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化学计量学,格氏栲,杉木,天然林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孟庆权,葛露露,林宇,邱岭军,胡欢甜[1](2019)在《格氏栲天然林及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凋落叶以及土壤(0~40 cm)C、N、P含量,并探讨3种林分生活叶、凋落叶和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3种林分C、N、P含量均为生活叶>凋落叶>土壤,3种林分生活叶和凋落叶C、N、P含量差异均不显着,土壤C含量为格氏栲天然林显着高于2种人工林,而N、P含量差异不显着;2)3种林分C∶N、C∶P、N∶P均表现为凋落叶>生活叶>土壤,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活叶N∶P均>16,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14<N∶P<16,生活叶C∶N为杉木人工林最高,凋落叶C∶N为格氏栲人工林最低,凋落叶、土壤C∶P为杉木人工林最低;3)随土层深度的增加,3种林分土壤C、N、P含量逐渐减少,而C∶N、C∶P、N∶P变化不大;4)3种林分N含量和C∶N在生活叶和凋落叶之间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格氏栲天然林改为人工林后土壤C含量显着降低,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生长受N限制,杉木人工林生长受N、P限制,且土壤P的有效性高。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不同林分的限制性元素,为该研究区格氏栲和杉木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旭,于洁,李峰,胡聪,曾静[2](2019)在《不同水位和竞争模式对典型湿地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洞庭湖典型湿地植物辣蓼为目标植物,短尖苔草为邻近植物,通过控制实验研究不同水位(30、0和-30 cm)和竞争(无竞争、全部竞争、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模式下目标植物生长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水位处理显着影响不同竞争模式下的生物量积累,辣蓼生物量随水位增加显着降低;-30 cm水位无竞争模式下生物量最大,为10.84±1.52 g.在30 cm和0 cm水位梯度下,不同竞争模式下的生物量间无显着差异.但-30 cm水位下,地下竞争模式下的辣蓼生物量积累较全竞争模式和地上竞争模式下显着增多,说明非胁迫条件下,辣蓼和苔草的竞争以地上竞争为主.水位处理对辣蓼叶片、茎和根的氮、磷含量影响显着,30 cm水位下,叶片氮、磷含量显着高于其他水位下的含量.在-30cm水位下,叶片C∶N和C∶P显着高于其他水位下的比值,分别为48.08±3.85、590.3±43.4.相比于对照处理(无竞争),竞争作用下的辣蓼总氮含量降低,而C∶N值增加,N∶P值降低,这可能是因为竞争作用导致辣蓼对氮的吸收减少所致.(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云超,李晓兰,白永安[3](2019)在《沙地云杉林N、P、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白音敖包沙地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凋落物全N、全P、全K含量及其随时间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地云杉凋落物的全N含量在0.21-0.75mg/g之间,随着时间的增加,凋落物全N含量呈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全P含量为0.21-0.37mg/g,凋落物全P含量总体上呈现随着时间增加而升高变化的趋势.全K含量为0.20-0.28mg/g,含量变化趋势与其全N含量变化趋势相同.(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喻阳华,钟欣平,王颖[4](2019)在《喀斯特高原峡谷区土壤大/中/微量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土壤大量、中量、微量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利于深入认识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喀斯特高原峡谷区植被恢复及土壤养分综合管理与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喀斯特高原山地区52份土壤样品的C:N、C:P、N:P、Ca:Mg、Fe:Mn、Cu:Zn、B:Mo、P:S、Ca:S和Al:Si共计10个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不同计量指标的变异范围、相互作用效应及其对土壤质量的贡献。[结果]B:Mo、Al:Si的变异系数<50%,C:N、C:P、N:P、Ca:Mg、Fe:Mn和Cu:Zn的变异系数的变幅为50%~100%,P:S和Ca:S的变异系数>130%。C:N与Fe:Mn、Cu:Zn间呈显着正相关,与Al:Si呈出极显着负相关;C:P、N:P与B:Mo、P:S,Cu:Zn与Al:Si呈极显着负相关。前4个主成分反映出原始数据信息总量的82.479%,依次受C:P、N:P,Cu:Zn、Al:Si,Ca:Mg、Ca:S和Fe:Mn等的支配。[结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计量指标间呈较强的互作效应,土壤中量和微量元素亦对土壤质量起到明显的支配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朱湾湾,王攀,樊瑾,牛玉斌,余海龙[5](2019)在《降水量及N添加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植被群落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降水格局改变和大气氮(N)沉降增加背景下土壤碳(C)∶N∶磷(P)平衡关系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到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组成,基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降水量减少50%、降水量减少30%、自然降水量、降水量增加30%和降水量增加50%)、N添加(0和5 g·m~(-2)·yr~(-1))及其交互作用的野外试验,初步分析了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趋势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降水量降低了土壤有机C、全N和N∶P。N添加及其与降水量的交互作用对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较小;适量增加降水量刺激了多数植物生长,提高了群落多样性。