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线索论文-任艳娜,王涛,余佳,袁必鑫,杨伟平

外源线索论文-任艳娜,王涛,余佳,袁必鑫,杨伟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源线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听整合,外源空间注意,单通道线索,双通道线索

外源线索论文文献综述

任艳娜,王涛,余佳,袁必鑫,杨伟平[1](2019)在《外源单通道空间线索减弱视听整合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外源性空间注意可以促进呈现在线索化位置的刺激的反应。本研究采用视听觉辨别任务进一步研究不同感觉通道线索如何影响外源性注意与视听整合之间的交互作用。平均反应时间的分析结果显示,被试对视听觉刺激的反应速度明显比对视觉刺激或者听觉刺激的反应速度快(all p <0.011);被试在有效线索条件下的反应速度明显比无线索或者无效线索的反应速度快(all p <0.010)。冗余信号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无线索条件下的视听整合效应(峰值:15.97%,曲线下面积:18.12)比有线索条件下的视听整合效应大(有效听觉线索、有效视听觉线索、无效听觉线索、无效视听觉线索、无效视觉线索的峰值分别为:7.20%, 11.54, 4.26%, 8.30%, 7.40%,其相应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23, 15.63, 3.03, 8.76, 5.84)。该结果表明,外源性线索可以提高对刺激的反应速度,但减弱了视听整合效应;并且单通道线索条件下的视听觉整合效应比双通道线索条件下的视听觉整合效应小。研究结果提示,视听觉双通道显示可以诱发更稳定的视听觉效应。(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刁留亭[2](2018)在《奖励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加工是指个体受到外源性线索驱动(外源性驱动)或受到个体自身的意图驱动(内源性驱动)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调控目标导向性行为的加工过程。先前的控制加工模型将控制加工分为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控制加工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奖励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动机性激励通常能够促进个体的控制加工。虽然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控制加工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都是个体高级控制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先前的研究仅关注奖励如何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控制加工(例如,抑制控制加工),奖励能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例如,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目前仍旧不清楚。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控制加工成分(例如,外源性线索驱动的转换加工和内生意图性转换加工)不仅会受到奖励本身“绝对价值”的影响,还会受到奖励价值在试次间相对变化(即奖励的“相对价值”)的影响。尽管这些研究为我们探讨奖励和控制加工之间的关系带来了新的启发,然而奖励的“相对价值”怎样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的转换加工和内生意图性转换加工以及这种影响背后的神经机制目前仍旧不清楚。大量先前的研究表明高奖励能够通过诱发个体更高的动机水平进而促进任务表现,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境中(例如,在无意识决策任务中)个体的动机水平可能对任务表现没有影响。因此,奖励对个体控制加工的影响是否存在边界需要进一步地进行探讨。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技术,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和时频分析(Time-frequency Analysis,TFA)等方法,通过四个研究(共5个实验)来探讨奖励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控制加工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在研究一和研究二中,我们通过考察奖励的“绝对价值”对有意识/无意识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抑制控制加工(研究一)和有意识/无意识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研究二)的影响来探讨奖励影响两种类型的抑制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以及奖励对控制加工的影响是否存在边界。进一步地,我们在研究叁和研究四中通过操纵高奖励和低奖励线索在试次间出现的顺序形成奖励的“相对价值”,并将奖励线索与任务线索范式(研究叁)和自主任务转换范式(研究四)结合来进一步探讨奖励价值的相对变化(即奖励的“相对价值”)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控制加工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一对高奖励和低奖励线索进行block间设置,并将奖励线索和掩蔽版的Go/NoGo任务结合探究奖励影响有意识和无意识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抑制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ERP结果和时频结果一致表明高奖励不但能够促进有意识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抑制控制加工,而且能够促进无意识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抑制控制加工,这些促进效应都表现为高奖励(相较于低奖励)在前额叶脑区诱发了更正的P3波幅以及更强的th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这些结果表明前额叶P3成分以及theta频段神经震荡可能参与了奖励对有意识和无意识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抑制控制加工进行的持续性的调控。