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牙根吸收论文-杨伟红,黄生高,于乐蓉

正畸牙根吸收论文-杨伟红,黄生高,于乐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畸牙根吸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牙周炎,正畸牙移动

正畸牙根吸收论文文献综述

杨伟红,黄生高,于乐蓉[1](2019)在《牙周炎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中RANKL、TNF-α在牙周膜压力侧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牙周炎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中牙周膜压力侧的表达。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牙周炎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近移上颌第一磨牙,在加力后0、3、7、14 d各处死5只,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牙根吸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测破牙骨质细胞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压力侧牙周膜中RANKL、TNF-α的表达。结果:牙根吸收随加力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加力7、14 d时牙周炎组高于对照组(P<0.05);加力3、7、14 d时牙周炎组RANKL、TNF-α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炎可加重牙根吸收,可能与牙周炎症状态下牙周膜中RANKL、TNF-α表达上调有关。(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玉雷[2](2019)在《对比研究使用主动自锁托槽和被动自锁托槽正畸治疗后患者的牙根吸收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使用主动自锁托槽与被动自锁托槽正畸治疗后患者的牙根吸收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6月的口腔正畸治疗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被动自锁托槽,观察组使用主动托自锁托槽,比较正畸治疗后两组患者牙根吸收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牙根吸收率与牙根吸收长度较对照组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治疗中使用主动自锁托槽与被动自锁托槽比较,治疗后患者的牙根吸收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3期)

王晶艳[3](2019)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检测口腔正畸中牙槽骨、牙根吸收状况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检测口腔正畸中牙槽骨、牙根吸收状况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我院进行口腔正畸治疗患者92例,均接受CBCT检测,比较治疗前、后中切牙牙槽骨厚度、牙根吸收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下颌、上颌根尖部、根中部、牙颈部牙槽骨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下颌、上颌侧切牙牙根长度[(20.63±1.20)mm、(19.41±0.85)mm]、中切牙牙根长度[(21.12±1.19)mm、(21.74±1.02)mm]小于治疗前[(21.84±1.52)mm、(20.39±1.27)mm]、[(22.84±1.37)mm、(22.31±1.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正畸患者存在一定牙根吸收现象,但未见明显牙槽骨改建,CBCT检测可对口腔正畸患者牙根吸收进行评估,以期为临床预防牙根吸收提供确切信息。(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9年22期)

陈红萍[4](2019)在《CBCT在口腔正畸中牙槽骨、牙根吸收情况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与讨论CBCT在口腔正畸中牙槽骨、牙根吸收情况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3例口腔正畸患者作为样本,所有患者口腔正畸方法一致,围正畸矫治期间,所有患者均依从性进行CBCT检测。结果:53例患者治疗后上颌区牙槽骨的牙颈(2.81±0.12)mm、根中(4.90±0.24)mm、根尖(11.15±0.24)mm,下颌区牙槽骨的牙颈(2.57±0.29)mm、根中(4.65±0.17)mm、根尖(9.60±0.89)mm,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53例患者治疗后上颌中切牙(211.10±9.41)mm、侧切牙(222.51±8.97)mm、尖牙(219.19±3.86)mm,下颌中切牙(175.98±4.45)mm、侧切牙(184.50±5.92)mm、尖牙(198.64±8.11)mm,与治疗前差异显着(P>0.05)。CBCT检测结果显示,53例口腔正畸患者中,发生牙槽骨吸收者共2例,吸收率3.77%。发生牙根吸收者共51例,吸收率96.23%。通过对牙槽骨、牙根吸收影响因素的观察发现,性别、年龄对吸收率未见影响(P>0.05)。结论:将CBCT检测应用到口腔正畸围术期,可明确患者有无牙槽骨、牙根吸收,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10期)

葛伶伶,赵天姿,吕倩,吕广辉[5](2019)在《应用CBCT检测安氏Ⅱ类患者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情况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扫描技术(CBCT)检测安氏II类一分类拔牙患者正畸治疗后上下颌前牙牙根的吸收情况。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6月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35例,治疗前后均采用CBCT影像学技术检查,应用invivo5软件进行牙根体积测量,对比治疗前后牙根体积变化。结果正畸治疗后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根体积分别为(209.82±26.45)mm3,(203.88±30.26)mm3,(219.87±29.78)mm3,(187.02±21.12)mm3,(187.01±21.36)mm3,(200.96±29.72)mm3,相比较治疗前牙根体积显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颌侧切牙、尖牙牙根吸收程度明显高于下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中切牙吸收程度无统计学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技术可精确的检测正畸治疗前后牙根的体积变化情况。本实验中安氏II类一分类拔牙患者正畸治疗后存在97%的上下颌前牙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因此需定时的CBCT检测为临床医师提供安全性指导。(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9期)

