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层微管骨架论文-周慧琳

皮层微管骨架论文-周慧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皮层微管骨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纤毛虫,喜藤帕森虫,形态学,蛋白银染色

皮层微管骨架论文文献综述

周慧琳[1](2015)在《土壤纤毛虫喜藤帕森虫皮层微管骨架和细胞质胞器的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腹毛目纤毛虫细胞中含有复杂的皮层微管骨架,包括纤毛器微管和非纤毛器微管,其对细胞运动、支撑、分裂有重要功能。腹毛目纤毛虫种类繁多,其微管骨架等特征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目前该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资料的积累过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水生腹毛类纤毛虫细胞微管结构等做了一些研究,而有关土壤腹毛类纤毛虫细胞器及皮层微管的研究报道甚少,仅限少数几种小型土壤纤毛虫。本文以一种大型土壤纤毛虫喜藤帕森虫(Pattersoniella vitiphila)为研究对象,利用蛋白银染色技术、FLUTAX荧光标记技术、扫描电镜术和透射电镜术,在显微及亚显微水平上获取细胞皮层微管骨架和其他细胞质胞器的相关数据,以探讨喜藤帕森虫纤毛器微管及其他胞质胞器的形态学特征,为研究土壤环境中纤毛虫细胞结构的分化特征提供基础资料。1喜藤帕森虫皮层纤毛器微管骨架的显微观察应用FLUTAX荧光标记显示,喜藤帕森虫皮层纤毛器包括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迁移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其中,口围带波动膜基部附属微管形成发达的口纤毛器基部微管;额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和后纵微管束;迁移棘毛由基体发出后纵微管束和放射状微管束;腹棘毛基部发出放射状微管束;左、右缘棘毛基部除含有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外,并含有放射微管和短微管芽;背触毛基体发出前纵微管、后纵微管。由于蛋白银染色显示的喜藤帕森虫纤毛器及其基部纤维与直接荧光标记显示的皮层纤毛结构及其基部微管的形态相一致,推断蛋白银染色显示的纤毛器基部纤维与直接荧光标记显示的纤毛器基部微管属于同一种结构。喜藤帕森虫归属为腹毛目尖毛科,但与其他水生尖毛科纤毛虫额-腹-横棘毛的“8-5-5模式”相比较,其皮层纤毛模式及基部微管的形态有较大的差异,而与目前报道的土壤纤毛虫相比较,其中左、右缘棘毛基部微管结构的定位方式则显示相似的特征,由此推论喜藤帕森虫的纤毛器基部微管具有其他土壤纤毛虫的共同特征,其纤毛器结构及其基部微管的分化可能与该纤毛虫对土壤环境的适应有关。尤其是,喜藤帕森虫的腹棘毛基部仅含有呈放射状的基部微管束,未见其他类基部微管,这在其他纤毛虫中尚未见报告,该基部微管是否为一类处于进化中的纤毛器基部微管?这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2喜藤帕森虫皮层微管胞器和细胞质胞器的超微观察扫描电镜术和透射电镜术显示,喜藤帕森虫细胞皮层纤毛器中,口围带由平行排列的小膜构成,每片小膜含有4片副小膜,每片副小膜的纤毛数量不同;体纤毛器中,细胞腹面棘毛基部由规律性排布的基体构成,每根棘毛一侧含有一定数量的裸毛基体。表膜是由质膜和表膜泡外膜、表膜泡内膜叁层膜紧贴在一起组成的细胞外层界膜;表膜下不同位置具有大量微管聚集而成的微管层或者微管束;细胞质含有凝胶质和溶胶质,其中凝胶质内富含线粒体,溶胶质中含有大量的膜性小泡、食物泡、内质网等细胞器,此外许多膜结构在溶胶质内形成膜性管道或膜性沟槽,或其他膜性分隔。结果表明,喜藤帕森虫的皮层及表膜下微管的发达程度,以及细胞质内细胞器和膜性结构的多样性是水生纤毛虫的同种结构所不能及的,依据该纤毛虫在土壤环境的生命活动中,须适应土壤中干湿度的变化,不断经历形成包囊的休眠生命活动和脱包囊后的营养生长过程的分析,其中发达的表膜下微管可能有益于细胞在土壤间隙中的运动,细胞质内丰富的膜结构可能也与细胞形成包囊后对细胞器的利用和自噬作用有关,因此,所述细胞结构的分化也可能与土壤环境的适应有关。(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10-01)