研究二中的实验1首先使用掩蔽版的Go/No-Go/Choose任务探究有意识和无意识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实验1的结果表明有意识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在前额叶脑区诱发了N2和P3成分,在时频维度上则表征为早期以及晚期low beta频段的神经震荡活动,表明了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可能存在两个加工阶段:早期的决策加工阶段和晚期的行为准备/行为执行阶段。此外,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能够由无意识刺激诱发产生,表现为前额叶N2成分以及早期low b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进一步地,实验2对高奖励和低奖励线索进行block间设置,并将奖励线索和掩蔽版的Go/NoGo/Choose任务结合起来探讨奖励影响有意识和无意识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高奖励能够促进有意识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表现为高奖励(相较于低奖励)在前额叶脑区诱发了更正的N2波幅和P3波幅以及更强的早期和晚期low b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这些结果表明奖励能够持续性地影响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中早期的决策加工阶段和晚期的行为准备/行为执行阶段。有趣的是,虽然我们在实验2中也观察到了无意识刺激诱发的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但是高奖励和低奖励对无意识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的影响并没有显着性差异,暗示了奖励虽然能够广泛地影响个体的控制加工,但是其对个体控制加工的影响范围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研究叁通过操纵高奖励和低奖励线索在实验中出现的顺序,并将这些奖励线索和任务线索范式结合探究奖励价值的相对变化对外源性线索驱动的转换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奖励价值增加条件下的转换代价(switch cost)比在奖励价值持续高条件下的转换代价更小,表明奖励价值的相对增加能够促进个体的转换加工。ERP结果和时频结果表明在线索刺激呈现阶段,奖励价值增加(相较于奖励价值持续高)在前额叶脑区诱发了更负的关联负变(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CNV)波幅和更强的th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然而上述两种奖励类型在顶叶脑区诱发的alph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在数字任务呈现阶段,奖励价值增加在前额叶脑区诱发了更负的N2波幅和更强的th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了前额叶theta频段神经震荡可能参与了奖励价值的相对变化对外源性线索驱动的灵活性控制加工的调控,而顶叶alpha频段神经震荡则可能广泛参与了个体对工作记忆中任务相关信息的提取和更新。研究四同样通过操纵了高奖励和低奖励线索在实验中出现的顺序,并将这些奖励线索和自主转换范式结合探究奖励价值的相对变化对内生意图性转换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奖励价值增加条件下的自主转换代价(voluntary switch cost)比在奖励价值持续高条件下的自主转换代价更小,而“自主转换概率”则更大,表明奖励价值的相对增加能够促进个体的自主转换加工。ERP结果和时频结果表明在线索刺激呈现阶段,奖励价值增加(相较于奖励价值持续高)在前额叶脑区诱发了更弱的th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在顶叶脑区则诱发了更强的low b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在数字任务呈现阶段,奖励价值增加在前额叶脑区诱发了更负的N2波幅和更弱的前额叶th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了奖励价值相对增加时个体可能通过策略性地削弱前额叶中优势的先前任务相关的信息对当前任务表现的干扰,从而将更多的认知资源分配到后续的任务准备阶段最终促进了个体的自主转换加工。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奖励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控制加工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之间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前额叶theta频段神经震荡可能参与了奖励对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控制加工的调控;相较之下,前额叶/顶叶low beta频段神经振荡则可能与奖励调控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密切相关。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奖励既能够通过“绝对价值”持续性地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也能够通过“相对价值”灵活地和策略性地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体现了奖励对控制加工有广泛的影响。然而,我们同时还发现奖励价值对无意识决策加工无法产生影响,暗示了尽管奖励对个体控制加工有着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仍然可能存在着边界。(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10-08)

