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技术政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群众科学”,技术政治,“前叁十年”,主体
技术政治论文文献综述
易莲媛[1](2019)在《“群众科学”与新中国技术政治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晚近十余年关于"群众科学"的研究超越了"文革"之后围绕该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失败叙事"及技术中心主义倾向,从技术政治视角重新审视其对政治优先性的强调和对平等主义的允诺。该学术转向的发生,既是因为中国的发展本身促使学者重新思考这段历史的意义,也是因为研究者从中发现了一条比建制化、专业化的科学技术更能明显地揭示科学技术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关系及其政治面向的道路。在新中国"前叁十年"历史中,"群众科学"从"尊严政治","去技能化"与"再技能化",塑造革命身体及巩固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支配等方面广泛参与了社会主义政治主体和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对它的深入思考不仅有助于清除某种意识形态的遮蔽,丰富对新中国"前叁十年"的认识,还有助于在当下这个日益技术化的时代中理解围绕科学技术领域展开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斗争。(本文来源于《开放时代》期刊2019年05期)
冯·赫尔曼,王宏健[2](2018)在《本有与对技术、政治与艺术之本质的追问》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德格尔对技术、政治与艺术的本质追问既在基础存在论的视域内,也在存在历史思想的视域内展开。早期海德格尔提出了"后存在论"作为这些具体问题的探讨场所,不过,他由于思想的"转向"而没有对其加以展开。转向后的海德格尔在存在历史视域之内,在不同的关节场所内探讨技术、政治和艺术的本质。技术的关节场所是"回响",对政治的探讨位于"回响"和"建基",而艺术的关节场所则是"建基"。从中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对作为谋制的现代技术的批判,对艺术创作对于通达存有之真理的意义的揭示,以及对政治的双重本质的提示:对存在遗弃状态和虚无主义政治的批判和对建国行动作为克服存在遗弃状态的揭示。(本文来源于《伦理学术》期刊2018年02期)
蒋怡[3](2018)在《从城市空间到赛博空间:论《血尖》中的空间书写与技术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品钦的最新小说《血尖》以"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为时代背景,将数字技术与9/11恐怖袭击作为叙事的核心主题,勾勒出当代美国社会里城市文化与科技政治相互纠缠的独特图景。本文试图跳脱"9/11历史叙事"在该小说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现状,从空间视角切入解读文本,通过考察小说里城市空间与赛博空间迥异的空间语法,尝试揭开品钦对待数字技术的态度及其对后人类时代微观政治的反思。小说透过数字救赎与数字恐怖之间的辩证张力,呈现了后人类时代的控制逻辑:数字技术以提供无限可能性为表象,实际上却开启了新的总体化过程,重塑了后现代社会的微观权力结构。(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8年05期)
智广元[4](2018)在《从“技术逻辑”到“制度逻辑”:技术政治视野下的生态安全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问题俨然成为事关人类"生存还是毁灭"的安全性问题,成为当今时代的显要问题。造成生态安全问题的深刻根源不仅仅在于技术的自主逻辑、资本逻辑与意识形态逻辑,还在于技术逻辑所依存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制度及其制度逻辑。着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奥康纳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批判提出的"双重性基本矛盾理论"和福斯特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批判提出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深刻揭示了生态安全问题的技术政治根源。质言之,生态安全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技术政治问题。(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黄雪丽[5](2017)在《资本主义的技术政治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代码”原本是一种计算机术语,安德鲁·芬伯格在社会学的背景下解释了这一术语,认为在各种人类活动中包含交通代码、经济代码、技术代码、社会代码等。正是以“技术代码”理论为阿基米德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芬伯格展开了对资本主义技术统治的批判和未来技术政治的重建。$(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2-23)
王洪喆[6](2015)在《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城乡观与技术政治探源——从克鲁泡特金到钱学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重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被压抑的、基于农业技术革命的另类城乡发展路径论述,进而尝试进入一个关于社会主义城乡发展与国家科技、文化路线之间关系的讨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和城乡观念思想脉络的梳理,文章勾连了钱学森的城乡论述与克鲁泡特金、毛泽东、陈伯达等人思想一脉相承的联系。通过论证农业合作化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乡村问题被转换为社会主义工业和科技发展道路的核心问题。这一发展方案既不同于当下的小农经济乌托邦,也不同于城市中心主义的美国式道路,而是一条探求城乡协调发展的、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未来愿景。对这一中国式生态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行发掘和回闪,将有助于我们将对当下城乡问题的理解,重新纳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技术政治历史当中。(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5年06期)
