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相压力实验论文-赵凤兰,张蒙,侯吉瑞,侯利斌,郝宏达

混相压力实验论文-赵凤兰,张蒙,侯吉瑞,侯利斌,郝宏达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相压力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渗透油藏,CO2近混相驱,最小混相压力,细管实验

混相压力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赵凤兰,张蒙,侯吉瑞,侯利斌,郝宏达[1](2018)在《岩心驱替实验法测定低渗透油藏CO_2近混相最小混相压力》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在驱油过程中能否与原油达到混相,直接影响驱油效果和最终采收率。因此需对CO_2在低渗透油藏中与原油的混相条件及近混相区域中最小混相压力进行系统研究。选取YC油田低渗目标区块,以室内油藏物理模拟为基础,通过均质和非均质长方形岩心实验,在评价影响CO_2驱油效果的渗透率、采收率、驱替速度、气油比和渗透率级差的基础上,建立了测定最小混相压力的岩心驱替实验法。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可模拟低渗超低渗孔隙介质以及油藏非均质等性质,在模拟YC目标区块油藏非均质条件下测得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为18.5 MPa,与数值模拟软件计算结果相同,比传统细管实验测值17.8 MPa高出0.7 MPa。两种方法所测结果基本一致。用岩心驱替实验法可以探究渗透率及其非均质性和驱替速度等不同因素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规律。该岩心驱替实验方法可用于确定CO_2近混相驱最小混相压力,为深化CO_2近混相驱油机理的认识及矿场应用提供技术基础和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8年04期)

郝敏,唐黎明,李艳荣[2](2018)在《CO_2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实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驱油是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一种EOR技术,而最小混相压力(MMP)则是CO_2驱油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介绍了目前几种测定MMP的实验方法以及各自研究进展,并且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该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13期)

李会会,李文杰,周生福[3](2018)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高压物性及最小混相驱压力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塔河油田典型油藏区块(稠油S48单元和稀油S86单元)碳酸盐岩缝洞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层流体高压物性测试实验及细管实验论证注气混相驱在塔河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CO_2改善地层油物性参数的效果比干气好;稠油S48单元注气驱替无法达到混相条件,只能实施注CO_2非混相驱;稀油S86注CO_2可以实现混相驱,其最小混相压力为26.30 MPa,该压力值远小于本单元的原始地层压力,并取得较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8年01期)

王伟伟,马慧,崔仕提[4](2018)在《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实验方法评价与优选——以塔中原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中402CⅢ油藏为注水开发底水油藏,采出程度高,水驱潜力小,需要开展叁次采油特别是注气混相驱研究,对塔中402CⅢ油藏原油分别采用细管驱油实验法和界面张力法进行了最小混相压力实验研究。细管驱油法得到的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4 MPa,界面张力法得到的最小混相压力为52 MPa;差别很大;结合两种方法的实验原理分析认为,细管驱油实验测得的混相压力为多次接触混相压力,界面张力法测得的混相压力为一次接触混相压力;实际油藏中CO_2与原油间应为多次接触,所以细管驱油法测得的最小混相压力更具有参考价值,建议优先选用细管驱油法进行最小混相压力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8年02期)

孙陆[5](2016)在《调节剂降低CO_2驱混相压力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混相驱是提高低渗透油藏原油采收率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油层条件和原油性质的差异,并非所有进行CO_2驱的油藏都能实现混相。如何降低CO_2与原油间的混相压力是成功实施CO_2驱的关键。CO_2/原油体系加烃被认为是降低CO_2/原油最小混相压力的一种行之有效地方法。本文以中原油田非混相区胡5块原油为研究对象,在分析CO_2/原油最小混相压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CO_2/原油体系加烃类、醇类、油溶性表面活性剂以及石油醚等调节剂开展了系列实验,测定了不同调节剂参数下CO_2/原油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调节剂降低CO_2/原油最小混相压力的作用机理;从间隙溶解机理和加成溶解机理出发,建立了CO_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原油中添加调节剂后,CO_2与原油体系中原本的相平衡状态被破坏,相界面附近各相分子受到指向异相的分子力增大,导致两相间的界面张力减小,从而降低CO_2/原油混相压力;CO_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主要受加成溶解机理控制,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适合于胡5块油藏的最佳调节剂为石油醚类调节剂,其最佳质量配比浓度为0.5%。最后对不同种类调节剂对原油粘度的影响和在岩心中的注入能力进行了评价,为现场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6-01)