罗成,杨馥榕,雷延颖[6](2019)在《锥形束CT对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锥形束CT在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72例错颌畸形患者,分别接受锥形束CT检查及数字化曲面体层X线摄影检查,检查结束后给予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并再次实施锥形束CT检查。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作"金标准",统计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在不同程度牙根吸收中的诊断结果、治疗前后牙根体积锥形束CT测量结果变化情况及错颌畸形正畸治疗前后锥形束CT表现。结果经X线头影测量得知,本组72例患者中,正畸治疗后无牙根吸收19例,轻度牙根吸收21例,中度牙根吸收18例,重度牙根吸收14例;锥形束CT检查对牙根吸收与X线头影测量的总符合率为87.50%(63/72),较曲面体层片检查[56.94%(41/7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锥形体CT检查示,治疗后72例患者右下侧切牙、右下中切牙、左下侧切牙、左下中切牙、左上侧切牙、左上中切牙、右上侧切牙、右上中切牙体积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后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牙根吸收,经锥形束CT检查可有效检出并辨别牙根吸收程度及牙根体积变化情况,可为临床制定进一步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柏思羽[7](2019)在《L-精氨酸调控成牙骨质细胞凋亡及正畸牙根吸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正畸治疗程中,牙根的吸收与修复往往伴随左右,当二者失衡时,则可能出现“正畸导致的炎性牙根吸收(Orthodontically induced inflammatory rootresorption,OIIRR)”。OIIRR具有高发性及难预测性的特点,但其发生机制及预防手段尚未明了。牙骨质的表面存在着大量成牙骨质细胞,其主要功能在于表达与矿化相关的蛋白,如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等,分泌基质形成钙化结节和牙骨质。有文献报道在正畸治疗时,无论是牙根发生吸收抑或修复,成牙骨质细胞都处在激活的状态,这提示在受力时,成牙骨质细胞在牙骨质的破坏以及再生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有文献报道,正畸作用力下牙周环境氧分压的下降导致成牙骨质细胞凋亡增加也可能是牙根发生吸收破坏的机制。有实验已证明,短暂的缺氧使成牙骨质细胞增殖活性下降,同时凋亡增加;虽伴有一过性矿化功能增强,但长时间缺氧后其矿化功能仍表现为降低。L-精氨酸(L-Arginine,L-arg)作为一氧化氮供体,有文献报道其可以增加组织和细胞的缺氧耐受性,抑制细胞的凋亡,促进包括成骨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的增殖及其功能活性。据此,在正畸治疗时牙周缺氧环境中,L-arg是否对成牙骨质细胞有同样的影响,从而减少正畸导致的牙根吸收,目前未见相关研究。本实验目的在于模拟正畸加力过程中牙周的局部缺氧环境,研究在低氧环境中L-arg对成牙骨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通过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构建,在体内研究L-arg对牙齿加力过程中发生的牙根吸收的影响,以期为牙根吸收机制研究新方向提供证据,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本实验分为体外及体内两个部分:实验一:体外低氧环境下L-arg对成牙骨质细胞OCCM-30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在低氧环境中(2%O_2,5%CO_2,93%N_2)用含有不同浓度L-arg的培养基(0μmol/l,30μmol/l,60μmol/l,120μmol/l,240μmol/l,360μmol/l)培养OCCM-30,分别于24小时和48小时用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在低氧环境中选用含有L-arg浓度分别为0μmol/l和120μmol/l的培养基培养OCCM-30,48小时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Caspase-3、Caspase-9、Bax以及Bcl-2的基因表达,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Caspase-3、Caspase-9、Bax以及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低氧环境下L-arg作用24小时后,CCK-8检测显示:L-arg浓度为0μmol/l时,OCCM-30细胞活力相比常氧环境的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当L-arg的浓度为30μmol/l时,OCCM-30细胞的活力较0μmol/l时明显增加,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直至浓度为120μmol/l,细胞活力呈现上升达峰值,随后浓度增加,活力反而降低。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L-arg浓度为0μmol/l时OCCM-30细胞凋亡率相比常氧环境中的对照组大幅上升,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当L-arg的浓度为30μmol/l,细胞凋亡率较0μmol/l时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至浓度为120μmol/l,细胞凋亡率下降至最低,随后浓度增加,细胞凋亡又增加。在48小时cck-8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得到的趋势和24小时类似。