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CT血管成像,128层螺旋CT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宋留存,李香芬,陆普选[1](2018)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获取2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42侧肢体),平均年龄(71±12.7)岁,获得知情同意后在东芝Aquilion One 128层螺旋CT上进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造影剂:碘帕醇370mg I/m L(Iopamidol,BRACCO),双相注射,造影剂剂量按体重分组),原始图像经过VR、MIP、CPR后处理后获得重建图像。其中有12例共12侧下肢在CTA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共同分析评价CTA显示双下肢各支动脉段图像质量情况及各段狭窄程度,并与DSA比较。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双下肢动脉CTA检查,图像显示度评分为(2.86±0.351)分,CTA静脉重迭评分为(0.14±0.467)分,共有38侧下肢CTA未发生静脉污染,占90.48%(38/42);4侧下肢CTA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强化,占9.53%(4/42)。以DSA为金标准,CTA显示动脉正常及轻度狭窄的敏感性96.30%,特异性98.04%,阳性预测值98.73%,阴性预测值94.33%。结论 128层螺旋CT能够全面清晰显示双下肢动脉病变,为疾病诊断提供快速、有效且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T.Schubert,M.Takes,M.Aschwanden,M.Klarhoefer,T.Haas[2](2016)在《足部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非强化的门控MR血管成像与增强MR血管成像及DSA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PAOD)病人的足部血管高分辨非增强MRA(NATIVE SPACE,NE-MRA)与增强MRA(CE-MRA)及DSA。材料与方法本前瞻性研究纳入20例PAOD。所有病人均在MRA检查次日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像术或支架置入。结果 CE-MRA组75.7%血管节段显示良好、16.4%欠佳、7.9%不能用于诊断。(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万恒,林智琪,刘灏,刘正军[3](2014)在《杂交技术在治疗TASC D型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杂交技术在治疗TASC D型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12月间采用杂交技术治疗的22例TASC D型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24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髂动脉支架植入术+股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含股深动脉内膜剥脱术)+股深动脉成形术+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患者12例,采用股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含股深动脉内膜剥脱术)+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球囊扩张术治疗患者4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髂动脉支架植入术+股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含股深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患者6例。结果:所有的患者均获得技术上的成功,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术后患肢疼痛改善,皮温升高,平均踝肱指数从术前的0.38升至术后的0.75。18例患者获随访3~28个月,2例患者术后发生人工血管旁路血栓形成,1例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其余患者未发生人工血管或支架相关并发症。结论:杂交技术微创、安全、有效,是处理TASC D型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合理选择,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单纯腔内治疗的高危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杨景慧[4](2014)在《老年人代谢性疾病及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基因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万寿路地区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基因关联研究背景代谢综合征(MetS)作为一种患病率高且部分遗传的复杂性疾病,始终备受关注。然而,在中国老年人群中开展的关于MetS和相关代谢紊乱疾病的基因遗传研究仍然有限。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横断面研究及纵向研究两种分析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参加并完成北京市万寿路地区老年人群健康调查的2014例样本进行横断面分析,同时纵向分析参加并完成2001年及2010年两次相同地区老年人群健康调查、具有重复测量资料的742例样本。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身体测量指标、生活习惯、患病史、药物使用情况及血液生化指标等。提取全部样本外周静脉血DNA,利用MassARRAY质谱法及芯片技术对17个基因上的23个基因多态性位点(SNP)进行基因分型(MTHFR, PPAR, LPL, INSIG, TCF7L2, FTO, KCNJ11,JAZF1, CDKN2A/B, ADIPOQ, WFS1, CDKAL1, IGF2BP2, KCNQ1, MTNR1B, IRS1,ACE),观察所有参与者基本健康情况并分析不同基因位点与MetS及相关代谢异常疾病之间的关联。结果1、2014例横断面研究中,超重,中心性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MetS的患病率分别为48.3%,71.0%,32.4%,75.7%,68.3%和54.5%。2、23个多态性位点中rs328(LPL)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被排除,剩余22个位点进入下一步的分析。3个基因上存在强连锁位点,即FTO基因上位点rs8050136和rs9939609(r2=0.99),TCF7L2基因上位点rs4506565和rs7903146(r2=0.98),CDKAL1基因上位点rs4712523和rs7754840(r2=0.94)。