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对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及分析。方法:抽选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进行单双号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校正的TIMI计帧数、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校正的TIMI计帧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7.69%,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事件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左心功能受损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

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发的心肌坏死性疾病即为急性心肌梗死[1]。胸骨后疼痛、发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及低血压等均为该疾病常见的并发症,疾病发展严重可导致患者死亡。我院为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效果,特选取部分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2015.12-2016.1)进行研究,进行单双号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6例患者为一组。

对照组:男、女性患者各占17、9例;平均年龄为(53.26±4.35)岁;根据患者的梗死部位可分为7例前壁梗死患者,6例广泛前壁梗死患者,9例下壁梗死患者,4例下壁与后壁梗死患者。

观察组:男、女性患者各占16、10例;平均年龄为(53.74±4.01)岁;根据患者的梗死部位可分为5例前壁梗死患者,7例广泛前壁梗死患者,9例下壁梗死患者,5例下壁与后壁梗死患者。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未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对替罗非班及阿托伐他汀类药物不存在过敏迹象的患者。

排除标准:年龄在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近期经历过重大手术的患者;伴随较为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上述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性别对比、年龄对比、梗死部位对比均未存在明显差异,统计学不具有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中进行常规治疗,即给予患者300毫克阿司匹林与300毫克氯吡格雷治疗,用药方式为口服,一天一次。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其中阿托伐他汀的用药方式为口服,一天两次,一次40毫克;替罗非班为静脉注射,为患者持续用药36小时,该药物的注射速率为0.15ug*kg-1*min-1。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以上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校正的TIMI计帧数、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上述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均经过SPSS18.0版进行处理,采用(x±s)表示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校正的TIMI计帧数,用t检验;用(%)表示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由(X2)进行检验。若对比中存在P<0.05,则表示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校正的TIMI计帧数明显较对照组低,经检验其t=8.32,P<0.05,具体结果见下:

观察组患者校正的TIMI计帧数为(20.18±3.85)帧数;对照组患者校正的TIMI计帧数为(29.31±4.06)帧数。

2.2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与对照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明显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事件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左心功能受损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疾病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因素,该疾病在临床中是具有较高致死率的疾病[2]。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形成,可能引发血小板聚集,对动脉内斑块发生破裂及堵塞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诱导,使得患者的心肌细胞缺血,进而导致患者发生系列疾病。相关研究表明[3],不规律的饮食、过度劳累、激动、抽烟及酗酒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一旦患者的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受上述因素影响,参与至动脉血管的慢性炎症反应中,即可使得患者发生斑块破裂的情况,疾病发展严重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还原酶HMG-COA药物,该药物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与选择性,是临床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抑制剂[4]。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结合肝脏还原酶与胆固醇,通过有效的结合将患者血浆中的脂蛋白含量水平与胆固醇水平进行调降,对LDL的代谢能力进行增强。同时,该药物可通过干预代谢,对MMP系统的活性发挥抑制作用,进而对患者的内皮功能进行改善,将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概率降至最低。除此之外,阿托伐他汀可通过对CRP系统的活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进行抑制,对患者的内皮功能进行有效的改善,进一步将形成血栓的概率降低。替罗非班是一种白色粉末状药物,该药物是一种受体拮抗剂,具有较强的可逆性,可对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受体的结合进行有效的阻止,对血小板的聚集具有抑制作用[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校正的TIMI计帧数、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均低于对照组,其血管再通事件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左心功能受损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表明,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缓解其身体状况,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且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低,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刚.阿托伐他汀与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治疗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150-151.

[2]郑涛.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3):20-22.

[3]万艳芳,张军.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2):246-247.

[4]孔娟.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8):122-123.

[5]谭守印.不同药物治疗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5,12(4):551-553.

标签:;  ;  ;  

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