张春燕[3](2018)在《自主任务转换与外源性线索诱发任务转换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个体只有随时保持思维和行动的灵活性,才能快速有效地应对周围变化的环境。然而,要保持思维和行动的灵活性依赖于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执行控制功能,它能让我们从繁杂多样的环境中,协调知觉、认知、动机,并对这些过程进行重新配置,以保持协调有序的行为,促使个体适应繁杂多样的环境变化。但先前对执行控制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外源性线索诱发的认知任务(如:任务转换范式)进行探索,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非只能通过外源性的线索才能诱发我们执行任务转换,还存在很多通过内生自主性进行任务转换的情况。Arrington和Logan于2004年首次探讨了因个体内生意图而产生的任务转换行为,即自主任务转换。自此之后,自主任务转换已然成为执行控制能力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然而,自主与外源性线索诱发的任务转换的转换原因各不相同,那么他们的加工过程与神经机制或许也有所不同,并且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任务的转换方式存在反应时与错误率的差异,进而支持了此推测。但对于两种转换方式的加工过程及其神经机制存在怎样的差异性,尚未明晰。鉴于此,本研究集中于以上两点,通过外源性线索诱发的任务转换与自主任务转换两组实验,全面系统地考察两种转换方式的神经机制以及两种任务加工机制的差异。实验一采用任务线索转换范式和EEG技术,探讨了外源性线索诱发任务转换的认知加工过程。共有24名被试,有效实验数据为24份。行为与ERP数据的结果显示:(1)转换任务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均大于重复任务的。这说明,无论线索与刺激是否同时出现,外源性线索诱发的任务转换均会产生转换代价;(2)外源性线索诱发的任务转换主要由前额叶与顶叶的控制;(3)外源性线索诱发的转换任务与重复任务的差异体现在叁个加工过程:第一,内源性准备过程。即使线索与刺激同时出现,被试也会有内源性准备过程,并且内源性准备的努力程度与前后试次的一致性有关,即一致性程度越低,所需投入的努力越多促使前额叶激活的的晚期负波(Late negative potential,LNP)成分更负;第二,任务设置惯性抑制过程。在此过程中转换任务和重复任务均会产生对任务设置惯性的抑制,以此确保任务执行的正确率。但抑制提示信息影响了抑制过程所需投入的认知资源,即提示信息越多,抑制所需投入的认知资源越少。因此,重复任务因较少的抑制信息而引起较多的所需认知资源,促使顶叶激活的N2成分更负;第叁,任务设置更新过程。当线索与刺激同时出现时,被试优先对线索进行检索,并对此进行必要的情景更新。并且在转换任务时,被试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与当下任务匹配的任务设置,因而需要投入更多的心理资源,进而促使顶叶激活的P3b成分更正;(4)在外源性线索诱发任务转换的过程中,转换代价可能产生于内源性任务准备与设置更新过程。实验二采用自主任务转换范式和EEG技术,探讨了自主任务转换的认知加工过程。共有25名被试,有效实验数据24份。行为与ERP数据的结果显示:(1)在个体可以自主选择任务的情况下,存在选择偏好。被试更倾向于选择相对简单的重复任务,说明个体的自主选择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2)在自主任务转换中,重复任务的反应时与错误率显着低于转换任务的反应时与错误率。这说明,自主任务转换仍然存在转换代价,进而佐证了其在执行功能研究中的重要意义;(3)自主任务转换同样由前额叶和顶叶控制,其中左侧中央顶叶起主导作用;(4)自主的转换任务与重复任务的差异体现在叁个加工过程:第一,内源性准备过程。如同外源性线索诱发的任务转换,自主任务转换过程也存在内源性准备过程,但两种任务的结果却相反。这可能是因为实验要求的差异,促使被试在执行重复任务时更加谨慎,进而投入的准备工作更多,从而诱发了更负的前额叶晚期负波(Late negative potential,LNP)成分;第二,自主选择任务设置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要自主地决定接下来要执行的任务,而此过程与左侧中央顶叶密切相关,即转换任务选择难度更大,所需要的认知资源更多,左侧中央顶叶激活的N2成分更负;第叁,任务设置惯性抑制过程。在此过程中,转换任务与重复任务均会产生对上一个任务设置惯性的抑制,这与外源性线索诱发的任务转换结果一致,说明抑制过程不会受到内生意图的影响,但由于左侧中央顶叶参与了任务设置的抑制,并且在转换任务中投入的认知资源更多,而个体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在左侧中央顶叶任务转换投入的认知资源更多,因此在顶叶的认知资源投入就会相对减少,从而使得重复任务中在此过程需要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所激活的顶叶的N2成分更负;(5)自主性任务转换过程中的转换代价可能产生于个体自主选择任务设置过程。综上,自主任务转换与外源性线索诱发任务转换均由前额叶和顶叶控制,但二者的认知加工过程以及产生转换代价产生的过程有所差异。认知加工过程的差异主要源于两方面:第一,自主任务转换包含自主任务设置的选择,而外源性任务转换则无此过程;第二,外源性线索诱发的任务转换在任务设置更新过程,转换任务需要投入的更多认知资源,但自主任务的转换因个体自主性选择的影响,促使记忆提取所耗费的认知资源与重复任务之间的差异不显着。产生转换代价的差异:自主任务转换可能仅仅来源于自主选择任务设置过程,而外源性线索诱发任务转换的转换代价则可能来源于内源性准备过程和任务设置更新两个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2)

