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材料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极材料,二氧化锰,钴酸镍,超级电容器
纳米材料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杰[1](2019)在《高循环稳定性能的MnO_2纳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当今社会对清洁可持续能源、便携式电气设备及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设备高功率、长寿命等硬性要求,超级电容器有望成为一个突破口,而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类型和结构对其电化学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目前,超级电容器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较低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所以保证电极材料较高比电容的前提下改善其循环性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过渡金属氧化物是一类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的材料,具有赝电容特性的MnO_2储量丰富、成本低、理论电容量高;NiCo_2O_4作为一种电池型电极材料电导率高、具有更多的电化学反应位点。但这些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电极材料因为导电性差以及在法拉第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体积变化,导致循环稳定性能不足。所以,通过简单并且易于操作的合成方法,制备拥有稳定结构和出众性能的电极材料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文通过简单的水热合成和氧化处理的方法,设计并制备具有特殊形貌和优异电化学性能的纳米材料,为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方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通过调节水热反应时间获得不同形貌MnOOH/Mn_3O_4纳米复合材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氧化得到MnO_2纳米材料。其中以水热1小时所得MnOOH/Mn_3O_4纳米复合材料转化而成的带状MnO_2纳米材料,其比表面积高达135 m~2 g-1。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其比电容为193.5 F g-1(电流密度为1 A g-1),连续充放电20 000圈以后比电容上升到初始值的109%。最后,以带状MnO_2纳米材料为正极材料,活性炭为负极材料组装了电压窗口为2.0 V的纽扣式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当功率密度为100 W kg~(-1)时,对应的能量密度为33.8 Wh kg~(-1)。2.通过水热转换和氧化过程相结合的方法,在泡沫镍基底上合成叁明治结构的NiCo_2O_4@MnO_2/泡沫镍/MnO_2电极材料,此结构在充放电过程具有高度稳定性,这是因为NiCo_2O_4纳米线与泡沫镍导电基底之间具有很好的结合力,同时覆盖在NiCo_2O_4纳米线和泡沫镍表面的超薄片状MnO_2对电极材料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避免了活性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因体积变化导致脱落。将NiCo_2O_4@MnO_2/泡沫镍/MnO_2电极作为正极,活性炭电极作为负极组装成的混合型超级电容器最高比能量为53.5Wh kg~(-1),最大比功率为8 kW kg~(-1),同时在恒电流条件下连续充放电50000圈后,混合超级电容器的比容量依然稳定在初始值的80%以上。说明这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储能装置,我们所创建的这种合成方法对各种材料新颖层级结构的构建思路有进一步启发作用。(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2](2019)在《新型无漏电纳米线桥接生长技术解决传感器材料稳定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Nano Letters发表了大连理工大学黄辉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无漏电流"纳米线桥接生长技术"。这项技术解决了纳米线器件的排列组装、电极接触及材料稳定性问题,制备出高可靠性、低功耗及高灵敏度的GaN纳米线气体传感器,该传感器可推广至生物检测以及应力应变检测等。黄辉团队首次研究了纳米线桥接生长中的寄生沉积效应,发明了一种结合(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世界》期刊2019年05期)
