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给排水CAD软件发展现状与改进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敬一[1](2021)在《住宅的BIM全周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BIM一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其实作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本身一词来说早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被提出,BIM并不仅仅是一款软件,而是一个理念,国外给的官方定义是“20%的模型可视化,80%的协同交流”。目前我国房地产业迅速的发展,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住宅种种词汇频繁被作用于各种住宅的分类当中。将BIM技术应用在现有的居住建筑设计当中,不仅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而且对于一个需要多专业进行协同设计的住宅项目来说,BIM毫无疑问会将居住建筑设计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尽管BIM技术在各大领域和企业都有所涉猎,但是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希望通过对BIM技术全周期的住宅设计研究展示,引发人们对居住建筑设计中使用BIM技术的必要性,使得更多的青年建筑师可以接触到BIM带来的机遇,推广BIM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为新一代居住建筑制定更好的设计流程。本文将从BIM的发展、应用、实践多角度的进行阐述,从建筑方案设计初期到施工图设计结束,均采用BIM软件的技术应用,最后以北京长阳天地住宅项目为例,具体展现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介绍BIM技术在协同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优势,希望未来青年建筑师可以多角度多维度的看到BIM技术的发展,将建筑设计提升到新的高度。
唐愉琴[2](2020)在《中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技能弱点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识图和算图技能,通过建立一个较为健全的知识结构与技能体系对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研究学生识图和算图技能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育质量。本文以提出提升中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弱点技能分析和对策研究为出发点,将贵州省参与强基工程的中职学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包括以贵州省中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材。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对学生识图技能、算图技能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研究。首先,从理论方面定性分析中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识图和算图技能培养专业课程知识内容和技能结构,梳理出技能培养的核心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和知识点,建立了识图、算图知识和技能结构体系,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其次,通过教师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得知当前学生识图和算图技能培养的实际情况;最后,对识图、算图和专业技能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包括因子分析和模型修正,找出识图、算图和专业技能培养的薄弱环节,并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提出发展对策,以提高中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识图和算图技能。
徐慧明[3](2020)在《基于BIM原理多专业协同设计及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为在设计院实际工作中,在充分了解国内和国外BIM技术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四种常用三维仿真软件的建模性能,研究各个软件在协同设计方面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最终比选出适合BIM模型构建和协同设计控制的软件来进行应用。并且通过对实际项目的BIM信息模型的创建,并且对建立的BIM信息模型在施工图纸中如何碰撞检查及校对,来实现BIM技术在多专业间协同设计及应用。第1章为绪论,首先详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指出我国发展建筑设计协同的必要性和急切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结合建筑设计协同理论和BIM技术国内外应用研究的现状,确定研究内容,采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构建本文的技术路线,明确创新点。第2章为相关理论综述,从BIM技术的基础理论以及协同理论的基础知识两个方面阐明引领全文的理论基础,为后续协同方法实现的选择与BIM技术的切入点做好铺垫。第3章是通过对几种BIM软件的进行研究,对Bentley系列软件、ArchiCAD、三维AutoCAD以及REVIT系列软件进行分析、比选,确定出最适合本文研究的三维仿真软件。第4章通过对多专业设计协同的实现,在BIM软件的选用以及适用范围,重点介绍了 BIM设计的方法,以及建BIM模型的方法以及规则要点,并且阐述了在协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工作集的应用,同时对BIM云平台的技术的描述在BIM模型的应用。第5章为应用实例研究,以某些综合建筑实例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建筑主体模型,然后将建筑模型链接到各个专业设计中实现各个专业间的协同设计,结合三维软件对项目工程进行初步统计,对后期施工过程的工程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最终成果以BIM模型形式反馈给相关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调整,最终绘制出可以汽接用于后期使用的模型。第6章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论文在各个环节的优势与可提升空间,对多专业设计协同方法研究的成果进行简单评述,强调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发展的意义。总结研究方法准确性方面可能出现偏差的原因为进一步优化提供方向。因此,通过将建模协作的基本方法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在检查出设计错误的同时,更加优化了空间设计,应用结果帮助工程在施工前完成了所有的碰撞优化工作,为提高施工的精度和效率提供了依据和帮助。