过量增加降水量导致猪毛蒿种群生物量急增,且N添加对降水量效应有促进作用,从而降低了群落多样性;土壤含水量、全N、有机C和N∶P与种群生物量关系较为密切,土壤含水量、有机C、C∶P和C∶N与多样性指数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以上结果意味着降水量会通过调控土壤水分有效性,改变土壤与植物之间N和P的满足程度,从而对植物生长策略和群落多样性产生影响;短期N添加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较小。因此,还需通过长期的原位试验,对N添加及其与降水量交互作用下土壤C∶N∶P计量平衡与植物群落组成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攀,朱湾湾,牛玉斌,樊瑾,余海龙[6](2019)在《氮添加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与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氮(N)沉降增加加速了土壤N循环,引起微生物生物量碳(C):N:磷(P)生态化学计量关系失衡、植物种丧失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开展N添加下植物群落组成与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关系的研究,可为深入了解N沉降增加引起植物多样性降低的机理提供新思路。该文以宁夏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N添加下植物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独立及其与其他土壤因子共同对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N添加下猪毛菜(Salsolacollina)生物量呈显着增加趋势,牛枝子(Lespedezapotaninii)生物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他植物种生物量亦呈降低趋势但未达到显着水平;沿N添加梯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均呈先略有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N添加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N含量和N:P,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C:N;植物群落组成与微生物生物量N含量、微生物生物量C:N、微生物生物量N:P、土壤NO3--N浓度、土壤NH4+-N浓度以及土壤全P含量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植物种群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变化的独立解释力较弱,但却与其他土壤因子共同解释了较大变差,意味着N添加下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与其他土壤因子高度相关。(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所尔阿芝,字洪标,罗雪萍,程瑞希,王艳丽[7](2019)在《青海省4种常见树木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养分供求平衡影响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碳(C)、氮(N)、磷(P)含量和计量比反映植物生理过程.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了解该地区森林乔木各器官C、N、P含量及差异与养分分配机制对高原生态环境及其功能的维持有重要作用.以青海省不同地区森林中4个优势树种为对象,野外采集树种不同器官(叶片、树枝、树干、树根和树皮)测定C、N、P含量,分析青海省优势树种C、N、P含量分配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尖扎地区叶片中C含量和树枝中C、N、P含量都显着高于其他地区;而互助、大通、循化和祁连树皮中C含量最高;(2)门源地区树根N、P含量最低,叶片对N、P利用效率高;(3)高海拔地区树种叶片P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N含量则相反;(4)各地区优势树种各器官N/P <14,主要受N元素限制.综上所述,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采取的适应性机制不同,门源、尖扎地区植物叶片中C含量高,光合作用强,对N、P需求大且利用效率高;互助、大通、循化和祁连地区树皮中C含量最高,说明植物为抵御严寒气候采取保守生长策略;各地区植物生长在N元素限制条件下有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图2表4参57)(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冯柳俊,陈志强,陈志彪,潘宗涛,张巧玲[8](2019)在《南方红壤侵蚀区不同治理年限样地芒萁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未治理(P1)样地和风水林(P6)样地为对照,对福建省朱溪流域治理样地P2、P3、P4和P5(分别治理2、7、13和30 a)的土壤以及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 Bernh.]叶片、叶柄和地下部的全碳(C)、全氮(N)和全磷(P)含量以及C/N比、C/P比和N/P比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土壤的C和N含量以及C/P比和N/P比先下降后上升,P含量先上升后下降,C/N比波动变化;芒萁各器官的C含量变化不明显,N和P含量逐渐上升,C/N比和C/P比逐渐下降,N/P比先下降后上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治理样地土壤的6个指标与P1和P6样地差异不显着。多数治理样地芒萁各器官的C含量以及部分治理样地芒萁叶柄和地下部的N含量与P1和P6样地差异不显着,但多数治理样地芒萁叶片的N含量与P1和P6样地差异显着;多数治理样地芒萁叶片和叶柄的P含量显着高于P1样地,但与P6样地差异不显着,而4个治理样地芒萁地下部的P含量与P1和P6样地差异不显着;部分治理样地芒萁各器官的C/N比与P1和P6样地差异显着,而多数治理样地芒萁各器官的C/P比和N/P比与P1和P6样地差异不显着。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芒萁叶片及叶柄的C含量与土壤各指标的相关性不显着,而其N和P含量与土壤部分指标的相关性显着;芒萁地下部C/N比和N/P比与土壤C和N含量的相关性显着或极显着,而芒萁地下部与土壤的其余指标的相关性不显着。综上所述,芒萁能够在南方红壤侵蚀区生长,可用于该区域生态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但该区域土壤严重缺磷,限制芒萁生长,因此,建议在芒萁生长区施加磷肥。(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卓志清,李勇,兴安,曹梦,黄元仿[9](2019)在《东北旱作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旱作农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基于2017年采集的132个耕层(0~20 cm)土壤样品,运用地统计学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北旱作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变异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的平均含量(质量比)分别为16. 