李艺松,柳伟君,顾福康[2](2008)在《伍氏游仆虫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的荧光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伍氏游仆虫皮层细胞骨架是以微管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各纤毛器骨架和骨架附属微管,以及与非纤毛器骨架相互联系形成的立体骨架.整个皮层骨架包括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尾棘毛和背纤毛等纤毛器及其骨架、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其他皮层微管骨架.伍氏游仆虫细胞背、腹面存在网格结构;细胞背面存在成列的空洞样结构;毛基体周围的玫瑰花样强荧光标记,呈现更加精细的网格结构.结果揭示:与其他腹毛类纤毛虫相比,游仆虫纤毛器有了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细胞背腹面存在的网格是游仆虫细胞表面的真实结构,是游仆虫细胞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的一部分;细胞背面的空洞样结构及毛基体周围的更精细结构,揭示出毛基体基部存在着更加复杂的微管骨架.所得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微管类胞器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李艺松,柳伟君,顾福康[3](2008)在《伍氏游仆虫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的荧光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Flutax 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伍氏游仆虫皮层细胞骨架是以微管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各纤毛器骨架和骨架附属微管,以及与非纤毛器骨架相互联系形成的立体骨架。整个皮层骨架包括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尾棘毛和背纤毛等纤毛器及其骨架、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其他皮层微管骨架。伍氏游仆虫细胞背、腹面存在网格结构;细胞背面存在成列的空洞样结构:毛基体周围的玫瑰花样强荧光标记,呈现更加精细的网格结构。结果揭示:与其他腹毛类纤毛虫相比,游仆虫纤毛器有了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细胞背腹面存在的网格是游仆虫细胞表面的真实结构,是游仆虫细胞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的一部分:细胞背面的空洞样结构及毛基体周围的更精细结构,揭示出毛基体基部存在着更加复杂的微管骨架。所得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微管类胞器的功能。(本文来源于《2008年上海市动物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二)》期刊2008-01-01)

