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硫镁肥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论文文献综述)
范肖飞[1](2020)在《不同用量镁肥对土壤植株养分及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镁是作物生长发育和人体健康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本试验在辽宁省水稻产区施用不同用量的镁肥,采用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共设六个处理,分别是常规施肥(N225kg/hm2、P2O590kg/hm2、K2O 75kg/hm2)、优化施肥(N 158kg/hm2、P2O550kg/hm2、K2O 100kg/hm2)、优化+Mg10(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施10kg/hm2硫酸镁)、优化+Mg20(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施20kg/hm2硫酸镁)、优化+Mg30(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施30kg/hm2硫酸镁)、优化+Mg40(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施40kg/hm2硫酸镁)。研究不同用量镁肥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肥力、水稻生长发育和茎叶籽粒养分含量变化、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提出镁肥的适宜用量,减少氮磷钾化肥投入,为辽宁省科学施用镁肥提供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与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及其他配施镁肥处理相比,优化+Mg20和优化+Mg10处理可以降低土壤p H值。用不同用量镁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状况,改善土壤氮磷钾及镁素钙素营养的状况。2.优化+Mg10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可以在显着提高水稻茎叶中的氮含量和磷含量。镁肥可以提高茎叶中铁、锰、锌和钙的含量。优化+Mg10处理对提高籽粒铁、锰、铜、镁的含量的效果最好,对籽粒锌含量无显着影响。3.优化+Mg10处理较其他处理相比能够明显的提高水稻千粒重和干物重从而增加产量,其中优化+Mg10处理的单株干物重在水稻生长的四个时期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千粒重提高幅度在1.7%-4.7%。产量较其他处理提高了9.1%-28.0%。4.不同用量镁肥处理下水稻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呈显着差异(P<0.05),其中优化配施镁肥处理籽粒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常规施肥25.1%-37.1%和35.8%-56.2%,高于优化施肥处理2.1%-12.5%和2.2%-17.5%说明在优化处理的基础上配施镁肥,能够不同度上增加水稻籽粒的品质。5.在水稻成熟期时水稻产量与土壤交换性镁含量、茎叶镁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723**、0.594**、0.555**,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叶晓磊,周雄,邵文胜,耿国涛,鲁剑巍[2](2019)在《两种镁肥在直播冬油菜上施用效果比较》文中提出本试验研究了氯化镁和硫酸镁在冬油菜上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氯化镁和硫酸镁均可显着提高油菜籽产量,与不施镁处理相比,增产率分别为14. 1%和23. 0%,硫酸镁效果优于氯化镁。两种镁肥均主要通过增加单株角果数提高油菜籽产量,硫酸镁处理的千粒重高于氯化镁处理。镁肥施用显着提高了油菜角壳镁含量,增加了油菜茎秆和角壳镁积累量,进而增加了镁总积累量,氯化镁和硫酸镁的镁肥利用率分别为29%和21%。
付喜林[3](2017)在《含硼尾矿物提取硼砂的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硼资源的重要价值已越来越凸显。在我国,60%左右的硼资源分布在辽吉地区,该地区也是近些年硼矿的主要开采地。多年的开采不但使我国硼资源储量骤减,而且硼矿的品位也由最初的20%下降到10%左右。含硼尾矿是硼矿山上的硼铁矿经过富集选铁后所遗弃的尾矿,其中的硼含量较高。如不加以回收利用,会引起大量硼元素的流失,同时,对当地的土壤和河流也造成很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宽甸“簸箕沟”地区的含硼尾矿中的硼品位达9.96%,可作为硼矿的一种替代资源。因此,将含硼尾矿中的硼资源进行有效提取,既能缓解硼矿紧俏造成的硼产品供应不足,又能减少尾矿堆积引起的生态污染。本论文在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201411107-8)支持下,以“曹家沟”地区含硼尾矿和“簸箕沟”地区的含硼尾矿为原料,考察了泡沫浮选法和水力旋流法对含硼尾矿中的含硼颗粒的富集效果,考察了钙化焙烧法对于改善含硼尾矿中硼的活性的作用,研究了常压碱解法制取硼砂的整个工艺路线。通过大量实验,对各工艺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优化了工艺参数。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为提高尾矿中硼的品位,考察了泡沫浮选法和水力旋流法对尾矿中的含硼颗粒的富集效果。在泡沫浮选法中,研究了浮选助剂木质素磺酸钙和油酸钠的浓度,以及pH值的大小对含硼颗粒富集效果的影响。在水力旋流法中,研究了旋流次数,旋流压力和物料浓度对含硼颗粒富集效果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参数,使得尾矿中硼的品位有了较大的提高;(2)为提高尾矿中硼的活性,以碱解率为参考指标,考察了钙化焙烧法对于改善硼的活性的作用效果,分析了焙烧温度、时间、添加剂量和粒度对硼的活性提高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有效提高了硼的活性;(3)考察了常压碱解法浸取含硼尾矿中的硼化合物的工艺方法,以硼的浸出率为指标,对碱解的温度和时间、碱液浓度以及搅拌速率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优化了工艺参数;(4)考察了将常压碱解法的浸出液中以偏硼酸钠的形式存在的硼转化为硼砂,并对粗硼砂进行结晶提纯的工艺过程。分析了浸出液的pH值和碳酸氢钠对硼砂的转化率的影响,并讨论了结晶温度和时间、冷却方式等影响结晶过程的关键因素,优化了整个工艺过程。
