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有机物论文-徐同舟

微量有机物论文-徐同舟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量有机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孔,高活性晶面TiO_2薄膜,Pt单原子,光催化

微量有机物论文文献综述

徐同舟[1](2019)在《高活性晶面二氧化钛薄膜表面修饰及其光催化降解微量有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量有机污染物(MCs)在我国以及世界各地水源和室内空气中被频繁检出,MCs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亟需开发出经济高效的MCs净化材料。本论文为了克服MCs的传质阻力,在制备高活性晶面TiO_2薄膜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纳米孔和Pt单原子修饰,探究了材料结构与光催化降解MCs活性的关系,从而研制高效的MCs光催化净化材料。同时设计制作了一款真空紫外光催化氧化(VUV-PCO)空气净化器,促进材料的实际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采用一步水热法在制备高活性{001}晶面暴露TiO_2薄膜的同时实现了材料的纳米孔修饰。考查了Ti片预处理、水热条件对TiO_2晶面上纳米孔形成的影响,获得了制备的优化条件。基于TG/DTA-MS分析和水热反应后Ti片清洗及热处理影响结果,发现煅烧期间TiO_2晶面残留的有机物和HF酸及其在煅烧过程中的转化和反应对于TiO_2晶面上纳米孔的形成至关重要。(2)通过静态和动态实验,研究了纳米孔TiO_2薄膜对水中低浓度止痛灵的紫外(UV)和真空紫外(VUV)光催化降解。发现当止痛灵浓度高于450 ppb时,纳米孔薄膜表现出比无孔及P25薄膜高得多的UV光催化活性,接近负载Pt颗粒薄膜的光催化活性。而当浓度降至100 ppb时,甚至表现出比负载Pt颗粒薄膜更高的活性。连续47天动态实验发现具有很好的长期稳定性。当浓度低至15 ppb停留时间只有1.8 min时,VUV光照下仍然显示出光催化活性。纳米孔对促进低浓度止痛灵传质、光生载流子分离和羟基自由基生成均具有重要作用。(3)研究了纳米孔修饰的TiO_2薄膜对气相低浓度甲苯的光催化降解,发现低浓度(25 ppb)下光催化效果明显。设计制作了一款由纳米孔TiO_2薄膜为光催化单元,Mn-Fe催化剂为臭氧去除单元的VUV-PCO空气净化器,在实际密封房间中,通过间歇和连续运行评价了同步去除VOCs和副产物O_3的性能。表明该净化器能连续有效地同步去除室内空气中的苯系物、醛酮类污染物和副产物O_3,且稳定性良好。(4)采用浸渍还原法对纳米孔TiO_2薄膜进行了进一步Pt单原子修饰,发现H_2PtCl_6浓度是影响单原子分散的关键因素,HAADF-STEM和XAS表征证实了单原子分散。修饰后TiO_2薄膜VUV光照下停留时间仅0.3 s,对空气中200 ppb甲苯去除率达到45.88%,远高于修饰前和负载Pt颗粒的材料,光催化效率是修饰前的5.94倍;停留时间仅0.5 min,对水中500和100 ppb止痛灵降解率分别达到94.52%和100%,为修饰前的1.90和2.07倍,能耗仅为修饰前的28%。水中和空气中稳定性均良好。单原子Pt作为催化反应的活性中心和电子捕获中心,与纳米孔和高活性晶面之间协同作用,大大促进了MCs的光催化降解。(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9-05-01)

陈梦珂,王传飞,龚平,任娇,王小萍[2](2018)在《水体微量有机物被动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被动采样技术是一种待测物自发地由环境向采样器传输的采样方法,相对传统采样方法其装置小、成本低、检出限低,获得的监测结果为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平均水平.该技术在水环境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中具有极大优势,随水体中新型污染物的不断出现,被动采样技术在水体中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本文概述了近40年来对水体被动采样技术的研究,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原理以及在不同水体中对新型污染物的应用,详细总结了应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校正方法,分析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8年08期)