于长宇[4](2015)在《确定情境下注视线索效应的外源性注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注视线索效应是一种由他人注视方向引导观察者注意转移的现象,表现为对随后出现在注视位置上(线索化)客体的加工效率高于非注视位置(非线索化),一般以线索化与非线索化位置间的反应时差异作为衡量指标。采用注视线索范式,以往研究发现注视线索效应满足判断自动加工的两条标准—非意向性原则和负载不敏感原则,是一种外源性的注意转移;但也有少量研究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注视线索效应是一种内源性的注意转移。为探究注视线索效应的内、外源特征,研究在注视线索范式基础上设置了确定情境,实验中被试可以完全确定靶子出现的位置。因为注视线索是与任务完全无关的,跟随注视线索转移注意甚至还会妨碍当前任务的进行,从而引发被试自上而下对注意的控制,考察对注视线索效应的影响。研究共包括一个基线实验和两个正式实验。基线实验采用经典的注视线索范式并完成对靶子的辨别任务,考察辨别任务条件下注视线索效应的时程特点,目的是:(1)为随后正式实验中SOA的设置提供参考;(2)作为正式实验中注视线索效应结果的基线对照。基线结果表明注视线索效应在线索—靶子呈现时间间隔(SOA)为500ms时稳定存在,在SOA为1200ms消失并且不伴随返回抑制。实验a在经典的注视线索范式基础上加入位置提示图形,图形在每个试次前呈现,被试据此可以确定靶子出现的位置,以此构成确定情境,考察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对注视线索效应的影响。实验b在实验a的基础上改变位置提示图形的呈现方式为在每一组试次前呈现,被试据此可以确定这一组中的靶子位置。同实验a相比,实验b加强了自上而下对注意的控制强度,依旧考察对注视线索效应的影响。两实验结果表明,无论位置提示图形在试次间呈现(实验a)还是在组间呈现(实验b),注视线索效应均没有受到影响,均与基线实验特点保持一致:注视线索效应在短时程条件下(SOA为500ms)稳定存在,在长时程条件下(SOA为1200ms)消失,并且不伴随返回抑制效应。研究结果证实了注视线索效应具有外源性注意的特征,支持外源性注意转移观点。(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于长宇,张明[5](2014)在《确定情境下注视线索效应的外源性注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注视线索效应是一种由他人眼睛注视方向引导观察者注意转移的现象。已有研究支持注视线索效应是一种外源性的注意转移,主要基于其不易受到自上而下意志控制的特点,满足自动加工的非意向性原则。但在以往研究采用的注视线索范式中,注视线索对靶子位置都是无预测性的,被试并不确定靶子将会出现在哪边,因此自上而下的执行对注意的控制作用就不够强。本研究为了加强自上而下的控制作用,在注视线索范式中加入位置提示图形以设置确定情境(即图形对靶子位置的预测性为100%),考察了注视线索效应是否满足非意向性原则。实验1为单因素两水平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线索靶子一致性(一致:注视方向和靶子位置相同、不一致:注视方向和靶子位置相反)。在每个试次开始后,随机出现一个图形(圆形或方形),代表该试次中靶子的位置,随后依次呈现注视线索和靶子。被试的任务是完成对靶子的辨别。实验1结果发现,一致条件下辨别任务的反应时显着短于不一致条件。实验2改变了位置提示图形的呈现方式,由试次间随机呈现(实验1)变为区组间随机呈现,代表接下来一个区组所有试次中靶子的位置。实验2的结果发现,一致条件下辨别任务反应时显着短于不一致条件。两个实验的结果一致说明,注视线索效应在确定情境下依然稳定存在,满足非意向性原则。研究支持了注视线索效应是一种外源性注意转移的观点。(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安龙[6](2013)在《朝向外源性线索的无意识注意过程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下而上注意和意识的加工分离是近年来无意识注意的重要研究领域。综述了当前利用外周掩蔽线索和空间外源性线索相结合的方式考察无意识状况下注意加工过程的主要实证研究,分析了无意识注意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王敬欣,贾丽萍,何立媛,李永鑫[7](2013)在《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内外源线索条件下的眼跳》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镜像反眼跳范式,利用眼动技术对34名五年级儿童(年龄匹配组17人,阅读障碍组17人)在内外源线索条件下的眼跳表现进行了考察,以进一步探讨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产生机制。结果发现,只有在外源线索条件下,阅读障碍儿童的正确眼跳潜伏期长于正常儿童;阅读障碍儿童在两种线索条件下的眼跳方向错误率均高于正常儿童;阅读障碍儿童的眼跳平均速率与正常儿童没有差异。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阅读障碍儿童的注意和眼跳缺陷可能是导致其阅读困难的共同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3年07期)