薛春燕[4](2016)在《光卤石与硫酸铵反应制备无氯钾肥相平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察尔汗盐湖含有充足的钾资源,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通过日晒蒸发生产光卤石(KCl·MgCl2·6H2O),光卤石加水分解生产氯化钾,是传统氯化钾肥料的生产方法。氯化钾肥料能满足大部分植物对钾的需求,但对于盐碱地及对烟草、甘薯、甜菜等忌氯作物不宜施用,故而本文提出以光卤石为原料,用工业副产物硫酸铵直接转化反应制备无氯硫酸钾复盐并副产氯化铵的新思路。采纳等温溶解平衡法测定了25℃时K2SO4-MgSO4-(NH4)2SO4-H2O四元体系及25℃时K+,Mg2+,NH4+//Cl-,SO42--H2O五元体系的相平衡数据,并绘制了相应的相图,剖析了各共饱和点结晶区。从相图分析可知,25℃时K2SO4-MgSO4-(NH4)2SO4-H2O四元体系形成了一种新的复盐:(K1-n,NH4n)2SO4·MgSO4·6H2O(n:0.552-0.986)固溶体复盐,该复盐在25℃时K+,Mg2+,NH4+//Cl-,SO42--H2O五元体系相图中有相当大的结晶区,这为以光卤石为原料,与硫酸铵反应制备无氯钾肥提供了理论基础。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测定了60℃时Mg2+,NH4+//Cl-,SO42--H2O四元体系相平衡溶解度数据,并绘制了相应的相图,分析了该相图中的共饱和点结晶区。与25及0℃该体系相图比较可知,该四元体系具有相当大的MgSO4·(NH4)2SO4·6H2O结晶区,且氯化铵的结晶区也相当可观,这表明利用硫酸铵可有效地提取母液中含有的大量镁资源。又以Pitzer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离子强度函数表达各个电解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参数,以及文献查到的三元子体系相平衡数据,对各个体系的溶解度数据进行了回归,得到了不同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参数。将得到的相互作用参数代入四元体系模型中,计算了25℃时K2SO4-MgSO4-(NH4)2SO4-H2O及60℃时Mg2+,NH4+//Cl-,SO42--H2O四元体系的溶解度,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吻合。
程珍[5](2012)在《有机分子诱导的水镁石转晶纯化及机理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镁资源大国,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水镁石探明储量已超过2000万吨。目前我国水镁石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原矿的出口及烟气脱硫等低附加值产品的初级阶段。纳米氢氧化镁由于其特有的光学性质、电磁性质、化学催化性等优异特性,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从提高水镁石矿综合利用率的角度出发,本课题组开发出有机分子诱导水镁石转晶制备氢氧化镁纳米晶的新技术。在对甲苯磺酸和氨基酸这两类有机物的诱导作用下,水镁石颗粒越过固→固尺寸效应的阈值一步转变为纳米氢氧化镁。与传统方法相比,此过程无需酸解液、沉淀剂,无副产物。本论文选择有机酸及有机胺两类有机分子作诱导剂,探索水镁石转晶的规律及机理,为其它难溶矿物的诱导转晶提供研究思路及途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水镁石的有机酸类诱导转晶及规律探索。通过选择不同结构的有机酸进行水热反应,并对产物进行SEM、TEM、XRD、FT-IR、TG/TGA等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带苯环的有机酸能够实现水镁石的诱导转晶,而稠环酸及链状酸未能实现转晶;有机分子并未进入最终的产品。对水镁石转晶的规律进行研究发现,随着有机酸的酸度增大,其转晶作用增强;控制适宜的反应温度及有机物添加量有利于得到良好的转晶产品。(2)水镁石的有机胺类诱导转晶及规律研究。通过选择不同结构的有机胺类进行转晶反应,并对产物进行SEM、TEM、XRD、FT-IR、TG/TGA等表征。研究发现具有相邻氮配位点的有机胺类其转晶效果最佳;有机胺并未进入最终产品。调节适宜的反应温度及有机胺添加量有利于达到良好的转晶效果。(3)诱导转晶机理研究。通过跟踪转晶反应中间过程并结合反应规律,针对这两类有机分子提出了不同的转晶机理。酸类诱导转晶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有机酸根能够插入水镁石层间与OH-进行离子交换,因此要求有机酸具有较强的酸度并满足一定的结构要求。该过程是可逆的,转晶后的母液可以回收利用。胺类诱导转晶是基于有机胺中N与Mg2+的配位作用,因此有机胺的诱导转晶效果取决于分子结构。(4)纳米氢氧化镁杂质分析。通过ICP对转晶后所得纳米氢氧化镁进行分析,发现产品纯度有一定提高。其中采用有机酸诱导法铁杂质含量降低了91%,有机胺诱导法铁杂质含量降低了76%,其可能原因是有机酸的离子交换作用相对于有机胺的配位作用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亓峰[6](2011)在《碳碱法加工硼矿的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自然界中没有单质硼的存在。工业中应用的硼有90%来源于三种矿物:硼砂、钠硼解石和硬硼钙石。我国最大的硼铁矿当属凤城翁泉沟矿区。经过多年的开采硼镁矿已近枯竭,合理地开采和利用品位低的硼铁矿成为当前硼工业发展的方向。如何改变硼铁石的物相组成和结构以此提高硼的活性,提高碳碱法加工后的碳解率和收率,成为当前应当解决的课题。近年一些工厂利用碳碱法由硼铁矿生产硼砂,但普遍存在收率低等问题。本文分别以NaHCO3、Na2CO3+NaHCO3和C02+Na2C03为分解剂,研究了硼铁矿碳解反应过程。以NaHCO3为分解剂时,随着NaHCO3用量的增加,碳解率增大;当加入量为40gNaHCO3/100g矿,碳解率可达78%。以Na2CO3+NaHCO3为分解剂时,随着Na2CO3+NaHCO3用量的增加,碳解率和收率都增大;当加入量为50gNaHCO3+31.6gNa2CO3/100g矿,碳解率可达76.01%。以CO2+Na2CO3为分解剂时,考察了各种因素对硼铁矿碳解反应的影响。