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生长分布论文-王锋佰,孙海红

根系生长分布论文-王锋佰,孙海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根系生长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荆条,辽西低山丘陵区,根系,生长规律

根系生长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王锋佰,孙海红[1](2019)在《辽西低山丘陵区荆条根系特征与生长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等手段,研究辽西低山丘陵区不同林龄荆条根系特征与生长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荆条年龄的增长,主要侧根根长与株高的比值有减小的趋势,1年生的荆条根茎比最大为3.25~3.44,4年生的荆条根茎比为2.67~2.78;侧根长和株高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荆条年龄与根茎比具有较好的3次函数关系。随着根系的延伸,其他侧根根系生物量逐渐减少,随着荆条年龄的增加,其他侧根总量增加。随着荆条株密度增大,荆条样地土壤内根系生物量逐渐增大,表现为YD大(株密度大的样地)>CG(荒草地)>YD中(株密度中等样地)>YD小(株密度小的样地);随着株密度的增加,荆条根系密度随之增加,CG>YD大>YD中>YD小。(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吴现兵,白美健,李益农,杜太生,章少辉[2](2019)在《水肥耦合对膜下滴灌甘蓝根系生长和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肥施用制度是影响水肥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该研究主要针对大棚种植甘蓝膜下滴灌下采用不同水肥施用制度时作物根系生长和土壤水氮分布开展试验观测分析,在已有研究推荐的氮肥用量范围中选取了3个氮肥用量(200、300和400 kg/hm2)与制定的灌水方案(上/下限:90%θf/75%θf、100%θf/85%θf和100%θf/75%θf,θf为田间持水率)建立了低水高肥、高水低肥和中水中肥3种水肥施用制度方案,在水利部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大棚内开展了2季田间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较高的灌水下限(85%θf)会增加甘蓝根系在0~20cm土层中的分配比例,较高的水肥用量能增加根系质量;处理2(高水低肥)的灌水施肥制度可使根系层土壤保持较高的含水率和较小的变异系数,且灌溉水向深层渗漏不明显,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变化主要发生在0~40 cm土层,40 cm以下土层变化较小,而对于根系98%以上分布在40 cm以上土层的甘蓝来说,这有利于根系对N素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甘蓝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施肥时灌水量较大会引起硝态氮和铵态氮向深层淋失的危险,且300和400kg/hm2的施氮量在作物收获后土壤表层硝态氮残留量较大。综合分析,该试验认为甘蓝适宜的施氮量200 kg/hm2,适宜的灌水下限85%θf、灌水上限100%θf,该结果可为设施膜下滴灌甘蓝水肥管理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杨涛[3](2019)在《新疆林草复合系统中杨树/紫花苜蓿根系分布及生长发育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杨树(Populus 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林草复合系统中的根系分布、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变化,利用WinRHIZOTM分别对3年生紫花苜蓿和7年生杨树在单作和间作条件下0~60 cm土层中的根长密度(RLD)、平均根直径(ARD)和比根长(SRL)的时空分布进行测定分析,并同时测定单作和间作下紫花苜蓿的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和产量,以及单作和间作下杨树的主茎体积产量。通过研究杨树/紫花苜蓿林草复合系统中的根系分布及林下作物生长发育特性,揭示林草复合系统中地下部分根系的相互影响机制,为合理布局林草复合系统、提高林下植草模式的资源利用率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单作紫花苜蓿和林草复合系统中紫花苜蓿的RLD、ARD和SRL在不同土层和时期均有差异,两者之间差异在第一次刈割后增大。紫花苜蓿与杨树间作降低了苜蓿的RLD和ARD,而林草复合中紫花苜蓿的SRL高于单作苜蓿。同时刈割措施也会导致单作和间作紫花苜蓿的RLD和20~60 cm土层中苜蓿的ARD下降,而且刈割对紫花苜蓿的影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林草复合系统中紫花苜蓿根系受到的刈割影响比单作紫花苜蓿受到的影响大。2.苜蓿覆盖区域下,林草复合系统中杨树在0~20 cm的土层中的RLD和ARD显着高于单作杨树,这反映出林下植草对树根系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在8月份,雨水稀少且蒸发量大的情况下,林下覆盖种植苜蓿对杨树根系的保护作用更加显着。但在没有紫花苜蓿覆盖的区域和较深的土层中(20~60 cm),单作杨树和林草系统中杨树RLD和ARD没有明显的差异。单作和间作杨树的SRL值只在8月5日的0~20 cm土层中有差异,其它时间段和土层中均无显着差异。