汤蕾[4](2007)在《贻贝棘尾虫皮层微管骨架的超微结构及微管蛋白的免疫电镜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腹毛目纤毛虫贻贝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为材料,应用扫描电镜术、透射电镜术及免疫电镜术等从细胞皮层超微结构和蛋白质组成、细胞骨架体系等不同水平探讨了贻贝棘尾虫细胞结构的分化特征,所得结果按叁部分论述如下:1形态发生中皮层纤毛器的扫描电镜观察贻贝棘尾虫皮层纤毛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纤毛等组成。应用扫描电镜术观察到,贻贝棘尾虫无性分裂过程中,处于形态发生区的表膜产生孔洞,于小孔内伸出纤毛芽,组成新纤毛器的原基区;老口围带后1/3部分发生更新,前2/3部分的小膜无明显变化,此后两者共同形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左、右缘棘毛原基分别在老缘棘毛前端和中部的棘毛瓦解位置产生,此后新的左、右缘棘毛列分别在老缘棘毛的右侧形成。结果表明,贻贝棘尾虫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基体是在表膜下发生的,前仔虫口围带结构建成与部分老口围带的更新有关,并且处于形态发生区的老纤毛结构对新结构的形成不但具有物质贡献,并可能具有定位或定向作用。本研究从亚显微水平上较完整地显示了贻贝棘尾虫纤毛器骨架形态发生的细节,为深入了解贻贝棘尾虫细胞发育提供新的资料,对进一步揭示微管类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是有意义的。2无性生殖周期中皮层微管骨架的透射电镜观察原生动物贻贝棘尾虫微管类细胞骨架除了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纤毛等构成的纤毛器微管骨架外,还包括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其他皮层微管骨架。应用透射电镜术显示,贻贝棘尾虫纤毛区皮层中,除表膜、纤毛基体(含基体微管)、基体附属结构(基体间连接以及基体发出的纤毛后微管、横微管)等结构特征外,还包括毛基体水平的口围带小膜骨架、毛基体下水平的小膜托架及托架后附属纤维,额腹横棘毛骨架及其附属纤维,以及这些纤毛器骨架中毛基体间的连接结构,非纤毛区皮层骨架包括表膜下微管层、皮层左、右侧微管带和尾部微管网等。形态发生过程中,各类纤毛器的基本组成成分毛基体及其联系的纤维结构亦发生规律性的装配和定位过程。上述结果为构建棘尾虫皮层细胞骨架的叁维图形,提供了较接近纤毛器整体水平的详细资料,为探索无性分裂过程中各类纤毛原基发生的顺序性及相互关系等有一定的意义。3α-微管蛋白的免疫电镜定位本部分研究综合了国内外应用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显示细胞骨架及胞内组分的实验方法,结合单细胞原生动物的一些特征,对试剂的配方及操作流程作了部分改良及调整,增加了皂苷孵育、多聚甲醛和戊二醛双重固定等步骤,改进了包埋后染色的步骤。所得结果显示,贻贝棘尾虫口围带小膜基体及基体下的附属纤维、相邻基体间的连接纤维等,棘毛区的基体及纤毛杆等结构均有胶体金颗粒分布,表明这些结构都是一类以微管蛋白为基本成分的微管胞器。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显示原生动物皮层微管骨架方法的建立是对蛋白银方法、免疫荧光技术的补充和完善。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扫描电镜术显示的纤毛器水平上皮层细胞骨架的形态发生过程、应用透射电镜术从毛基体水平、毛基体下水平显示的贻贝棘尾虫无性生殖周期中皮层细胞骨架的超微结构,与应用免疫电镜技术揭示的贻贝棘尾虫皮层细胞骨架结果基本一致。所有这叁部分结果为贻贝棘尾虫形态发生学及分子水平上微管蛋白成分研究提供了基础的资料。(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牛延宁[5](2007)在《一种海洋游仆虫细胞皮层及微管类骨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游仆虫类原生动物是腹毛目纤毛虫中一类皮层及核器分化较为特殊的类群,其细胞纤毛器形成额腹棘毛—横棘毛—尾棘毛及背触毛等腹、背面纤毛结构。细胞形成一巨大的大核和一圆球形的小核,此外细胞含有复杂的如前纵、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等微管胞器,显示出了细胞结构最复杂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的典型特征。目前,游仆类纤毛虫已受到各个领域的研究者的关注,对游仆虫细胞形态、形态建成及其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研究水平已经从细胞水平发展到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但是所得结果主要来自淡水游仆虫,对海水游仆虫的资料则十分欠缺,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一种海水游仆虫为材料,对细胞形态结构及细胞膜蛋白进行了研究,并与一种淡水游仆虫进行了比较。(1)细胞表面、皮层及细胞质的超微结构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到海水游仆虫细胞表面、皮层及细胞质的超微结构特征与报道的许多淡水游仆虫不同,其中:腹面纤毛器为10-5-5模式,背触毛8~9列;表膜内存在按一定间隔分布的电子着色极深的轴杆样结构,其功能尚须探讨;未观察到伸缩泡孔,但腹面最右一根额腹棘毛下存在一小孔,推测可能与渗透压的调节有关。纤毛区纤毛杆内微管结构为典型的“9+2”模式,毛基体外同样有围棘纤维篮存在。细胞质内含细胞核、线粒体及围绕基体的囊泡状结构等细胞器。囊泡状结构可能也参与细胞内渗透压的调节。此外,对该海水游仆虫超微结构的观察如背、腹面银线网格,背、腹表膜下微管的排列方式及走向,纤毛器及非纤毛器微管骨架的分布等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2)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形态发生、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的观察利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方法,跟踪标记了海水游仆虫在无性生殖时期的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发生、迁移、定位的过程并观察了其非分裂期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在无性生殖时期,细胞腹面棘毛从产生原基到新纤毛器成熟直至迁移定位的一系列过程似乎都与老纤毛器有着密切联系:新口纤毛器发生于老口纤毛器下方皮层内,从上至下逐渐组装成田口小膜;额腹棘毛原基发生于老额腹棘毛与横棘毛之间,其中9根来源于3-3-3-3-2模式,第10根单独发生于口围带右侧。背触毛及尾棘毛的发生可能是在老背触毛的指导下完成的。老背触毛可能起了模板的作用。