反应温度在135℃时,碳解率和收率都取得最大值,高于或低于135℃,碳解率和收率均有所降低;随着CO2的气压增大,碳解率和收率均增大;随着反应时间增长,碳解率和收率也均增大;液固比和二乙醇胺对整个碳解反应影响很小。适宜的碳解反应条件为:在135℃下,加入12.6g Na2CO3/100g矿,反应10h,碳解率可达75%。矿渣XRD分析表明:无论是NaHCO3还是CO2+Na2CO3分解硼铁矿,加入量适量时均有MgCO3生成,而在NaHCO3和Na2C03过量的情况下,矿渣中还有Na2Mg(CO3)2复盐生成。硼铁矿碳碱法硼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渣中水溶硼的量较大,解决硼铁矿碳碱法硼收率低应从三个方面考虑:其一,提高硼铁矿的品位,减少渣量;其二,降低纯碱的消耗,减少碳酸镁等的生成,改善渣的过滤性能;其三,采用浆洗或其他先进的洗涤方式,减少渣中的水溶硼。关于碳碱法加工硼镁矿的制取硼砂的反应机理,前人作了研究,但是一直存在分歧。本文也对此做了分析,认为大部分过程中CO2反应速率与CO2吸收速率是相当的,在反应后期反应速率慢于吸收速率,随反应深入,差距逐渐增大,所以反应后期受反应速率控制。但在整个碳碱法工艺中不存在控制步骤。
李杰[7](2010)在《低品位硼镁矿及富硼渣综合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虽然辽宁省硼矿资源较丰富,但是经过50多年硼镁矿的大量开采,省内硼矿贫化趋势明显,平均品位由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18%降至12%左右。事实上,许多硼矿加工企业所用矿石硼品位仅在10%左右。本文以低品位硼镁矿为原料,在硫酸法制备硼酸的基础上,充分回收硼酸母液中的镁资源。整个工艺过程形成闭路循环,没有废液排出。用热力学原理计算、分析研究了硼镁矿中蛇纹石、白云石、与稀酸的反应活性。结果表明,蛇纹石、白云石中的Mg可被稀酸完全浸出。当硫酸用量为理论用量的85%,反应时间为100min,硫酸浓度控制在20%,搅拌速度约为100rmp时,硼酸的浸出率可达93.80%。硼酸一次性收率能达到71.06%。所得硼酸纯度为99.62%,达到了工业硼酸标准(GB 538-90)中一等品的含量(硼酸含量在99.4%~100.8%之间)。硼酸的母液在高压釜内进行高温结晶时,硫酸镁浓度应控制在25%以上,溶液中硫酸镁可被有效回收。当硫酸镁浓度为28%,结晶温度为180℃,结晶时间为4h时,一水硫酸镁能够被有效的回收,其一次性收率可达45.03%。一水硫酸镁的纯度达到96.07%。硼铁矿在电炉或高炉内经熔态选择性还原后实现铁与硼的分离,得到含硼生铁和富硼渣。此工艺称为“火法”硼铁分离路线。富硼渣中B2O3的品位可达到12%~17%。从化学组成上来看,它与焙烧后的硼镁矿相似,可代替硼镁矿作为硼的来源。用热力学原理计算、分析研究了富硼渣中原硅酸镁、硅酸钙镁与稀酸的反应活性。结果表明,原硅酸镁、硅酸钙镁中的Mg可被稀酸完全浸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用硫酸和盐酸对富硼渣进行浸出试验研究。硫酸酸解富硼渣Ⅱ时,最佳的酸解条件是:浸出温度99℃、硫酸用量为理论用量的95%、浸出液固比为6:1、浸出时间为90min。在此最佳条件下进行试验,B浸出率达到98.76%,Mg浸出率为74.32%。对于硫酸酸解液的利用,不同于一般先进行低温结晶制备硼酸再回收利用硼酸母液中硫酸镁的工艺。而是先进行高温提镁,然后剩余母液再低温结晶硼酸。为充分利用热溶液,节省能源,溶液经过除铁、铝步骤后,趁热直接加入高压釜内升温提镁。最终滤液可打入酸解工序,滤液中的硼酸和硫酸镁可重复回收。整个工艺形成闭路循环,没有废液排放。浸出液中的硫酸镁一次性收率在50%左右,硼酸一次收率可达65%以上。制得的一水硫酸镁的纯度达到95.42%。硼酸纯度为99.27%,达到了工业硼酸标准(GB 538-90)中合格品的标准(硼酸含量大于99.0%)。盐酸浸出富硼渣Ⅱ时,最佳酸解条件为:浸出温度为95℃,酸用量为理论用量的95%,浸出时间为40min,浸出液固比为1:1。对盐酸浸出液进行综合利用,开发了制备硼酸和氢氧化镁工艺,并得到副产品硫酸钙。由此方法制得的硼酸纯度为99.55%,达到了工业硼酸标准(GB 538-90)中一等品的标准(硼酸含量在99.4%~100.8%之间)。氢氧化镁的纯度达到80%以上,副产品硫酸钙纯度达到98.81%。开发了富硼渣熔融钠化-热处理晶化-水浸-结晶制备硼砂工艺。以富硼渣为原料,碳酸钠为钠化剂,在高温下进行熔融钠化,熔渣经热处理晶化后得到钠化渣。钠化渣在常压或加压条件下进行水浸,将硼转移到水溶液中,再调节水溶液的pH值,室温下自然冷却结晶,最终得到硼砂晶体。试验结果表明,适合用本工艺制取硼砂的富硼渣,其化学组成应满足:氧化钙含量小于6%;氧化镁与氧化硅的质量比R应在1.4-2.0区间内;氧化铝含量小于9%。最佳工艺条件为:碳酸钠为理论用量的2.3倍,钠化渣热处理温度为650℃,热处理时间为4.5h,水浸温度为180℃。钠化渣中硼的一次浸出率最高可达87.64%。硼砂产品中主含量达到99.31%,大大高出工业硼砂国家标准(GB/T537-1997)中一等品硼砂的含量95.0%,接近硼砂优等品(99.5%)的含量。
张珍[8](2009)在《盐湖煅烧镁渣锂镁分离及新型氢氧化镁阻燃剂的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我国盐湖资源现状,氢氧化镁阻燃剂的市场潜力,以及氢氧化镁阻燃剂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论文对盐湖煅烧镁渣锂镁分离及水合法制备阻燃级氢氧化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讨,并通过对氧化镁水合制备氢氧化镁反应过程的机理研究,找到了导致水合法制备氢氧化镁纯度低、反应时间长、粒度难控制的原因所在,并确定改进方法。对盐湖煅烧镁渣锂镁分离试验研究。在常压下,通过单因素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反应时间1.5h,水合温度为40℃,镁渣粒度200目,料液比为1∶5,2mol/L NaOH溶液加入量为15ml/100g。此条件下,锂提取率达到90%,滤液中镁含量小于0.1g/L。之后在常压条件下,通过单因素条件试验,确定水合法制备阻燃级氢氧化镁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氧化镁粒度200目,水合时间2h,液固比10∶1,水合温度70℃,在上述制备条件下,氢氧化镁产品的纯度可达98%,粒径小且均匀,平均粒度为2.8μm,浸油性好,产品技术指标基本上符合阻燃材料的产品标准。通过对氧化镁水合制备氢氧化镁的机理研究发现,在氧化镁的水化过程,可以通过增加氧化镁的活性,降低水化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或升高水合温度,增加反应分子的能量,进而加快反应速度。在氢氧化镁结晶过程,主要是非均匀成核作用,造成产品纯度低、粒度不均匀,加入表面改性剂和使用高剪切乳化机可以降低非均匀成核的影响。