乔瑞金,孙军英[7](2015)在《密里本德辩证理性的技术政治批判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密里本德的技术政治批判思想是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把高度工业化看作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技术则是高度工业化社会的前提,资本主义工业关系构成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基础。工业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业关系则是一种极度异化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法治背景下的工业关系制度化不能从根本上消解这种异化工业关系的紧张状态。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实现技术与人、工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展现技术的功能和本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周志强[8](2015)在《媒介生活批评与技术政治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内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的领域,蒋原伦教授一直倡导并从事媒介批评。他主编了"媒介文化丛书",撰写了专着,创办了《媒介批评》辑刊,首开先河。书生的情怀、批评家的睿智和学者的儒雅,都成了蒋原伦作品的诠释。他一直倡导媒介批评的政治功能、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更多强调媒介批评的批判性,可算独树一帜;他的批评追求纵横捭阖,多体混杂,既是立足媒介社会进行的文化批评,又是通过观察和反思中国媒介技术的特点、(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5年03期)
毛牧然[9](2014)在《网络技术政治负价值的表象析因与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技术政治负价值的表象主要包括虚假网络政治舆论、网络恶性群体性事件、网络政治的安全问题等。导致这些负价值产生的原因包括主、客体两个方面,网络媒体的特性属于客体原因,而网络技术创造主体和应用主体的失当价值观以及不够完善的网络法律则属于主体原因。据此,针对网络技术政治负价值产生的客体原因,采取相应的技术消解对策;针对网络技术政治负价值产生的主体原因,采取相应的法律和伦理消解对策,进而形成系统的消解对策体系,就会使网络技术的政治负价值得到尽可能的消解。(本文来源于《求实》期刊2014年10期)
熊忠辉[10](2014)在《技术、政治及经济:重整河山与迎接新生——从媒介演进看电视的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们的狂想、政治力量的控制乃至禁止,并在一段时期一个国家内部达到某种均衡。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将共同形成共生共存的现实,系统内外的媒介合作注定使传播效果更佳。本文从媒介形态和媒体的发展规则、媒介变迁的历史等方面讲开去,透过媒介进化的视角讲述电视如何迎接新生。(本文来源于《视听界》期刊2014年01期)
技术政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德格尔对技术、政治与艺术的本质追问既在基础存在论的视域内,也在存在历史思想的视域内展开。早期海德格尔提出了"后存在论"作为这些具体问题的探讨场所,不过,他由于思想的"转向"而没有对其加以展开。转向后的海德格尔在存在历史视域之内,在不同的关节场所内探讨技术、政治和艺术的本质。技术的关节场所是"回响",对政治的探讨位于"回响"和"建基",而艺术的关节场所则是"建基"。从中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对作为谋制的现代技术的批判,对艺术创作对于通达存有之真理的意义的揭示,以及对政治的双重本质的提示:对存在遗弃状态和虚无主义政治的批判和对建国行动作为克服存在遗弃状态的揭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技术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1].易莲媛.“群众科学”与新中国技术政治研究述评[J].开放时代.2019
[2].冯·赫尔曼,王宏健.本有与对技术、政治与艺术之本质的追问[J].伦理学术.2018
[3].蒋怡.从城市空间到赛博空间:论《血尖》中的空间书写与技术政治[J].外国文学.2018
[4].智广元.从“技术逻辑”到“制度逻辑”:技术政治视野下的生态安全问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黄雪丽.资本主义的技术政治批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6].王洪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城乡观与技术政治探源——从克鲁泡特金到钱学森[J].天府新论.2015
[7].乔瑞金,孙军英.密里本德辩证理性的技术政治批判思想探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
[8].周志强.媒介生活批评与技术政治反思[J].读书.2015
[9].毛牧然.网络技术政治负价值的表象析因与消解[J].求实.2014
[10].熊忠辉.技术、政治及经济:重整河山与迎接新生——从媒介演进看电视的未来[J].视听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