李启元[3](2018)在《再生水回用中微量有机物的削减及引起的健康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全球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水资源缺口益发扩大,在此情势下,污水再生与回用也愈见广泛,然而再生水处理及回用过程更多考虑常规指标的达标与否,很难对其中的微量有机物进行界定。因此为保证再生水的安全回用,迫切需要研究再生水回用过程中微量有机物的削减变化规律,以及引起的健康风险,为污水再生与回用中微量有机物的变化规律和所致的健康风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本文以某生活污水再生(A~2O-MBR)与回用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该污水厂的进水、MBR出水及回用至景观湖水叁个采样点定时取样和监测。采用GC-MS和UPLC-MS/MS检测分析了四类微量有机物,对各微量有机物的浓度和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基于测定的微量有机物进行健康风险分析。该系统中检测到四类微量有机物,共58种,其中多环芳烃13种,农药3种,酚类16种,药品及个人护理品(PPCPs)26种。在原污水到MBR出水这一污水处理段,性质稳定较难分解的多环芳烃的去除率最低,仅为14.81%。酚类的去除率最高,达到了98.20%,原因在于在原水中浓度占比达91.49%的烷基酚在这一过程中去除率达99.80%。叁种农药中,尽管另两种物质的去除率并不高,但是浓度占比最大的敌敌畏在该过程中被有效去除,总去除率也达到了81.21%。PPCPs在这一过程的去除率也不理想,仅为56.85%。在MBR出水到人工湖这一再生水回用段,多环芳烃浓度反而有明显增大,湖水中的浓度是MBR出水的1.7倍,通过计算各多环芳烃的存在比例和特征参数,确定增加的多环芳烃的污染源主要为柴油挥发。与A~2O-MBR过程相比,酚类中的氯酚在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过程中的去除率提高很多,但是烷基酚浓度增大明显,导致酚类总的去除率为负值。叁种农药中,莠去津浓度略有上升,但另两种农药去除率达100%,因此农药总去除率也达67.18%。PPCPs在这一过程中的去除率最高,为85.66%,可见较长的停留时间以及较多的沉积和悬浮物对于PPCPs在这一过程的脱除大有裨益。在分析了各微量有机物在各阶段的浓度变化后,结合其危害毒性参数及暴露参数,根据风险评价“最不利原则”选择最大暴露条件,采用风险评价“四步法”对其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明确的致癌物有8种,它们在原污水、MBR出水、人工湖中的致癌风险分别为3.69×10~(-8)、5.80×10~(-9)、4.66×10~(-9),可见在污水处理段(从原污水到MBR出水),致癌风险也有明显下降。经分析可知,敌敌畏是这一过程致癌风险去除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再生水回用段,因为致癌物数量占比很高的多环芳烃在这一过程中浓度反而有所增加,所以尽管其他几种物质致癌风险进一步降低,但总的致癌风险值下降甚微。但总体而言,8种致癌物在整个系统中的总致癌风险始终小于致癌风险阈值10~(-6),致癌风险可忽略。对其余50种微量有机物进行非致癌风险评价可知,它们在原污水、MBR出水、湖水中的非致癌风险分别为6.61×10~(-3)、5.65×10~(-4)、1.40×10~(-4)。在污水处理段,非致癌风险下降10倍之多,主要原因在于原水中非致癌风险占比达93.34%的PPCPs在这一过程浓度降低很多。在再生水回用段,在MBR出水中风险占比达95.19%的PPCPs在这一阶段的去除仍是非致癌风险降低的决定性因素。多环芳烃和农药在整个系统的非致癌风险占比均比较小。50种微量有机物在整个系统中所致非致癌风险也小于对应的风险阈值1。总而言之,在该研究系统中,检测到的58种微量有机物所致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小于对应阈值,风险水平很低,回用较为安全。(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攀[4](2017)在《纳滤截留微量有机物影响因素的试验及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纳滤作为一种深度处理工艺,在去除新兴微量有机物、保障再生水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该过程的影响因素众多,机理复杂,已有的源自实验室小试的研究成果结论不一,源自实际工程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从小试和工程两个维度,以试验和模型为工具,对纳滤截留微量有机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基于试验及水动力学模型,考察了DF30和DF90两种纳滤膜和目标物的性质对截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由膜孔与目标物相对尺寸决定的空间位阻作用在目标物截留中发挥主导作用,但由膜与目标物的化学性质引起的非电荷亲和力、电荷吸引和电荷排斥作用会分别导致截留率测定值低于、低于和高于预测值,最大差值分别为39.7%、11.8%和22.6%。通过试验进一步考察了操作条件和进水基质对DF30截留微量有机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和增大回收率会降低DF30对目标物的截留率,提高压力一般会提高截留率,但存在例外。混合无机基质可提高DF30对电中性和带正电目标物的截留率,但可能降低DF30对带负电目标物的截留率;有机基质的影响规律因有机物种类而异;MBR出水混合基质的影响与混合无机基质影响规律类似。现场监测结果表明,示范工程的纳滤单元可以从整体上保障出水达到无毒状态,但对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所差异。工程可有效地去除COD、TP、重金属等指标,出水相应指标达到地表III类水标准;但对TN的截留能力较差,截留率不足15%;工程对大部分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截留率在70%以上,但对于双酚A和卡马西平截留率较低,平均截留率分别只有64.1%和53.4%。建立了面向工程的微量有机物截留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膜壳排列方式、段间增压与否、回收率为影响工程截留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工程中对膜壳采用“3:2”及“2:1”的布置方式相对于“1:1”的布置方式更有利于二段对污染物的去除;串联在二段后端的膜元件可能因通量较小而使得截留率相对较低,因此采用段间增压,以提高二段产水通量是必要的;通过串联,保证总体回收率而控制单支膜元件的回收率,可以降低高回收率对截留效果的不利影响。面向工程的预测模型会低估对双酚A、雌酮和雌叁醇等电中性物质的截留率而高估对酮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欣和苯扎贝特等带负电物质的截留率,进一步反映了温度和进水基质等因素对截留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6-01)

