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与农村公共危机的防范

非典与农村公共危机的防范

一、SARS与农村公共危机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邓瑜芸[1](2021)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农村公众危机教育研究 ——以新冠疫情中昭通农村为例》文中提出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要不断健全化解重大风险的机制体制。危机管理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发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其中,危机教育作为危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构成,对于推动当地的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危机事件的频发,各地危机教育的开展已是迫在眉睫。而广大农村地区,地域辽阔,人口流动较多,当地的危机教育的开展,对于提升当地公众的抗挫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等,以2020年爆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昭通市永善县,镇雄县和威信县等部分乡镇,运用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理论,韧性治理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对昭通市的危机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对策。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首先,主要介绍的是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其次,主要是介绍本研究涉及到的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对农村公众的危机教育的概述,包括农村公众的特点,农村公众危机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农村公众危机教育构成。接着,则是介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昭通市农村危机教育的现状。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后发现,昭通农村公众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即农村公众的危机的科学意识教育较弱或缺乏;农村公众的危机的道德意识教育弱化;农村公众的危机的防范意识教育不足以及危机期间农村公众易做出非理性行为。而第四部分则分别从危机管理的缩减阶段,预备阶段,反应阶段和恢复阶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昭通市危机教育的改进策略。

邓彩霞[2](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孟肖[3](2021)在《河北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保定市M村抗击新冠疫情为例》文中认为2021年初,河北疫情、黑龙江疫情暴发,与上一轮疫情相比,这次的病例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给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前沿阵地,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稍有不慎,将产生严重影响,后果难以想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危害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更对农村地区人们的健康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社会的稳定。同时,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的“基石”位置,决定了乡村治理对于整个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没有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以,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有力推进不仅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亟需采取更多有效的行动补齐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短板,筑牢农村疫情防控安全线。本论文以保定市M村为具体案例,通过对M村疫情防控期间的举措进行具体的分析,发现河北农村地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存在应急处置意识淡薄、应急资源配置和应急队伍建设滞后、应急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行政管理主体过于单一等问题。并从M村一个点扩展到整个河北农村地区,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从个案研究中归纳、提炼和总结河北农村地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出农村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提高村民应急处置意识,二是完善人力、物资储备调配制度,三是建立协作机制、提高运行能力,四是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危机治理格局等。疫情防控期间,任何疏漏懈怠都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要善于运用法治力量和人文关怀,始终坚持科学管理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形成覆盖农村每一个角落、联结农村每一位居民的防疫机制和抗疫合力,形成多元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局面,农村疫情防控安全线就会更加坚不可破。

陈红[4](2021)在《N景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旅游活动的核心在旅游景区,其在时间和地理空间中承载着旅游活动中所发生的一切行为。同时,在经济学中也将旅游经济定义为经济系统的重要部分。旅游业的发展能够给旅游景区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但作为经济产业中的次级产业,旅游景区自身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使得其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极易产生波动从而带来各种损失。突发事件在任何时间、空间下都可能出现,其突然性对于旅游景区而言会迅速转换为危害性和致命性。人类当前正进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期,2003年的“SARS”、2015年的“H5N1”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接连发生,给我国旅游景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逐渐引起政府、人民群众的重视。自2020年“新冠肺炎”之后,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研究成为一个必答题。作为人群密集区域的旅游景区更应该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研究的前列,为旅游景区自身和国家探究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人类面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形势,以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为基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进行阐述、对其特征以及危害性进行说明,以此来确定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景区生命周期理论,在危机管理的范畴内进一步阐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理论。通过N景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实际效果和经验,研究了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情况和实际效果,对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从管理组织体系、预警系统、规章制度、预案制定、预案演练、处置方法等方面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制。通过对N景区的研究来进一步完善生态类景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制及与其配套的社会系统,提高生态类景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能力、管理机制和应对措施,尽可能降低或者规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旅游景区及其所在的区域带来的危害。

刘昆煌[5](2021)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应对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以及全媒体等热词频出,不仅展现了互联网技术的成果,而且也把整个社会经济和生活都置于网络的连接下,使得接触到互联网的每一位国家公民都有机会通过网络参与到国家治理当中。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各种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结合互联网很容易形成相关网络舆情,并且出现以往没有的新特点,给地方政府的应对和治理带来诸多挑战。我国政府对此类网络舆情虽然有了一定的探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不断地研究。2019年末开始至今仍未结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自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的另外一场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给国家的秩序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与之相关的热点话题和网络舆情始终保持在高位震荡。在疫情初期,虽然地方政府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应对上的不足,但是在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很快扭转了不利局面。面对“线下”和“线上”两个“战场”齐发力,逐步阻止了疫情的扩散蔓延,掌握了应对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合理疏导了民众的情绪,使得疫情初期的负面网络舆情和不实谣言逐步减少。