张晶[4](2020)在《BIM技术在某住宅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及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势必会加快传统产业的发展。对于建筑业而言,应充分利用BIM技术优势,发挥BIM技术价值,解决建筑业中的难题。在给排水系统中,使用BIM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给排水管道间的碰撞问题,传统的二维表达方式更适合于简单的给排水系统,对于复杂的给排水系统适合利用BIM技术进行高效表达。建筑信息模型不仅能精确表达给排水系统的平面位置,而且能表达复杂的空间位置,通过协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设计人员沟通不及时或缺乏沟通的问题。本论文以某住宅小区给排水系统为依托,探讨了BIM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并对项目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通过对BIM技术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历程的全面了解,结合给排水工程特点,对BIM技术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使用价值、主要软件、存在优势及BIM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应用的工程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基于某住宅小区给排水系统,结合项目特点,对BIM模型的协同方式、建立过程、碰撞检查展开详细叙述,并对住宅小区项目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项目开展过程中以高质量BIM模型为依托,利用Revit、Fuzor、Navisworks分别开展碰撞检查工作,通过对比采取适合于本项目的碰撞检查软件。在应用过程中发现BIM技术能够快速查找给排水系统中的碰撞点,与二维相比更加高效,但是在模型效果和交互性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将VR技术引入,以Fuzor为虚拟现实平台,通过漫游和佩戴VR设备进行管道之间的碰撞检查。通过运用BIM技术解决了给排水系统中的碰撞问题,找出了设计中存在的错、漏、碰、缺等问题,避免了工期延误和成本超支。为了使项目参与方明确BIM技术在本项目中的应用效果,对本项目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首先,选取投资回报率作为信息技术效益评价指标,统计分析了国内外35篇相关文献,对文献中提及的指标进行整理,建立了投入和产出两个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本项目的效益值,得出效益评价结果。通过运用BIM技术对某住宅给排水系统进行分析,使项目各个参与方直观感受到施工后管线的排布和走向,利用碰撞检查功能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为BIM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起到了借鉴作用。同时,通过对本项目进行效益评价,得出在本项目中应用BIM技术取得了效益,为今后应用BIM技术决策时提供了参考,促进了BIM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陈晨[5](2019)在《安装算量软件的评价及改进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建筑行业中的重要环节,工程造价的管理与计算方式在不断的推陈出新,逐渐向计算机电算化方向发展。作为工程造价中的重要专业之一,安装造价的发展速度与土建造价相比有一定滞后性,传统的方式相较于全面电算化而言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误差较大,对工程造价整体工作会造成重要影响,因此亟需推广安装造价工作全面电算化。在推广安装造价全面电算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类主观及客观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安装造价工作的发展。而作为造价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提高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是后期工程造价计算准确性的基础,因此要从安装算量软件入手,对目前建筑领域中常用的安装算量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工程实践及经验,探寻安装算量软件的改进方向。本文针对于安装算量工作,在梳理了国内外安装算量软件的发展现状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目前国内主流的安装算量软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安装评价、功能性评价、安全性评价等六项一级指标以及是否基于CAD平台、安装复杂程度等19项二级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得到安装算量软件的评价体系,找出在使用过程中对评价影响程度较高的因素,从而分析安装算量软件的改进措施。其次本文结合了广西XX大厦的工程实际,分别采用了广联达(BIM安装计量GQI2019)及斯维尔(BIM安装算2019 for CAD专业版)两款安装算量主流软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际工作验证评价体系的正确性及可行性。从两款软件的应用对比来提出在安装工程中各类专业计算的应用实例和改进方向,从而得出本文的结论——充分考虑算量工作人员的经验,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安装算量软件,包括操作界面、功能、准确性等,使安装算量软件能够适应复杂工程的需要,也易于工作人员进行操作计算。最后结合安装算量软件的改进研究,提出了今后建筑工程领域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及要求。