罗佳,仲文,崔群,王海燕,刘宗健[5](2016)在《天然气制合成气工艺冷凝液中微量有机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天然气制合成气工艺冷凝液中微量有机物难以定量的问题,采用总有机碳(TOC)测试仪测定冷凝液中总有机碳含量,采用气相色谱(GC)、离子色谱(I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冷凝液中微量有机物组成,考察其定量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冷凝液中总有机碳质量浓度为9.27mg/L。采用GC测定冷凝液中甲醇质量浓度小于0.1mg/L。采用HPLC测定冷凝液中甲酸质量浓度为32.5mg/L,加标回收率为102.6%。采用IC测定冷凝液中甲酸、乙酸质量浓度分别为39.23、0.15mg/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18.0%、115.9%;用加标回收率校正后的甲酸质量浓度为33.22mg/L,与HPLC测定值接近。冷凝液中91.46%的有机碳源于甲酸。采用TOC测试仪测定冷凝液中总有机碳含量可预测其有机物含量;IC可用于测定冷凝液中微量乙酸含量,但结果偏高;采用HPLC测定冷凝液中甲酸含量较为准确。(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6年06期)

周瑾亮,陈晓亮[6](2015)在《两大水厂投资7.5亿元深度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昨天从常州通用自来水有限公司获悉:被列为2015年市10大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的总投资7.5亿元的魏村水厂和西石桥水厂深度处理工程日前正式启动。 常州通用自来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力锐告诉,目前,西石桥水厂的日供水能力为36(本文来源于《常州日报》期刊2015-08-11)