在常压下,本工艺以盐湖煅烧镁渣为原料,水合法制备阻燃级氢氧化镁。氧化镁的水合和氢氧化镁的改性能同时完成,制备流程简单,生产成本低。研究成果为盐湖煅烧镁渣锂镁分离及水合法制备阻燃级氢氧化镁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程怀德,马海洲[9](2008)在《中国硫酸盐型盐湖资源及无氯钾肥开发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使用钾肥的大国,但一直以来钾肥靠进口。中国有丰富的盐湖资源,不同类型的盐湖有着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硫酸盐型的盐湖是开发以硫酸钾为主流产品的资源库,针对此,概述了中国硫酸盐型盐湖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无氯钾肥开发技术现状,认为西部地区尤其是青海和新疆地区盐湖富含硫酸盐型钾资源,但是目前开发利用刚刚起步,是继察尔汗钾肥基地后有望成为又一钾肥生产地区,这将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中国钾肥缺口状况,最后提出了几点利用硫酸盐型盐湖资源生产以硫酸钾为主的无氯钾肥的建议。
贺召平[10](2007)在《乙基麦芽酚废渣制取氧化镁》文中指出氧化镁(MgO)是镁化合物的核心,它产量大,应用面广,品种规格多,并且还是其他高纯镁化合物的原料。我国镁资源非常丰富,仅菱镁矿资源贮量约占世界总贮量的2/3,而且具有丰富的卤水资源,既是一个产镁大国,也是一个镁盐出口大国。但目前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抗衡,是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强国,主要是以出口低值镁矿和低档次的镁产品为主。同时,由于国内需要,又不得不从国外进口高品质的氧化镁及其它镁产品,这种长期廉价出卖资源的做法,极大的浪费了国内宝贵的矿产资源,不符合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作为一种基本的无机化学物质,氧化镁具有极广泛的用途,可以用于耐热材料,高温绝缘材料,照明材料,分析剂,基准试剂等,还用于制药,橡胶和油脂工业。本文介绍了它的主要生产方法,基本性质,用途等等方面的知识。在作为香味剂的乙基麦芽酚生产过程中,每吨产品要产生约2~3吨含镁废渣,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放,一方面浪费了资源,另一方面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我国目前乙基麦芽酚产量已名列世界前茅,每年要排出数以千吨计的含镁废渣,因此,如何将其转化为有用的工业氧化镁产品,便废为宝,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就是针对这一目标进行选题的。本实验针对乙基麦芽酚生产中的副产物含镁废渣的成分,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找出了将废渣转化为工业氧化镁的合理工艺条件,得出废渣中溶剂蒸出在80℃,60min下完成;沉淀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120~180min,沉淀剂采用NH4HCO3+NH3·H2O,二者比例为1:0.6~0.7,(质量比);煅烧温度为800~900℃,时间为1h。根据此条件制备出了符合工业要求的氧化镁产品,进行了经济核算,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为合理利用工业废渣,治理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行的措施。
二、硫镁肥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镁肥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用量镁肥对土壤植株养分及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的进展 |
1.2.1 土壤镁的含量及分布 |
1.2.2 水稻镁含量及分布 |
1.2.3 镁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2.4 镁肥利用现状和作用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3.1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4 计算公式和数据分析 |
第三章 不同用量镁肥对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变化的影响 |
3.1 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各施肥处理耕层pH值变化规律 |
3.2 水稻生长期间土壤碱解氮的动态变化 |
3.3 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有效磷的动态变化 |
3.4 水稻生长期间土壤速效钾的动态变化 |
3.5 不同用量镁肥对土壤钙镁含量的影响 |
第四章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茎叶养分含量的影响 |
4.1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茎叶中氮磷钾的影响 |
4.1.1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茎叶氮含量的影响 |
4.1.2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茎叶磷含量的影响 |
4.1.3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茎叶钾含量的影响 |
4.2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茎叶中钙镁含量的影响 |
4.2.1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茎叶钙含量的影响 |
4.2.2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茎叶镁含量的影响 |
4.3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茎叶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4.3.1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茎叶铁含量的影响 |