姚全民[6](2019)在《合肥京东方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改进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的建筑领域,在设计、结构以及技术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特别是面对复杂建筑结构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的挑战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引入概念和相关技术建立全新的建筑项目管理工作平台,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建筑模型,而是通过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思想管理建筑过程中的设计、施工和运维全过程要素,同时能够实现多方参与者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在提升建筑项目管理效率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的增强团队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协作水平。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复杂、机电安装交叉作业较多以及构建尺寸多样化的电子工业厂房的建筑项目中,能够充分发挥BIM技术的核心优势。本论文首先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通过文献研究的手段,对于国内外BIM技术的理论概念、信息化产品以及信息化应用进行综合性的处理和总结,为本例中的BIM技术应用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接着,从理论角度入手对工程项目管理、BIM技术及应用、工业厂房施工特征进行分析;通过阐述BIM的概念,揭示BIM技术与方法的特点,总结BIM技术与方法在实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然后论文对合肥京东方公司微电子厂房机电安装工程项目BIM管理现状进行客观分析与诊断,剖析了我公司机电安装工程项目BIM技术与方法应用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论文结合BIM技术及方法在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深度开发路径,在合肥京东方公司微电子厂房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现有BIM应用项目管理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系统梳理BIM技术及方法应用的基本理念、设计思想、应用方式、操作方法等基本思路和实现途径,对该项目BIM技术应用方案从暖通空调系统、给排水管道系统、强弱电系统、气体动力系统及工艺排风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补充、改进和完善;并从工程量核定、成本费用支出、进度计划与控制、管理运行效果等方面开展了BIM应用方案改进前后实现效果的具体对比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改进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充分验证项目改进方案的现实效果。最后紧密结合项目BIM技术与方法应用改进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从BIM系统的二次开发、BIM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的有效集成、BIM应用典型模块库的构建、BIM应用管理效率的改善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
谢小东[7](2019)在《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给排水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建筑给排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智慧建筑、绿色建筑、低碳环保建筑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对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给排水系统变得愈加复杂,而管道系统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管线的繁杂,与其他专业的管线或者构件发生空间碰撞或者自身布置不合理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些问题依赖传统的二维辅助设计(CAD)软件很难得到妥善的解决。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诞生和不断发展,利用BIM技术来构建建筑三维模型,使得建筑给排水设计变得立体化、可视化,借此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给排水设计方案的质量和设计效率。目前,BIM技术正逐渐应用于建筑给排水设计中,但仍处于初期的应用阶段,尤其在正向设计及二次开发上的应用研究尚不成熟。在这个建筑行业信息化转型的关口,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建筑给排水为研究对象,旨在完善以BIM技术为基础的设计方式,并分析讨论正向设计及二次开发对设计流程的优化作用和其应用研究的前景。在分析当前国内外BIM技术在建筑给排水领域的应用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对论文研究的BIM技术基础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由于BIM软件极佳的互操作性以及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理论(BLM理论)的指导,使BIM技术得以成功应用到建筑工程的策划、设计、建造及管理等全生命周期内。其次,对BIM技术的应用形式,如何构建BIM模型展开研究,BIM模型的出现弥补了传统CAD设计方式在设计直观性、多专业协同等方面的不足,这得益于BIM建模在基础单位、建模坐标、设计依据、命名标准、精细度等方面有着规范化的要求。之后,结合Revit系列软件,完成了南京金融城二期地下五层以及地上A1A8号楼,包括给水系统、热水系统、废水系统、雨水系统、中水系统、消防水炮系统、自喷消防系统以及消火栓消防系统等完整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工作,从多专业协同设计、管线综合排布和管道碰撞检查等多个角度分析BIM技术在建筑给排水设计和优化过程中的价值体现,充分证明了BIM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能体现出来的独特价值,同时,还以A5号楼标准层的正向设计实例总结分析了基于BIM技术的正向设计在建筑给排水设计及优化过程中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最后,为了改善实际设计工程遇到的软件功能单一、重复操作太多的问题,借助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以及C#语言对Revit MEP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研究,开发出可以实现多种视图下的管段打断、多管段对齐以及多立管建立等功能的插件,并将其应用于南京金融城二期项目中,拓展了功能并减少了管段布置过程中无意义的重复操作,实现对设计过程的进一步优化,提高了设计效率,为BIM技术的应用实践及后续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陈贤帆[8](2018)在《森林培育规划设计中的施工图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培育规划设计作为与绿化建设十分紧密的行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森林培育规划包含的内容较广,主要包括:苗圃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森林抚育规划设计等。无论是苗圃规划设计还是造林规划设计都与现在的绿化建设事业息息相关。