低氧环境下培养48小时后,RT-PCR检测结果显示:未加入L-arg时,OCCM-30细胞中Caspase-3、Caspase-9、Bax因子的基因表达较常氧对照组均增加,L-arg浓度为120μmol/l时,表达较未加入时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加入L-arg时Bcl-2基因表达较常氧对照组减少,L-arg浓度为120μmol/l时,表达较未加入L-arg时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环境下培养48小时后,Western-blot检测显示:未加入L-arg时,OCCM-30细胞中Caspase-3、Caspase-9、Bax因子的蛋白表达较常氧对照组增加,L-arg浓度为120μmol/l时,表达较未加入L-arg时下降;Bcl-2蛋白表达与上诉因子呈相反趋势。结论:低氧刺激会抑制OCCM-30增殖促进OCCM-30凋亡,L-arg可有效促进低氧环境中OCCM-30的增殖抑制低氧环境中OCCM-30的凋亡,且浓度为120μmol/l增殖水平达到峰值且凋亡水平降到最低。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了Caspase-3、Caspase-9、Bax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并促进了Bcl-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关。实验二:体内局部应用L-arg对大鼠正畸牙移动中牙根吸收的影响。目的:探究应用L-arg对在大鼠正畸牙移动中发生的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6只8周龄健康的雄性SD大鼠平均分成3组,空白组、对照组(PBS组)、实验组(L-arg组)分别12只,在各组大鼠的左侧上颌的第一磨牙牙冠上施加大小为50 g方向为近中的力,隔天在左侧上颌第一磨牙的颊侧黏骨膜下注射每组对应的药物,对照组为PBS,对照组为L-arg,空白组只加力不注射任何药物。于第7、14?天处死大鼠,游离上颌骨,制备包含第一磨牙的牙槽骨标本,进行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9.0软件采用叁维凸包法计算牙根根上1/3及根中1/3部分的吸收陷窝体积,并将标本包埋、切片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染色(TRAP染色)、PCNA免疫组化染色以及TUNEL染色观察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目和牙周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结果:加力7和14天后,叁维凸包法计算结果显示:对照组和空白组吸收陷窝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吸收陷窝体积较相对照组组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P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和空白组的破骨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NA染色和TUNEL染色显示:实验组大鼠第一磨牙近中根的牙周组织压力侧近牙根的细胞中处于增殖状态的较对照组增加,而牙周组织凋亡的细胞百分率降低。结论:局部应用一定浓度的L-arg可以减少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根吸收。(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徐楠[8](2019)在《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分析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患病情况,丰富埋伏牙的临床资料;运用锥体束CT(CBCT),讨论埋伏上颌尖牙的常见位置及其邻切牙的吸收情况。方法: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正畸科就诊的患者,选择有错牙合畸形患者共3115例为研究对象,对埋伏牙的患病率、性别、年龄、埋伏牙位、埋伏牙数量等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研究;选择经曲面断层片观察,存在上颌尖牙埋伏但是不能确定其在上颌骨中位置及邻近切牙吸收情况的患者,通过CBCT,确定上颌骨中埋伏牙的位置、埋伏尖牙与临近切牙的相对位置情况及临近切牙是否发生了根吸收和吸收严重程度。结果:正畸门诊埋伏牙发病率13.7%,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颌埋伏牙发生率远高于下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上颌尖牙最多发,其次是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以单颗埋伏最多占67.8%。替牙期埋伏牙的发生率最高。上颌中切牙倒置埋伏占比25%。40个尖牙埋伏患者平均年龄16.8岁。邻牙吸收组的平均年龄18.5岁,邻牙未吸收组的平均年龄13.6岁。40个人共49个埋伏尖牙(单侧31人,双侧9人),女25人邻切牙吸收有11人,男共15人邻切牙吸收4人,唇侧34个占69.4%。造成临近切牙吸收的埋伏尖牙17个(34.7%)。49个埋伏尖牙位于2.3.4区34个占69.4%,0.1区15个(30.6%)。埋伏牙在上颌骨中位置不同,邻近切牙吸收的发生率也存在差异。结论:正畸门诊中患者埋伏牙的患病率为13.7%。男女之间无显着差异,在年龄上的差异明显,多集中在8-14岁。埋伏牙上颌尖牙患病率最高,其次是上颌中切牙。埋伏牙以单颗埋伏阻生为主。在发生位置上:埋伏牙以上颌多发,在左右侧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上颌尖牙,上颌中切牙埋伏都以单侧埋伏为主。上颌尖牙埋伏,多为单侧,常发生于唇侧,邻近切牙吸收发生率与埋伏尖牙的所处位置、性别、年龄有关,且侧切比中切牙更易发生吸收。正畸医生对埋伏牙的诊疗需要清晰的知道埋伏牙的位置和邻牙的情况,CBCT的临床应用给其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阿男[9](2019)在《主动自锁托槽和被动自锁托槽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使用主动自锁托槽和被动自锁托槽正畸治疗后患者的牙根吸收情况。