这表明,林草复合系统中杨树根系的生长在苜蓿生长区域受到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且林草复合系统中地下部分的竞争对杨树根系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较小。3.在林草复合系统的资源竞争中,紫花苜蓿与杨树相比在竞争中处于弱势。间作影响了紫花苜蓿刈割后的再生,表现在单作和间作紫花苜蓿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在刈割后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5)。单作和间作紫花苜蓿株高的差异在第叁茬最大,单作比林草复合系统中紫花苜蓿高14.38%~24.39%。单作和间作紫花苜蓿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差异同样在第叁茬中最大,单作比林草复合系统中紫花苜蓿大32.63%~25.23%。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单作和间作紫花苜蓿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单作中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2和0.884,间作中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6和0.886。所以无论是在单作还是林草复合系统中提高紫花苜蓿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增加产量。4.紫花苜蓿在当地的管理实践中每年可以刈割叁次,单作和间作苜蓿的最高产量均在第一次收获时期,与杨树间作降低了紫花苜蓿的干草产量。在第一次、第二次和第叁次收获中产量分别降低了24.77%、30.97%和43.70%。与单作苜蓿相比,杨树/紫花苜蓿林草复合系统中紫花苜蓿的总产量减少了31.29%。而单作杨树和间作杨树的主茎体积产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再次证明了杨树在林草复合系统的资源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通过计算土地当量比(1.41),发现林草复合系统相比单作具有更高的生产力,林草复合系统增产率达41%。综上所述,相比对应的单作种植模式林草复合系统能够更充分的利用资源,有较高的组合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鉴军帅[4](2019)在《滴灌量对春玉米根系生长分布特征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华北北部补灌区春玉米增密条件下水分需求规律及最佳灌水量,进一步揭示不同滴灌水平下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根系分布规律,为华北北部补灌区春玉米密植节水丰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广德5号为供试材料,分析五个水分梯度对春玉米土壤水分、农艺性状、根系分布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不同滴灌量处理下,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在0-40 cm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变化较为剧烈。(2)通过本研究得出:各处理对广德5号生理成熟期之前各时期株高无显着影响,仅成熟期W4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此外,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除在抽雄吐丝期W3处理显着高于W1处理外,其余时期各滴灌处理差异不大。(3)通过本研究得出:发现春玉米根系主要在垂直生长在0-40 cm以内土壤,40 cm之下土壤中根系分布较少。在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高滴灌量(W4、W5)较低滴灌量(W1)显着增加了0-60 cm土层平均根长密度。(4)滴灌量对穗部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大,但随着滴灌量增大,可以有效降低秃尖长,从而增加果穗粒数,百粒重也在一定范围内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广德5号籽粒产量在W4处理下达到最高,为18109.23 kg/hm~2,比W1、W2、W3和W5分别增加了8.67%、5.42%、11.08%和6.49%。滴灌量的增加,对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_g)和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_b)影响不显着,但显着降低了籽粒产量灌水利用效率(IWUE_g)和生物产量灌水利用效率(IWUE_b)。灌水量与籽粒产量灌水利用效率(IWUE_g)、生物产量灌水利用效率(IWUE_b)呈极显着负相关。综上所述,在种植密度为5000株/亩,滴灌量为1440(m~3 ha~(-1))时,春玉米广德5号植株农艺性状表现较其他滴灌梯度良好,且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18109.23(Kg ha~(-1))和45.50(t ha~(-1))的生物产量,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滴灌措施灌溉1440(m~3 ha~(-1))的水量,可以有效地提高节水效率和农民的经济收入。(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1)