陈光莹[6](2016)在《CO_2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模拟预测及实验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的主要手段。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CO_2-EOR)技术能够同时实现CO_2的利用和封存,是CCUS技术中最为重要且经济有效的CO_2利用方式。CO_2与油藏原油间的最小混相压力(MMP)是CO_2驱替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之一,是区分CO_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界限。准确估计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对于提高CO_2混相驱替效率、降低操作成本、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各种MMP确定方法中,实验测量法操作复杂、耗时较长且花费较大,而理论计算方法则更为快速、简便、经济。因此,本文拟建立四种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型,即Winprop流体相态模型、传统神经网络模型、改进型神经网络模型以及改进型数值关联式,对纯CO_2注入和含杂质CO_2注入两种情况下的MMP进行计算和模拟预测。本文以10个影响MMP的参数,即油层温度(TR)、原油中易挥发组分摩尔分数(xvol)、原油中C2-C4组分摩尔分数(xC2-4)、原油中C5-C6组分摩尔分数(xC5-6)、原油中C7+组分分子量(MWC7+)、注入气中CO_2及四个杂质摩尔分数(即yCO_2、yC1、yN2、yH2S和yHC),作为输入变量建立本文的理论计算公式或模型。通过与实验测量值及已有关联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度。随后,采用长细管实验法测量CO_2与模拟油样间的MMP,并分别用几种模型来进行预测,以实际实验数据来评价各模型的预测性能。具体来说,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1)将某个选定的原油特性参数数据导入Winprop软件,模拟CO_2与原油混相过程中的相态及性质变化,拟合PVT参数以建立更为准确的流体相态模型;调整状态方程(EOS)参数,用多级接触混相模拟计算CO_2与原油混相过程的最小混相压力,并探究CO_2与该油样的混相机理。(2)收集汇总数据,分别建立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和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模型,同时对纯CO_2注入和含杂质CO_2注入两种情况下的CO_2-原油MMP进行模拟预测。通过适当的编程调整网络模型参数,找寻出最优的网络模型结构参数值。研究发现,BPNN和RBFNN均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训练和测试数据预测值与实验值均有较高的相关性,但相对来说,BPNN有更好的泛化能力和适应度。此外,可扩展性分析显示了所建立模型在任意参数值区间内的良好预测精度。(3)利用遗传算法(GA)和粒子群算法(PSO)空间参数寻优技术,对BPNN网络模型的初始权值、偏置值进行优化预处理,以改善单一神经网络模型易陷入局部最优或过度拟合的缺陷。将优化后的权值和偏置值代入神经网络模型中作为初始特征值,建立GA-BPNN和PSO-BPNN改进型神经网络模型,并与单一BPNN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GA-BPNN和PSO-BPNN的预测精度均高于BPNN,两种改进型模型的测试AAD值比BPNN分别减少了32.65%和22.93%。相比较而言,GA-BPNN比PSO-BPNN有更好的泛化能力。GA-BPNN的灵敏度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地下油层流体与CO_2注入气各组分间的交互作用机理的复杂性,MMP的变化趋势随每个参数值的变化而改变。(4)通过对已有预测MMP的理论关联式进行分析,考查各影响参数表达形式、理论关系式类型、复杂度等对预测精度的影响,进而构建本文的改进型数值关联式,以直观反映MMP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度。结果对比显示该改进型关联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度很高,且预测精度优于其他理论关联式。改进型关联式的预测精度比GA-BPNN模型略低,但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MMP与各影响因素间的非线性关系,且关联式的结构更为简便。可扩展性分析结果显示了改进型关联式的良好适应性。MMP与10个影响参数间的相关性大小为:TR>x C5-C6>MWC7+>xvol>y H2S>y HC>y CO_2>y C1>y N2>x C2-C4。(5)采用填砂管模型测定了纯CO_2气体与模拟油样在40℃下的MMP值,作为进一步检验本文几种不同模型预测性能的实践依据。根据一系列不同压力下的驱替实验结果,最终得到的MMP值为8.2MPa。多种模型预测结果对比显示:改进型关联式的预测精度最高(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对偏差(AD)仅有4.15%),其次是GA-BPNN模型(AD为4.88%),而单一的RBFNN模型预测效果最差(AD为34.02%)。本文所采用的模拟油样中未含易挥发组分和C2-C4轻质油组分,但各模型的预测结果(尤其是改进型关联式和GA-BPNN模型)却显示出了与实验测量值较高的吻合度,充分说明了所建立的MMP预测模型的高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01)