崔宝雪[7](2015)在《检测有机物中微量水的电化学和光致电化学分析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单回顾了电化学与光致电化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介绍了两种分析法的发展与应用,对水的性质、水合反应以及有机物中微量水的危害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同时详细描述了钌配合物,特别是1,10-邻菲哕啉-5,6-二酮钌配合物([Ru(1,10-phenanthroline)2(1,10-phenanthroline-5,6-dione)2+] (PF6)2, RuPhD)的主要性质与应用。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利用RuPhD对水的敏感性,发展了测量有机中微量水的电化学和光致电化学分析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1.基于RuPhD对水的敏感性,在乙腈介质中,加入1.0×10-4 mol/L RuPhD和0.05 mol/L的支持电解质。研究了RuPhD水合反应产物在玻碳电极(GCE)表面上的电子转移反应,基于RuPhD水合产物的电极反应,建立检测有机物中微量水的电化学分析法。在实验条件优化的前提下,由差分脉冲伏安法(DPV)获得的电流与0.2%-4.76%范围内的水成正比,线性相关系数为0.9858,检出限为0.03%(S/N=3)。相对标注偏差为5.78%(n=5)。2.将RuPhD电聚合在GCE表面上制备了修饰电极,利用该修饰电极表面的RuPhD在非水介质中与水反应后的电极反应,成功制备了一种检测微量水的电化学传感器,建立了一种在非水介质中检测有机物中微量水的电化学分析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由DPV在电位-0.12 V处测得的阳极峰电流与0.02%-5.66%范围内的水成正比,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4,检测限为0.005%(S/N=3)。将传感器分别应用于乙腈、丙酮、93号汽油、柴油四种有机物中微量水的测定,结果显示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64%(n=5),加标回收率为94.1%-105%。3.将RuPhD电聚合在多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修饰的电极表面上,利用该电极表面钌配合物在非水介质中与水反应后的光致电化学效应,制备了一种检测微量水的光致电化学传感器,建立了一种在非水介质中检测有机物中微量水的光致电化学分析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光电流由与0.10%~1.00%范围内的水成正比,检测限为0.016%(S/N=3),相对标准偏差为2.47%(n=5)。(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5)

孔繁鑫[8](2015)在《渗透膜对微量有机物的去除与传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渗透膜对微量有机物的去除具有潜在优势,是污水回用和饮用水深度处理的核心技术之一。渗透膜的截留能力受到膜的选择、微量有机物的性质以及操作条件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膜的传质机理及截留率预测进行研究。本文对比了6种渗透膜(3种纳滤膜(HL、NF270和NF90)、1种低压反渗透膜(ESPA1)和2种正渗透膜(ES和NW))对卤乙酸和24种药物的去除效果;探讨了膜污染对微量有机物截留率影响的主要原因;采用机理模型对其截留率进行了预测,并对模型的适用条件进行了修正和主要的传质贡献进行了解析。六种渗透膜对微量有机物的截留结果表明:HL和NF270膜对卤乙酸和小分子药物(卡马西平、氯霉素和心得安)的截留率相对较低(分别小于80%和90%),提高压力对药物去除率的提高有限。在较低的压力条件下,NF90和ESPA1膜对卤乙酸或药物的截留率均高于90%。在汲取液浓度为1 mol/L条件下,除了萘啶酸(82.5%)、吉非罗齐(83.0%)、卡马西平(84.7%)和新诺明(88.2%),ES膜对微量有机物的截留率均大于90%;NW膜对微量有机物的截留率都相对较高(>90%)。渗透膜对卤乙酸和药物的截留率顺序与膜的水通量顺序和盐截留率顺序不一致。石英晶体微天平的定性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污染层与磺胺嘧啶和雷尼替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与卡马西平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污染层与微量有机物的相互作用对截留率的影响较小,NF270膜污染后浓差极化作用降低了所有药物的截留率。对ES和NW膜而言,溶解—扩散模型可以预测其对卤乙酸和药物的截留率,但是透过系数需要采用扩散单元法测定。对于一些带负电的药物(例如双氯芬酸、吉非罗齐、萘啶酸、萘普生、心得安和新诺明等)反渗透模式法会低估其透过系数,这是因为在正渗透模式下这些药物会与汲取液中的Cl-发生离子交换,促进其扩散。道南位阻介电(DSPM&DE)模型能准确地预测HL和NF270膜对卤乙酸的去除率;对分配系数进行修正,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其对药物预测的准确性。分析传质过程各部分贡献,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扩散占主导作用,扩散单元测定结果表明扩散所占的比例较小。因此模型中的阻碍扩散(i,dK)和阻碍对流(i,cK)参数不适用性是造成其对药物预测不准确的主要原因,该参数需要考虑分子结构与膜孔形状的影响。以上研究成果有利于深入理解渗透膜对微量有机物的去除和传质特性,有利于提高机理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进而为膜的选择和工程实践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5-06-01)