潘运,全小山,林伟民,杨桂芳[8](2011)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变化对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距离效应(number distance effect)是数字加工的一种特有效应,指对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进行比较时,反应时和错误率会随着两个数字之间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已有研究发现数字加工与注意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采用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材料为小数(1~4)和大数(6~9)的阿拉伯数字,以判断数字是否比5大为任务,考察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不同注意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变化对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内源性线索条件下,当线索提示有效性为80%时,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当线索提示有效性为50%时,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但非注意条件下,只有小数出现了距离效应,大数的距离效应明显减弱或消失;(2)在外源性线索条件下,无论线索提示有效性为80%,还是50%,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大小数均出现了距离效应。(本文来源于《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1)

潘运,白学军,沈德立[9](2011)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对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考察了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不同注意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对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材料为小数(1~4)和大数(6~9)的阿拉伯数字,以判断数字是否比5大为任务,结果发现:①内源性注意条件下,当线索提示有效性为80%时,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当线索提示有效性为50%时,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但非注意条件下,只有小数出现了距离效应,大数的距离效应明显减弱或消失;②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无论线索提示有效性为80%还是50%,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大、小数均出现了距离效应.(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8期)

潘运,全小山,林伟民,尚随峰[10](2011)在《外源性注意不同线索提示比例对汉字数字SNARC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osner的线索实验范式,以判断数字奇偶为任务,材料为"壹"到"玖"的汉字数字,探讨外源性注意条件下不同线索提示比例对汉字数字SNARC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有效线索提示为80%时,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对汉字数字的加工均出现明显的SNARC效应,尽管在非注意条件下汉字数字出现明显的SNARC效应,但效应的趋势是减弱的,主要表现在大数字(捌和玖)上;(2)当有效线索提示为50%时,在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汉字数字都表现出明显的SNARC效应。(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外源线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控制加工是指个体受到外源性线索驱动(外源性驱动)或受到个体自身的意图驱动(内源性驱动)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调控目标导向性行为的加工过程。先前的控制加工模型将控制加工分为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控制加工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奖励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动机性激励通常能够促进个体的控制加工。虽然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控制加工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都是个体高级控制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先前的研究仅关注奖励如何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控制加工(例如,抑制控制加工),奖励能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例如,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目前仍旧不清楚。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控制加工成分(例如,外源性线索驱动的转换加工和内生意图性转换加工)不仅会受到奖励本身“绝对价值”的影响,还会受到奖励价值在试次间相对变化(即奖励的“相对价值”)的影响。尽管这些研究为我们探讨奖励和控制加工之间的关系带来了新的启发,然而奖励的“相对价值”怎样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的转换加工和内生意图性转换加工以及这种影响背后的神经机制目前仍旧不清楚。大量先前的研究表明高奖励能够通过诱发个体更高的动机水平进而促进任务表现,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境中(例如,在无意识决策任务中)个体的动机水平可能对任务表现没有影响。因此,奖励对个体控制加工的影响是否存在边界需要进一步地进行探讨。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技术,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和时频分析(Time-frequency Analysis,TFA)等方法,通过四个研究(共5个实验)来探讨奖励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控制加工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在研究一和研究二中,我们通过考察奖励的“绝对价值”对有意识/无意识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抑制控制加工(研究一)和有意识/无意识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研究二)的影响来探讨奖励影响两种类型的抑制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以及奖励对控制加工的影响是否存在边界。进一步地,我们在研究叁和研究四中通过操纵高奖励和低奖励线索在试次间出现的顺序形成奖励的“相对价值”,并将奖励线索与任务线索范式(研究叁)和自主任务转换范式(研究四)结合来进一步探讨奖励价值的相对变化(即奖励的“相对价值”)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控制加工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一对高奖励和低奖励线索进行block间设置,并将奖励线索和掩蔽版的Go/NoGo任务结合探究奖励影响有意识和无意识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抑制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ERP结果和时频结果一致表明高奖励不但能够促进有意识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抑制控制加工,而且能够促进无意识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抑制控制加工,这些促进效应都表现为高奖励(相较于低奖励)在前额叶脑区诱发了更正的P3波幅以及更强的th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这些结果表明前额叶P3成分以及theta频段神经震荡可能参与了奖励对有意识和无意识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抑制控制加工进行的持续性的调控。