4.3.2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茎叶锰含量的影响 |
4.3.3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茎叶铜含量的影响 |
4.3.4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茎叶锌含量的影响 |
第五章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籽粒养分含量的影响 |
5.1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籽粒中氮磷钾元素的影响 |
5.2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籽粒中钙镁元素的影响 |
5.3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籽粒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六章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生物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6.1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
6.2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6.3 不同用量镁肥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
6.4 水稻产量与土壤、植株镁含量的相关性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1.1 不同用量镁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7.1.2 不同用量镁肥对茎叶和籽粒养分含量的影响 |
7.1.3 不同用量镁肥对生物量和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7.1.4 水稻产量与土壤、植株镁含量的相关性 |
7.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两种镁肥在直播冬油菜上施用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土壤样品 |
1.3.2 植物样品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和各部位生物量 |
2.2 产量构成因子 |
2.3 各部位镁含量和镁积累量 |
3 讨论 |
4 结论 |
(3)含硼尾矿物提取硼砂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硼矿资源概述 |
1.1.1 国外硼矿资源现状 |
1.1.2 我国硼矿资源现状 |
1.1.3 含硼尾矿来源 |
1.2 国外硼砂生产工艺概况 |
1.3 我国硼工业现状及生产工艺 |
1.3.1 我国硼砂工业历史沿革 |
1.3.2 硼砂生产工艺的发展 |
1.4 硼砂性质及应用 |
1.4.1 硼砂的基本性质 |
1.4.2 硼砂的主要应用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 |
1.5.2 本课题研究路线选择 |
1.5.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和主要设备 |
2.2 分析和表征方法 |
2.2.1 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2.2.2 B2O3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3 硼活性的测定方法 |
2.3 实验原料的分析与表征 |
2.3.1 硼尾矿的化学成分分析 |
2.3.2 含硼尾矿的结构表征与热分析 |
2.4 实验过程 |
2.4.1 泡沫浮选法 |
2.4.2 焙烧实验 |
2.4.3 碱解反应 |
2.4.4 硼砂转化实验 |
2.4.5 硼砂结晶实验 |
2.5 含硼尾矿常压碱解法制硼砂的工艺流程图 |
第3章 尾矿富集提高硼品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泡沫浮选机理与方法 |
3.2.1 泡沫浮选法机理 |
3.2.2 泡沫浮选富集硼实验方法 |
3.3 不同浮选助剂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
3.3.1 矿浆pH值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
3.3.2 捕收剂浓度对浮选的影响 |
3.3.3 活化剂浓度对浮选的影响 |
3.3.4 浮选助剂正交实验研究 |
3.4 水力旋流富集硼机理与方法 |
3.5 水力旋流实验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常压碱解法提取含硼化合物的工艺研究 |
4.1 前言 |
4.2 钙化焙烧法改善硼活性的工艺方法研究 |
4.2.1 钙化焙烧的关键因素的综合分析 |
4.2.2 焙烧时间与硼活性的关系 |
4.2.3 钙化剂用量与硼活性的关系 |
4.2.4 焙烧温度与硼活性的关系 |
4.3 常压碱解法提取硼的工艺方法研究 |
4.3.1 浸出率与碱液浓度的关系 |
4.3.2 液固比对浸出率的影响 |
4.3.3 碱解时间与浸出率的关系 |
4.3.4 矿物粒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4.3.5 碱解温度与浸出率的关系 |
4.3.6 搅拌速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硼砂转化及提纯的工艺研究 |
5.1 前言 |
5.2 偏硼酸钠转化为硼砂的工艺过程研究 |
5.2.1 偏硼酸钠溶液的pH值对硼砂转化率的影响 |
5.2.2 NaHCO_3/NaBO_2摩尔比对硼砂转化率的影响 |
5.2.3 盐酸与碳酸氢钠对硼砂转化率的协同影响 |
5.4 硼砂结晶的工艺过程研究 |
5.4.1 结晶温度对硼砂结晶收率的影响 |
5.4.2 结晶时间对硼砂结晶收率的影响 |
5.4.3 冷却方式对硼砂结晶收率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光卤石与硫酸铵反应制备无氯钾肥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钾盐湖资源开发利用 |
1.1.1 钾资源开发现状 |
1.1.2 硫酸钾加工制备现状 |
1.2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实验相平衡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