王靖诗,梁晓怿,崔广志,李建东,赵成坚[9](2015)在《球形活性炭对空间站舱室冷凝水模型中微量有机物吸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沥青基球形活性炭对舱室冷凝水内的苯甲醇、己内酰胺、丙酮、乙酸、N,N-二甲基甲酰胺、异丙醇、乙醇、1,2-丙二醇、乙二醇、甲醇、甲醛、甲酸12种有机物的吸附。方法通过单组分的吸附等温线;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乙酸、己内酰胺、苯甲醇5种组分的竞争吸附;以及12种有机物混合溶液的穿透实验进行吸附研究。结果单组分吸附等温线中,苯甲醇吸附量最大,甲醇吸附量最小;竞争吸附实验中,苯甲醇竞争吸附能力最强,丙酮最弱;穿透实验中,达到穿透点时的流出液体积与单组分吸附等温线的吸附量大小基本相一致,吸附量越大,则达到穿透点时流出液体积越大。结论有机物极性越小,在水中溶解度越小,则吸附量越大;亲水基团越少、疏水基团越多,则吸附量越大。平衡吸附量越大、竞争吸附能力越强,达到穿透点时流出液体积越大。(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5年01期)

李立,刘恩栋[10](2014)在《水中微量挥发性有机物最佳测定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采用了目前最先进Tekmar3100自动吹扫捕集装置(P&T)与气相色谱仪(G C)/电子捕获检测器(ECD)联用,来分析水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物。通过方法实验,系统地研究了吹扫捕集装置的吹扫时间、解吸时间以及解吸温度等条件下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选取了最优的吹扫-捕集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适于检测水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而且样品不需经前处理,直接上机测试,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结果准确、精度高,费用低,而且整个分析过程中,不需加入任何试剂,不会对环境增加新的污染。(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4年01期)

微量有机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被动采样技术是一种待测物自发地由环境向采样器传输的采样方法,相对传统采样方法其装置小、成本低、检出限低,获得的监测结果为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平均水平.该技术在水环境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中具有极大优势,随水体中新型污染物的不断出现,被动采样技术在水体中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本文概述了近40年来对水体被动采样技术的研究,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原理以及在不同水体中对新型污染物的应用,详细总结了应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校正方法,分析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量有机物论文参考文献

[1].徐同舟.高活性晶面二氧化钛薄膜表面修饰及其光催化降解微量有机物[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2].陈梦珂,王传飞,龚平,任娇,王小萍.水体微量有机物被动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8

[3].李启元.再生水回用中微量有机物的削减及引起的健康风险[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4].张攀.纳滤截留微量有机物影响因素的试验及模型分析[D].清华大学.2017

[5].罗佳,仲文,崔群,王海燕,刘宗健.天然气制合成气工艺冷凝液中微量有机物分析[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6

[6].周瑾亮,陈晓亮.两大水厂投资7.5亿元深度处理[N].常州日报.2015

[7].崔宝雪.检测有机物中微量水的电化学和光致电化学分析法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

[8].孔繁鑫.渗透膜对微量有机物的去除与传质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5

[9].王靖诗,梁晓怿,崔广志,李建东,赵成坚.球形活性炭对空间站舱室冷凝水模型中微量有机物吸附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5

[10].李立,刘恩栋.水中微量挥发性有机物最佳测定条件的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

标签:;  ;  ;  ;  

微量有机物论文-徐同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