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将大学校园雨水花园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其渗透、存蓄和排放功能,结合点、线、面形态特征,构建一个生态体系,从而发挥其巨大的生态、景观与教育功能,实现雨水的高效利用。
【关键词】校园;雨水花园;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018-02
1.雨水花园体系的概念
雨水花园以基地中地势低洼呈现下凹的绿地为基本特征,主要针对建筑屋面、硬化地面所形成的雨水径流进行净化、渗透利用,以此降低雨洪风险和初期雨水污染。而作为雨水花园体系,它指的是由一系列的雨水花园组成的一个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从形态与功能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1雨水花园体系从形态要素
1.1.1点状要素
利用建筑或者由建筑而围合的庭院空间、绿化场地作为雨水收集、渗透净化的场所,将其进行进一步生态化处理,针对建筑及其周边场地的雨水排放问题,将不同使用性质、高度的建筑及环境与雨水花园结合在一起,进一步解决雨洪时期雨水管道容量不足的问题,用点状的微空间作为末梢神经联系需要进行雨水收集与处理的区域,实现生态作用的最大化。
1.1.2线状要素
一般情况下利用植物浅沟通过重力自流收集处理以及输送雨水,形成线状要素。结合道路等线性空间,当雨水流经时,在沉积、过滤、渗透等共同发挥作用的情况之下,利用植物的吸附功能将雨水中携带污染物去除。它一般适用于城市园区道路的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大面积绿地内等,可以同雨水管网联合运行,也可代替雨水管网。
植物浅沟中会有生态溢流口的设置要求。生态溢流口一般都设在绿地中,高程大于绿化用地而小于道路及周边硬质铺地,以便于道路、建筑物等硬化面上的雨水径流流入。当绿地容纳雨水的能力达到极限后就会有多余的雨水出现,从而形成新的地表径流,通过设置于绿地内的生态溢流口与雨水管网相互连通,方便排入雨水管网之中。
1.1.3面状要素
面状要素在这里起到了一个存蓄和排放的作用,其巨大的容量和景观价值能够为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以及生态优化带来好处。利用大面积的广场或者集中设置的绿地花园,将其部分改造成能够进行雨水收集以及存蓄的空间场所,在场地地势较低处形成规模较大的滞留池、蓄水池塘、人工湖等设施。
1.2雨水花园体系功能特征
1.2.1渗透功能
雨水花园的渗透作用是指降水到达地面后,通过地表径流进入雨水花园,借助雨水花园高效的入渗功能渗入地下,入渗量的多少将随雨水花园的构造特点、地面坡度、雨水降落的速度和流经距离有关。雨水花园一般通过将屋面与地面雨水收集从而有效汇聚雨水资源,利用地表渗透使雨水净化存蓄至土壤之中以及渗入地下水系统,从而有效补充地下水,部分恢复地下水循环。
1.2.2存蓄功能
雨水花园实际上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汇流区截留并且收集雨水的,建设一个储蓄雨水的场地,在很大程度减少了地表的径流量,延迟了洪峰出现时间,减轻洪水对场地带来的威胁。在雨水最终进入城市河道与湖泊等水体前,可以采用滞留池、蓄水池塘、人工湖或湿地系统等将来自上游系统的雨水储存起来。
1.2.3排放功能
与现有的雨水管线相互结合,将多余未能渗透与蓄存起来的雨水进行人工排放,在点、线、面雨水花园都设置雨水的生态溢流口,应合理选择溢流口的位置以及高度,溢流口应位于雨水花园的低点,以利于雨水最终的排放,但是溢流口的高度应保证不能高于雨水花园与周边场地的边缘。
综上所述,雨水花园体系是指一定的区域内形成的在空间上以点、线、面形式构成的雨水花园系统,从而实现对于雨水的地表渗透净化、地下收集存蓄、以及多余雨水的排放等功能。
2.建立大学校园雨水花园体系的意义
2.1形成雨水利用的规模效应
雨水花园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较大,使用人群相对较多,未能开发利用的雨水资源较为可观,而学校建立单个的雨水花园能够发挥的生态价值相对有限,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系统和多元化的体系,形成规模效应,对于雨水进行综合利用和管理,真正实现雨水资源的优化,建立一个低碳节约型校园。
2.2改善校园景观与生态环境
大部分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对于植物的选取和景观形象都过于程式化,缺少生气、变化和趣味性,难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无法实现较好的生态价值。而目前提倡的雨水花园所选取的植物都是适于在本地生长,而且不需要经常性维护就可以生长得很好的当地物种,能够更好地适应地域环境的变化,并且形成景观优美生命力旺盛具有特色的生态环境。
2.3提供生态教育学习实验场地
大学校园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学习功能,随着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生态教育成为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雨水花园的建设,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一个实地体验学习的生态场所,将课堂讲解的生态知识结合实际让学生融汇贯通寓教于乐。
3.大学校园雨水花园体系规划设计的方法
3.1因地制宜结合场地环境
雨水花园设计时选择低势较低处,或者形成人工洼地,雨水花园与现有建筑应有3-5米的距离,防止雨水下渗带来基础的沉降问题。雨水花园也可以结合地形高差形成阶梯状造型,逐级收集和利用雨水,并形成地形景观环境。雨水花园的形态应适应空间环境的需要,顺应地形地貌特征和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来进行设计,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3.2雨水径流引导规划设计
将地面雨水、屋面雨水通过明沟或者暗管等有方法有组织地进行收集和利用,将其利用一定线路有秩序地引导进入雨水花园系统中,同时能够将多余的雨水进行蓄存和排放。有序路径引导机制,核心就是延长雨水通过花园地块的长度,使雨水能够较为均匀充分地渗透到用地当中,提高雨水花园对于雨水的收集渗透能力。
3.3渗、蓄、排功能相互结合
雨水花园应该将渗透、存蓄、排放三者结合在一起,利用自身构造特点进行雨水渗透,将净化后的雨水进行蓄积,实现多余雨水有序排放,真正形成雨水的高效利用。雨水花园功能的复合化是对雨水多种使用方式的一种反映,提高了雨水的利用效率,也为校园景观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将生态的价值与景观的作用都发挥了出来。
3.4点、线、面构建网络体系
整合校园雨水花园,使其形成点、线、面的综合系统。首先结合建筑以及硬质铺地利用点状的雨水花园构建最基本的雨水净化收集场所;其次将道路两侧的植被草沟作为收集和输送雨水的路径;最后,位于校园最低处的浅水池或者滞留塘成为最末一级雨水存蓄排放的场地,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雨水利用体系,使其真正发挥生态功能和价值。
4.总结
大学校园构建雨水花园体系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发挥雨水花园渗透、存蓄、排放功能,将点状、线状和面状的雨水花园利用统一规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最大化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同时实现其景观价值和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万乔西.雨水花园设计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2]赵亮.微循环理念下的城市雨水生态系统规划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3]牛童,刘青.雨水花园选址步骤分析[J].现代园艺,2016,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