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数论文-朱理平,巫玲,王永志,朱士红

血小板数论文-朱理平,巫玲,王永志,朱士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小板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小板,缺铁性贫血,外周血

血小板数论文文献综述

朱理平,巫玲,王永志,朱士红[1](2019)在《缺铁性贫血460例血小板数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缺铁性贫血时血小板数的变化。方法收集、整理本院自2011年7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缺铁性贫血外周血血小板数的检查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46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男156例,女304例,血小板数在32~797×10~9/L之间,其中194例(占42.17%)患者的血小板数在301~797×10~9/L之间,419.15±94.13×10~9/L;219例(占47.61%)患者的血小板数在101~300×10~9/L之间,212.97±56.22×10~9/L;41例(占8.91%)患者的血小板数在32~96×109/L之间,65.78±21.37×10~9/L。结论 460例IDA的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贫血血小板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1.965,P<0.05;t=1.996,P<0.05),但由于缺铁性贫血时患者多伴有血小板数增多,少部分患者伴有血小板数减少,其机制尚不明确,仍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陆正,蔡舒,刘小江[2](2019)在《血小板数在不同程度脑外伤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小板数对不同严重程度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预后价值。方法随访分析132例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因脑外伤出血后的情况,绘制ROC曲线评估血小板数在脑出血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参考价值。结果在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亚组中,重度组脑出血患者血小板数为(126. 00±15. 00)×10~9/μL,显着低于中度组患者(170. 10±15. 30)×10~9/μL、轻度组患者(204. 00±12. 70)×10~9/μL(P <0. 05),中度组显着低于轻度组(P <0. 05);在高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亚组中重度组脑出血患者血小板数为(133. 90±13. 00)×10~9/μL,显着低于中度组患者(178. 10±13. 30)×10~9/μL、轻度组患者(213. 00±11. 30)×10~9/μL(P <0. 05),中度组显着低于轻度组(P <0. 05)。预后差的患者血小板数为(134. 30±14. 30)×10~9/μL,(130. 10±11. 60)×10~9/μL明显低于预后较好的患者(175. 70±30. 60)×10~9/μL。血小板数低与患者脑出血严重程度、预后有相关性(r=0. 77,P <0. 01; r=0. 71,P <0. 05)。ROC曲线显示血小板最佳cutoff值为170. 50×10~9/μL。结论血小板数对脑外伤患者入院后的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心脑血管病防治》期刊2019年04期)