刘华勇[7](2016)在《PVT实验拟合及最小混相压力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实验室的PVT实验进行拟合校正,得到可反应真实储层流体特性的状态方程参数是油藏参数处理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F油田PVT数据的拟合,提出了PVT拟合时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基于Whitson劈分准则分析了组分的劈分原则以及检验标准。为了模拟计算的方便,在劈分的基础上再次将组分合并,并对比了劈分后和合并后PVT模拟结果,对比结果显示合并后的拟组分较好的反映了储层流体特性。最后利用PVT拟合的结果,模拟了细管实验,通过双直线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了最小混相压力。该研究对完善PVT模拟研究和混相驱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黄伟,任红梅,王莉,王哲,王睿思[8](2015)在《华北低渗透油藏烃气驱最小混相压力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快速、准确地确定低渗透油藏注烃气驱提高原油采出程度技术的注气压力,进行了最小混相压力测定实验。通过细管实验方法结合华北油田Q区块的实际开发特点,研究了该区块自然衰竭开采效果以及原油在原始地层条件(压力24 MPa,温度74℃)及目前地层条件(压力15MPa低于饱和压力,温度74℃)下与烃气混相的最小压力及气体突破时间,为该区块低渗透油藏烃类气驱注入压力的选择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Q区块在目前地层条件下注烃类气驱的最小混相压力(62.75 MPa)要高于原始地层条件下的最小混相压力(54.77 MPa),并且注入压力越高,烃气突破越晚,最终采出程度越高。在目前油藏条件下不能实现混相驱,但适当提高注入压力,可实现烃气与原油近混相,最终达到提高原油采出程度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天然气与石油》期刊2015年04期)

方立军,尹荣荣,胡月龙[9](2014)在《单相/双相压力型喷嘴雾化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喷嘴是电厂烟气脱硫脱硝设备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喷嘴的雾化特性是影响烟气脱硫脱硝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不同工作条件下喷嘴的雾化特性对提高反应效率意义很大。分别对单相和双相雾化喷嘴进行试验,测量不同流体压力下,压力与流体流量、雾化角、射程、扇形流量分布之间的关系和液滴的粒径范围,并结合CFB电厂应用喷嘴的实际条件验证了单相喷嘴适用于CFB电厂的烟气深度脱硫反应,气液双相雾化喷嘴适用于烟气的深度脱硝反应。(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章星,杨胜来,文博,李芳芳,陈浩[10](2013)在《低渗油藏CO_2混相驱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CO2混相驱过程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将CO2混相驱过程分为原始油相带、注气前缘带、混相油带和注气后缘带,主要采取短岩心驱替实验测定启动压力梯度。研究表明,低渗透岩心的压力梯度与流量关系图都呈凹型分布,存在非线性流动和线性流动。启动压力梯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流体粘度、有效渗透率、流体密度和气油比等。启动压力梯度与岩心渗透率成幂函数变化,指数为-0.482。(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3年05期)

混相压力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CO_2驱油是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一种EOR技术,而最小混相压力(MMP)则是CO_2驱油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介绍了目前几种测定MMP的实验方法以及各自研究进展,并且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该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相压力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赵凤兰,张蒙,侯吉瑞,侯利斌,郝宏达.岩心驱替实验法测定低渗透油藏CO_2近混相最小混相压力[J].油田化学.2018

[2].郝敏,唐黎明,李艳荣.CO_2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实验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8

[3].李会会,李文杰,周生福.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高压物性及最小混相驱压力实验研究[J].复杂油气藏.2018

[4].王伟伟,马慧,崔仕提.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实验方法评价与优选——以塔中原油为例[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

[5].孙陆.调节剂降低CO_2驱混相压力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6].陈光莹.CO_2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模拟预测及实验测定[D].湖南大学.2016

[7].刘华勇.PVT实验拟合及最小混相压力确定[J].石化技术.2016

[8].黄伟,任红梅,王莉,王哲,王睿思.华北低渗透油藏烃气驱最小混相压力实验研究[J].天然气与石油.2015

[9].方立军,尹荣荣,胡月龙.单相/双相压力型喷嘴雾化特性实验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章星,杨胜来,文博,李芳芳,陈浩.低渗油藏CO_2混相驱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3

标签:;  ;  ;  ;  

混相压力实验论文-赵凤兰,张蒙,侯吉瑞,侯利斌,郝宏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