79、1. 43、0. 77 g/kg,且彼此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 <0. 05);土壤C/N、C/P、N/P质量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1. 45、22. 82、2. 03,均低于全国农田土壤平均值。从空间分布规律来看,SOC、TN、TP含量均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增的趋势,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旱作区北部,低值区在吉林省和辽宁省旱作区西部平原区。土壤C/N、C/P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旱作区,低值区位于吉林省和辽宁省旱作区连片分布,N/P则整体变化较小。研究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受人为活动、环境及土壤性状的综合影响,化肥施用强度和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人为因素,土壤容重和含水率则是影响研究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布规律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鑫,罗雪萍,字洪标,杨文高,胡雷[10](2019)在《青海森林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在调节植物-土壤间养分循环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为阐明青海省不同林型(针叶林、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养分含量以及影响凋落物养分变化的环境因子,本研究以青海21个地区的针叶林、阔叶林地表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型和海拔上凋落物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分区上,针叶林凋落物碳(C)、氮(N)含量、C∶P、N∶P高于阔叶林,而磷(P)含量低于阔叶林;2)针叶林凋落物N、P含量、C∶N、C∶P、N∶P均与海拔呈线性关系(P<0.001),即N含量、C∶P、N∶P随海拔升高递增,P含量、C∶N随海拔升高递减;3)两种林型(针叶林、阔叶林)凋落物现存量、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经纬度、坡度、郁闭度、群落高度、样地投影面积均存在显着相关性(除阔叶林P和C∶P外);4)两种林型(针叶林、阔叶林)凋落物C、N、P含量较低;针叶林、阔叶林普遍受到N限制(N∶P<14),其中针叶林在高海拔地区又受到P限制(14<N∶P<16);5)环境因子(海拔、纬度、坡度等)直接影响凋落物生物量、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总之,不同林型和海拔对凋落物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且各影响因子(海拔、纬度、坡度等)与养分含量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因此,在管理和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时应综合考虑凋落物与各因子之间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以便制定出合理的森林管理与利用措施。(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洞庭湖典型湿地植物辣蓼为目标植物,短尖苔草为邻近植物,通过控制实验研究不同水位(30、0和-30 cm)和竞争(无竞争、全部竞争、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模式下目标植物生长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水位处理显着影响不同竞争模式下的生物量积累,辣蓼生物量随水位增加显着降低;-30 cm水位无竞争模式下生物量最大,为10.84±1.52 g.在30 cm和0 cm水位梯度下,不同竞争模式下的生物量间无显着差异.但-30 cm水位下,地下竞争模式下的辣蓼生物量积累较全竞争模式和地上竞争模式下显着增多,说明非胁迫条件下,辣蓼和苔草的竞争以地上竞争为主.水位处理对辣蓼叶片、茎和根的氮、磷含量影响显着,30 cm水位下,叶片氮、磷含量显着高于其他水位下的含量.在-30cm水位下,叶片C∶N和C∶P显着高于其他水位下的比值,分别为48.08±3.85、590.3±43.4.相比于对照处理(无竞争),竞争作用下的辣蓼总氮含量降低,而C∶N值增加,N∶P值降低,这可能是因为竞争作用导致辣蓼对氮的吸收减少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孟庆权,葛露露,林宇,邱岭军,胡欢甜.格氏栲天然林及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2].李旭,于洁,李峰,胡聪,曾静.不同水位和竞争模式对典型湿地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9
[3].刘云超,李晓兰,白永安.沙地云杉林N、P、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喻阳华,钟欣平,王颖.喀斯特高原峡谷区土壤大/中/微量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西南农业学报.2019
[5].朱湾湾,王攀,樊瑾,牛玉斌,余海龙.降水量及N添加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植被群落组成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9
[6].王攀,朱湾湾,牛玉斌,樊瑾,余海龙.氮添加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与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9
[7].所尔阿芝,字洪标,罗雪萍,程瑞希,王艳丽.青海省4种常见树木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8].冯柳俊,陈志强,陈志彪,潘宗涛,张巧玲.南方红壤侵蚀区不同治理年限样地芒萁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相关性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9].卓志清,李勇,兴安,曹梦,黄元仿.东北旱作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农业机械学报.2019
[10].王鑫,罗雪萍,字洪标,杨文高,胡雷.青海森林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草业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