周鑫[3](2019)在《塑性变形制备纳米金属材料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材料中晶粒尺寸减小,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显着增加,其原因是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材料中引入了大量晶界,位错运动受到的阻碍增大,材料变形困难。随着纳米晶体材料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发现,相对粗晶材料而言,纳米晶体材料由于存在高密度晶界,在较低的温度下就会发生晶粒粗化,进而失去优异的性能,例如,在室温下Cu、Ag、Al等纳米金属就会发生明显的晶粒粗化。纳米晶体材料本征热稳定性差已成为其“阿喀琉斯之踵”,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前景,特别是高温应用方面。不仅如此,纳米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易发生机械驱动晶粒长大,如拉伸、压缩、扭转、疲劳等过程中均观察到明显的晶粒长大现象,导致纳米金属材料在使役过程中容易失效;由于塑性变形过程中容易发生晶粒长大使得晶粒尺寸难以细化至100 nm以下,所以机械驱动晶粒长大行为也极大地限制了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本工作采用塑性变形法制备出晶粒尺寸呈梯度分布的纳米晶纯Cu和Ni样品,系统研究了平均晶粒尺寸不同得纳米晶及超细晶在等温退火时的热稳定性,对样品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阐明了纳米晶热稳定性的晶粒尺寸效应及其原因。此外,本工作还研究了梯度纳米晶纯Cu、Ag、Ni样品在准静态拉伸变形条件下纳米晶的机械稳定性及其晶粒尺寸效应,分析其内在原因及微观变形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表面机械碾磨技术(SMGT)在棒状纯Cu样品表层制备出晶粒尺寸呈梯度分布的纳米晶,等温退火实验表明,表面机械碾磨制备的纳米晶Cu晶粒粗化温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先逐渐降低,与通常纳米晶“越小越不稳定”的现象一致,然而当晶粒尺寸小于70-80 nm(临界尺寸)时,其热稳定性异常增强,表现出晶粒尺寸越小,热稳定性越好的独特现象,部分表层纳米晶结构甚至在623 K仍可稳定存在,该温度高于变形粗晶的再结晶温度。DSC分析发现当平均晶粒尺寸小于~100 nm时,其平均晶界能显着降低,平均晶粒尺寸为50 nm的纳米晶Cu,其平均晶界能约为0.23-0.27 mJ/m2,约为传统晶界能的一半。其原因是在加工过程中临界尺寸以下纳米晶通过晶界发射不全位错的形式使得晶界结构驰豫,晶界能量降低,此时晶内可观察到大量的变形孪晶或层错。分析表明,临界尺寸以下纳米晶热稳定性显着增强不是由表层可能的杂质污染或变形织构对晶界的钉扎作用所引起的,而是源于晶界能量的显着降低造成了晶界热稳定性的提高。同样的结果在表面机械碾磨制备的纳米晶Ni中也得到验证,其晶粒粗化温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先逐渐降低,当晶粒尺寸小于~60-90 nm(临界尺寸)时,其热稳定性异常增强,并且晶粒尺寸越小,热稳定性越好,部分表层纳米晶结构可稳定至1 173 K,远高于变形粗晶的再结晶温度,甚至高于某些锻造高温合金失稳温度。利用梯度纳米结构Cu优异的变形能力,在300 K和77 K分别进行准静态拉伸,对制备态样品及拉伸后样品纵截面不同尺寸晶粒变形前后微观结构比较分析发现,在室温拉伸变形条件下表面机械碾磨制备的纳米晶纯Cu的机械稳定性随着晶粒尺寸减小先变差,当晶粒尺寸小于~75 nm(临界尺寸)时,其机械稳定性随晶粒尺寸减小而增强,进一步实验表明,临界尺寸以下纳米晶机械稳定性的增强与表层可能存在的杂质污染或变形织构等无关,而是因为样品制备过程中发生晶界驰豫,导致晶界能量降低,晶界平直化,从而降低了晶界可动性。临界尺寸以下纳米晶Cu塑性变形机制由不全位错运动形成变形孪晶或层错主导,晶粒尺寸越小,不全位错运动越显着,晶粒长大程度越小。77K拉伸时,纳米晶Cu机械稳定性表现出类似的尺寸相关现象。由于低温对纳米晶Cu晶界迁移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同时位错运动更困难,而低温环境纳米晶流变应力显着增大,更容易形成孪晶或层错,不全位错运动更显着,所以其晶粒长大程度变小。类似的机械稳定性晶粒尺寸效应在表面机械碾磨制备的梯度纳米晶纯Ag、Ni中也得到验证,其临界晶粒尺寸分别为80、38 nm。此外,拉伸测试发现,77 K时梯度纳米结构样品加工硬化率与粗晶Cu样品相当,低温加工硬化增强的主要原因是低温下表层纳米晶机械驱动晶粒长大行为受到一定程度抑制,相对与室温变形而言晶粒长大程度较小,同时在低温高应力作用下纳米晶更容易启动变形孪晶等机制来协调塑性变形,提供了一定的加工硬化,从而使得表层梯度纳米晶在低温拉伸过程中应变软化效应被抑制,所以梯度纳米结构Cu样品整体表现出与粗晶Cu近似相等的加工硬化率。在纳米晶纯金属发现的异常增强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对于理解纳米晶晶界特性及其对外部热和机械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也使利用塑性变形制备晶粒尺寸更小且稳定性更好的纳米金属结构成为可能,这对纳米金属或合金的高温应用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20)
曾鞠庆[4](2019)在《掺入纳米氧化石墨烯水泥基复合材料体积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泥基材料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但传统水泥基材料抗拉强度低、韧性差,在服役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裂缝,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石墨烯(Graphene,GE)被誉为21世纪“新材料之王”,拥有众多突出的物理性能,如片层最薄、力学强度最大、导热导电性能最优。