文贤慧,张军华,桂嵘[3](2018)在《不同状态下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血小板数关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机体在不同凝血状态下(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血栓弹力图实验(thromboelastography,TEG)与凝血4项﹑血小板数值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价2种方法在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状态下对于临床应用的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叁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409例进行TEG、凝血4项和血常规检测的病人临床资料,将TEG的主要参数凝血因子激活时间(R)、血块形成速率参数(K)、弹力图最大切角(Angle)和弹力图最大振幅(MA)与凝血常规检测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小板计数进行不同凝血情况下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进行Kappa一致性分析和配对卡方检验,同时对2种方法指导的临床用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R值与PT呈正相关,在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状态下相关系数分别为r=0. 376﹑r=0. 316和r=0. 276(P <0. 05); 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相关系数两两比较无差别(P> 0. 05);一致性分别为0. 208﹑0. 227和0. 131。R值和APTT呈正相关,在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状态下相关系数分别为r=0. 418﹑r=0. 258和r=0. 458(P <0. 05); 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低凝和正常凝血相关系数无差别(P> 0. 05),其他两两比较有差别(P <0. 05);一致性分别为0. 338﹑0. 291和0. 161,一致性总体有差异(P <0. 05)。K值与Fib呈负相关,在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状态下分别为r=-0. 611﹑r=-0. 411和r=-0. 311(P <0. 05); 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均有差别(P <0. 05);一致性分别为0. 432﹑0. 481和0. 323,一致性总体有差异(P <0. 05)。K值与Plt呈负相关,在3种凝血状态下相关系数分析为r=-0. 278﹑r=-0. 238和r=-0. 278; 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均无差别(P> 0. 05);一致性分别为0. 401﹑0. 312和0. 279,一致性总体有差异(P <0. 05)。Angle角与Fib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在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状态下分别为r=0. 638﹑r=0. 538和r=0. 438(P <0. 05),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均有差别(P <0. 05);一致性分别为0. 323﹑0. 357和0. 288,一致性总体有差异(P <0. 05)。MA与Fib呈正相关,在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状态下分别为r=0. 351﹑r=0. 381和r=0. 211 (P <0. 05),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低凝和高凝血相关系数无差别(P> 0. 05),其他两两比较有差别(P <0. 05);一致性分别为0. 510﹑0. 467和0. 427,一致性总体有差异(P <0. 05)。MA与Plt数呈正相关,在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状态下相关系数分别为r=0. 478﹑r=0. 515和r=0. 378; 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均有差别(P <0. 05);一致性分别为0. 581﹑0. 461和0. 350,一致性总体有差异(P <0. 05)。结论:TEG与凝血试验及Plt检测结果相关;在不同情况下,常规凝血4项﹑Plt数与TEG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有差别。因此建议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可能存在病理状态的高凝和低凝的患者进行TEG检测,这样能动态观测体内凝血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输血,降低病人栓塞和输血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顾涛,张彦秋,刘立杰,张双,张瑜[4](2017)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VEGF/血小板数和TGF-β1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清VEGF/血小板数和TGF-β1浓度的变化,探讨两者在病情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72例NSCLC患者化疗前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VEGF/血小板数和TGF-β1浓度,化疗采用GP方案,连用2周期,治疗结束后1周再次测定血清VEGF/血小板数和TGF-β1浓度,并行胸部CT检查,根据CT结果分为化疗有效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组(病情稳定+疾病进展),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NSCLC患者化疗前血清VEGF/血小板数、TGF-β1浓度分别为(0.803±0.078)10~(-6)pg、45.56±4.54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0.539±0.027)10~(-6)pg、16.02±2.3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7、39.56,P<0.05)。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NSCLC患者之间血清VEGF/血小板数、TGF-β1浓度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有效组化疗前血清VEGF/血小板数为(0.810±0.121)10~(-6)pg,化疗后下降至(0.415±0.098)10~(-6)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4,P<0.05);化疗无效组化疗前血清VEGF/血小板数为(0.815±0.104)10~(-6)pg,化疗后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2,P<0.05)。化疗有效组化疗前血清TGF-β1浓度为42.57±4.47ng/ml,化疗后浓度下降至20.75±3.4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2,P<0.05);化疗无效组化疗前血清TGF-β1浓度为41.90±5.26ng/ml,化疗后浓度为45.51±4.4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30)。结论血清VEGF/血小板数和TGF-β1浓度与肿瘤活动度密切相关,可用于判定NSCLC化疗近期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7年04期)

伍志莲,赖书台[5](2015)在《末梢全血在不同时间测定对血小板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临床诊治工作中,血小板的检查结果对疾病的诊断及疗效尤其是对肿瘤以及血液病的诊治及疗效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基层医疗设备较差,通常门诊都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检查。笔者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发现,血常规检查时血小板的测定值在不同时间测定存在较大差异。为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特做了以下实验。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收集2014年3月至6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的随机末梢全血样本51份,其中男性23例,女性28(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董丽娴,杨敏,赵洁,王琦,武希润[6](2015)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与不同HBV-DNA载量、Child-Pugh分级、血小板数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HBV-DNA载量、Child-Pugh分级、血小板数与血清TPO的关系。方法选取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26例,正常对照7例。根据HBV-DNA不同载量分为<103IU/ml、103~104IU/ml、105~106IU/ml组;根据Child-Pugh分级将乙型肝炎肝硬化分为Child-Pugh A级、Child-Pugh B级、Child-Pugh C级;根据血小板数分为<50×109/L、50×109/L~100×109/L、>100×109/L组。全自动血细胞检测仪测定血小板数,PCR-荧光探针法测定HBV-D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PO水平。结果 (1)乙型肝炎肝硬化HBV-DNA不同载量组TPO值均降低[(3.20±2.43)ng/ml、(2.90±2.52)ng/ml、(2.15±0.85)ng/ml],与正常对照组[(8.26±2.60)ng/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092,P<0.05);HBV-DNA不同载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8、1.01、0.69,P>0.05)。(2)乙型肝炎肝硬化Child-Pugh A级、B级、C级血清TPO值均降低[(2.30±1.21)ng/ml、(3.28±2.79)ng/ml、(2.90±2.13)ng/ml],与正常对照组[(8.26±2.60)ng/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103,P<0.05);不同Child-Pugh分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0.51、0.32,P>0.05)。(3)乙型肝炎肝硬化不同血小板数组血清TPO分别为[(3.26±2.03)ng/ml、(2.00±1.05)ng/ml、(3.21±2.57)ng/ml],与正常对照组[(8.26±2.60)ng/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781,P<0.05);不同血小板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7、0.04、1.29,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PO明显减低,可能与肝硬化肝功能改变、HBV-DNA病毒复制、血小板计数有关,但不同Child-Pugh分级、不同HBV-DNA病毒载量、不同血小板计数间血清TPO无明显变化,推测肝硬化患者血清TPO水平受肝硬化多种因素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期刊2015年01期)