本文以治理理论和信息公开为理论核心,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塔西佗陷阱”理论、群体极化效应和生命周期理论。针对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即2019年底至2020年2月底这一时间段内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总体是有力的,呈现出如主流媒体引导得当,“官方舆论场”占据主导;民间媒体宣传多样,“民间舆论场”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积极主动,引导辟谣权威高效等积极成果。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应对上的不足与问题,例如缺乏危机意识,事件评估不足;官方回应失误,信息回应迟缓;地方政府专业人员能力意识不足引发舆情;负面谣言危害性大难以防范难以治理等。经过对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存在网络舆情应对治理的研判预警机制不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治理中信息公开原则未落实;危机事件应对中专业人员能力待提高;网络舆情应对中联动辟谣机制需完善等原因。通过对地方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应对的分析,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提出了地方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时的优化路径——即地方政府应该从应对总原则、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网络舆情治理体制以及健全完善全流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对公共危机事件相关网络舆情的应对与治理能力。

陆之瑶[6](2021)在《牡丹江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目前社会已经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使得公共卫生危机发生频率不断上升,由于公共卫生危机传播速度快,处理难度大,危害社会经济和安定,需要积极预防,妥善处置,有效善后。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地方政府是管理者,也是直接主体。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为保障区域内生活秩序,也为保护人民利益,政府必须能发挥较强的处置能力。牡丹江地处东北高寒地区,疏于对公共卫生安全法制和机制的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条件特殊,毗邻俄罗斯边境,近年间,俄罗斯远东地区爆发了诸如甲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情,其形势直逼我国对俄边境更是将当地的公共卫生安全推到了悬崖边上。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迫切需要完善牡丹江市政府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举措。本文基于危机管理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选择牡丹江市为研究对象,梳理牡丹江市在2020年初至今的新冠疫情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利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就其所用到的应急处置措施展开深入研究,找出在处理这些公共卫生事件时牡丹江市曾遇到的种种问题并深究其原因,参考云南边界和北京新发地在遇到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所制定的处理措施,借鉴其经验,帮助牡丹江市建立最优应急处置机制进而使其在今后能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发现牡丹江市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公共卫生治理薄弱、应急储备力不足、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缺失、多方联动缺乏有效衔接、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平台搭建有难度、各主体参与协同治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就牡丹江市当前在公共卫生危机处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改良其应急处置框架着手,建议将主动预防型作为第一治理理念,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开展城市应急空间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提出构建上下联动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以及调度指挥系统性优先化管理,同时争取尽快搭建好系统大数据平台,构建有效互动以尽早实现多元治理。以此为基础制定囊括从能力到策略、从制度到监测期间各个环节的全方位措施,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应急处置。

彭明珠[7](2019)在《公共危机中的虚假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文明、科技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演进,促使当今社会步入更多、更大的风险之中,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公共危机往往一触即发,不仅如此,危机的爆发力、破坏力还易形成指数级增长,在公共危机治理上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严峻挑战。由此可见,培育、提升政府、社会在公共危机治理方面的能力已是大势所趋甚至迫在眉睫。尽管我国的“一案三制”应急管理系统已经在各级政府得以建立,但受“一案三制”的不完善,问责机制的“失灵”,学习机制的缺乏,容灾机制的缺位,多主体治理中的权责利益不均等制度内生的客观因素,以及地方官员在利益驱动下的不作为或消极作为的理性经济人行为选择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中不乏各种虚假治理现象的出现,致使某些公共危机治理失效,导致了不少不必要的损失。在我国公共危机治理各种问题难点的背后,实质上是我国客观环境(政治、科技、自然环境)的制约,总体危机意识的不足,顶层战略规划和内部系统指导理论的的缺乏。通过对公共危机中虚假现象的梳理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完善法制与体制机制,建立公共危机综合治理机构及第三方评定机构,强化政府对新兴媒体的利用并与其保持信息通畅,培育我国官员及公民的危机意识等对策。

王薇[8](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勇诚[9](2015)在《风险社会视阈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省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危机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突出问题,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公共危机频发并造成损害已然成为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中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进入了社会发展的“三期叠加”的重要时期,“三期叠加”就是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了换挡期、结构调整迎来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处于消化期,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以避免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自然和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最为突出、最为特殊,各种诱因的综合影响下,很容易出现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导致矛盾集聚、冲突潜伏和危机爆发。公共危机的发生从其内因上看,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其诱发的因素不仅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甚至是由自然和人为因素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综观国内外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公共危机事件主要有三种基本表现:一是我们人类比较常见的危机事件,也就是由自然因素诱发的危机事件,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山洪爆发、泥石流、强烈地震、山体滑坡、矿难,等等;二是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的危机事件,也就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公共危机事件,这种危机事件主要包括局部性的或全局性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如恐怖袭击、食物中毒、劫持人质、局部骚乱、集体上访、交通事故,等等;三是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般的自然灾害危机事件,但究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人为造成的危机,如山体滑坡导致的交通瘫痪、强大暴风雨导致的农作物失收等危机事件,由于医疗卫生条件限制导致大规模的突发性疫病流行所引起的公共卫生危机,以及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导致严重的干旱及泥石流的爆发等自然生态灾害类事件,不仅有自然的因素,而且有人类的因素,是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从历次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来看,尽管事件有大有小、有强有弱,但其一旦发生,都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引起人们心理恐慌、惧怕和情绪不稳定等,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效防范和治理公共危机事件,尽可能减少和降低危机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危害及损失,成了国内外广大学者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随着社会转型,我国社会矛盾也目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各种迹象表明,当代中国面临诸多社会风险,中国进入风险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呈现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人为性因素导致的社会风险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我国人口为13.4亿,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高达19%。