研究二中的实验1首先使用掩蔽版的Go/No-Go/Choose任务探究有意识和无意识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实验1的结果表明有意识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在前额叶脑区诱发了N2和P3成分,在时频维度上则表征为早期以及晚期low beta频段的神经震荡活动,表明了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可能存在两个加工阶段:早期的决策加工阶段和晚期的行为准备/行为执行阶段。此外,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能够由无意识刺激诱发产生,表现为前额叶N2成分以及早期low b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进一步地,实验2对高奖励和低奖励线索进行block间设置,并将奖励线索和掩蔽版的Go/NoGo/Choose任务结合起来探讨奖励影响有意识和无意识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高奖励能够促进有意识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表现为高奖励(相较于低奖励)在前额叶脑区诱发了更正的N2波幅和P3波幅以及更强的早期和晚期low b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这些结果表明奖励能够持续性地影响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中早期的决策加工阶段和晚期的行为准备/行为执行阶段。有趣的是,虽然我们在实验2中也观察到了无意识刺激诱发的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但是高奖励和低奖励对无意识内生意图性抑制控制加工的影响并没有显着性差异,暗示了奖励虽然能够广泛地影响个体的控制加工,但是其对个体控制加工的影响范围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研究叁通过操纵高奖励和低奖励线索在实验中出现的顺序,并将这些奖励线索和任务线索范式结合探究奖励价值的相对变化对外源性线索驱动的转换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奖励价值增加条件下的转换代价(switch cost)比在奖励价值持续高条件下的转换代价更小,表明奖励价值的相对增加能够促进个体的转换加工。ERP结果和时频结果表明在线索刺激呈现阶段,奖励价值增加(相较于奖励价值持续高)在前额叶脑区诱发了更负的关联负变(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CNV)波幅和更强的th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然而上述两种奖励类型在顶叶脑区诱发的alph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在数字任务呈现阶段,奖励价值增加在前额叶脑区诱发了更负的N2波幅和更强的th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了前额叶theta频段神经震荡可能参与了奖励价值的相对变化对外源性线索驱动的灵活性控制加工的调控,而顶叶alpha频段神经震荡则可能广泛参与了个体对工作记忆中任务相关信息的提取和更新。研究四同样通过操纵了高奖励和低奖励线索在实验中出现的顺序,并将这些奖励线索和自主转换范式结合探究奖励价值的相对变化对内生意图性转换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奖励价值增加条件下的自主转换代价(voluntary switch cost)比在奖励价值持续高条件下的自主转换代价更小,而“自主转换概率”则更大,表明奖励价值的相对增加能够促进个体的自主转换加工。ERP结果和时频结果表明在线索刺激呈现阶段,奖励价值增加(相较于奖励价值持续高)在前额叶脑区诱发了更弱的th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在顶叶脑区则诱发了更强的low b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在数字任务呈现阶段,奖励价值增加在前额叶脑区诱发了更负的N2波幅和更弱的前额叶theta频段神经震荡活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了奖励价值相对增加时个体可能通过策略性地削弱前额叶中优势的先前任务相关的信息对当前任务表现的干扰,从而将更多的认知资源分配到后续的任务准备阶段最终促进了个体的自主转换加工。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奖励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控制加工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之间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前额叶theta频段神经震荡可能参与了奖励对外源性线索驱动的控制加工的调控;相较之下,前额叶/顶叶low beta频段神经振荡则可能与奖励调控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密切相关。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奖励既能够通过“绝对价值”持续性地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也能够通过“相对价值”灵活地和策略性地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体现了奖励对控制加工有广泛的影响。然而,我们同时还发现奖励价值对无意识决策加工无法产生影响,暗示了尽管奖励对个体控制加工有着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仍然可能存在着边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源线索论文参考文献

[1].任艳娜,王涛,余佳,袁必鑫,杨伟平.外源单通道空间线索减弱视听整合效应[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刁留亭.奖励影响外源性线索驱动和内生意图性控制加工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8

[3].张春燕.自主任务转换与外源性线索诱发任务转换的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18

[4].于长宇.确定情境下注视线索效应的外源性注意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15

[5].于长宇,张明.确定情境下注视线索效应的外源性注意特征[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6].安龙.朝向外源性线索的无意识注意过程研究综述[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

[7].王敬欣,贾丽萍,何立媛,李永鑫.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内外源线索条件下的眼跳[J].中国特殊教育.2013

[8].潘运,全小山,林伟民,杨桂芳.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变化对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9].潘运,白学军,沈德立.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对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10].潘运,全小山,林伟民,尚随峰.外源性注意不同线索提示比例对汉字数字SNARC效应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标签:;  ;  ;  ;  

外源线索论文-任艳娜,王涛,余佳,袁必鑫,杨伟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