1.2.2 复杂体系相平衡研究进展 |
1.2.3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方法 |
1.3 电解质溶液理论研究现状模型 |
1.3.1 Pitzer模型 |
1.3.2 Chen-NRTL模型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2.2 分析方法 |
2.2.1 各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2 平衡固相的确定 |
2.3 表征方法 |
2.3.1 XRD分析 |
2.3.2 SEM分析 |
2.4 实验装置及相平衡数据的测定方法 |
2.4.1 实验装置 |
2.4.2 相平衡时间的测定方法 |
2.4.3 测定相平衡数据的实验步骤 |
第三章 四元体系相平衡的实验结果 |
3.1 25℃时K_2SO_4-MgSO_4-(NH_4)_2SO_4-H_2O四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
3.1.1 25℃时K_2SO_4-MgSO_4-(NH_4)_2SO_4-H_2O四元体系溶解度数据 |
3.1.2 25℃时K2_SO_4-MgSO_4-(NH_4)_2SO_4-H_2O四元体系相图 |
3.1.3 25℃与30℃时K_2SO_4-MgSO_4-(NH_4)_2SO_4-H_2O四元体系相图的比较 |
3.1.4 固溶体复盐(K_(1-n),NH_(4n))_2SO_4·MgSO_4·6H_2O的XRD及SEM表征 |
3.2 60℃时Mg~(2+),NH~(4+)//Cl~-,SO_4~(2-)-H_2O四元体系相平衡 |
3.2.1 60℃时Mg~(2+),NH~(4+)//Cl~-,SO_4~(2-)-H_2O四元体系溶解度数据 |
3.2.2 60℃时Mg~(2+),NH~(4+)//Cl~-,SO_4~(2-)-H_2O四元体系相图 |
3.2.3 60℃与0及25℃时Mg~(2+),NH~(4+)//Cl~-,SO_4~(2-)-H_2O四元体系相图的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5℃时K+,Mg~(2+),NH~(4+)//Cl~-,SO_4~(2-)-H_2O五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
4.1 25℃时K+,Mg~(2+), NH~(4+)//Cl~-,SO_4~(2-)-H_2O五元体系的溶解度数据 |
4.2 25℃时K+,Mg~(2+),NH~(4+)//Cl~-,SO_4~(2-)-H_2O五元体系的相图分析 |
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相平衡计算 |
5.1 相平衡计算的计算模型 |
5.1.1 单一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和渗透系数的计算公式 |
5.1.2 多组分混合电解质溶液的计算 |
5.1.3 混合参数θ、ψ的求解 |
5.2 Pitzer混合相互作用参数求解 |
5.2.1 Pitzer参数 |
5.2.2 离子相互作用参数求解 |
5.3 固溶体溶解平衡的求解 |
5.3.1 (NH_4)_2SO_4-K_2SO_4-H_2O体系溶解平衡计算 |
5.3.2 NH_4Cl~-KCl~-H_2O体系溶解平衡计算 |
5.3.3 (K_(1-n),NH_(4n))_2SO_4·MgSO_4·6H_2O固溶体复盐溶解平衡计算 |
5.4 各体系溶解度计算 |
5.4.1 三元体系溶解度的计算 |
5.4.2 K_2SO_4-MgSO_4-(NH_4)_2SO_4-H_2O四元体系溶解度的计算 |
5.4.3 60℃时Mg~(2+),NH~(4+)//SO_4~(2-),Cl~--H_2O体系溶解度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有机分子诱导的水镁石转晶纯化及机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氢氧化镁材料的研究进展 |
1.1 水镁石研究进展 |
1.1.1 水镁石组成及结构特点 |
1.1.2 水镁石资源概况 |
1.1.3 水镁石的应用 |
1.1.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合成氢氧化镁研究进展 |
1.2.1 纳米氢氧化镁的性质 |
1.2.2 氢氧化镁的结晶习性 |
1.2.3 氢氧化镁的应用 |
1.2.4 氢氧化镁的制备 |
1.3 前期工作总结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构思及内容 |
1.4.3 拟解决关键问题 |
2 实验材料、方法及测试手段 |
2.1 实验材料 |
2.1.1 原料及其表征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测试手段 |
3 水镁石的有机酸类诱导转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2 产品表征 |
3.3 影响因素 |
3.3.1 分子结构的影响 |
3.3.2 酸度的影响 |
3.3.3 温度的影响 |
3.3.4 添加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水镁石的有机胺类诱导转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4.1.2 实验方法 |
4.2 产品表征 |
4.3 影响因素 |
4.3.1 有机分子结构的影响 |
4.3.2 温度的影响 |
4.3.3 添加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水镁石诱导转晶机理研究 |
5.1 有机酸诱导机理 |
5.2 有机胺诱导机理 |
5.3 本章小结 |
6 纳米氢氧化镁纯度分析 |
6.1 有机酸诱导法转晶产品杂质分析 |
6.2 有机胺诱导法转晶产品杂质分析 |
6.3 纯化机理探究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碳碱法加工硼矿的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硼资源开发利用概述 |
1.1.1 硼及其化合物的用途 |
1.1.2 国外硼资源及其分布 |
1.1.3 国外硼工业现状 |
1.1.4 我国硼资源及其分布 |
1.1.5 我国硼工业发展概况 |
1.2 硼铁矿的综合利用 |
1.2.1 硼铁矿的资源介绍 |
1.2.2 硼铁矿的开采 |
1.2.3 硼铁矿的选矿 |
1.2.4 硼铁矿的焙烧活化 |
1.2.5 硼铁矿加工的CO_2气源 |
1.3 硼砂生产方法沿革 |
1.3.1 硫酸法制取硼砂 |
1.3.2 常压碱解法制取硼砂 |