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我们人类向自然界索取各种物质资料,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我们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向大自然索取物质资料的手段更加先进,对自然办的影响更加广泛、更加深入,人类频繁的行动过程,对自然界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压力,从而导致社会风险从原来的自然风险占主导地位转变为由人为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人为风险占主导,社会风险的人为性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二是各类风险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在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保护的同时,也为人们的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其自身都会带来另外一种风险,各种风险之间相互交织。当代我国,风险社会的形成从本质上讲决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自然或社会因素所表现出的问题或现象,从本质上看是综合因素的表现,是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管理制度等综合因素带来的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风险社会是一种制度性的风险。三是风险影响的广泛性。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看,中国风险社会的形成也是各种各样复杂矛盾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中国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在不尽健全和完善的制度和法律面前,社会矛盾和风险的发生有时已经超乎了我们的想像,尽管不是危机四伏,但风险无处不在,如果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就会酿成重大的损害后果。我国风险发生及其影响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生态、民族、文化、安全,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力不断增强,损害力越来越广泛。当代中国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度与危害的严重性也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其涉及的领域与范围,涵盖了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自然领域、生态领域等等,危机事件的发生已不再是单向,而是复杂的多向性。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发生着重大调整和深刻变化,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和显现出来,新旧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激化,一些领域不可避免地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比如,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与市容市貌的改善需要,城市征地拆迁在所难免,政府的强制性拆迁与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之间的矛盾很容易激化酿成社会危机事件。又如司法不公、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老板克扣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这些都可能在一定的诱因下导致新的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此同时,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害及其影响程度上看,危机事件的性质恶劣程度不仅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危机事件的组织性、暴力性和危害性在增强,传播性和复杂性不断提高,联发性危机事件增多,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我们需要对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社会危机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而且需要积极探寻有效化解风险、规避危机、促进和谐、保持稳定的有效举措。本文对源自于西方国家的风险社会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把握其实质,借鉴其中的“合理”成份,探寻风险社会下我国地方政府如何改变公共危机治理只限于技术领域的传统的思维和做法,从伦理视野系统、全面的探求治理公共危机,也就是从人类自身行动与实践的影响性的角度出发对当今社会频繁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反省和思考,为风险社会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范本,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本研究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观点,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作为基本的切入点,把它当作观察与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风险与危机现象的一种特殊的理论工具,进一步拓展研究中国当今社会公共危机的治理,特别是如何从伦理的角度对地方政府治理公共危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不再从宏观层面去研究公共危机事件危害及其治理,而是从伦理学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伦理治理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重要影响,得出了如下一些基本理论和结论:当代中国风险社会下公共危机发生的人为因素普遍提升;地方政府治理公共危机面临多重的伦理困境;观念性伦理困境、制度性伦理困境、行为性伦理困境,是制约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障碍;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需要超越市场逻辑,走出治理公共危机的救赎之道。从这一点上看,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管理理论体系,有助于充实风险社会理论和公共危机管理等理论,对于我们如何深入研究风险社会下当代中国公共危机多发的新趋势,以及如何更加关注伦理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加详细的资料。从实践上看,本研究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及其部门重视人为因素在危机防范与治理中的影响,特别是从心理疏导、心理沟通、心理和谐建构、心理服务等角度去理解、反省和思考治理公共危机事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各级地方政府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如何充分调动广大民众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从主观感受方面去提升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从减少损失的角度去反省和思考治理公共危机,这些方面无疑体现出了本文的实践价值与实际意义。总之,当代中国社会,我们面临的社会风险,可以说是国际社会风险和国内社会转型风险等多元风险的共同冲击,各种风险和危机日益凸显,如果我们还按照以往的做法,很难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新情况、新态势面前,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也就是从伦理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风险社会下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的治理,这样,我们对能对风险社会有一个新的认识,不断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强烈的风险观念,理性地反思和有效控制人类的种种危害自然界的实践行为,减少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危机发生,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避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害后果。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和研究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以及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学者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并进行系统的梳理、辩证的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观点和风险社会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对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和危机现状进行阐述并探讨治理对策。全文除绪论外主要有六章。第一章主要从现代性的角度深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和公共危机理论及其逻辑关联。第二章深入分析我国风险社会所呈现的基本特征以及风险社会下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面临的各种挑战。第三章主要分析研究公共危机发生的伦理价值、伦理特征、伦理原则,以及如何对当代风险社会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进行伦理审视。第四章从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概述及其一般原因、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现状评估、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困境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现状及面临的各种伦理困境。