迄今为止,森林培育规划设计已经有少量的研究成果,但主要集中在苗圃规划设计和造林规划设计中,其研究方向多为森林培育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而对于森林培育规划设计中的施工图设计研究到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施工图设计阶段处于总体规划设计完成之后的深化设计阶段,是对规划设计内容的深化,是为落地建设而进行绘制的图纸。由于目前森林培育规划中对于施工图设计的研究仍是空白,在对森林培育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时,常常缺失施工图设计部分,这样的设计是不完整的,会带来森林培育规划设计项目建成质量难以把控,工程预算难以计算等问题。针对现今森林培育规划设计中的施工图设计所存在的问题,论文以苗圃规划设计以及造林规划设计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踏查、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际案例设计等方法对森林培育规划施工图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苗圃施工图设计需由苗圃生产工艺施工图设计、苗圃基础建设施工图设计两大块内容组成。(1)通过对苗圃中所常用生产工艺的基础知识梳理,研究获得了苗圃生产工艺施工图设计的所需要的理论基础。苗圃生产工艺施工图分为播种苗生产工艺施工图、营养繁殖生产工艺施工图、移植苗及大苗种植生产施工图。在本研究中对各类苗圃生产工艺施工图进行施工图模式绘制,为该类施工图设计提供设计思路和画法示范说明。(2)苗圃基础建设施工图设计涉及的内容包括施工图总图部分设计、道路施工图设计、建筑及构筑物施工图设计、苗圃景观施工图设计以及给排水施工图设计。施工图的总体结构呈“总体—部分—详细”的组合形式。在本研究中给出了苗圃基础建设施工图各类图纸的设计思路和画法示范说明。2.造林施工图设计需由造林整地施工图设计、造林种植施工图设计两块内容组成。造林整地施工图设计研究基于对多种立地类型的分析,总结造林整地的理论原则,通过绘制造林整地模式施工图,为造林规划设计中的造林整地施工图设计提供画法示范和设计思路指导。造林种植施工图设计与苗圃中的种植施工图设计方法比较相近。3.在实际项目施工图设计案例中给出施工图出图排版示范。通过本研究,对森林培育规划设计中的施工图设计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为森林培育规划设计中的苗圃施工图以及造林施工图设计提供画法示范和设计思路,为森林培育规划中的施工图设计提供参考范例。
康健[9](2016)在《清水池参数化设计绘图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清水池是给水处理工艺必不可少的构筑物,其池体结构和设计计算方法基本定型,已形成一定的设计习惯。对于这种构筑物的设计和绘图,已具备了开发参数化、智能化设计和绘图软件的条件,研发一套清水池参数化设计绘图软件,减少设计人员不必要的繁琐重复劳动,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设计精度的目的。AutoCAD作为一款通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的软件,其功能比较全面,应用非常广泛。但在水处理工程构筑物的设计中,目前AutoCAD软件只能作为一个电子设计图板,还不能达到参数化、智能化设计和绘图的目标。但是它本身具有的开放式结构再加上提供的多种开发工具,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要。本文针对水处理构筑物——清水池进行参数化设计与绘图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清水池的设计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依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14),以清水池有效容积作为基本设计控制参数,以消毒反应时间为辅助设计参数,用《规范》给定的参数范围作为设计参数的选取依据,以《室外给水设计规范》推荐的设计计算公式为依据建立清水池设计计算模型。在查阅了一定量的工程设计事例和部分清水池的工程设计图纸的基础上,参考《给排水设计手册》和相关设计文献,对清水池的设计图进行标准化处理。系统设计了三个不同位置的清水池平面图和剖面图,可以全面表示清水池各部分的基本构造和尺寸。本软件是在AutoCAD系统环境下,采用它内嵌的VBA语言,运用ActiveX Automation技术和可视化接口,研发出的一套清水池参数化设计绘图系统。本系统由五大部分组成,分别是系统窗体设计、常用设计计算参数数据库,清水池设计计算模块、参数化绘图模块、辅助功能模块。共设计了11个操作窗体,用于人机信息交互的操作。主要用于原始资料、设计参数、绘图控制参数等的录入和选择,显示设计计算结果,进行各种约束条件的校核及后续处理,选定池体壁厚、进出水管直径等结构参数和绘图比例等。编写专用的绘图点计算定位、图元尺寸、相对位置确定等计算函数11个,专用基本图元绘图函数12个,承重柱、尺寸标注等多次重复使用的宏代码模块5个。用这些专用的计算和绘图函数以及VBA的基本绘图命令完成清水池的参数化绘图的工作,直接生成标准的CAD设计图。如果设计者对所绘图形不尽满意,不但可以通过重新修改设计参数和限制条件等方法重新驱动程序重新生成新的设计图;还可以在CAD环境下手工修改设计图形,重新绘制工程图,直到满意为止。
王先田[10](2016)在《折板絮凝池参数化绘图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给水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处理构筑物折板絮凝池工艺的发展日趋成熟,在新建水厂中已被广泛采用。该工艺的设计模式和池体构造相对比较固定,目前也已形成一定的设计习惯。对于这种构筑物的设计和绘图,已具备了开发参数化、智能化设计和绘图软件的条件,研发一套折板絮凝池参数化设计绘图软件,减少设计人员不必要的繁琐重复劳动,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设计精度的目的。AutoCAD作为一款应用广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软件,功能多而强大。由于AutoCAD的广泛性致使其以一款通用软件的身份应用于水处理领域,在水处理构筑物绘制方面只能作为电子设计图板,还不能达到参数化、智能化绘图的目的。但是AutoCAD的优势是拥有开放式的设计结构与提供多种开发工具,可以给设计者提供二次开发的平台以给不同专业带来特有的便利。本文就是对水处理构筑物折板絮凝池参数化设计与绘图方法进行研究。依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14)的相关规定,对折板絮凝池的设计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以《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三册城镇给水推荐的设计计算公式为依据建立折板絮凝池设计计算模型,用《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给定的参数范围作为设计校核标准。通过参考相关折板絮凝池的工程设计施工图纸,对折板絮凝池设计图进行标准化处理。系统设计的折板絮凝池平面图和不同断面的剖面图,基本可以对折板絮凝池各部分的构造和尺寸表示清楚。为了使图纸更好的接近施工设计图效果,系统尝试为用户开发绘制任意位置剖面图的功能,以能更全面体现使用者设计意图。本软件是在AutoCAD系统环境下,采用它内嵌的VBA语言,运用ActiveX Automation技术和可视化接口,研发出的一套折板絮凝池参数化设计绘图系统。本系统主要由窗体设计、数据库创建、构筑物设计、参数化绘图以及辅助功能模块等五部分组成。共设计了10个友好的界面操作窗体,用于人机信息交互。主要包括原始资料、设计参数、绘图控制参数等的录入和选择,显示设计计算结果,进行各种约束条件的校核及后续处理,选择任意剖面图的剖切位置、选定池体壁厚和绘图比例等。编写专用的绘图点计算定位、图元尺寸、相对位置确定等计算函数11个,专用基本图元绘图函数12个,相对折板、排泥斗、尺寸标注及标高等宏代码模块6个。就是通过合理调用这些专用的计算和绘图函数以及VBA的基本绘图命令来共同完成折板絮凝池的参数化绘图的工作,直接生成标准的CAD设计图。如果设计者对所绘图形不尽满意,不但可以通过重新修改设计参数和限制条件等方法重新驱动程序绘图,还可以在CAD环境下手工修改设计图形,重新绘制工程图,直到满意为止。