方法:选择88例在某院完成牙齿矫治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将使用主动自锁托槽的44例患者视为观察组,将使用被动自锁托槽治疗的44例患者视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并在术后给予患者口腔锥束CT检查,将患者的牙根吸收率、吸收长度以及患者对正畸治疗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牙根吸收发生率为13.64%,对照组为9.09%,P>0.05;观察组的牙根吸收长度(1.21±0.38mm)与对照组(1.16±0.47mm)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患者对正畸治疗结果的满意度(93.18%)与对照组患者(95.45%)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患者的治疗中,主动型和被动型的自锁托槽均会导致患者治疗后出现牙根吸收,但吸收程度均较轻,患者的满意度均较高。(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宋卫军,郑琳琳,李寒,别苗苗,耿海霞[10](2019)在《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后上切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类型错畸形正畸治疗后上切牙牙根吸收的发生情况和牙齿移动方式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2017年期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完成直丝弓固定矫治的109例患者,其中安氏Ⅰ类76例,Ⅱ类33例。测量正畸治疗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和记存模型,计算牙根吸收等级和牙根吸收长度;测量头颅侧位片上中切牙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根尖位移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组和安氏Ⅱ类组治疗后牙根吸收等级均增加,主要为1、2级轻度吸收,其中安氏Ⅱ类组3、4级牙根吸收等级增加明显大于安氏Ⅰ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安氏Ⅰ类组治疗后上中切牙牙根平均吸收量为(1. 75±0. 81) mm,侧切牙为(1. 60±0. 67)mm;安氏Ⅱ类组上中切牙牙根吸收量为(2. 44±0. 89) mm,侧切牙为(2. 23±1. 00) mm,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时间、切端压低量和根尖压低量显着影响上切牙牙根吸收。结论:各类错畸形正畸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Ⅱ类错更易发生重度牙根吸收;牙齿的压低显着影响上切牙的牙根吸收量。(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正畸牙根吸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使用主动自锁托槽与被动自锁托槽正畸治疗后患者的牙根吸收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6月的口腔正畸治疗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被动自锁托槽,观察组使用主动托自锁托槽,比较正畸治疗后两组患者牙根吸收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牙根吸收率与牙根吸收长度较对照组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治疗中使用主动自锁托槽与被动自锁托槽比较,治疗后患者的牙根吸收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畸牙根吸收论文参考文献

[1].杨伟红,黄生高,于乐蓉.牙周炎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中RANKL、TNF-α在牙周膜压力侧的表达[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9

[2].李玉雷.对比研究使用主动自锁托槽和被动自锁托槽正畸治疗后患者的牙根吸收情况[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3].王晶艳.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检测口腔正畸中牙槽骨、牙根吸收状况的效果[J].医学信息.2019

[4].陈红萍.CBCT在口腔正畸中牙槽骨、牙根吸收情况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5].葛伶伶,赵天姿,吕倩,吕广辉.应用CBCT检测安氏Ⅱ类患者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情况的临床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6].罗成,杨馥榕,雷延颖.锥形束CT对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2019

[7].柏思羽.L-精氨酸调控成牙骨质细胞凋亡及正畸牙根吸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8].徐楠.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D].郑州大学.2019

[9].张阿男.主动自锁托槽和被动自锁托槽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效果比较[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

[10].宋卫军,郑琳琳,李寒,别苗苗,耿海霞.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后上切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9

标签:;  ;  ;  ;  

正畸牙根吸收论文-杨伟红,黄生高,于乐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