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随机数生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斗RDSS,短报文,核密度估计,伪随机数
随机数生成论文文献综述
夏田奇,刘瑞华[1](2018)在《基于核估计的北斗RDSS传输延时随机数生成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采用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RNSS)和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RDSS)双模结构体制,不但具有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系统的导航、定位和授时功能,同时还提供双向短报文信息服务,在多个民用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传输成功率和传输延时是北斗短报文的两个重要性能参数,北斗短报文技术在各行业的推广应用以及相关系统的建设都急需这两个性能参数作为参考.本文测试了北斗短报文的通信性能,提出基于核密度估计建立北斗短报文传输时延概率模型并生成时延伪随机数的方法.通过MATLAB对北斗RDSS实测时延数据进行核密度估计并绘制概率密度估计值曲线;利用权重系数组合多个高斯函数对概率密度估计值曲线进行拟合,获得时延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并采用舍选法实现北斗RDSS传输延时伪随机数的生成.(本文来源于《全球定位系统》期刊2018年06期)
王超,张秋艳,张姗,王龙[2](2018)在《基于LFSR具有并行与串行结果一致的随机数生成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随机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快速产生海量随机数的需求日益增长。针对这一问题,在基于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伪随机数的理论基础上,利用采样定理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核处理器的新伪随机数生成算法。新算法在并行运行时与经典串行算法产生一致的随机数,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保持了通用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证明了该新算法具有较好的加速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期刊2018年10期)
宋彭飞[3](2018)在《基于进程调度的Android真随机数和设备特征生成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密钥是保证Android设备安全的重要组件之一,密钥的生成与使用均需要用到随机数,生成高质量的随机数需要高熵值的随机源。另一方面,移动广告等业务对不同的Android设备提供个性化服务时,需要对智能终端进行识别,因此需要采集设备特征,而识别设备需要低熵值的信息源。鉴于此,本文分析了Android的进程调度信息,通过信息熵分析其随机性,在进程调度信息中找到了较高熵值的随机源与相对唯一的进程访问密度特征。基于此分别提出真随机数和设备特征生成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真随机数发生器主要利用物理随机事件作为噪声源,而目前大多数Android设备均未集成真随机数发生器芯片,因此从操作系统中寻找高熵值的真随机源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Android系统中的侧信道信息,发现进程调度中的进程调用号访问顺序规律体现着中断次数变化情况。增加相同的中断次数所需时间间隔t序列满足负指数分布,即其为Poisson流,而Poisson流具有无记忆特性,则时间间隔t序列中的每一个值只与邻近值相关,所以可以考虑将相同时间间隔内增加的中断次数作为随机数噪声源。基于此,通过分析进程调用号的访问顺序,把中断次数作为噪声源,经过对噪声源信息进行预处理、划分区间和量化编码生成随机数。通过计算生成随机数序列的最小熵来评价随机数序列的优劣。同时比较了不同区间划分方法的效果,分析采样间隔、噪声源方差和随机数最小熵之间的关系,讨论了系统中几个主要进程与随机数最小熵的相关性。最终得到结论:采用不均匀划分五个区间、采样间隔为1ms、抑制ksoftirqdr进程的运行,可以得到较高熵值的随机数序列。另外一方面,目前Android设备特征生成方法,多是读取IMEI等信息,需要获取敏感权限,但获取root权限的用户可以任意修改这些信息。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两种零权限设备特征生成方法。系统运行时需要调用多个进程,不同设备相同时刻系统运行状态不同,从而进程调度中的进程号访问密度不同。同一设备一段时间内系统稳定运行,进程号访问密度基本不变。设备稳定运行提供较小的信息熵,体现出较小的随机性。基于此,本文分析进程号访问密度,以系统中正在运行且进程号小于300的进程信息为设备特征信息源,提出两种设备特征生成方法。采用误识率、拒识率和等误率叁个评价指标确定相似性匹配算法中的阈值,利用精准率、召回率和F_β分数对设备特征生成方法进行评价。(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佟铮[4](2018)在《基于区块链的公开可验证随机数生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机数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随机数是否随机和不可预测直接关系到了随机数应用的利益、公平性和安全性。