二、建筑给排水CAD软件发展现状与改进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给排水CAD软件发展现状与改进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住宅的BIM全周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文献综述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BIM的设计方法的应用现状 |
2.1 BIM设计的概念 |
2.1.1 BIM设计发展 |
2.1.2 BIM技术发展的意义 |
2.1.3 BIM技术初期的发展概况 |
2.1.4 BIM技术的跨越与发展 |
2.1.5 BIM的优势 |
2.2 BIM的常用软件 |
2.2.1 Bentley |
2.2.2 GraphiSOFT/Nemetschek Archicad |
2.2.3 三维CAD |
2.2.4 Revit系列 |
2.3 BIM的应用 |
2.3.1 BIM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2.3.2 BIM在施工中的应用 |
2.4 BIM与传统工程制图的对比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BIM体系下的住宅全周期设计 |
3.1 BIM技术在住宅前期策划阶段的应用 |
3.1.1 前期资料信息的收集 |
3.1.2 相关信息资料的整理和分享 |
3.1.3 设计信息的交流设计 |
3.2 BIM技术在住宅初步设计阶段的应用 |
3.2.1 建立概念模型 |
3.2.2 进行基础体量分析 |
3.2.3 方案的初步设计 |
3.3 BIM技术在住宅方案深化阶段的应用 |
3.3.1 平面空间深化 |
3.3.2 立面设计深化 |
3.3.3 剖面绘制 |
3.3.4 详图绘制 |
3.4 BIM技术在住宅的施工优化阶段的应用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BIM实践案例——以北京长阳西站产业化居住项目为例 |
4.1 案例基本情况 |
4.1.1 项目概况 |
4.1.2 BIM如何介入项目 |
4.2 前期规划策划阶段 |
4.3 初步概念设计阶段 |
4.3.1 “强排”概念规划 |
4.3.2 小区道路分析 |
4.3.3 建立图元数据库绘制图纸 |
4.3.4 空间设计 |
4.3.5 构建BIM信息模型的优势和问题 |
4.4 方案深化阶段 |
4.4.1 可视化分析场地布局和初步户型 |
4.4.2 BIM在方案深化阶段的优势 |
4.5 建筑施工构件优化阶段 |
4.5.1 施工图出图 |
4.5.2 专业协同设计与图纸表达 |
4.5.3 施工阶段BIM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5.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技能弱点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构建图学技能体系 |
2.1 专业图学技能培养现状 |
2.2 知识技能结构体系 |
2.3 构建图学技能指标体系 |
2.4 构建结构方程CFA模型 |
第三章 问卷调查及数据处理 |
3.1 识图技能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
3.2 算图技能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
第四章 构建技能结构方程模型 |
4.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4.2 造价专业技能结构方程模型理论基础 |
4.3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
第五章 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 |
5.1 识图技能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 |
5.2 算图技能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 |
5.3 专业技能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 |
第六章 结果分析与对策 |
6.1 结果分析 |
6.2 对策及建议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技能培养访谈提纲 |
附录B 问卷相关性量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BIM原理多专业协同设计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研究背景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研究目的 |
1.2.2.研究意义 |
1.3.BIM技术标准发展现状 |
1.3.1.在国外发展现状 |
1.3.2.在国内发展现状 |
1.4.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研究内容 |
1.4.2.创新点 |
1.5.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研究方法 |
1.5.2.技术路线 |
2.BIM技术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 |
2.1.BIM技术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
2.1.1.BIM技术的基本含义 |
2.1.2.BIM技术的特征 |
2.2.设计行业对BIM的技术需求 |
2.2.1.建筑复杂化 |
2.2.2.设计精细化 |
2.2.3.施工节约化 |
2.3.BIM协同技术的应用现状 |
2.3.1.BIM协同技术在国外应用现状 |
2.3.2.BIM协同技术在国内应用现状 |
3.常用BIM设计软件 |
3.1.三维仿真软件及其特点 |
3.2.本项目重点研究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几款软件 |
3.2.1.Bentley系列软件 |
3.2.2.ArchiCAD软件 |
3.2.3.三维AutoCAD软件 |
3.2.4.Autodesk REVIT系列软件 |
3.3.三维仿真软件的选择 |
3.4.本章小结 |
4.工程的协同设计 |
4.1.协同设计与BIM模型的融合 |
4.1.1.从二维设计到三维BIM设计 |
4.1.2.BIM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
4.2.BIM模型的建立与标准 |
4.2.1.BIM模型建模精度 |
4.2.2.BIM.建模的基本规定 |
4.2.3.BIM.建模管控要点 |
4.2.4.BIM建模软件应用规定 |
4.3.BIM协同设计的方法 |
4.3.1.BIM协同技术的趋势 |
4.3.2.工作集模式在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
4.3.3.云平台技术在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