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是石墨烯制备的衍生物,拥有石墨烯优异的物理性能的同时,表面还富有大量的含氧基团(如羟基-OH、羧基-COOH、环氧基-O-),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在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针对氧化石墨烯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研究已经日趋深入,但氧化石墨烯对水泥基复合材料的体积稳定性的研究尚未涉及,同时氧化石墨烯对于水泥基材料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也尚不明确。因此适时开展氧化石墨烯水泥基材料的体积稳定性研究,不仅仅对氧化石墨烯水泥基复合材料有着很高的理论价值,对于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开裂风险预测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Vosviewer对目前氧化石墨烯研究领域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并通过对市售不同品级及不同掺量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氧化石墨烯对水泥基材料的流变性、力学性能、水化速率和水化进程的影响;研究氧化石墨烯水泥基材料早龄期的化学收缩和自收缩影响;通过SEM、XRD和SAP等微观测试手段进一步进行微观表征,提出相应氧化石墨烯对水泥基材料的调控作用和机理解释;并且利用分子动力学建立氧化石墨烯和氢氧化钙的界面模型,进行动力学优化,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掺入氧化石墨烯并不能改变水泥整体水化进程,但由于氧化石墨烯的纳米效应以及表面富含大量氧基团,能够提供充足的化学反应核,同时反应核还能吸附水分子和水泥颗粒,增加水泥与水的接触机会,进而促进了反应初期的反应速率。(2)掺入氧化石墨烯能够很好的调节水化产物,通过扫描电镜可以明显发现,掺入氧化石墨烯后水泥产物中六方板状晶体明增多,并且呈现规则排布,说明调节氢氧化钙晶体的微观形貌,形成花状的水化产物;通过XRD进行物相分析,进一步确定没有发现新的产物,说明这种调控模板作用并不是通过GO与水化产物发生化学反应,而是利用氧化石墨烯的含氧基团的活性,起到模板调控作用;进一步对氢氧化钙晶体平均粒径大小测量,可以发现氧化石墨烯的掺入能够细化氢氧化钙晶体大小,随着龄期的增加对氢氧化钙晶体的生长还有一定抑制作用,最终导致掺入氧化石墨烯会总体上会减小水泥化学收缩。(3)掺入氧化石墨烯会增大自收缩,随着掺量的增加,自收缩会更明显,由于氧化石墨烯的亲水性,导致氧化石墨烯在毛细孔中吸附较多自由水,随着水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毛细孔中水分不断被消耗,形成毛细孔静压,压缩毛细孔壁,使得自收缩增加。通过氮吸附表征可以发现,掺入氧化石墨烯主要使得内部的孔隙呈现狭缝形,掺入氧化石墨烯后,其次能使得内部的大毛细孔向着小毛细孔转变,由于氧化纳米效应有助于细化内部孔径。(4)建立氧化石墨烯与氢氧化钙的界面层,利用分子动力学进一步对界面层进行优化,通过模拟结果可以发现氢氧化钙晶体中钙离子向着氧化石墨烯表面移动,说明氧化石墨烯对氢氧化钙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钙离子的吸附,通过径向分布函数可以确认这种吸引作用是依靠生氢键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4)
马冰雪[5](2019)在《纳米Sb_2O_3/BPS-PBT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及阻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世界通用的五大工程塑料之一,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能、电气性能等,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汽车制造、机械设备等行业。PBT主要由C、H、O元素构成,阻燃性能差,在燃烧时易产生熔滴,点燃周边可燃物,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故需对PBT进行阻燃改性。在对PBT进行阻燃改性时应选择环保高效的阻燃剂,在保证PBT基体本身优异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提高PBT材料的阻燃性能。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纳米效应,对聚合物材料的阻燃效率有独特的提升作用。本文选用纳米级叁氧化二锑(nano-Sb_2O_3)、微米级叁氧化二锑(micro-Sb_2O_3)和溴化聚苯乙烯(BPS)作为阻燃剂,通过高能球磨法将材料混合均匀,经熔融挤出与注塑成型的方法制成不同配料比的nano-Sb_2O_3/BPS-PBT复合材料样条和micro-Sb_2O_3/BPS-PBT复合材料样条。通过热稳定性测试、燃烧性能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等检测,寻找使PBT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最佳的配料比,同时探究Sb_2O_3和BPS的阻燃机理,分析nano-Sb_2O_3和micro-Sb_2O_3的不同阻燃效果,并用热分解动力学对nano-Sb_2O_3/BPS-PBT阻燃复合材料的热分解过程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制取nano-Sb_2O_3粉末并对其进行改性。制取不同配料比的nano-Sb_2O_3/BPS-PBT复合材料,并对所制样条进行LOI(极限氧指数)测试和UL94(垂直燃烧)测试,发现当BPS含量为10wt.