第五章主要从经济原因、社会历史原因、体制原因、观念原因和政府官员个体原因等方面,分析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陷入的伦理困境及其原因。第六章主要从治理对策的角度探讨当代中国风险社会下地方政府如何超越市场逻辑,走出公共危机治理的救赎之道,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王丽[10](2014)在《论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种文化视域的阐释》文中研究说明全球风险社会下,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地区冲突与战争、恐怖主义、大规模暴力冲突、屠杀、流行性疾病、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贫困、饥荒、自然灾害、大型交通事故等等,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挑战人类社会的抗压力。游荡在全球各个角落的风险和频繁发生的各种公共危机向人们昭示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全球风险社会下,面对重重灾难与各种突发事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在面临着日趋复杂和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就越发的紧迫和重要。本文创新性地从文化这个整体性视角出发,运用多角度、跨学科的分析方法力图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产生的现状、深层原因、形成机制以及治理模式的结构进行全面阐释。本文的研究把历史例证与概念性讨论交织在一起,把研究对象和问题放在现代文化形成的长时段历程中进行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力图对问题进行“深描说”。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分析和研究。这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长时段的文化演化角度去分析公共危机、全球风险社会以及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的发展状态、内涵及特征。(2).对文化、主要是现代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力图全面地把握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并形成自己对现代文化的认识、观点和分析框架,从而为下一步的分析和阐释奠定基础。(3).从文化视域对公共危机、全球风险社会、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形成机制的分析和研究。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文化与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逻辑关联,二是现代文化与全球风险社会之间的因果关联,三是现代文化与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联。其核心在于解决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是如何与现代文化变迁的各种力量相一致的,即作为全球风险社会及其现代性公共危机根源的现代性风险是如何在现代文化体系内被系统地制造和大规模释放的这一关键性问题。(4).对治理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治理历史的分析和阐释,重新认识和界定治理。(5).对全球风险社会下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现代文化体系内形成的风险和危机应对机制的研究,分析当前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构成和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讲,本文力图在现代文化框架下对全球风险社会之公共危机治理的一种阐释性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发现:(1).公共危机作为文化的产物,是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并对人类文化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文化构成。(2).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作为现代性风险集结演化的产物,是一种结构性暴力。(3).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这种结构性暴力的系统基质就是现代文化。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是现代文化扩张的产物。(4).现代文化是一个由社会实在构成的集合。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文化的组织方式。现代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由知识的社会化大生产、制度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物质商品的社会化大生产构成的社会化大生产系统。社会化大生产的系统产物就是包括知识、制度、物质商品以及现代性风险在内的各种社会实在。(5).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治理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乃至更早。治理作为现代文化的管理方式,既是一种对生命进行控制的权力技术体系,也是一种安全管理机制。(6).现代文化不仅系统地生产出大量的现代性风险和公共危机,还形成了包括一般性安全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在内的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机制。在对现代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的基础上,本文力图从五个方面的内容对现代文化和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阐释和证明:一是从观念层面分析现代文化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现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所蕴含的矛盾与冲突是导致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内在根源。二是从作为现代文化组织方式的社会化大生产出发分析现代性风险与公共危机的形成过程。三是从社会实在本体论这一微观角度出发,通过社会实在建构过程的分析阐释现代性风险如何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系统地生产和释放。四是从现代文化之管理方式治理出发,分析治理机制与风险和公共危机之间的相互关系。五是从经济社会角度分析经济社会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因果关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从文化视角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进行分析和阐释;二是对治理界定的创新,本文认为治理作为现代文化的管理方式,既是现代文化用以控制风险和管理公共危机的手段,其本身也蕴含着暴力和各种矛盾;三是在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关系的阐释上有所创新,在对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分别阐述它们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四是研究方法的创新,从文化这个难以驾驭的整体性视角出发,跨学科、多角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由于作为一种基础性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现代文化视域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治理作一种阐释性分析,因此在对策方面的探讨和分析较少,这为后续研究点奠定基础的同时也预留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二、SARS与农村公共危机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ARS与农村公共危机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农村公众危机教育研究 ——以新冠疫情中昭通农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基础知识和理论概要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公共危机
        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三、危机教育
    第二节 农村公众危机教育概要
        一、农村公众的特点及其危机教育的必要性
        (一)农村公众的特点
        (二)农村公众危机教育的必要性
        二、农村公众危机教育的构成
        (一)农村公众危机教育的主体
        (二)农村公众的危机教育的内容
        (三)农村公众危机教育的形式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韧性治理理论
        三、危机管理的4R模式
        四、教育供给与需求
第二章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昭通市农村公众危机教育现状
    第一节 危机管理的相关政策梳理
        一、当前我国危机管理的相关政策
        (一)有关突发事件的政策梳理
        (二)有关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梳理
        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昭通市危机管理政策及措施梳理
    第二节 昭通农村公众危机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昭通农村公众危机教育的供给现状
        (一)新冠疫情期间昭通农村公众危机教育的供给主体
        (二)新冠疫情期间昭通农村公众危机教育的供给内容
        (三)新冠疫情期间昭通农村公众危机教育的供给形式
        三、昭通农村公众危机教育的需求现状
        (一)昭通农村公众对危机教育供给主体的需求
        (二)昭通农村公众对危机教育内容的需求
        (三)昭通农村公众对危机教育开展形式的需求
第三章 昭通市农村公众危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昭通市农村公众危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的科学意识教育较弱
        二、危机的道德意识教育较差
        三、危机的防范意识教育不足
        四、危机的心理素质教育欠缺
    第二节 昭通市农村公众危机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地区危机管理的缩减阶段
        二、农村地区危机管理的预备阶段
        三、农村地区危机管理的反应阶段