4.4.本章小结 |
5.实际工程应用案例 |
5.1.工程概况及特点 |
5.1.1.工程概况 |
5.1.2.技术特点 |
5.2.模型构建规则及方法 |
5.2.1.模型创建规则 |
5.2.2.实施细节 |
5.2.3.建筑模型的构建 |
5.3.模型的检查及应用 |
5.3.1.设计图纸检查校对 |
5.3.2.管线综合与碰撞检查 |
5.3.3.BIM协同设计的技术应用 |
5.4.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建议 |
6.1.结论 |
6.2.期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BIM技术在某住宅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及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BIM技术理论 |
2.1 BIM基本概念、内涵及特点 |
2.1.1 BIM基本概念 |
2.1.2 BIM内涵 |
2.1.3 BIM特点 |
2.2 BIM技术的应用价值 |
2.2.1 建设方的应用价值 |
2.2.2 设计方的应用价值 |
2.2.3 施工方的应用价值 |
2.2.4 运维方的应用价值 |
2.3 BIM软件 |
2.4 建筑给排水设计中BIM技术与CAD技术对比分析 |
2.5 BIM技术的发展阻碍及建议 |
2.5.1 BIM技术的发展阻碍 |
2.5.2 BIM技术发展建议 |
2.6 BIM技术扩展 |
2.6.1 BIM技术与绿色建筑 |
2.6.2 BIM技术与3D打印 |
2.6.3 BIM技术与云计算 |
2.6.4 BIM技术与GIS |
2.6.5 BIM技术与物联网 |
2.7 本章小结 |
3 BIM技术在高层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研究 |
3.1 给排水工程特点 |
3.2 传统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3.3 BIM技术在高层建筑给排水中应用的优势 |
3.4 建筑给排水中所需的软件支持 |
3.4.1 Revit软件介绍 |
3.4.2 Revit软件特点和优势 |
3.4.3 Revit的数据结构 |
3.4.4 Revit参数化模型中图元行为 |
3.4.5 Revit中的族及创建族 |
3.4.6 鸿业机电软件介绍 |
3.5 BIM技术应用案例 |
3.6 本章小结 |
4 给排水BIM模型构建与碰撞检查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2 给排水BIM模型构建 |
4.2.1 协同方式 |
4.2.2 项目样板的建立 |
4.2.3 构建给排水模型 |
4.3 模型成果 |
4.4 碰撞检查 |
4.4.1 基于Revit的碰撞检查 |
4.4.2 基于Navisworks的碰撞检查 |
4.4.3 基于BIM+VR(Fuzor)技术的碰撞检查 |
4.5 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某住宅小区项目BIM效益评价 |
5.1 效益评价理论 |
5.1.1 效益评价的概念 |
5.1.2 信息技术效益特点 |
5.1.3 效益评价的方法 |
5.1.4 BIM技术效益评价方法选择 |
5.1.5 BIM技术效益评价步骤 |
5.2 BIM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 |
5.2.1 BIM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5.2.2 BIM效益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
5.3 BIM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1 BIM效益评价文献列表 |
5.3.2 BIM效益评价指标频数统计 |
5.3.3 评价指标优化 |
5.4 确定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 |
5.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5.4.2 效益模糊综合评价 |
5.5 工程案例效益评价 |
5.5.1 本工程特点及难点 |
5.5.2 BIM技术主要应用 |
5.5.3 BIM技术应用投入及产出评价 |
5.5.4 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安装算量软件的评价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6 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 |
1.6.1 论文结构 |
1.6.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工程量计算概述 |
2.1.1 工程量定义及意义 |
2.1.2 工程量计算的依据及原则 |
2.1.3 安装工程量计算的特点 |
2.2 层次分析法(AHP)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装算量软件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建筑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的发展过程 |
3.1.1 建筑工程算量软件的发展历史 |
3.1.2 建筑工程安装算量软件的发展历史 |
3.2 建筑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的现状 |
3.3 安装算量各类软件存在的问题 |
3.3.1 安装算量软件对比分析 |
3.3.2 安装算量软件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装算量软件评价及改进研究 |
4.1 安装算量软件评价体系 |
4.1.1 安装算量软件评价体系指标选择 |
4.1.2 安装算量软件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4.2 安装算量软件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4.3 基于安装算量软件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的软件改进策略 |
4.3.1 普及应用 |
4.3.2 便捷操作 |
4.3.3 精准数据处理 |
4.4 安装算量软件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第五章 实证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在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
5.3 在电气照明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
5.4 在通风空调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及展望 |
6.2.1 建议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合肥京东方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改进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工程项目 |
2.1.2 工程项目管理 |
2.1.3 工业厂房建设项目范围 |
2.1.4 工业厂房机电安装过程及内容 |
2.2 BIM应用技术基础 |
2.2.1 技术定义 |
2.2.2 BIM模型 |