%时,加入nano-Sb_2O_3对PBT基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有明显改善,当nano-Sb_2O_3含量为5wt.%时,PBT基复合材料的LOI为28.3%,UL94为V-0级,达到难燃等级,且力学性能高于纯PBT材料。(2)对nano-Sb_2O_3/BPS-PBT复合材料进行深入检测分析,发现nano-Sb_2O_3使PBT材料的分解温度降低、热释放速率减慢、热释放量减少,且这种作用随着nano-Sb_2O_3含量的增加而增强。Nano-Sb_2O_3对PBT材料的成炭有积极作用,随着nano-Sb_2O_3含量的增加,形成的炭层更加致密,残留物质的质量更高。(3)对比含有相同质量分数的nano-Sb_2O_3和micro-Sb_2O_3对PBT的不同阻燃效果,发现nano-Sb_2O_3在降低PBT材料热释放中的作用远大于micro-Sb_2O_3,micro-Sb_2O_3/BPS-PBT复合材料的总热释放量是nano-Sb_2O_3/BPS-PBT复合材料的4倍以上,micro-Sb_2O_3/BPS-PBT复合材料的总烟雾释放量是nano-Sb_2O_3/BPS-PBT复合材料的1.7倍以上。Nano-Sb_2O_3/BPS-PBT复合材料形成的炭层也比micro-Sb_2O_3/BPS-PBT复合材料的炭层更加致密。(4)通过非等温热重法研究PBT及PBT基复合材料的热分解动力学,利用Kissinger法、Flynn-Wall-Ozawa法和Friedman法计算PBT和PBT基复合材料的动力学参数,发现在热分解过程中PBT基复合材料的活化能高于纯PBT材料的活化能,PBT基复合材料在热降解过程中需要更多能量。Nano-Sb_2O_3和BPS对PBT的主要热分解方式改变不大,PBT和PBT基复合材料的热降解过程都可用Avarami-Erofeyev模型(A1)来模拟。(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4)
雷若姗,陈广润,徐时清,汪明朴[6](2018)在《纳米晶体材料热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晶体材料独特的结构特征使其具有不同于传统多晶材料的优异性能,如何提高纳米晶体材料的热稳定性,避免其过度粗化,是近年来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纳米晶体材料热稳定性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纳米晶体材料的微观结构特点,着重分析了溶质原子、第二相颗粒和微观应力等因素对纳米晶体材料晶粒长大的影响规律,介绍了纳米晶体材料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机制。(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滕紫薇[7](2018)在《几种新纳米材料稳定性、电子结构及相关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纳米材料掀起了纳米电子学和材料学等多领域的研究热潮。新型二维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几何构型和丰富而优异的电、光、力和磁等性质。最近,由V和13-15族元素组成的二维纳米结构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本文首先在绪论中简要介绍了纳电子学和纳米材料的发展,重点介绍了二维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接着介绍了研究方法和理论。在第叁至五章中,整理了基于第一性原理有关叁种低维纳米结构的研究工作:设计了氮烯(Nitrogene)的等电子对应结构Pmma-CO单层。这种结构具有2.4eV的直接带隙,其直接带隙性质在高达12%的应力下依然可以保持,并且在能量、动力学、热力学和力学上的有良好稳定性。Pmma-CO单层显示出优异的机械强度(面内刚度高达475.7 Nm~(-1))。一旦合成,Pmma-CO单层将有望用于增强纳米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还设计了具有1.56eV直接带隙的二维四方(t-)AlP纳米结构。在验证其稳定性的基础上,不仅研究了光、电和力学性质,还探讨了施加应力对电子性质的调控。发现t-AlP在相当小的双轴应力条件下可以发生直接-间接带隙和半导体-金属的性质转变。除此之外,研究了碱金属Na修饰的低维B_(36)的储氢性能。B_(36)-2Na体系中的储氢容量可达4.4 wt%,并且0.25 eV/H_2的吸附能大小适中。碱金属修饰的低维硼团簇成为有潜力的新型储氢候选材料。(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康翠萍[8](2018)在《对纳米催化材料的活性与稳定性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此次研究选择金-铂为基础进行理论研究,而目前有关二元金属Catalyst为何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相关文献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有研究表示这只要是由于铂与金的协同作用,也就是Catalyst的活性区间要同时涵盖铂原子与金原子。反之,有相关学者认为,调载体氧化物在增加铂-金Catalyst的低温一氧化碳氧化催化活性上具有一定的作用,上述不同的解释体现出现阶段我们对铂-金二元金属Catalyst催化机理上的理解相对匮乏。很多基础性问题,例如Catalyst构架、组成以及尺寸会怎样影响催化活性,至今还处于摸索中。文章将以对纳米催化材料的活性与稳定性理论研究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予以深入的探究,相关内容如下所述。(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20期)
