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学论文-钱文亮

海子诗学论文-钱文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子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子诗歌,乌托邦

海子诗学论文文献综述

钱文亮[1](2019)在《“麦地之子”与1980年代的“远方诗学”——为海子殉诗30周年而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遥远的青稞地除了青稞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这时石头飞到我身边石头长出血石头长出七姐妹站在一片荒芜的草原上那时我在远方那时我自由而贫穷这些不能触摸的姐妹这些不能触摸的血这些不能触摸的远方的幸福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1988.8.19萨迦夜,21拉萨——海子:《远方》(1)30年前的春天,一个怀抱太阳的"诗歌王子"倒在正在转轨的历史巨轮之下,他的自杀犹如当代中国诗坛(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3期)

刘卫东[2](2018)在《陈超的“生命诗学”理念——以对海子评价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子生前落寞,没有出版过个人诗集,即便"对于海子的人与诗都抱有好感和尊敬的读者,有时也会弄不明白,这究竟是属于已被取代而消亡的艺术,还是那种'不是一种终结,一种挽歌,而带有朝霞艺术的性质'的事物?"~①争议颇多,而且是"本质性"的。在这种背景下,陈超对海子的研究就有了多重意义。研究者把自身诉求投射在研究对象之上,是常见现象;陈寅恪为纪念王国维书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他自己对这种境界的诉求,这也被后来的事实所坐实~②。对海子这样一位几乎跟他同时代的特殊的诗人,陈超做出了怎样的阐释,其中,寄托着他怎样的"生命诗学"~③理念,是本文拟讨论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诗探索》期刊2018年01期)

万孝献[3](2016)在《论海子存在主义诗学观之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在主义是以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义为前提的价值学说,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及存在的根本问题。海子是诗歌领域存在主题的先行者,开创性地在现代汉语诗歌中引入神性维度,通过在实体与幻象中分别植入不同的神性因子,体验在经验与超验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中生命的意义与感受,试图从中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他的方式和其他人都不同,但结论却是相同的。他的诗歌创作是一个生命能量的消耗过程,当实体与幻象都无法证明存在价值时,诗人陷入彻底的绝望。(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王布新[4](2016)在《论海子诗歌的意象类型及其诗学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子以语词意义返回原始的方式重塑诗歌意象,构建以石头、大地、太阳为代表的叁种诗歌意象类型,营造出"生命本源"、"生命本体"、"生命归宿"叁位一体的诗歌叙事空间。以石头这一原始而永恒的意象作为认识论的基点,探寻个体生存与生命的终极意义,彰显万物回归原始的生命本体观。海子以悬置现实际遇与放弃现实抗争的方式,重建自由而封闭的诗歌世界,以诗歌的绝对精神即"大诗"理想来追寻个体主体精神。这是海子的诗学贡献,也是海子诗歌的精神限度。(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林秀琴[5](2015)在《沦陷的乌托邦:海子生命诗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与太阳是海子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意象群落,当海子在土地中发现生与死的同构,在太阳中发现光明与黑暗的挛生关系,他所遭遇的便是现代人最为普遍的精神焦虑:对自我认同的焦虑,或者说,失根的焦虑。作为一个现代人,海子面临着"诸神的归隐"即主体性的失落。海子并非在意生命的外在的经验与形式,他所在意的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能指,他对生命生存状态清醒自觉的认识和坚忍不拔的反抗超越,却最终陷入了他自己设下的本质主义的陷阱。海子的失败,是"绝对理想的失败"。(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9期)

陈国平[6](2015)在《诗歌共时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骆一禾、海子是当代杰出诗人,他们的死结束了诗歌的1980年代。论文以骆一禾的诗论和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当代诗学背景下考察其独立性和卓异品质,同时兼及骆一禾、海子诗歌的一些共性问题及其所牵涉的当代诗学问题。骆一禾是一位以诗人、诗论家和诗歌编辑的叁重身份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诗人,其诗论和诗作充满了对华夏文明新生的渴望,而兼具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诗人的精神成长体现了从一株青草到天路英雄的艰难历程,他从纯洁的少年心性,从水、植物和女性之美出发,一步步走向广阔的世界,最终完成于信仰性的“无因之爱”,从而使诗人的精神达到了“万般俱在”。在这一“天路”历程中,诗人主体的“辽阔胸怀”得以充分呈现,其诗歌世界的“壮烈风景”也得以逐一展开。海子的写作在诗歌视野、诗歌抱负上一开始受到骆一禾的引导,其原生的诗才又激励了骆一禾的诗歌写作。两位诗人在精神方面存在广泛的共源、共振和共鸣,在诗学观念上存在长期的互动,文本上也存在多方面的呼应、互通、互文的现象。然而,两人在个人气质、精神构造、价值取向、诗歌心象、写作方法论上也存在深刻差异,其创作也因之各有属于自身的得与失,既不能彼此混同,更不可互相覆盖和代替。事实上,正是骆一禾和海子之间的差异构成了其互动的基础和一个重要方面。骆一禾、海子的诗和诗论在1980年代的中国诗坛表现出独立、卓异的品质,同时体现了中国当代诗歌与现代性、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复杂紧张关系。一方面,他们以“拿来主义”精神广泛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现代感性、现代技艺、语言意识和美学观念,另一方面又始终对“古典—现代—后现代”的线性文学史观抱怀疑态度,对后现代的“去中心”“碎片化”更取坚定批判态度,而力持浪漫主义的主体精神和生命意志,同时坚持诗歌对本土经验的表达。在古典与现代,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英雄精神与民主意识,世界视野与本土意识这些被人们普遍视为二元对立的命题上,两位诗人尤其是骆一禾都做了与众不同的思考,提供了充满辩证精神的回答,并最终圆融于“诗歌共时体”这一骆氏所发明的诗歌美学观念中。骆一禾、海子的这种思考不仅体现了其独立的反思精神,而且为当代诗歌走出上述二元对立的迷思提供了重要动力。(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5-06-01)