2.2.3 BIM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研究现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合肥京东方工程项目BIM应用现状分析 |
3.1 项目基本概况 |
3.2 项目建设的BIM应用方案 |
3.3 现行项目BIM应用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3.1 BIM应用未能扩展到全设计过程 |
3.3.2 BIM应用无法应对工程频繁变更 |
3.3.3 BIM应用未能结合到工期进度管理 |
3.3.4 未能使用BIM覆盖各施工资源 |
3.3.5 未将BIM应用到工程量和成本管理领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肥京东方工程项目BIM应用方案改进研究 |
4.1 规划改进方案的范围界定 |
4.2 暖通空调系统方案改进 |
4.3 给排水管道系统方案改进 |
4.4 强弱电系统方案改进 |
4.5 气体动力系统方案改进 |
4.6 工艺排风系统方案改进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肥京东方工程项目BIM改进方案效果分析 |
5.1 工程量对比分析 |
5.1.1 改进方案设计效果 |
5.1.2 碰撞分析检查工程量节约 |
5.2 工程成本对比分析 |
5.2.1 基于BIM的项目成本控制分析 |
5.2.2 基于BIM的项目成本改进效果 |
5.3 工程进度对比分析 |
5.3.1 基于BIM的项目进度计划控制分析 |
5.3.2 基于BIM的项目进度收益 |
5.4 管理效率对比分析 |
5.4.1 管理理念对比 |
5.4.2 全厂房信息覆盖 |
5.4.3 全生命周期覆盖 |
5.4.4 施工效率提升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方案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
6.1 加强BIM系统应用的二次开发 |
6.2 有效推进BIM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的集成 |
6.2.1 BIM+物联网设备集成 |
6.2.2 BIM+GIS+3D模型 |
6.3 重视BIM应用典型模块库构建 |
6.4 促进BIM应用对于管理效率的持续改善 |
6.4.1 持续完善项目集成管理体系 |
6.4.2 不断推进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 |
6.4.3 建立动态化管理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给排水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BIM技术的介绍 |
2.1 BIM技术的诞生 |
2.2 BIM技术的核心 |
2.2.1 BIM技术的定义 |
2.2.2 BIM技术的数据表示和交换标准 |
2.3 BIM技术的发展 |
2.3.1 BLM理论的出现 |
2.3.2 BLM理论的主体思想 |
2.3.3 BLM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
2.4 BIM技术的应用 |
2.4.1 BIM技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内的应用 |
2.4.2 BIM技术应用的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BIM技术的给排水模型构建 |
3.1 建筑给排水设计现状 |
3.2 BIM模型的构建 |
3.2.1 构建流程 |
3.2.2 各专业BIM模型 |
3.3 BIM给排水模型的构建要求 |
3.3.1 BIM模型构建的基本要求 |
3.3.2 BIM给排水模型构建的精细度要求 |
3.4 BIM给排水模型的构建软件 |
3.4.1 操作界面 |
3.4.2 软件的图元 |
3.4.3 Revit MEP软件的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IM技术的实例分析 |
4.1 项目概述 |
4.1.1 建筑规模 |
4.1.2 设计需求 |
4.2 建筑给排水设计 |
4.2.1 项目样板的设置 |
4.2.2 工作集的创建 |
4.2.3 BIM建筑给排水的设计 |
4.3 建筑给排水设计方案优化 |
4.3.1 优化设计前期分析 |
4.3.2 管线避让优化 |
4.3.3 碰撞情况优化 |
4.3.4 方案优化存在的问题 |
4.4 正向设计研究 |
4.4.1 正向设计 |
4.4.2 实例介绍 |
4.4.3 实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次开发研究及实例分析 |
5.1 Revit的二次开发工具 |
5.1.1 Revit API |
5.1.2 Revit SDK |
5.2 二次开发流程 |
5.2.1 创建项目 |
5.2.2 添加引用 |
5.2.3 代码编写及程序加载 |
5.3 实例分析 |
5.3.1 多管道对齐 |
5.3.2 多立管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森林培育规划设计中的施工图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森林培育规划设计中进行施工图设计的意义 |
1.3 森林培育规划设计基础 |
1.3.1 苗圃规划设计基础 |
1.3.1.1 苗圃的定义 |
1.3.1.2 苗圃分区 |
1.3.1.3 苗圃施工图分类 |
1.3.2 造林规划设计基础 |
1.3.3 施工图设计基础理论 |
1.3.3.1 施工图的定义 |
1.3.3.2 施工图图样组成 |
2 森林培育规划行业发展现状 |
2.1 苗圃规划行业的发展现状 |
2.2 造林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2.1 苗圃规划施工图设计 |
3.2.1.1 苗圃生产工艺施工图设计 |
3.2.1.2 苗圃基础建设施工图设计 |
3.2.2 造林规划施工图设计 |
3.3 技术路线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查阅法 |
3.4.2 关键词搜索统计法 |
3.4.3 实地调研法 |
3.4.4 电脑技术辅助设计 |
3.4.5 实例设计分析法 |
4 结果分析及说明 |
4.1 施工图设计画法说明 |
4.2 苗圃播种育苗生产工艺施工图设计 |
4.2.1 撒播育苗施工图设计 |
4.2.2 小粒种子育苗施工图设计 |
4.2.3 中粒种子育苗施工图设计 |
4.2.4 点播育苗施工图设计 |
4.3 苗圃营养繁殖生产工艺施工图设计 |
4.3.1 插条育苗施工图设计 |
4.3.1.1 硬枝扦插施工图设计 |
4.3.1.2 嫩枝扦插施工图设计 |
4.3.2 嫁接育苗施工图设计 |
4.3.2.1 枝接施工图设计 |
4.3.2.2 芽接施工图设计 |
4.4 移植苗及大苗种植生产工艺施工图设计 |
4.4.1 苗木移植施工图设计 |
4.4.2 大苗种植施工图设计 |
4.5 苗圃基础建设施工图设计 |
4.5.1 苗圃施工图总图设计 |
4.5.2 苗圃道路施工图设计 |
4.5.3 苗圃给排水施工图设计 |
4.5.4 苗圃建筑及构筑物施工图设计 |
4.5.4.1 苗圃中的单体建筑施工图设计 |
4.5.4.2 苗圃中的构筑物施工图设计 |
4.5.5 苗圃附属景观工程施工图设计 |
4.6 造林规划施工图设计 |
4.6.1 造林种植施工图设计 |
4.6.1.1 植苗造林施工图设计 |
4.6.1.2 直播造林施工图设计 |
4.6.1.3 分殖造林施工图设计 |
4.6.2 造林整地施工图设计 |
4.6.2.1 带状整地施工图设计 |
4.6.2.2 块状整地施工图设计 |
4.7 施工图设计实例及分析 |
4.7.1 南京苏星农林基地规划设计项目 |
4.7.1.1 项目实地调研 |