徐强,马晓鹏,吕廷波,王东旺,白蒙[5](2019)在《滴灌条件下不同土壤质地对水稻苗期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土壤质地对水稻苗期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揭示土壤质地对滴灌水稻苗期生长的重要作用,阐明滴灌水稻苗期生长发育机理。【方法】在石河子大学试验场采用盆栽土柱试验,设置重壤土、轻壤土、砂土共3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在播后10、20、30、40 d取样,对比不同处理出苗率、根系形态、生物量、根系活力、根系分布等指标,分析不同土壤条件对滴灌水稻苗期根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结果】砂土平均出苗率比重壤土、轻壤土分别高15.21和4.6个百分点;计算各项指标40 d平均值可知,重壤土处理根数比轻壤土、砂土处理分别高26.73%和15.67%;重壤土处理平均根长比轻壤土、砂土处理分别高4.52%和13.92%;重壤土处理根系体积比轻壤土、砂土处理分别高18.53%和43.15%;砂土处理最长根长比重壤土、轻壤土处理分别高38.44%和12.69%;重壤土处理总生物量比轻壤土、砂土处理分别高19.76%和41.48%。重壤土处理根系生物量比轻壤土、砂土处理分别高14.98%和35.83%。苗期根系活力表现为重壤土>轻壤土>砂土,重壤土处理40 d内平均根系活力比轻壤土、砂土处理分别高3.54%和13.91%;滴灌水稻苗期根系分布情况表现为前期水稻根系集中在0-5 cm土层中,后期根系开始逐渐分布于0-20 cm土层。【结论】不同的土壤质地对滴灌水稻出苗率、根系形态、生物量、根系活力和根系分布影响显着。因此,滴灌水稻的种植推广过程中,不同土壤质地应采取不同的播种量和相应的栽培措施,才能达到滴灌水稻的优质、高产和高效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馨月,王寅,陈健,陈安吉,王莉颖[6](2019)在《水分和氮素对玉米苗期生长、根系形态及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东北地区春旱频发严重影响玉米出苗与苗期生长,明确水分、氮素对玉米苗期生长和根系发育的影响及其耦合效应,可为东北春玉米水、氮调控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2016—2017连续2年设置水分、氮素两因素盆栽试验,土壤相对含水量设4个水平,分别为重度干旱(W0,30%)、适度干旱(W1,50%)、水分适宜(W2,70%)和水分过量(W3,90%);施氮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不施氮(N0,0)、低氮(N1,0.12 g N·kg-1土)和高氮(N2,0.24 g N·kg-1土)。【结果】水分、氮素均显着影响玉米苗期的植株生长、根系发育、氮素吸收与利用,且两因素对植株干重、根系形态、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交互作用显着。土壤水分亏缺或过量均抑制了植株生长、干物质累积、根系发育和氮素吸收。W0处理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其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和植株吸氮量与W2处理相比分别降低55.5%、60.1%和47.4%,氮肥利用率下降6.4个百分点,根长和根表面积分别减少58.2%和59.5%。施氮显着促进玉米苗期植株生长与氮素吸收,降低根冠比,且不同水分条件下氮肥效应及对根系发育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水分适宜条件下施氮促进根系生长,显着增加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植株干重和吸氮量增幅最高。干旱胁迫条件下施氮抑制了根系发育,显着降低根长和根表面积,氮肥效应偏低。水分过量条件下施氮改善根系生长,但施氮效应仍低于W2处理。各水分条件下,N1处理的根长和根表面积均高于N2处理,而体积接近或更小,说明低氮增加了细根的比例。水分、氮素不仅显着影响根系形态,也导致根系空间分布出现明显差异。干旱胁迫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深层土壤的根长分布,W0和W1处理0—12 cm土层根长比例相比W2处理分别下降11.0和8.3个百分点,而24—36 cm土层分别提高9.5和6.9个百分点。与干旱胁迫相反,水分过量趋向于增加根系在表层土壤的聚集。施氮显着促进表层土壤的根系分布,N1和N2处理0—12 cm土层根长比例相比N0处理分别增加16.3和13.7个百分点,而24—36 cm土层分别下降11.5和12.5个百分点。所有水-氮处理中,W1N1处理根系的空间分布最为均衡。【结论】水分、氮素对玉米苗期生长和根系发育有显着的耦合效应,适宜的水、氮措施可优化根系形态与空间分布,增加植株干重和氮素吸收利用。