        四、农村地区危机管理的恢复阶段
第四章 昭通市农村公众危机教育的改进策略
    第一节 农村地区危机管理的缩减阶段
        一、严格落实农村公众的危机教育
        二、注重危机教育对象的普及性和针对性
    第二节 农村地区危机管理的预备阶段
        一、加强危机教育的财政资金投入
        二、加强危机的求生技能教育
    第三节 农村地区危机管理的反应阶段
        一、加强危机教育的监管
        二、建立危机教育的反馈渠道
    第四节 农村地区危机管理的恢复阶段
        一、增强农村危机教育的制度体系化
        二、构建系统化的农村危机教育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2)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情景分析
        2.1.2 农牧社区
        2.1.3 社区减灾能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情景分析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极值理论
        2.2.4 复杂系统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2.3.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3.2.1 气象致灾因子
        3.2.2 地质致灾因子
        3.2.3 生物致灾因子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4.1.3 雪灾区域选择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5.1.1 政府组织
        5.1.2 社区组织
        5.1.3 居民个体
        5.1.4 社会力量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学术贡献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附录5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3)河北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保定市M村抗击新冠疫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
        2.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
        2.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2.2 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依据
        2.2.1 危机管理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第三章 保定市M村疫情防控调查
    3.1 调查的相关说明
        3.1.1 研究范式
        3.1.2 访谈对象及其资料
    3.2 M村应对新冠疫情的防控管理
        3.2.1 M村基本情况
        3.2.2 M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阶段
        3.2.3 M村疫情防控措施
        3.2.4 M村疫情防控措施的成效
    3.3 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主体构成与流程分析
        3.3.1 主体构成
        3.3.2 流程分析
第四章 河北农村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应急处置意识薄弱
        4.1.1 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率过低
        4.1.2 村民防控意识薄弱
    4.2 应急资源配置和应急队伍建设滞后
        4.2.1 应急资源配置滞后
        4.2.2 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滞后
    4.3 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4.3.1 农村地区监测预警能力不强
        4.3.2 联防联控机制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4.3.3 危机后阶段的分析总结不完善
    4.4 行政管理体制主体单一化
        4.4.1 过度依赖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4.4.2 农村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组织缺失
        4.4.3 农村社会治理人才短缺、治理主体弱化
第五章 完善河北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措施
    5.1 提高村民应急处置意识
        5.1.1 重视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5.1.2 提高农村居民的防控意识
    5.2 完善人力、物资储备调配制度
        5.2.1 完善农村应急物资储备调配制度
        5.2.2 培养高素质卫生应急人才
    5.3 建立协作机制,提高运行能力
        5.3.1 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5.3.2 建立畅快的协作机制
        5.3.3 建立反馈评价体系
    5.4 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危机治理格局
        5.4.1 政府应引导其他主体参与危机应对
        5.4.2 提高社会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参与度
        5.4.3 培养治理人才,充分发挥“自治”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N景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理论价值
        1.1.4 应用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价
    1.3 研究主要内容、主要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概述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概念和特点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的概念
        2.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的特点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处置事项
        2.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
        2.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处置事项
    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及响应
第3章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概况
    3.1 N景区基本概况
    3.2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制
        3.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与报告机制
        3.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处置机制
        3.2.3 预测和联动机制
        3.2.4 预案和工作流程
        3.2.5 培训及演练机制
    3.3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制运行成效及经验
第4章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问题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4.1 N景区危机处理过程回顾
        4.1.1 N景区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前
        4.1.2 N景区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
        4.1.3 N景区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后
    4.2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问卷调查及分析
        4.2.1 问卷调查形式
        4.2.2 问卷调查结果
        4.2.3 问卷调查分析
        4.2.4 问卷调查结论
    4.3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问题透视
        4.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不严谨
        4.3.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预警能力缺失
        4.3.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制度不健全
        4.3.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预案不完善
第5章 完善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制的措施
    5.1 完善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体系
        5.1.1 指挥系统
        5.1.2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5.1.3 信息反馈系统
        5.1.4 行动系统
    5.2 建立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
        5.2.1 建立危机管理信息管理中心
        5.2.2 完善N景区危机预警机制
    5.3 健全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规章制度
        5.3.1 人员机构制度化
        5.3.2 分工管理制度化
        5.3.3 物资调配制度化
        5.3.4 责任追究制度化
    5.4 完善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并定期演习
        5.4.1 N景区危机预案编制原则:
        5.4.2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编制内容
        5.4.3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实施和定期演练
    5.5 改进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方法
        5.5.1 预警及准备
        5.5.2 识别与判断