4.7.1.2 南京苏星农林基地规划设计说明及规划总图 |
4.7.1.3 南京苏星农林基地施工图设计 |
4.7.2 三门峡市卢氏县当家山庄核桃产业园规划设计项目 |
4.7.2.1 项目实地调研 |
4.7.2.2 项目规划设计 |
4.7.2.3 造林施工图设计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南京苏星农林基地部分施工图设计图件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9)清水池参数化设计绘图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2.4 给排水CAD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开发工具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本文的贡献 |
第二章 Auto CAD的二次开发 |
2.1 基本理论 |
2.1.1 CAD技术的理论研究 |
2.1.2 CAD的发展历史 |
2.2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 |
2.2.1 二次开发相关概念 |
2.2.2 二次开发的原则与基本过程 |
2.2.2.2 二次开发的基本过程 |
2.2.3 二次开发工具的种类 |
2.3 VBA二次开发技术 |
2.3.1 ActiveX Automation技术 |
2.3.2 VBA界面 |
2.3.3 VBA集成开发环境(IDE) |
2.3.4 VBA宏 |
第三章 清水池参数化设计计算系统的研发 |
3.1 清水池构造 |
3.1.1 圆形清水池 |
3.1.2 矩形清水池 |
3.2 清水池的设计参数 |
3.2.1 清水池设计参数的规定 |
3.2.2 清水池的水池容积、水深及尺寸 |
3.2.3 清水池附属设施的设计 |
3.3 清水池标准化设计计算 |
3.3.1 清水池有效容积计算 |
3.3.2 配管计算 |
3.3.3 其他计算 |
3.4 清水池优化水力效率设计计算 |
第四章 清水池参数化绘图系统的研发 |
4.1 参数化绘图概述 |
4.1.1 参数化绘图的意义 |
4.1.2 参数化绘图的表现 |
4.1.3 参数化绘图的基本手段 |
4.2 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程序流程 |
4.2.1 清水池的设计计算 |
4.2.2 参数化绘图的实现 |
4.3 参数化设计程序的主要构造 |
4.4 清水池参数化绘图技术的实现 |
4.4.1 界面设计 |
4.4.2 清水池设计模块 |
4.4.3 参数化绘图模块 |
4.4.4 辅助模块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5.1 基础资料 |
5.2 程序操作与运行 |
5.2.1 原始资料录入 |
5.2.2 设计计算与校核 |
5.2.3 参数化绘图 |
5.2.4 剖面位置选取及绘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折板絮凝池参数化绘图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2.4 给排水CAD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开发工具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本文的贡献 |
第二章 AutoCAD的二次开发 |
2.1 CAD技术简介 |
2.1.1 有关CAD的概述 |
2.1.2 CAD的发展历史 |
2.1.3 优秀CAD软件 |
2.1.4 AutoCAD基本功能介绍 |
2.2 AutoCAD二次开发及开发工具的介绍 |
2.2.1 AutoCAD二次开发的概述 |
2.2.2 CAD二次开发的特点 |
2.2.3 二次开发的基本原则 |
2.2.4 二次开发的基本步骤 |
2.2.5 AutoCAD二次开发的工具种类及特点 |
2.3 VBA二次开发技术 |
2.3.1 开发工具VBA简介 |
2.3.2 ActiveX Automation技术 |
2.3.3 VBA界面 |
2.3.4 VBA集成开发环境(IDE) |
2.3.5 VBA宏 |
第三章 折板絮凝池参数化设计计算系统的研发 |
3.1 折板絮凝池的理论基础 |
3.2 折板絮凝池的设计依据 |
3.2.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规定 |
3.2.2《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的规定 |
3.3 折板絮凝池标准化设计计算 |
3.3.1 折板絮凝池计算及尺寸确定 |
3.3.3 折板絮凝池设计计算的参数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折板絮凝池参数化绘图系统的研发 |
4.1 参数化绘图概述 |
4.1.1 参数化绘图的意义 |
4.1.2 参数化绘图的表现 |
4.1.3 参数化绘图的实质及其实现步骤 |
4.2 实现参数化绘图系统流程 |
4.2.1 折板絮凝池的设计计算 |
4.2.2 参数化绘图的实现 |
4.3 参数化设计程序的主要构造 |
4.4 折板絮凝池参数化绘图技术的实现 |
4.4.1 界面设计 |
4.4.2 折板絮凝池设计计算模块 |
4.4.3 参数化绘图模块 |
4.4.4 绘图辅助模块 |
4.5 系统辅助功能设计 |
4.5.1 图框设计 |
4.5.2 与沉淀池衔接的设计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5.1 基础资料 |
5.2 程序操作与运行 |
5.2.1 原始资料录入 |
5.2.2 设计计算与校核 |
5.2.3 参数化绘图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建筑给排水CAD软件发展现状与改进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住宅的BIM全周期设计研究[D]. 刘敬一.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中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技能弱点分析与对策研究[D]. 唐愉琴.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3]基于BIM原理多专业协同设计及应用的研究[D]. 徐慧明.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BIM技术在某住宅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及效益评价研究[D]. 张晶.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安装算量软件的评价及改进研究[D]. 陈晨. 广西大学, 2019(03)
- [6]合肥京东方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改进方案研究[D]. 姚全民. 河北地质大学, 2019(12)
- [7]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给排水设计与优化研究[D]. 谢小东. 东南大学, 2019(05)
- [8]森林培育规划设计中的施工图设计研究[D]. 陈贤帆.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清水池参数化设计绘图系统的研究[D]. 康健. 沈阳建筑大学, 2016(10)
- [10]折板絮凝池参数化绘图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王先田. 沈阳建筑大学,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