孙小棠[7](2015)在《“家园”的命运:一个诗学例证——细读海子的《重建家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细读海子的《重建家园》来解读海子的诗学,认为海子意欲重建的"家园"具有叁重意义,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家园、与"父本"相对的"母本"家园以及作为写作主体的家园。"父本"诗学碰壁后,诗人转向东方,然而却未能回归东方家园,其诗学撕裂成为必然。(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08期)

陈思[8](2014)在《海子诗学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评论界对海子的研究一直局限于诗歌研究,对海子诗学观却鲜有涉猎,更不成体系。笔者认为,在海子留世的零散文论作品中,体现出了他独特的诗学观念。本文试图从“何为诗”、“如何诗”与“诗何为”叁个方面来探讨海子诗学观的内涵和意义。具体包括诗人对诗的本质的探讨,对诗歌创作的看法及主张,以及诗人诗学观念的价值和意义。笔者以海子所处八十年代诗坛为背景,在海子诗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海子诗学观的研究论题。以海德格尔存在论为基本理论依据对海子诗学观念进行本体论分析。具体体现为“去蔽存真”的诗的本质观,“主体与实体间。”重新建立起平等的诗歌关系的主张;将“纯诗”与“真诗”作为本质的诗。在诗的创作论上,结合海子诗文中的创作体验提出以“情感”、“创造”、“命名"为核心的“葬我式”诗歌宗教情结。体现出对“情感”的无上推崇,对技术的绝对排斥;追求以诗为信仰,“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并以“创造”、“命名”作为诗歌创作的灵魂。在诗歌的价值论上,以“技术时代背景下所导致的精神贫困”为症结来体现海子诗学观独特的“复魅”意义。在技术导致的精神贫困时代,海子诗学观的研究,期待能为诗坛提供一泓清泉,以涤荡技术的荼毒。(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4-05-01)

马文明[9](2014)在《通向抒情的道路——从一则诗学日记管窥海子诗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怀宁高河镇。1979年以十五岁之龄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于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讲授哲学。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在短暂的一生中,海子为我们留下了二百余首高质量的抒情诗,七部具有实验探索精神的长诗《太阳·七部书》和八篇诗学札记。要全面理解海子的诗歌创作,就必须联系海子具有明确诗歌抱负与创作理念的诗学观。海子的诗学观集中体现在八篇诗学札记中,包括五篇以海子自己长诗的序言和后(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4年01期)

孙小光[10](2013)在《生命·激情·想象——海子《亚洲铜》的诗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去了,诗学来了,关于海子的诗学刚刚开始。走进《亚洲铜》,走进海子的领地,捡起沙滩上的白鞋子。诗中诗人将死亡充斥,并赋予其苍凉气息。诗人背负着历史的沉重,挽起了"爱"与"恨"的情缘,用情感的复沓撞击历史的时钟,激起读者无限的感伤与遐想。对《亚洲铜》的诗学解读,打开了解读海子诗歌的大门。解读海子刚刚开始,让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吧!(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3年08期)

海子诗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子生前落寞,没有出版过个人诗集,即便"对于海子的人与诗都抱有好感和尊敬的读者,有时也会弄不明白,这究竟是属于已被取代而消亡的艺术,还是那种'不是一种终结,一种挽歌,而带有朝霞艺术的性质'的事物?"~①争议颇多,而且是"本质性"的。在这种背景下,陈超对海子的研究就有了多重意义。研究者把自身诉求投射在研究对象之上,是常见现象;陈寅恪为纪念王国维书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他自己对这种境界的诉求,这也被后来的事实所坐实~②。对海子这样一位几乎跟他同时代的特殊的诗人,陈超做出了怎样的阐释,其中,寄托着他怎样的"生命诗学"~③理念,是本文拟讨论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子诗学论文参考文献

[1].钱文亮.“麦地之子”与1980年代的“远方诗学”——为海子殉诗30周年而作[J].文艺争鸣.2019

[2].刘卫东.陈超的“生命诗学”理念——以对海子评价为中心[J].诗探索.2018

[3].万孝献.论海子存在主义诗学观之流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王布新.论海子诗歌的意象类型及其诗学贡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

[5].林秀琴.沦陷的乌托邦:海子生命诗学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6].陈国平.诗歌共时体的构建[D].清华大学.2015

[7].孙小棠.“家园”的命运:一个诗学例证——细读海子的《重建家园》[J].名作欣赏.2015

[8].陈思.海子诗学观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

[9].马文明.通向抒情的道路——从一则诗学日记管窥海子诗学观[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

[10].孙小光.生命·激情·想象——海子《亚洲铜》的诗学解读[J].名作欣赏.2013

标签:;  ;  

海子诗学论文-钱文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