春玉米生产中建议降低氮肥基施用量以发挥水氮耦合效应,促进根系下扎和细根增殖,提高植株耐旱性和氮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田晓燕,陈敏,路峰,王安东,韩广轩[7](2019)在《黄河叁角洲芦苇生长与根系分布特征对不同时期水盐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分和盐分是影响黄河叁角洲地区植被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了解湿地植物对水盐胁迫的响应规律是黄河叁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有效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选择黄河叁角洲地区典型植被芦苇,采用室内盆栽控制实验,研究芦苇生长与根系分布特征对不同水盐处理时期(萌芽期、苗期)和不同水位(CK、-30 cm、0 cm、30 cm)以及不同盐浓度(0%、1.5%)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水盐交互作用对芦苇根系生物量产生显着影响,在无盐分处理和30 cm水位交互作用下根生物量与CK无显着差异,但在1.5%盐分处理和30 cm水位联合胁迫下根生物量显着小于CK,说明土壤盐度会改变植物对水分的耐受阈值;除芦苇株高外,0 cm水位条件的芦苇各项生态指标均表现为高值,而30 cm水淹条件对芦苇生态特征存在一定抑制作用,说明芦苇生长适宜浅水环境;土壤表层芦苇根系总生物量对水盐梯度的响应不敏感,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水盐因子显着影响芦苇根生物量的积累;芦苇须根生物量在0 cm水位、无盐分处理和苗期处理叁因素交互作用下最高,为(6.76±2.19) g·株~(-1),在30 cm水位、1.5%盐分处理和萌芽期处理叁因素交互作用下须根生物量最低,仅为(1.09±0.68) g·株~(-1)。(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赵志成,王为木,郭相平[8](2018)在《水钾耦合对水稻根际土壤钾空间分布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水钾耦合对水稻根际土壤钾空间分布及根系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水稻武运粳30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设置3个水分水平(70%θf~80%θf、80%θf~90%θf、100%θf,θf为饱和含水率),3个钾素水平(混施钾素0、100、200 mg/kg),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测定了水稻苗期(6叶期)根系生理学指标(物质的量、根冠比)和不同土层根际含钾量。【结果】根际土壤中的水溶性钾总量与钾素水平成正比,水溶性钾量在垂直根系方向上呈降低趋势;各层含交换性钾总量与水分水平成正比,交换性钾量在垂直方向上总体呈增加趋势;根际土壤中各层缓效性钾的总量与供钾水平成正比;缓效性钾量在垂直方向上呈降低趋势;施钾能够抑制水稻苗期地上部的生长,轻度水分胁迫有助于水稻苗期根系的生长,而轻度水分胁迫下施钾有助于增大水稻苗期的根冠比;水分对苗期水稻根系干物质的积累有影响,而钾素则影响水稻苗期地上部干物质量的积累。【结论】水钾耦合效应首先是从影响根际土壤中养分的转化开始,当钾素营养被水稻根系吸收利用后,钾素开始由土壤中迁移到根系中,从而对植株及根系生长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刘尧[9](2018)在《大豆生长过程中根系菌群的分布和演替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系微生物组对植物的健康和营养状况产生着强烈影响,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了解植物根系微生物组在空间微尺度的分布和时间演替特征对于作物改良和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多年的研究已证实,植物显着影响了其根系微生物组的结构组成。由土壤到植物根际再到根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呈梯度降低,并受到植物生长时期的显着调控。但是,豆科植物对其根系微生物组成员的动态选择特征目前尚未得到充分阐明,并且大多数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研究均在室内可控环境中进行,而对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植物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田间条件下种植的大豆为研究对象,结合高通量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主要从菌群物种多样性以及共发生互作网络两方面分别对处于不同生长期大豆的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展开研究。结果如下: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比,大豆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显着下降且功能组成更加单一,并在演替特征上呈现出与大豆生长阶段密切相关的模式。受植物调控程度的不同,大豆根际和根内菌群具有不一致的演替特征。其中,根际菌群的组建主要遵循生态位适应性原则而根内菌群更多地由宿主信号显着调节。尽管如此,二者在结构组成上均朝向更加保守和稳健的方向发展并使得多样性更趋一致,特定微生物类群也逐渐在各自微生境中占据主导位置。受共进化适应性的驱动,大豆共生根瘤菌在大豆根系环境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土壤、大豆根际和根内微生物群落的共发生模式也由微生物所处的微生境类型以及大豆的生长阶段共同决定。大豆根系具有比土壤更为复杂的微生物网络结构,并与对应的菌群物种多样性组成显着相关。在大豆根系菌群多样性组成趋于稳定的同时,不同微生物间的互作程度则在一直加强并使得网络更具连通性。受大豆根系的影响,尽管并未发生明显菌群多样性组成的变动,土壤微生物网络在大豆生长后期也具有了更为紧密的连接。