1.3.3 加压碱解法制取硼砂 |
1.3.4 碳碱法制取硼砂 |
1.3.5 由原硼砂制取硼砂 |
1.4 碳碱法加工辽宁硼铁矿生产硼砂现状及展望 |
1.4.1 碳碱法加工辽宁硼铁矿生产硼砂现状 |
1.4.2 碳碱法加工硼铁矿生产硼砂的前景展望 |
1.5 硼矿加工的机理研究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2 试验方法概述 |
2.1 试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分析方法 |
2.3 试验过程 |
2.3.1 碱解反应 |
2.3.2 工艺流程 |
2.3.3 凤化集团焙烧后的硼铁矿熟硼粉反应活性测定 |
3 碳碱法加工硼铁矿的反应过程研究 |
3.1 硼铁矿的化学成分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 |
3.2 用碳酸氢钠分解硼铁矿的过程研究 |
3.3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加工硼铁矿的过程研究 |
3.4 碳碱法加工硼铁矿工艺条件的考察 |
3.4.1 碳酸钠的加入量对硼铁矿碳解反应的影响 |
3.4.2 反应温度对碳解反应的影响 |
3.4.3 CO_2的气压对碳解反应的影响 |
3.4.4 反应时间对碳解反应的影响 |
3.4.5 液固比对碳解反应的影响 |
3.4.6 二乙醇胺(DEA)对碳解反应的影响 |
3.5 小结 |
4 硼镁矿碳碱法制取硼砂反应机理的探讨 |
4.1 硼镁矿的碳解 |
4.1.1 窑气(30%的CO_2)碳解 |
4.1.2 浓CO_2(98%)碳解 |
4.2 结果讨论 |
4.2.1 吸收和反应曲线 |
4.2.2 碳解反应的控制步骤 |
4.2.3 CO_2吸收步骤的重要性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低品位硼镁矿及富硼渣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硼矿资源概述 |
1.2.1 国外硼矿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 |
1.2.2 我国硼矿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 |
1.3 硼及硼化物的应用 |
1.3.1 硼酸的应用 |
1.3.2 硼砂的应用 |
1.4 硼镁矿加工工艺 |
1.4.1 硼镁矿加工制取硼酸 |
1.4.2 硼镁矿加工制取硼砂 |
1.5 硼铁矿资源综合利用 |
1.5.1 硼铁矿湿法分离 |
1.5.2 硼铁矿火法分离 |
1.5.3 硼铁矿作为烧结矿添加剂的研究 |
1.5.4 硼铁矿制备Fe-Si-B母合金的研究 |
1.6 富硼渣的利用 |
1.6.1 富硼渣的来源和性质 |
1.6.2 富硼渣硫酸法制取硼酸 |
1.6.3 富硼渣碳碱法制取硼砂 |
1.7 一水硫酸镁的应用及制备 |
1.7.1 一水硫酸镁的应用 |
1.7.2 硫酸法制取一水硫酸镁 |
1.7.3 以高温盐为原料制取一水硫酸镁 |
1.7.4 以盐湖粗镁为原料制取一水硫酸镁 |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8.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8.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低品位硼镁矿制备硼酸和一水硫酸镁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实验原理 |
2.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3 实验原料 |
2.2.4 工艺流程 |
2.3 热力学分析 |
2.3.1 蛇纹石的酸浸 |
2.3.2 白云石的酸浸 |
2.4 硫酸浸出试验 |
2.4.1 硫酸浓度对硼浸出率的影响 |
2.4.2 反应时间对硼浸出率的影响 |
2.4.3 硫酸用量对硼浸出率的影响 |
2.4.4 反应温度对硼浸出率的影响 |
2.4.5 矿石品位对硼浸出率的影响 |
2.4.6 搅拌强度对硼浸出率的影响 |
2.5 浸出液中铁的去除及硼酸的结晶 |
2.6 母液中硫酸镁回收试验 |
2.6.1 硫酸镁浓度对硫酸镁收率的影响 |
2.6.2 结晶温度对硫酸镁收率的影响 |
2.6.3 结晶时间对硫酸镁收率的影响 |
2.6.4 搅拌对硫酸镁收率的影响 |
2.7 硼酸母液中硫酸镁的回收 |
2.8 小结 |
第3章 酸法浸出富硼渣及酸浸液综合利用试验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原理 |
3.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3.2.3 实验原料 |
3.3 热力学分析 |
3.3.1 原硅酸镁的酸浸 |
3.3.2 硅酸钙镁的酸浸 |
3.4 硫酸浸出试验 |
3.4.1 单因素条件试验 |
3.4.2 正交试验 |
3.4.3 浸出液综合利用试验 |
3.5 盐酸浸出试验 |
3.5.1 单因素条件试验 |
3.5.2 正交试验 |
3.5.3 浸出液综合利用试验 |
3.6 小结 |
第4章 富硼渣熔融钠化法制备硼砂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富硼渣钠化制备硼砂工艺过程 |
4.2.2 实验原料 |
4.2.3 试剂与仪器设备 |
4.3 热力学分析 |
4.4 钠化过程中硼组分可能发生的反应 |
4.5 富硼渣钠化过程中物相析出顺序 |
4.6 碳酸钠的加入量对硼浸出率的影响 |
4.7 富硼渣成分的影响 |
4.7.1 Al_2O_3含量的影响 |
4.7.2 CaO含量的影响 |
4.7.3 B_2O_3含量的影响 |
4.7.4 m(MgO)/m(SiO_2)的影响 |
4.8 钠化渣的后处理对硼浸出率的影响 |
4.8.1 钠化渣冷却制度的影响 |
4.8.2 钠化渣热处理温度对硼浸出率的影响 |
4.8.3 钠化渣热处理时间的影响 |
4.9 钠化渣的浸出条件对硼浸出率的影响 |
4.9.1 钠化渣水浸温度的影响 |
4.9.2 钠化渣粒度对硼浸出率的影响 |
4.10 不同富硼渣熔融钠化试验 |
4.11 硼砂的结晶 |
4.12 富硼渣钠化法制取硼砂工艺参数 |
4.13 小结 |
第5章 硼酸及钙、镁离子的化学分析 |
5.1 硼酸含量的测定 |
5.1.1 实验原理 |
5.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5.1.3 测定方法 |
5.2 固体渣中硼含量的测定 |
5.2.1 测定原理 |
5.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5.2.3 测定方法 |
5.3 浸出液中钙镁离子含量的测定 |
5.3.1 测定原理 |