付宝红,付占昭[7](2014)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VEGF/血小板数和TGF-β1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清VEGF/血小板数和TGF-31的变化,探讨两者在病情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58例NSCLC患者化疗前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VEGF/血小板数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化疗采用GP方案,连用3周期,治疗结束后1周再次测定血清中VEGF/血小板数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并行胸部CT检查,根据CT结果分为化疗有效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组(病情稳定+疾病进展),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NSCLC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血小板数、TGF-β1表达水平分别为(0.813+0.072)10-6pg、46.00±4.47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0.547±0.024)10-6pg、16.43±2.1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7、24.23,P<0.05)。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NSCLC患者之间血清VEGF/血小板数、TGF-β1水平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有效组血清VEGF/血小板数化疗前浓度为(0.814±0.127)10-6pg,化疗后浓度下降至(0.453±0.078)10-6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4,P<0.05);化疗无效组血清VEGF/血小板数化疗前的浓度为(0.816±0.043)10-6pg,化疗后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4,P>0.05)。化疗有效组化疗前血清TGF-β1浓度为42.13±4.54 ng/ml,治疗后浓度下降至20.17±2.4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2,P<0.05);化疗无效组化疗前血清TGF-ββ1浓度为41.80±5.46ng/ml,治疗后浓度为43.11±3.4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P<0.05)。结论:血清VEGF/血小板数和TGF-βl与肿瘤活动度密切相关,用于判定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期刊2014-07-03)

吴清花,吴映娥,林静华[8](2014)在《HBsAg阳性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HBsAg阳性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及其他参数与肝组织纤维增生的关系。方法分别选择乙肝组58例,、肝硬化组109例,以及对照组60例。采用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Sysmex XE-2100检测血小板计数(PLT)以及其他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肝硬化组PLT数([89.9±43.5)×109/L]明显低于乙肝组([115±59)×109/L]和健康对照组([176±55)×109/L(]P<0.01)。在肝硬化组内,PLT数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呈明显下降,S1-S4期分别为:(166.2±31.9)×109/L,(147.4±34.0)×109/L,(113.8±30.4)×109/L,(89.9±19.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V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呈明显增大,S1-S4期分别为(9.1±1.3),(9.4±0.8),(9.8±0.9),(10.1±0.8)(,P<0.05),PDW只有S4与S3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T计数及其参数MPV、PDW值对评估HBsAg阳性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可为乙肝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的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4年06期)