        5.5.3 隔离和保护
        5.5.4 消除与恢复
第6章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N景区调查问卷及统计结果
附录 C 南湾湖风景旅游区旅游安全应急救援预案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应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舆情与网络舆情
        2.1.2 公共危机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
        2.1.3 信息公开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沉默的螺旋理论
        2.2.3“塔西佗陷阱”理论
        2.2.4 群体极化效应
        2.2.5 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情况概述
    3.1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情况概述
    3.2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3.2.1 增长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更广
        3.2.2 事件关注度高,舆情居高不下
        3.2.3 负面谣言频发,恐慌情绪加剧
    3.3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的演变阶段
        3.3.1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潜伏阶段
        3.3.2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爆发阶段
        3.3.3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消解阶段
    3.4 小结
第4章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分析
    4.1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积极做法与成效
        4.1.1 主流媒体引导得当,“官方舆论场”占据主导
        4.1.2 民间媒体多样宣传,“民间舆论场”积极配合
        4.1.3 政府部门积极主动,引导辟谣权威高效
    4.2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不足之处的分析
        4.2.1 缺乏危机意识,预警评估不足
        4.2.2 官方回应失误,信息发布迟缓
        4.2.3 不实谣言传播危害性大难以防范难以治理
        4.2.4 危机事件应对人员能力意识不足引发舆情
    4.3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不足的原因分析
        4.3.1 网络舆情应对中研判预警机制不健全
        4.3.2 网络舆情应对中信息公开原则未落实
        4.3.3 网络舆情应对中联动辟谣机制需完善
        4.3.4 危机事件应对人员能力意识有待提高
    4.4 小结
第5章 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路径优化
    5.1 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需遵循的原则
        5.1.1 始终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5.1.2 积极掌握舆情的主导权
        5.1.3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5.2 完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相关法律与制度
        5.2.1 完善网络舆情法律体系建设
        5.2.2 加强相关网络平台法律建设和监督
        5.2.3 落实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治理效率
        5.2.4 完善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人员培训制度
    5.3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网络舆情治理体制
        5.3.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制中政府需找准自身定位
        5.3.2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制中公众要主动积极参与
        5.3.3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制中媒体应发挥引导作用
    5.4 健全完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全流程应对治理机制
        5.4.1 健全完善研判预警机制
        5.4.2 健全完善引导应对机制
        5.4.3 健全完善联动辟谣机制
        5.4.4 健全完善回应追责机制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6)牡丹江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应急管理理论的研究
        (二)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三)应急管理支撑系统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应急管理的概念研究
        (二)应急管理的三大阶段
        (三)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四)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五)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一)基本概念
        (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三)特征
        (四)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特征
        二、应急管理与应急处置
        (一)应急管理
        (二)应急处置
        (三)应急处置与应急管理关系
    第二节 理论应用
        一、危机管理理论
        二、公共治理理论
第二章 牡丹江市新冠疫情应急处置与实际情况
    第一节 牡丹江基本情况及行动轨迹
    第二节 现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制度规范
        一、法规预案及条例
        二、应急处置机制
        三、现行制度规范评价
    第三节 牡丹江新冠肺炎疫情实际应对情况
        一、先期处置——通告确认疫情
        二、第二阶段——阻击本土病毒,下沉社区
        三、第三阶段——阻击境外输入病毒,严守国门
        四、实际应急处置措施评价
第三章 牡丹江市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来自问卷和访谈的信息
        一、应急处置能力较弱
        (一)联防联控力度不强
        (二)职能衔接不对称
        (三)信息透明度较低
        二、日常应急体系不健全影响应急处置能力
        (一)缺乏储备理念
        (二)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系统建设落后
    第二节 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措施的治理短板
        一、区域联防联控力度不强
        二、职能衔接不对称,信息不对等
        三、未发挥多元化治理主体作用
        (一)“孤岛”问题
        (二)口岸问题
        四、日常应急管理预防准备不足
        (一)法律法规精细化不足
        (二)缺乏储备理念
        (三)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系统建设落后
    第三节 应急处置治理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一、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缺失
        二、多方联动缺乏有效衔接
        三、各主体参与协作治理意识薄弱
        四、日常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不佳
        (一)公共卫生治理薄弱
        (二)应急储备力不足
        (三)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平台搭建有难度
第四章 北京新发地及云南边境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北京及云南疫情应急处置
        一、北京新发地疫情应急处置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二)具体举措
        二、云南省边境线防疫处置举措
        (一)基本情况
        (二)具体举措
    第二节 经验及启示
第五章 完善牡丹江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建议
    第一节 提升疫情期间应急处置能力
        一、构建上下联动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
        二、职能系统性优先化,信息公开透明化
        三、建立多元治理有机体系
    第二节 加强日常应急管理建设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一、确立主动预防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理念
        二、开展城市应急空间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三、加快公共卫生系统大数据平台构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问题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二、实地访谈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问题
        (三)访谈内容
致谢

(7)公共危机中的虚假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公共危机治理概述
    2.1 从公共危机管理到公共危机治理
    2.2 公共危机良治
        2.2.1 公共危机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分析
        2.2.2 政府内部结构分析
        2.2.3 公共危机防控
    2.3 地方政府虚假治理表现
    2.4 虚假治理各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公共危机治理之“虚”
    3.1 案例引入——湖南宁乡洪灾
        3.1.1 案例概况
