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相互距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GPS,距离计算,方向计算,经纬度坐标计算
相互距离论文文献综述
刘力荣,李菡[1](2018)在《GPS坐标与方向、距离相互转换的计算公式推导》一文中研究指出GPS是四旋翼飞行器最重要的传感器,它记录了飞行器在空间中的位置信息,GPS坐标信息可以用于控制飞行器的航向、定点飞行以及悬停,因此,对GPS经纬度坐标进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研究根据两点GPS经纬度坐标计算这两点距离、方向;根据一个GPS的坐标点、距离、方向计算出另一个点的GPS经纬度坐标。(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8年14期)
王忍忍[2](2018)在《种间相互作用与种间功能特征差异、谱系距离关系的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种间相互作用(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是影响局域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生态过程之一。然而,由于种间相互作用在自然群落中无法直接测量,通过其他途径间接估计仍是当今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因为当种间功能特征差异(Interspecific trait differences,TDs)代表种间生态位差异(Niche difference)时,具有较小TDs的两个物种就可能拥有更相似的生态位,从而会发生更为强烈的种间负相互作用。如果这些相关功能特征在进化上都较为保守,谱系距离(Phylogenetic distance,PD)就能近似代替种间功能特征差异,进而预测种间相互作用。然而TDs还可能与种间平均适合度差异(Average fitness difference)有关。此时,TDs越小的物种间平均适合度差异也越小,种间负相互作用可能就会越弱,反之则反。因此,代表生态位差异的TDs、代表平均适合度差异的TDs和PD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与种间相互作用相关仍然未知,并已成为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围绕上述这一核心科学问题,本研究以浙江天童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13个乔木物种(见表2-1)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12个区组内2808个两两物种配对互作的同质园实验,基于6552个单独种植和配对种植实验幼苗的生物量估算种间相互作用强度(Relative interaction intensity,RII);同时测量6种功能特征值估算功能特征绝对差异和等级差异,分别近似代表实验物种的种间生态位差异和平均适合度差异,并结合基于APGIII的PD检验与种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针对种间负相互作用,最优模型的7个主要影响因子中比叶重的TDhr影响最大,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余6个因子(基于木材密度、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和成树的最大高)的等级差异与RII呈负相关。针对种间正相互作用,叶干物质含量的等级差异与RII显着正相关,木材密度的绝对差异与RII显着负相关,其他因子均不显着。(2)针对种间负相互作用,种间功能特征等级差异联合效应的影响远大于功能特征绝对差异,且6个功能特征的等级差异均与种间负相互作用强度显着相关;针对种间正相互作用,种间功能特征等级差异联合效应影响同样远大于功能特征绝对差异。这说明实验物种的幼苗阶段,平均适合度差异比生态位差异对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影响更重要。(3)群落水平上,实验物种的PD虽然与种间负相互作用的强度呈显着线性关系,但模型解释度极低。因此,该结果并不支持竞争-亲缘关系假说(Competition relatedness hypothesis)描述的种间PD越大种间负作用越弱。本研究还发现PD与种间正相互作用负相关,但模型解释度仍然很低。物种水平上,PD与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关系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但PD与种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的解释度仍然很弱。该结果说明,相同的PD对不同的物种对间的相互作用强弱可能存在不同的意义。综上所述,a)功能特征等级差异对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可能比功能特征绝对差异更为强烈。因此在以后相关的研究中,可能需要引起对功能特征等级差异所指代的平均适合度差异的重视。b)幼苗物种个体间的正相互作用也普遍存在,且与常用的地上功能特征差异关系较弱。因为正相互作用往往与地下资源、微生物等相关,故建议以后可以考虑加入植物地下功能特征探索种间正相互作用的估计。c)PD对幼苗物种间两两互作强度线性解释度很低,因此建议今后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谱系距离与种间相互作用间可能的非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0)
许圣义,李荣兰[3](2017)在《“一碗汤”的距离,彼此照应又相互独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婚的年轻人,大都希望尽享二人世界,不愿意跟父母一起住。可离开父母,对独生子女来说又意味着置父母于空巢境地。从父母的角度讲,不少人希望能跟孩子一起生活,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可他们也担心孩子受拘束,或因生活观念不同及家庭琐事弄得婆媳不和、翁婿不睦。(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7-07-30)