然而,MTNR1B基因上位点rs1387153和rs10830963(r2=0.67),MTHFR基因上位点rs1801133和rs1801131间LD较弱(r2=0.18)。3、多变量调整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候选基因与MetS及其相关疾病组分之间的关联,利用Bonferroni法对基因多态性关联分析结果进行多重校正,结果显示基因IGF2BP2多态性位点rs4402960的TT基因型与超重相关(OR=0.479,95%CI:0.316-0.724, p=0.001),基因MTHFR多态性位点rs1801131的CA基因型与高血压相关(OR=1.560,95%CI:1.194-2.240, p=0.001),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而,纵向分析中未发现相似关联。结论基因IGF2BP2上SNP rs4402960及基因MTHFR上SNP rs1801131分别与超重及高血压有关,未发现与MetS具有统计学关联的SNP。第二部分INSIG2基因rs7566605位点对万寿路地区老年人群肥胖及血脂影响背景:以往多个人群队列研究证实位于基因INSIG2多态性位点rs7566605与肥胖可能相关。然而,在中国人群中关于该位点与肥胖及高脂血症、脂类代谢异常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少。方法:采用与第一部分相同的2014例横断面样本和742例纵向样本,利用相同的问卷及实验室方法获得数据。在两个样本中观察多种遗传模型下,多态性位点rs7566605与肥胖和血脂异常,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叁酯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之间的关联。结果:在中国老年人群研究中观察到,基因多态性位点rs7566605的C等位基因可增加高脂血症,高甘油叁酯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患病风险,但对高胆固醇血症具有保护作用。杂合共显性模型可能是该基因位点的主要遗传模式。然而,本研究未发现该位点与体重指数或肥胖存在任何关联。结论:在中国老年人群中观察到基因INSIG2的多态性位点rs7566605与脂类代谢异常疾病相关,但未发现该位点与肥胖之间存在任何关联。仍需要具有完善饮食资料的大样本研究对本研究所获得结论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第叁部分万寿路地区老年人群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基因关联分析背景: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作为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征,可导致人群心脑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对老年人群PAOD诊断及治疗的忽视会加重社会公共卫生负担。老年人群作为具有多种疾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在已知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充分了解隐藏在疾病下的遗传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管理。方法:同样选取来自北京市万寿路地区老年人群,共2101例横断面样本完成问卷并进行基因分型,利用相同的问卷及实验室方法获得数据。ABI<0.09者诊断为PAOD。相同方法提取外周血DNA并对9个基因上的11个SNPs进行基因分型(ICAM-1, MPO, MMP-9, MIF, LIPC, ABCA1, MTR, MTHFR, APOE),观察该样本PAOD患病情况并分析与PAOD关联的SNP位点。结果:1、2101例样本中,PAOD患者年龄、WC、吸烟比例、脑卒中及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非PAOD患者,而教育水平则低于非PAOD患者组。女性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糖尿病及冠心病患病率高于未患PAOD者,而HDL-c水平则低于未患病者。2、11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中共8个位点进入下一步的分析,位点间无强连锁不平衡。3、本研究中PAOD的患者共147例,患病率为7.0%,男女患病率分别为8.1%及6.2%。女性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且患病率均随着个体年龄的升高而升高。4、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候选基因与PAOD之间的关联。采用Bonferroni法对基因多态性关联分析结果进行多重校正结果显示,ABCA1基因SNP位点rs2230806的AA基因型与男性PAOD患病相关(OR=4.082,95%CI:1.561-10.671, p=0.004),女性人群未发现与PAOD存在关联的SNPs。结论: ABCA1基因SNP位点rs2230806的AA基因型与男性PAOD患病相关,人群PAOD患病易感性存在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4-05-12)
李晓明,虞崚崴,李惠民[5](2014)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双能CT血管造影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能CT(DECT)血管造影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的诊断价值。方法:45例已确诊断或怀疑PAOD患者行双能CT血管造影检查,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进行评估,以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评价DE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结果:45例PAOD患者总计285段动脉同时接受DECT血管造影及DSA评估,90.2%(257/285)动脉节段在DE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为优,DSA显示41.1%(117/285)动脉节段狭窄程度≥50%。包括钙斑时DE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80.7%、91.5%、86.8%,87.2%和87.1%。去除钙斑后DE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管腔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4.2%、96.3%、94.1%,89.8%和91.4%。结论:DECT血管造影能够去除骨骼及下肢动脉管壁钙化斑块,有助于钙化斑块附着处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评估,可作为PAOD介入治疗前的常规筛查。(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孔海英,徐澜[6](2013)在《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在原有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动脉狭窄情况以及血流峰速的改变情况。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13例完全消失,31例明显好转,21例无变化;患者的无症状行走距离较治疗前平均增加(151.75±12.43)m,P<0.05;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本文来源于《实用药物与临床》期刊2013年05期)