        3.1.2 案例简析
    3.2 我国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预案体系适应性不足
        3.2.2 国家预案体系层级设计和功能定位不明
        3.2.3 各级专项预案与部门预案间衔接不畅
    3.3 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分析
        3.3.1 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结构分析
        3.3.2 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3.4 我国的应急管理法制建设
        3.4.1 公共危机治理法律现状
        3.4.2 公共危机治理法制体系局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危机治理之“假”
    4.1 案例引入
        4.1.1 辽宁岫岩县2012年洪灾信息瞒报事件
        4.1.2 2010年山西省4起信息迟报事件
        4.1.3 上述事件综合简析
    4.2 公共危机防控问责机制
        4.2.1 问责机制的定义与内涵
        4.2.2 公共危机防控中的问责逻辑
        4.2.3 问责机制失效与虚假治理
        4.2.4 博弈模型引入
    4.3 公共危机防控学习机制
        4.3.1 危机学习机制的定义与相关研究
        4.3.2 危机学习机制缺失与第三方评估
        4.3.3 还原事件真相与免责检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共危机治理之“无序”
    5.1 案例引入——非洲猪瘟
    5.2 我国现行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5.2.1 各机关间协作与监督方面的法律规定缺失
        5.2.2 各部门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协作交流缺乏。
        5.2.3 公共危机治理存在多主体协作困难。
    5.3 公共危机防控避险与容灾机制
        5.3.1 避险与容灾机制的定义与内涵
        5.3.2 公共危机防控避险机制建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共危机治理之“艰难”
    6.1 案例引入
        6.1.1 天津大爆炸概述
        6.1.2 事件简析
        6.1.3 乌坎事件
        6.1.4 事件简析
    6.2 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现实困境
    6.3 我国公共危机治理困境之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应对我国公共危机虚假治理的政策建议
        7.2.1 进一步制定完善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7.2.2 完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体系
        7.2.3 建立综合性治理机构和治理绩效第三方评定机构
        7.2.4 利用好新兴媒体,保持政府与媒体的信息通畅
        7.2.5 加强国民危机意识培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危机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2.1.3 危机防控能力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2.2.4 系统管理理论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风险社会视阈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省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
    二、论文研究的主题、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四、论文研究的方法与逻辑框架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其逻辑关联
    第一节 现代性和风险社会理论
        一、风险社会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
        二、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风险社会理论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公共危机治理理论
        一、公共危机基本内涵
        二、公共危机特征
        三、公共危机治理
    第三节 公共管理伦理理论
        一、公共管理伦理内涵
        二、公共管理伦理与个人伦理
        三、公共管理伦理结构与功能
        四、公共管理中的责任冲突及其伦理化解
    第四节 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治理之间的逻辑关联
        一、风险是前期形态:风险社会是公共危机发生并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危机是后期表现:公共危机是风险社会潜在的损害变成现实的损害结果的直接表现
        三、风险与危机的逻辑演绎:人类社会每经历一次风险或危机的考验也会得到一次新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章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及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当代中国进入风险社会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二、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公共权力滥用和私有化现象严重
        四、人民内部一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和紧张
        五、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
        六、敌对势力和黑恶势力蓄意制造各种事端时有发生
        七、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呈多发态势
        八、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第二节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风险诱发因素更为复杂
        二、社会充满繁杂多样风险
        三、风险事件之间相互制约与影响
        四、与更多民生领域关联
        五、利益冲突和利益融合并存
        六、事件发展变化不易被发现和掌控
        七、人类行动与实践可能导致更多风险后果
    第三节 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广泛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
        三、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和蔓延
        四、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分配方式的深刻变革引起人们利益关系格局的大调整与变化
        五、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的重新定位推动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第三章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价值追问及伦理审视
    第一节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应然伦理
        一、公共危机治理应体现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伦理价值
        二、公共危机治理应体现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伦理价值
        三、公共危机的治理应体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伦理价值
    第二节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应具有的伦理特征
        一、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责任性
        二、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权威性
        三、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时效性
    第三节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应坚守的伦理原则
        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建立公共利益至上的社会主义社会普遍幸福新模式
        四、关注公民生存境遇保障其个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安宁
第四章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现状及伦理困境
    第一节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概述及其一般原因
        一、自然灾害类公共危机事件
        二、事故灾难类公共危机事件
        三、公共卫生事件类公共危机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类公共危机事件
        五、当代中国风险社会下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现状评估
        一、立法更加科学
        二、预警体系日趋完善
        三、组织协调能力稳步提高
        四、全民应对危机意识不断增强
        五、信息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第三节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困境
        一、观念性伦理困境
        二、制度性伦理困境
        三、行为性伦理困境
第五章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陷入伦理困境之原因及分析
    第一节 经济原因:市场化进程和财税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成为具有自身利益诉求的相对独立的行动者
    第二节 社会历史原因:中国社会低制度化、高人情化的历史传统加大了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的道德风险
    第三节 体制原因:现行体制的结构性缺陷使其无法有效约束地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失范行为
    第四节 观念原因: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式微与现代公共服务型伦理价值观的缺失