孙天琦[9](2018)在《高稳定性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纳米颗粒由于尺寸小且高比表面积的性质,在催化、能源、医药等应用领域中有重要价值。但是,由于金属纳米颗粒在实际应用中会极易发生团聚,导致颗粒变大分散不均而失去相应的特性,在应用过程中失去活性。因此,通过有效手段控制金属纳米颗粒的稳定性,是确保金属纳米颗粒应用价值的关键。金属氧化物具有介孔结构而且与金属具有强相互作用,可以良好地稳定金属纳米颗粒,常被用作载体材料负载金属纳米颗粒。空心结构在催化等化学反应过程中具有较高比表面积,采用空心球金属氧化物作为载体负载金属颗粒,能实现良好的分散稳定纳米颗粒的作用。金属颗粒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空心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能。因此,空心球结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研究及应用价值。本文以提出普适性空心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为主旨,以实现金属纳米颗粒的良好分散性与稳定性为目标,采用不同聚合物模板,避免先制备模板以及单独负载金属的复杂过程,利用简单的一步合成法,制备高稳定性的金属/金属氧化物空心球纳米复合材料,实现金属纳米颗粒的均匀分散,在高温条件不发生团聚,并作为催化剂应用于小分子氧化催化反应,在提高催化性能的同时使金属纳米颗粒保持稳定。(1)采用脲醛树脂聚合物模板法的工艺路线,利用氧化物原位组装的方式,制备了Au/TiO_2、Pd/ZrO_2、Pt/ZrO_2、Au/CeTiO_2等纳米复合材料,实现空心球结构的良好调控,保证了纳米颗粒在载体上均匀分散,减少了金属纳米颗粒团聚烧结的现象,提高了纳米材料的热稳定性,并通过CO催化氧化反应以及CH_4催化氧化反应的测试结果,表明了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循环性能以及良好的稳定性。(2)利用间苯二酚甲醛树脂聚合物模板法制备了具有空心球结构的TiO_2金属氧化物。一方面通过引入贵金属Pt纳米颗粒得到粒径(<5 nm)较小,分散性良好的Pt/TiO_2纳米复合材料,用于甲烷氧化催化模型反应,材料有较好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将空心球TiO_2掺入LiOH制备成电极材料Li_4Ti_5O_(12)(LTO)用于锂离子电池测试,实现了电极材料的长循环性能。实验也制备了其他金属氧化物ZrO_2、CeTiO_2及复合材料,表明了合成方法的通用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吴捷,赵艳红,董永利,刘云夫,宋春来[10](2018)在《纳米吸墨材料的吸收性与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吸收性和光稳定性优异的吸墨材料,制备含有纳米SiO_2、纳米TiO_2、纳米CaCO_3叁类粒子颜料的吸墨材料。利用SEM、白度测试仪、光学显微镜和紫外光照射仪测试与分析了材料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纳米SiO_2制备的吸墨材料粒子分散的更为均匀;含有纳米SiO_2的吸墨材料对墨水吸收的均一性是最好的;含有纳米TiO_2粒子的吸墨材料对光的稳定性更好,材料的使用期限得到了提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纳米材料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Nano Letters发表了大连理工大学黄辉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无漏电流"纳米线桥接生长技术"。这项技术解决了纳米线器件的排列组装、电极接触及材料稳定性问题,制备出高可靠性、低功耗及高灵敏度的GaN纳米线气体传感器,该传感器可推广至生物检测以及应力应变检测等。黄辉团队首次研究了纳米线桥接生长中的寄生沉积效应,发明了一种结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材料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杰.高循环稳定性能的MnO_2纳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D].太原理工大学.2019
[2]..新型无漏电纳米线桥接生长技术解决传感器材料稳定性问题[J].传感器世界.2019
[3].周鑫.塑性变形制备纳米金属材料的稳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4].曾鞠庆.掺入纳米氧化石墨烯水泥基复合材料体积稳定性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5].马冰雪.纳米Sb_2O_3/BPS-PBT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及阻燃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6].雷若姗,陈广润,徐时清,汪明朴.纳米晶体材料热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8
[7].滕紫薇.几种新纳米材料稳定性、电子结构及相关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
[8].康翠萍.对纳米催化材料的活性与稳定性理论研究[J].化工管理.2018
[9].孙天琦.高稳定性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10].吴捷,赵艳红,董永利,刘云夫,宋春来.纳米吸墨材料的吸收性与稳定性[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