潘晓琳,张希全,陈丽燕,刘伟伟,刘雪梅[7](2012)在《多种介入技术个体化联合治疗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临床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994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接受介入治疗的846例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在介入术前及术后的护理经验。结果通过精心护理,患者术前能积极配合手术准备,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护理在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周围动脉急、慢性闭塞疾病患者的介入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2年27期)
R.Iezzi,M.Santoro,R.Marano,C.Di,Stasi,R.Dattesi[8](2012)在《低剂量多层CT血管成像对于肾下动脉及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3种不同的CT血管成像术的采集方案对于周围动脉的电离辐射剂量、影像质量及诊断能力进行研究,以预先进行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考标准。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经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并通过1990赫尔(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A.Gutzeit,R.Sutter,J.M.Froehlich,J.E.Roos,T.Sautter[9](2011)在《下肢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病人行心电图触发非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TRANCE)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心电触发非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TRANCE)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下肢(包括足部)周围动脉闭塞的诊断价值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43例有症状的周围动脉闭塞疾病(PAOD)病人在DSA检查前进行TRANCE检查。将MR血管成像(MRA)显示下肢(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王雁[10](2011)在《老年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健康生活指导和康复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包括颈动脉、上肢、内脏和下肢动脉分支,不包括冠状动脉,但排除了动脉的功能性(血管反应性)疾病或动脉瘤疾病,是动脉狭窄、闭塞所引起的组织缺血、坏死性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疾病。根据以往的流行病学资料,PAOD的人群发病率为9.19%[1],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本文来源于《中国疗养医学》期刊2011年10期)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PAOD)病人的足部血管高分辨非增强MRA(NATIVE SPACE,NE-MRA)与增强MRA(CE-MRA)及DSA。材料与方法本前瞻性研究纳入20例PAOD。所有病人均在MRA检查次日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像术或支架置入。结果 CE-MRA组75.7%血管节段显示良好、16.4%欠佳、7.9%不能用于诊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宋留存,李香芬,陆普选.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
[2].T.Schubert,M.Takes,M.Aschwanden,M.Klarhoefer,T.Haas.足部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非强化的门控MR血管成像与增强MR血管成像及DSA对照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6
[3].万恒,林智琪,刘灏,刘正军.杂交技术在治疗TASCD型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
[4].杨景慧.老年人代谢性疾病及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基因关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
[5].李晓明,虞崚崴,李惠民.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双能CT血管造影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
[6].孔海英,徐澜.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
[7].潘晓琳,张希全,陈丽燕,刘伟伟,刘雪梅.多种介入技术个体化联合治疗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临床护理[J].当代医学.2012
[8].R.Iezzi,M.Santoro,R.Marano,C.Di,Stasi,R.Dattesi.低剂量多层CT血管成像对于肾下动脉及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评价[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
[9].A.Gutzeit,R.Sutter,J.M.Froehlich,J.E.Roos,T.Sautter.下肢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病人行心电图触发非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TRANCE)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比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
[10].王雁.老年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健康生活指导和康复教育[J].中国疗养医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