许艳,马文涛[4](2015)在《特征距离和扩充无网格法分析多裂纹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特征距离这一概念对内部基扩充无网格法进行修正,并数值模拟了多裂纹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征距离法用于选择内部基扩充无网格Galerkin法的奇异基函数,该方法仅对传统的内部基扩充无网格Galerkin法作了很小的改进,即可方便地应用于求解多裂纹问题;给出了相互作用能量积分计算混合型模式下的应力强度因子,数值模拟了叁条内部裂纹和六条边裂纹问题,并与杂交位移不连续边界元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数值结果表明:修正的内部基扩充无网格法可以方便、有效地求解多裂纹问题,在不增加附加节点和自由度的情况下与杂交位移不连续方法的计算精度非常接近。(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卢陈,刘晓平,陈荣力,高时友[5](2014)在《径流-潮汐相互作用与咸潮上溯距离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动力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珠江叁角洲咸潮上溯距离逐年上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咸潮上溯距离受径流和潮汐影响显着。该文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径流和潮汐共同作用下的咸潮上溯距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增加上游径流量,引起河道水力坡度变陡使得咸界整体往下移动;2)存在临界潮差,使咸潮涨憩时上溯距离最小;3)上游同样增加相同径流量时,潮差小时咸界下移距离大于潮差大时的咸界下移。最后利用Fischer的分层-环流图阐述了产生其偏差的机理:一方面当潮差小时,引起的分层系数变化和/s fu u变化幅值更大;另一方面,增加径流量时改变了密度环流输运作用,而潮差较小时密度环流输运是主导因素,此时增大的径流量,改变了主导因素的输运比例,引起了较大的作用效果,反之,潮差大时作用效果则较小。(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2014年03期)
常丽君[6](2010)在《物理学家提出万有引力实验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常丽君)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2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科学家设计了一项新实验,能在非常微小距离内测量万有引力,有助于发现更多万有引力作用带来的新奇而微妙的现象。实验的详细描述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0-09-03)
张学辉,王如渊,郭丽娟[7](2010)在《基于有效时间距离的城市相互作用模型及其应用——以川渝城市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人流和货流两个方面,综合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种交通运输方式,并以客运量、货运量体现四种运输方式的差异性,同时考虑列车的直达和中转、长途和短途、高速公路和非高速公路的差异性,结合班次、时间和交通密度引入"有效时间距离",并通过"农业人口调整系数"来反映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对城市引力模型进行了修正.通过运用修正前后的模型对川渝城市群内18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修正以后的模型更加符合现实.修正以前的模型更加强调了"地理空间指向"性,而修正以后的模型更加强调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王昌[8](2010)在《Vague集的模糊熵和距离测度的相互诱导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Vague集自提出以来,由于它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而模糊熵和距离测度是其中的关键技术。目前已有多种Vague集的模糊熵和距离测度的计算方法被提出来,但所有这些研究都没有讨论两者之间的联系。论文基于Vague集的模糊熵和距离测度的公理化定义,给出两者之间的相互诱导关系,建立了模糊熵和距离测度之间的联系。(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0年07期)
刘润然,汪秉宏[9](2009)在《地理距离引导相互作用对命名博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命名博弈模型中引入地理距离引导相互作用的策略来研究地理效应对空间结构上的命名博弈的影响。通过在原来的模型中引入一个模型参数,我们来控制长程边在演化过程中的使用频率。数值模拟的结果证明:存在一个适度大小的正的模型参数,可以使模型有一个最快的收敛速度。这一现象表明,提高长程边使用频率,可以提高模型的演化效率,但是过分提高长程边使用频率反而影响整个演化过程使收敛的效率下降。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现象,我们也研究了总词数和不同的词数在系统中的演化规律。我们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个适度大小的正的模型参数,可以使模型有一个最大的记忆容量。最后,我们也研究了收敛时间和最大记忆容量与系统规模之间的标度关系。(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期刊2009-10-15)
孙义阳,辛小龙[10](2009)在《模糊熵与距离测度的相互诱导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模糊信息论就是利用模糊数学这一工具来研究带有模糊不确定性的信息的.模糊熵和距离测度是模糊信息论中两个重要的度量方法.本文主要讨论模糊熵和距离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得到几个由模糊熵诱导的距离测度公式和几个由距离测度诱导出的模糊熵公式,说明了模糊熵和距离测度是可以相互诱导的.最后,举例说明距离测度公式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期刊2009年02期)