随时间推移,3种微生境的微生物网络中均出现更多的物种以关键节点的形式主导着网络结构的形成,同时网络中各物种间也更具相似的生态位共享模式以及协同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安曈昕,杨圆满,周锋,范志伟,陈梦丽[10](2018)在《间作对玉米马铃薯根系生长与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研究玉米马铃薯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生长与分布特征。【方法】以玉米马铃薯间作、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坐标取样法对根系取样。【结果】(1)玉米马铃薯的根系质量密度分布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在>10~20 cm的土层中降低趋势最快,最大值都出现在0~10 cm的土层中。(2)2013年和2014年马铃薯初花期玉米根系质量密度在不同土层都是边二行大于单作和边一行,边一行最小,说明马铃薯初花期间作抑制玉米边一行根系生长,成熟期玉米边一行的根系质量密度反而最大,说明成熟期促进了边一行的根系生长,导致最终了间作玉米的根系质量密度大于单作玉米。(3)无论是马铃薯初花期还是成熟期,马铃薯根系质量密度在0~10 cm土层中边一行明显大于边二行,而到>20~30 cm时边一行小于边二行,说明间作有利于马铃薯边一行根系生长的同时促进马铃薯边二行根系向更深土层扩展,使得间作马铃薯的根系质量密度也大于单作马铃薯。(4)间作系统中玉米根系无论在马铃薯初花期还是成熟期都有向马铃薯生长的趋势,而马铃薯根系在成熟期有向玉米生长的趋势。【结论】因此,玉米间作马铃薯根系分布较为合理,使得间作的根系质量密度大于单作,这为玉米马铃薯间作产量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根系生长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肥施用制度是影响水肥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该研究主要针对大棚种植甘蓝膜下滴灌下采用不同水肥施用制度时作物根系生长和土壤水氮分布开展试验观测分析,在已有研究推荐的氮肥用量范围中选取了3个氮肥用量(200、300和400 kg/hm2)与制定的灌水方案(上/下限:90%θf/75%θf、100%θf/85%θf和100%θf/75%θf,θf为田间持水率)建立了低水高肥、高水低肥和中水中肥3种水肥施用制度方案,在水利部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大棚内开展了2季田间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较高的灌水下限(85%θf)会增加甘蓝根系在0~20cm土层中的分配比例,较高的水肥用量能增加根系质量;处理2(高水低肥)的灌水施肥制度可使根系层土壤保持较高的含水率和较小的变异系数,且灌溉水向深层渗漏不明显,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变化主要发生在0~40 cm土层,40 cm以下土层变化较小,而对于根系98%以上分布在40 cm以上土层的甘蓝来说,这有利于根系对N素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甘蓝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施肥时灌水量较大会引起硝态氮和铵态氮向深层淋失的危险,且300和400kg/hm2的施氮量在作物收获后土壤表层硝态氮残留量较大。综合分析,该试验认为甘蓝适宜的施氮量200 kg/hm2,适宜的灌水下限85%θf、灌水上限100%θf,该结果可为设施膜下滴灌甘蓝水肥管理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技术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系生长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王锋佰,孙海红.辽西低山丘陵区荆条根系特征与生长分布规律[J].辽宁林业科技.2019

[2].吴现兵,白美健,李益农,杜太生,章少辉.水肥耦合对膜下滴灌甘蓝根系生长和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

[3].杨涛.新疆林草复合系统中杨树/紫花苜蓿根系分布及生长发育特性[D].石河子大学.2019

[4].鉴军帅.滴灌量对春玉米根系生长分布特征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9

[5].徐强,马晓鹏,吕廷波,王东旺,白蒙.滴灌条件下不同土壤质地对水稻苗期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9

[6].张馨月,王寅,陈健,陈安吉,王莉颖.水分和氮素对玉米苗期生长、根系形态及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7].田晓燕,陈敏,路峰,王安东,韩广轩.黄河叁角洲芦苇生长与根系分布特征对不同时期水盐胁迫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9

[8].赵志成,王为木,郭相平.水钾耦合对水稻根际土壤钾空间分布及根系生长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8

[9].刘尧.大豆生长过程中根系菌群的分布和演替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10].安曈昕,杨圆满,周锋,范志伟,陈梦丽.间作对玉米马铃薯根系生长与分布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标签:;  ;  ;  ;  

根系生长分布论文-王锋佰,孙海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