    第五节 政府官员个体原因:不合伦理规范的言行举止受到社会的一致批判与指责直接影响政府良好形象的树立
第六章 超越市场逻辑:走出公共危机治理伦理困境的救赎之道
    第一节 加强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伦理建设
        一、养成良好社会道德
        二、推进伦理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建设
        四、强化危机治理协作性
        五、对事件受害者给予更多人文关怀
    第二节 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与生态平衡
        一、彻底改变过去以GDP论英雄的传统考评机制
        二、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三、通过制度规范地方政府的逐利行为
    第三节 健全完善公共危机治理机制
        一、相关法律法规
        二、预警机制
        三、权威信息发布制度
        四、应急联动机制
        五、全民广泛参与机制
    第四节 维护制度权威遏制权力腐败
        一、坚定理想信念
        二、强化制度意识
        三、净化社会风气
        四、反对功利主义
        五、消除制度性缺陷
    第五节 加强和创新风险社会下政府社会管理
        一、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二、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强化基层基础建设
        四、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论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种文化视域的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现有研究的一般性分析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现有研究路径和范式
        一、经济学路径的技术-理性范式
        二、心理学路径和心理测量范式
        三、社会学路径和社会放大模式
        四、公共管理学路径及其相关范式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假设、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二、核心概念
        三、研究视角
        四、研究方法和路径
第二章 文化视域下的公共危机演化
    第一节 文化与公共危机
        一、文化的词源解释
        二、文化的概念阐释
        三、文化与公共危机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前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的演化
        一、从自然灾害的演化到极端气候事件
        二、古代饥荒与现代饥荒
        三、疾病的流行和传播
        四、战争等集体暴力
    第三节 近现代社会的公共危机
        一、现代文化孕育时期的公共危机
        二、工业革命前及早期的公共危机
        三、二十世纪公共危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
    第一节 全球风险社会的来临
        一、前奏
        二、风险社会的提出
        三、人口压力、地球承载力与人类的发展境遇
    第二节 风险社会理论评述
        一、风险社会理论内涵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价值
        三、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缺陷
    第三节 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形成机制
        一、风险
        二、全球风险社会的形成机制:贝克的逻辑和阐释
        三、从(不)确定性到风险
        四、从风险到全球风险社会
        五、从现代性风险到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
    第四节 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结构性暴力
        一、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现代性公共危机
        二、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结构性暴力
        三、结构性暴力:内涵和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现代文化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现代文化的分析
        一、对现代文化的界定
        二、现代文化的演化和结构
        三、现代文化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 作为社会自我意识的现代文化
        一、人类中心主义:新的世界观
        二、观念的再审视
        三、作为一种自治机制的现代文化
        四、现代文化的治理机制
    第三节 社会化大生产
        一、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文化的组织方式
        二、社会化大生产体系的构成
        三、社会化大生产与公共危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为社会实在体系的现代文化
    第一节 从社会实在到现代文化
        一、制度性事实的构成: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结构
        二、社会制度和等级结构的形成:制度性事实的叠加
        三、从社会实在到现代文化
    第二节 现代文化的本体论分析
        一、一切制度性事实都包含权力
        二、制度性权力
        三、现代文化的本体论特征
    第三节 现代文化:基于制度性事实的进一步分析
        一、制度
        二、人为确定性及其风险:边界和身份
        三、人为不确定性
        四、构成性规则的滥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社会与公共危机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公共危机
        一、经济的纵向结构
        二、经济体系中的决定性因素
        三、市场经济再审视
        四、市场经济与公共危机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与公共危机
        一、资本主义的形态与概念
        二、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分析
        三、跨国公司与现代性公共危机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公共危机
        一、经济全球化
        二、世界经济体系与公共危机
        三、对自由市场机制的批判
        四、自由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技术与公共危机
        一、技术的分类及相关公共危机
        二、技术的本质
        三、现代技术:公共危机的始作俑者还是拯救之道?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作为现代文化管理方式的治理
    第一节 作为政治主权运转的治理
        一、16世纪政治含义治理的出现
        二、16-18世纪治理的发展
        三、国家治理机制的三个发展模式
    第二节 公民社会自治
        一、公民社会自治的起始
        二、市民的出现和权利性自由
        三、市民社会的出现
        四、市民社会自治
    第三节 治理的演进与公共危机
        一、治理的演进机制
        二、依国家理性治理蕴涵的暴力因子
        三、节制性治理与公共危机
        四、新自由主义治理与公共危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第一节 现代性风险和公共危机:现代文化初期的应对
        一、西方早期传统社会救助制度与措施
        二、工业革命之前的一些保护机制
        三、工业革命初期的保护性制度
        四、商业保险制度
    第二节 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一般安全机制
        二、社会保障制度
        三、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
        四、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机制
    第三节 基本结论和未来展望
        一、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基于现代文化的分析和阐释
        二、作为复杂系统的人类世界:新观点的提出和阐释
        三、观念的转变:建构全球安全共同体
附录:20世纪的公共危机
参考书目
致谢

四、SARS与农村公共危机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农村公众危机教育研究 ——以新冠疫情中昭通农村为例[D]. 邓瑜芸.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3]河北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保定市M村抗击新冠疫情为例[D]. 孟肖. 河北大学, 2021(02)
  • [4]N景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机制研究[D]. 陈红. 信阳师范学院, 2021(11)
  • [5]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应对为例[D]. 刘昆煌. 山西财经大学, 2021(12)
  • [6]牡丹江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陆之瑶.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公共危机中的虚假治理研究[D]. 彭明珠.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2)
  • [8]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9]风险社会视阈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省思[D]. 杨勇诚.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10]论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种文化视域的阐释[D]. 王丽. 南京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非典与农村公共危机的防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