相互距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种间相互作用(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是影响局域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生态过程之一。然而,由于种间相互作用在自然群落中无法直接测量,通过其他途径间接估计仍是当今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因为当种间功能特征差异(Interspecific trait differences,TDs)代表种间生态位差异(Niche difference)时,具有较小TDs的两个物种就可能拥有更相似的生态位,从而会发生更为强烈的种间负相互作用。如果这些相关功能特征在进化上都较为保守,谱系距离(Phylogenetic distance,PD)就能近似代替种间功能特征差异,进而预测种间相互作用。然而TDs还可能与种间平均适合度差异(Average fitness difference)有关。此时,TDs越小的物种间平均适合度差异也越小,种间负相互作用可能就会越弱,反之则反。因此,代表生态位差异的TDs、代表平均适合度差异的TDs和PD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与种间相互作用相关仍然未知,并已成为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围绕上述这一核心科学问题,本研究以浙江天童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13个乔木物种(见表2-1)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12个区组内2808个两两物种配对互作的同质园实验,基于6552个单独种植和配对种植实验幼苗的生物量估算种间相互作用强度(Relative interaction intensity,RII);同时测量6种功能特征值估算功能特征绝对差异和等级差异,分别近似代表实验物种的种间生态位差异和平均适合度差异,并结合基于APGIII的PD检验与种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针对种间负相互作用,最优模型的7个主要影响因子中比叶重的TDhr影响最大,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余6个因子(基于木材密度、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和成树的最大高)的等级差异与RII呈负相关。针对种间正相互作用,叶干物质含量的等级差异与RII显着正相关,木材密度的绝对差异与RII显着负相关,其他因子均不显着。(2)针对种间负相互作用,种间功能特征等级差异联合效应的影响远大于功能特征绝对差异,且6个功能特征的等级差异均与种间负相互作用强度显着相关;针对种间正相互作用,种间功能特征等级差异联合效应影响同样远大于功能特征绝对差异。这说明实验物种的幼苗阶段,平均适合度差异比生态位差异对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影响更重要。(3)群落水平上,实验物种的PD虽然与种间负相互作用的强度呈显着线性关系,但模型解释度极低。因此,该结果并不支持竞争-亲缘关系假说(Competition relatedness hypothesis)描述的种间PD越大种间负作用越弱。本研究还发现PD与种间正相互作用负相关,但模型解释度仍然很低。物种水平上,PD与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关系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但PD与种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的解释度仍然很弱。该结果说明,相同的PD对不同的物种对间的相互作用强弱可能存在不同的意义。综上所述,a)功能特征等级差异对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可能比功能特征绝对差异更为强烈。因此在以后相关的研究中,可能需要引起对功能特征等级差异所指代的平均适合度差异的重视。b)幼苗物种个体间的正相互作用也普遍存在,且与常用的地上功能特征差异关系较弱。因为正相互作用往往与地下资源、微生物等相关,故建议以后可以考虑加入植物地下功能特征探索种间正相互作用的估计。c)PD对幼苗物种间两两互作强度线性解释度很低,因此建议今后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谱系距离与种间相互作用间可能的非线性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互距离论文参考文献
[1].刘力荣,李菡.GPS坐标与方向、距离相互转换的计算公式推导[J].南方农机.2018
[2].王忍忍.种间相互作用与种间功能特征差异、谱系距离关系的检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许圣义,李荣兰.“一碗汤”的距离,彼此照应又相互独立[N].中国妇女报.2017
[4].许艳,马文涛.特征距离和扩充无网格法分析多裂纹相互作用[J].应用力学学报.2015
[5].卢陈,刘晓平,陈荣力,高时友.径流-潮汐相互作用与咸潮上溯距离试验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4
[6].常丽君.物理学家提出万有引力实验新方法[N].科技日报.2010
[7].张学辉,王如渊,郭丽娟.基于有效时间距离的城市相互作用模型及其应用——以川渝城市群为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8].王昌.Vague集的模糊熵和距离测度的相互诱导关系[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
[9].刘润然,汪秉宏.地理距离引导相互作用对命名博弈的影响[C].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2009
[10].孙义阳,辛小龙.模糊熵与距离测度的相互诱导及其应用[J].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