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论文-郭旭,田家玮

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论文-郭旭,田家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郭旭,田家玮[1](2016)在《测定IMT判断视网膜病变与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动脉硬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声像图改变并测定内中膜厚度,评估2型糖尿病发生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既往研究将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视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的标志。本研究选取自2015年7月-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52名,平均年龄51±4.2岁)以及健康成人(30名,平均年龄45±5.3岁)并将其分组。2型糖尿病患者中,27名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作为视网膜病变组,25名未患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作为非视网膜病变组,3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百胜公司Mylab9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血管探头LA523,频率4~13MHz,内置QIMT分析软件,清晰显示血管前、后壁的内中膜后,启动QIMT功能,QIMT自动记录管腔内膜界面和中外膜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检查结果用QIMT表示。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处理,组间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因素分析,判断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是否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视网膜病变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9±0.17mm,非视网膜病变组为0.8±0.16mm,正常对照组为0.7±0.13mm。方差分析显示视网膜病变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视网膜病变的出现仍然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是内中膜厚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子,视网膜病变可被视为发现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因此,我们认为出现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应当密切关注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1-18)

张海芳[2](2013)在《50岁以上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引起50岁以上人员出现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无锡市某区1000名退休人员的体检报告作为研究样本。结果导致50岁人员出现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因素是:性别、年龄、冠心病治疗、高血压病史、喝酒、抽烟等,相关因素有:视网膜的动脉硬化、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史、高血压病等。结论预防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要从性别、年龄、冠心病治疗、高血压病史、喝酒、抽烟等因素进行防治。(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3年27期)

张春霞,苏永峰,石福彦[3](2011)在《动脉硬化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衰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使动脉功能障碍的最早病变均表现为内皮功能障碍。随着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动脉病变由内膜发展致动脉中层,即胶原纤维含量的增加,弹力纤维含量的减少,导致动脉弥漫性硬化,弹性降低,僵硬度增加,即动脉硬化。研究证实慢性高血糖导致动脉硬化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因此,总结近年关于动脉硬化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对了解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微血管病变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疾病监测与控制》期刊2011年06期)

吕小利,鲁立明,陆伟,钟良玉[4](2010)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动脉硬化程度与中药治疗介入时机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动脉硬化程度,观察动脉硬化检测值是否可作为中药治疗早期介入防治DR的参考指标。方法:对125例DR患者进行动脉硬化检测,以动脉硬化程度为指标将DR患者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四组,另选择同期门诊患者中无眠底病变者61例为对照组,比较DR各组中药治疗前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以及视力、视网膜出血、硬性渗出及棉絮斑改变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DR患者动脉硬化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患者经中药治疗后视力与眼底病变均有改善,动脉硬化轻、中度组疗效优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PWV值能反映视网膜动脉的功能状态,或可作为DR早期中药治疗介入时机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马芳芹[5](2008)在《900例中老年干部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900例省厅级干部进行眼部及身体检查,得出可以引起中、老年人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试图通过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变化,预示全身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达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的目的。方法:选取900例经过纳入标准筛选的省厅级干部的体检报告作为样本,对每个样本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本次诊断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梗塞的情况、相关病史及治疗史、吸烟饮酒情况及精神状态以计数资料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对这些可能相关因素的相关系数进行统一的比较。结果: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冠心病的治疗及吸烟、饮酒均是引起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的决定性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其他因素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史、脑梗塞病史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发生有相关性,发病相关趋势为正向。而肥胖(或超重)、高脂血症、糖尿病、脑梗塞及叁高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治疗未显示出相关性。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冠心病、吸烟、饮酒是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14)

张伟,宋振英,薛吉栋[6](1998)在《中药验方治疗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验方治疗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济南军区总医院(250031)张伟宋振英薛吉栋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症状为视物昏花、视力疲劳、眼前黑影、阵发性或持续性视力下降,部分伴有头痛、高血压及高血粘度等,重者导致眼底出血、血管阻塞...(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期刊1998年01期)

赵瑞英,周俊华,廖世煌[7](1985)在《中老年人视网膜动脉硬化与结膜微血管病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65年Bajaradi开始注意到全身动脉硬化病伴有结膜微血管病变以来,相继有多篇报导。国内陆道炎等(1981年),张希兰等(1984年)均在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中观察了结膜微血管病变。结膜微血管病变可见于糖尿病,镰状细(本文来源于《医学科技》期刊1985年02期)

庞万敏,庞泗泉[8](1984)在《辨证治疗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33例小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是老年全身退行性眼病,多伴有高血压和血管硬化,或只伴有其中的一种.近年来,我们应用中药为主,或辅以维生素B_1、C、芦丁、地巴唑之类西药,治疗观察该病33例35只眼.兹作小结于后.(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1984年09期)

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引起50岁以上人员出现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无锡市某区1000名退休人员的体检报告作为研究样本。结果导致50岁人员出现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因素是:性别、年龄、冠心病治疗、高血压病史、喝酒、抽烟等,相关因素有:视网膜的动脉硬化、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史、高血压病等。结论预防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要从性别、年龄、冠心病治疗、高血压病史、喝酒、抽烟等因素进行防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1].郭旭,田家玮.测定IMT判断视网膜病变与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动脉硬化的关系[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2].张海芳.50岁以上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

[3].张春霞,苏永峰,石福彦.动脉硬化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联系[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1

[4].吕小利,鲁立明,陆伟,钟良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动脉硬化程度与中药治疗介入时机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5].马芳芹.900例中老年干部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8

[6].张伟,宋振英,薛吉栋.中药验方治疗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J].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8

[7].赵瑞英,周俊华,廖世煌.中老年人视网膜动脉硬化与结膜微血管病变[J].医学科技.1985

[8].庞万敏,庞泗泉.辨证治疗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33例小结[J].辽宁中医杂志.1984

标签:;  ;  ;  

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论文-郭旭,田家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