董丽娴[9](2014)在《乙肝肝硬化患者TPO与HBV-DNA载量、Child-Pugh分级、血小板数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的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PO水平以及其与乙肝肝硬化患者不同Child-Pugh分级、HBV-DNA载量、血小板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确诊的乙肝肝硬化病例26例,男女比例3:1,中位年龄为56岁,年龄34岁-80岁之间,临床符合乙肝肝硬化的诊断,排除同时合并有其它原因的肝脏硬化患者。同时排除合并其他疾病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选取正常健康对照受试者7人,年龄、性别同乙肝肝硬化组患者相一致。根据HBV-DNA载量不同载量将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HBV-DNA<103IU/ml组、HBV-DNA103-104IU/ml组、HBV-DNA105-106IU/ml组,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将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Child-Pugh A级组、Child-Pugh B级组、Child-Pugh C级组;按照血小板计数不同将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血小板数50×109/L组、血小板数<50-100×109/L组、血小板数>100×109/L组。应用全自动血细胞检测仪测定受试者的血小板数目,PCR-荧光探针测定受试者HBV-DNA载量,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受试者的血清TPO水平。结果:1.乙肝肝硬化不同HBV-DNA载量组的TPO值均降低(3.20±2.43ng/ml、2.90±2.52ng/ml、2.15±0.85ng/ml),与正常对照组的TPO水平(8.26±2.60ng/m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092,P<0.05), HBV-DNA不同载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8、1.01、0.69,P>0.05);2.乙肝肝硬化Child-Pugh A级、B级、C级血清TPO值均降低(2.30±1.21ng/ml、3.28±2.79ng/ml、2.90±2.13ng/ml),与正常对照组的TPO水平(8.26±2.60ng/m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103,P<0.05),不同Child-Pugh分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0.51、0.32,P>0.05);3.乙肝肝硬化不同血小板数组血清TPO分别为(3.26±2.03ng/ml、2.00±1.05ng/ml、3.21±2.57ng/ml),与正常对照组的TPO水平(8.26±2.60ng/m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781,P<0.05)。血小板数目不同组,TP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7、0.04、1.29,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TPO明显降低,但不同Child-Pugh分级、不同HBV-DNA病毒载量、不同血小板计数组间血清TPO无明显变化,推测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TPO调控血小板机制十分复杂,血清TPO水平可能受到肝硬化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4-05-25)

秦国天[10](2014)在《关于采供血机构预测采后血小板数方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采供血机构单采血小板后血小板预测数的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对30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采前公式计算预测采后血小板数和采后血小板计数的方法来验证采前预测是否相对准确。结果:通过采后检测和用公式计算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测采后血小板数是保护献血者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采前一定方法的计算,可以预测采后血小板数,从而保护献血者。(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期刊2014年02期)

血小板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血小板数对不同严重程度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预后价值。方法随访分析132例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因脑外伤出血后的情况,绘制ROC曲线评估血小板数在脑出血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参考价值。结果在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亚组中,重度组脑出血患者血小板数为(126. 00±15. 00)×10~9/μL,显着低于中度组患者(170. 10±15. 30)×10~9/μL、轻度组患者(204. 00±12. 70)×10~9/μL(P <0. 05),中度组显着低于轻度组(P <0. 05);在高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亚组中重度组脑出血患者血小板数为(133. 90±13. 00)×10~9/μL,显着低于中度组患者(178. 10±13. 30)×10~9/μL、轻度组患者(213. 00±11. 30)×10~9/μL(P <0. 05),中度组显着低于轻度组(P <0. 05)。预后差的患者血小板数为(134. 30±14. 30)×10~9/μL,(130. 10±11. 60)×10~9/μL明显低于预后较好的患者(175. 70±30. 60)×10~9/μL。血小板数低与患者脑出血严重程度、预后有相关性(r=0. 77,P <0. 01; r=0. 71,P <0. 05)。ROC曲线显示血小板最佳cutoff值为170. 50×10~9/μL。结论血小板数对脑外伤患者入院后的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小板数论文参考文献

[1].朱理平,巫玲,王永志,朱士红.缺铁性贫血460例血小板数的变化[J].临床研究.2019

[2].陆正,蔡舒,刘小江.血小板数在不同程度脑外伤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

[3].文贤慧,张军华,桂嵘.不同状态下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血小板数关系的探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

[4].顾涛,张彦秋,刘立杰,张双,张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VEGF/血小板数和TGF-β1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

[5].伍志莲,赖书台.末梢全血在不同时间测定对血小板数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5

[6].董丽娴,杨敏,赵洁,王琦,武希润.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与不同HBV-DNA载量、Child-Pugh分级、血小板数之间的关系[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5

[7].付宝红,付占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VEGF/血小板数和TGF-β1检测的临床意义[C].中国肿瘤内科进展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2014

[8].吴清花,吴映娥,林静华.HBsAg阳性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J].中国热带医学.2014

[9].董丽娴.乙肝肝硬化患者TPO与HBV-DNA载量、Child-Pugh分级、血小板数之间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4

[10].秦国天.关于采供血机构预测采后血小板数方法的探讨[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4

标签:;  ;  ;  

血小板数论文-朱理平,巫玲,王永志,朱士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