5.3.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5.3.3 测定方法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8)盐湖煅烧镁渣锂镁分离及新型氢氧化镁阻燃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锂资源概况 |
1.2 锂及其锂盐的应用 |
1.3 国内外提锂现状、研究动态 |
1.4 目前几种主要的提锂方法 |
1.5 盐湖锂盐开发面临的形势 |
1.6 盐湖镁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潜在领域 |
1.7 阻燃剂概述 |
1.7.1 阻燃剂的基本要求 |
1.7.2 阻燃剂的分类 |
1.7.3 阻燃剂的阻燃作用机理 |
1.7.4 阻然剂的发展前景 |
1.7.5 氢氧化镁作为阻燃剂的特点与优势 |
1.8 氢氧化镁的研究现状 |
1.8.1 国外氢氧化镁的研究现状 |
1.8.2 国内氢氧化镁的研究现状 |
1.8.3 氢氧化镁阻燃剂的制备方法 |
1.8.4 目前Mg(OH)_2 阻燃剂存在的主要问题 |
1.9 课题研究背景 |
1.10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水化提锂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原料预处理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镁渣粒度条件试验 |
2.3.2 反应时间条件实验 |
2.3.3 料液比条件实验 |
2.3.4 反应温度条件实验 |
2.3.5 氢氧化钠加入量条件实验 |
第3章 提锂后镁渣制备氢氧化镁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原料 |
3.1.2 试验药品 |
3.2 试验方法 |
3.3 样品表征 |
3.3.1 氢氧化镁的粒径 |
3.3.2 形貌检测 |
3.3.3 氢氧化镁沉降体积的测定 |
3.3.4 氢氧化镁灼烧失率的测定 |
3.4 实验结果和讨论 |
3.4.1 粒度条件试验 |
3.4.2 水合反应时间条件试验 |
3.4.3 液固比条件试验 |
3.4.4 水合温度条件试验 |
3.4.5 结果与分析 |
3.4.6 水热处理对水合法制备氢氧化镁的影响 |
3.4.7 表面改性剂的选择 |
3.4.8 改性后产品质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氧化镁水解机理研究 |
4.1 氧化镁的水化过程 |
4.1.1 活化能 |
4.1.2 氧化镁的水合热力学 |
4.2 氢氧化镁的结晶过程 |
4.2.1 晶体成核理论 |
4.2.2 晶体生长理论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9)中国硫酸盐型盐湖资源及无氯钾肥开发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分布和开发现状 |
2 利用盐湖资源生产无氯钾肥技术概况 |
2.1 硫酸钾[4, 8, 9-11] |
2.1.1 利用盐湖卤水制取硫酸钾 |
2.1.2 利用硫酸或硫酸盐与氯化钾转化制取硫酸钾 |
2.1.3 利用硫酸盐矿制取硫酸钾 |
2.2 硝酸钾[12-14] |
2.3 硫酸钾镁肥[15-17] |
3 建议和展望 |
(10)乙基麦芽酚废渣制取氧化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氧化镁概述 |
1.1.1 国内外氧化镁生产及消费概况 |
1.1.2 氧化镁简介 |
1.2 轻质氧化镁生产方法 |
1.2.1 苦卤纯碱法 |
1.2.2 菱镁矿碳铵法 |
1.2.3 白云石碳化法 |
1.2.4 卤水碳化法 |
1.2.5 卤水—碳酸氢铵—氨水法 |
1.3 氧化镁的测定 |
1.3.1 酸溶法 |
1.3.2 二甲苯胺蓝Ⅱ光度法 |
1.4 氧化镁的尺寸效应 |
1.5 本课题的应用背景 |
1.5.1 乙基麦芽酚及其生产 |
1.5.2 乙基麦芽酚废渣的综合利用 |
1.5.3 含镁废渣的成分 |
1.5.4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5.5 本课题的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理及基本过程 |
2.2 主要实验设备 |
2.3 原料及产品分析 |
2.3.1 仪器设备与试剂 |
2.3.2 分析方法 |
第3章 含镁废渣制备氧化镁工艺及工艺条件优化 |
3.1 实验方法及步骤 |
3.2 工艺条件探讨及优化 |
3.2.1 溶剂的蒸出 |
3.2.2 废渣的水解 |
3.2.3 沉淀反应 |
3.2.4 过滤及洗涤 |
3.2.5 干燥 |
3.2.6 煅烧 |
3.2.7 几个问题的讨论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4.1 工艺条件汇总 |
4.2 产品质量 |
4.3 工艺流程 |
4.4 经济效益分析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硫镁肥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用量镁肥对土壤植株养分及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D]. 范肖飞.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2]两种镁肥在直播冬油菜上施用效果比较[J]. 叶晓磊,周雄,邵文胜,耿国涛,鲁剑巍. 中国农技推广, 2019(S1)
- [3]含硼尾矿物提取硼砂的工艺研究[D]. 付喜林.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7)
- [4]光卤石与硫酸铵反应制备无氯钾肥相平衡研究[D]. 薛春燕.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5]有机分子诱导的水镁石转晶纯化及机理探究[D]. 程珍.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6]碳碱法加工硼矿的过程研究[D]. 亓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7]低品位硼镁矿及富硼渣综合利用研究[D]. 李杰. 东北大学, 2010(06)
- [8]盐湖煅烧镁渣锂镁分离及新型氢氧化镁阻燃剂的研究[D]. 张珍.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 [9]中国硫酸盐型盐湖资源及无氯钾肥开发展望[J]. 程怀德,马海洲. 无机盐工业, 2008(03)
- [10]乙基麦芽酚废渣制取氧化镁[D]. 贺召平. 湘潭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