在非分裂期,海水游仆虫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与一种淡水游仆虫相比,具有口围带小膜托架呈棍棒状,额腹棘毛区微管束分化程度较低,放射微管束较多,腹部脊内具有横向微管束及背面主要为横向微管束等特点,而淡水游仆虫则具有口围带小膜托架呈薄片状,额腹棘毛区微管束分化程度较高,背面主要是纵向微管束等特点。这些结果对游仆虫皮层细胞骨架系统的形态、形态建成以及成分提供了补充性资料。(3)细胞膜蛋白的成分分析由于研究材料的生活环境较为特殊且国内外对于游仆虫膜蛋白的研究资料较少,因此比较了在不同生活环境下海水游仆虫和一种淡水游仆虫膜蛋白成分的差异。根据膜蛋白具有疏水性可以溶于非离子去垢剂中的特性,采用非离子去垢剂抽提分级分离法提取膜蛋白,进而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游仆虫在123KD、77.5KD和52KD具有相同的条带,但含量有差异,推测这3种蛋白在淡水和海水游仆虫中不存在种特异性;海水游仆虫具有102KD、63KD、43KD等条带,淡水游仆虫具有99.5KD、29KD、27KD等条带,这些差异可能与两种游仆虫的不同生活环境有关。(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曾红[6](2006)在《腹毛目纤毛虫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及微管蛋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真核生物细胞骨架的研究是细胞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由于原生动物纤毛虫具有多种复杂的细胞骨架结构,加之其材料培养和处理的优点,一直被作为研究细胞骨架结构与功能及其细胞调控的理想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学者应用蛋白银染色方法和超微结构方法,显示了纤毛虫细胞皮层中以纤毛基体作为主成分的骨架结构,探讨了纤毛虫皮层纤毛器的形态、形态发生及其结构形成机理,在国内外原生动物细胞学领域成为主流。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应用非离子去垢剂处理和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稳定保存微管结构的透射电镜术,微管蛋白的抗体标记及其免疫荧光技术及相关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显示纤毛虫的微管胞器及其微管蛋白组分,探索微管胞器的形态、功能及其微管装配机理,积累了较多的资料,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是,目前仅对草履虫、四膜虫中分散排布的体纤毛基体的装配有较深入的了解,而对不同种纤毛虫的毛基体特别是紧密聚集排列的纤毛器基体微管的装配和基体微管装配在细胞内的启动和发生过程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鉴于这种情况,本文采用细胞微管结构分化更为复杂,细胞皮层纤毛器形成紧密聚集排列的腹毛目纤毛虫为对象,应用其皮层纤毛器分化具有典型特征的叁种纤毛虫,即游仆虫(Euplotes sp.)、贻贝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和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sp.)为材料,应用特异性显示微管及微管蛋白的FLUTAX直接荧光标记法和抗α、抗γ微管蛋白免疫荧光标记法,以及扫描电镜术(SEM),研究了其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的组成和发生;此外,对扩增出的游仆虫、伪尾柱虫编码γ微管蛋白的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并采用RNAi喂食法使游仆虫γ微管蛋白基因沉默,初步探讨了γ微管蛋白编码基因的功能。结果如下: 1 纤毛虫皮层纤毛器微管骨架 腹毛目纤毛虫皮层纤毛器微管骨架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背纤毛等纤毛器微管和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组成。叁种纤毛虫皮层纤毛器微管骨架的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皮层微管骨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伍氏游仆虫皮层细胞骨架是以微管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各纤毛器骨架和骨架附属微管,以及与非纤毛器骨架相互联系形成的立体骨架.整个皮层骨架包括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尾棘毛和背纤毛等纤毛器及其骨架、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其他皮层微管骨架.伍氏游仆虫细胞背、腹面存在网格结构;细胞背面存在成列的空洞样结构;毛基体周围的玫瑰花样强荧光标记,呈现更加精细的网格结构.结果揭示:与其他腹毛类纤毛虫相比,游仆虫纤毛器有了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细胞背腹面存在的网格是游仆虫细胞表面的真实结构,是游仆虫细胞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的一部分;细胞背面的空洞样结构及毛基体周围的更精细结构,揭示出毛基体基部存在着更加复杂的微管骨架.所得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微管类胞器的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层微管骨架论文参考文献

[1].周慧琳.土壤纤毛虫喜藤帕森虫皮层微管骨架和细胞质胞器的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5

[2].李艺松,柳伟君,顾福康.伍氏游仆虫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的荧光标记[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3].李艺松,柳伟君,顾福康.伍氏游仆虫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的荧光标记[C].2008年上海市动物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二).2008

[4].汤蕾.贻贝棘尾虫皮层微管骨架的超微结构及微管蛋白的免疫电镜定位[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牛延宁.一种海洋游仆虫细胞皮层及微管类骨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曾红.腹毛目纤毛虫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及微管蛋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皮层微管骨架论文-周慧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