述背景,很少有学者对萧军为什么选择延安进行探究,即便有,也大都强调革命理想政党因素忽略了日常生活因素。到达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延安后,体制化的延安生活对萧军产生很大影响。供给制下的私人家庭生活影响着他对人、事、物的看法与心态改变及文学书写。萧军在延安的公共生活(参与文学活动、文学社团、与人交往)几乎都是围绕鲁迅展开,萧军所讲的鲁迅是个人化的鲁迅,萧军所阐释的鲁迅与公共“鲁迅”的偏差背后,不仅是他对鲁迅精神的坚持,更是对自由精神的捍卫。在强调“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民族国家”的延安,萧军日记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思想主题——宗教,据此我们可以探究萧军日记中的《圣经》阅读与他个人精神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对萧军思想研究的丰富。虽然萧军日记中的语言富有情绪化特征,其中所涉及的部分历史事件的真伪也尚有争议,但这正是萧军历经生活之后依据体验产生的独特自我感受,不论是日记所记录自川渝迁至延安的心路展示,还是延安日常琐屑生活的实录,甚至对自我牢骚的发泄、夫妻关系的本真呈现、对他人带有鲜明主观情绪的好恶评判,等等,都属于中国知识分子,在战火中,在独特空间背景下,丰富而又微妙的思想行为与精神追求,这些使这部日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同时,还使它成为了“大文学”意义上的“文学”书写。日记与传记、评传、回忆录等后来公开发表的作品相比,不光具有私人性,更是对于彼时心态最具时效性的呈现。因此,本文以萧军日记为主要考察对象,辅以评传、传记、回忆录等,来探究日常生活与个人心态之间的关系。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绪论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阐明选题理由。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着重从以往研究界论述不够充分的个人理想与文学事业的追求和较少论及的家庭生活的需要两方面对萧军前往延安的原因进行考察。第二章:探究在体制化的延安私人家庭生活对萧军的影响;萧军与妻子间的两性生活及萧军在延安所见的婚姻恋爱现象都在萧军日记中有所记叙,而萧军的这些生活体验也影响了他相关文学书写。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来辨析体制化生活与萧军日记中的私密性空间。第叁章:萧军受到延安鲁迅的吸引来到延安,到延安之后公共生活几乎都是围绕着鲁迅展开,无论是文学活动、日常工作、还是与人交往萧军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播着心目中的鲁迅。本章主要对萧军日记中的私人鲁迅的阐释与传播,与延安“鲁迅”之间的偏差和导致这偏差的原因进行考察。第四章:对日记中出现的以往在萧军思想研究中从未被讨论过的宗教主题思想进行考察,发掘在延安生活中萧军《圣经》阅读诉求产生的原因和阅读《圣经》给萧军带来的影响。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3-20)

杨家海[9](2018)在《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作家的身份一直备受争议,赞同者认为他们促进了文学民主,改变了文学格局,质疑者认为他们只能算网络写手,与作家的要求还有距离。这不仅和网络作家的生活阅历、文学素养、社会责任有关,还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发展方向有关。网络作家与过去延安作家有着相似的处境。延安作家转型的背景、方式、实绩和身份体制化的教训值得网络作家借鉴。延安作家在政治的指引下转变立场,开创了一条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新文学道路。网络作家在充分利用新媒介的技术优势时,也需要与人民大众相结合。通过比较可以推测,人民大众的文学立场与新媒介的技术优势相结合将是网络文学的可行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赵鹏[10](2017)在《延安革命话语对左翼知识分子的塑造——以“鲁艺”作家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爆发后,大批左翼知识分子奔赴延安,造就了战时延安文艺的繁荣,涌现出"鲁艺""文抗"等多个文化团体。由于"都市惯性",这些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文人还保留着某些个人化的生活方式和话语模式。不过在延安的话语环境中,尤其是在整风运动之后,这些以"鲁艺"作家群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主动接受了延安精神对他们的塑造,融入集体话语模式的合唱中。(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延安作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延安作家论文参考文献

[1].王鑫.跨际观察与史性阐述——域外作家的延安叙述[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8

[2]..“从延安到北安”全国作家采风暨第12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颁奖仪式[J].散文选刊(原创版).2018

[3].钟翔飞.新中国工业题材文学兴起的地方——从延安走来的作家与鞍钢[J].冶金企业文化.2018

[4].韩晓芹.延安东北作家群的多重生命体验与文化身份认同[J].文艺争鸣.2018

[5].李惠,高锐.延安时期作家身份认同的叁个维度[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

[6].尹威.从文学图景的作家想象到话语空间的国家建构——多维视域下的延安文学方言入文现象探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赵学勇,王鑫.域外作家的延安书写(1934—1949)[J].中国社会科学.2018

[8].杜蕊蕊.延安作家的日常生活与个人心态[D].西南大学.2018

[9].杨家海.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赵鹏.延安革命话语对左翼知识分子的塑造——以“鲁艺”作家群为例[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

标签:;  ;  ;  

延安作家论文-王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