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因随机数生成过程不透明而导致的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对随机数公开透明属性和可验证性的需求日益增加。现阶段的可验证随机数生成方案普遍依赖可信第叁方做为公证或计算中心,可信第叁方的崩溃或者作弊都会导致随机数生成过程中断或者不公平的情况出现;分布式的可验证随机数生成方案没有雇佣可信第叁方,但是其只满足参与者可验证,并不是所有人可验证。针对此现状,为了保证随机数生成的公平性,提高随机数生成的透明性,本文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公开可验证随机数生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本文基于可验证秘密共享、多方安全计算和零知识证明,提出一种公开可验证随机数生成方法。该方法使多个互不信任的参与者分布式地生成可验证真随机数,并使任何感兴趣的人均可以验证真随机数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可验证真随机数可以由任何人通过公开信息计算得到。本文对协议进行了效率提升、效率分析和安全性分析。效率提升使用霍纳算法、快速指数运算和批验证算法提升了协议各阶段的计算效率;效率分析得出协议对每个参与者的计算时间复杂度的平均值与最差值均为O(9));安全性分析证明了随机数生成方法的随机性、不可预测性、公开可验证性与健壮性。(2)在公开可验证随机数生成方法中,参与者通过构建零知识证明协议产生了其证明自身正确履行协议的证据。为了使证据不被篡改或伪造,本文提出使用区块链作为公开可验证随机数生成方法中证据的公布平台,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多方维护的性质来保护证据的安全性。本文基于区块链架构Hyperledger Fabric设计并实现了公开可验证随机数原型系统,并对此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实际运行时间随参与者数量和系统门限的增长呈线性增长,具备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所研究的基于区块链的公开可验证随机数生成方法,能够使参与者分布式地高效生成随机、不可预测、公开可验证的真随机数,适用于对随机数公开透明属性和可验证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尤其是电子彩票领域当中。(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刘建湘,刘忆宁[5](2018)在《双方参与的随机数生成和验证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随机数在电子商务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公平性有较多要求的场合。而且因为很多协议需要在移动终端运行,协议的执行效率也是必须要考虑的。该文使用单向函数,设计了一种新的随机数生成算法,保障参与双方对结果的生成具有同等的影响力,从而保证了协议的公平性,而且其他的性质包括效率性、实际性、抗伪造性、不可预测性也都得到了很好的满足。(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8年18期)
毛松志[6](2017)在《基于区间算法的随机数生成算法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John von Neuman最早提出一种简单的随机数生成算法,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研究,发展也愈加迅速,并且在众多领域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人们对高质量随机数的需求的增加,各种随机数生成器相继问世。1997年,Han和Hoshi提出了一种随机数生成的算法——区间算法(Interval Algorithm)。该算法的思想源于Knuth和Yao,算法的本质是区间迭代,与算术编码的编解码过程有一定相似性。到现在为止,区间算法一直在被改进和优化,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区间算法复杂性过高的问题,有限精度运算误差如何改善的问题,等等。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区间算法,以区间算法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随机数生成算法。该算法在继承区间算法的优点的基础上,对算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主要贡献如下:1.优化了系统的体系结构。本文不再如原区间算法那样考虑M进制的输入和输出,而是直接考虑输入和输出都是二元的情况。这么做可以有效减小算法在进行区间分割,区间放大,进位传送等操作时的复杂性,提高算法的运行效率。为了实现算法的这一改变,输入和输出就需要一个转换模块,两个模块则可以通过一棵树的形式来实现,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就可以控制在一个理想的状态。2.拓展了算法的模型。本文探讨了信源的部分信息通过泄密信道泄露给随机数的使用者的情况下(泄露的信息称为边信息),即使用者有边信息的情况下随机数生成器的设计问题。本文尝试了叁种方法来改善边信息对算法带来的影响,分别为区间放大,区间交换和随机置换,对这些方法能否改善生成的随机数的质量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和结论,进而提出了一种测试者端有边信息的随机数生成基本框架,即以区间算法模块和随机置换模块级联的方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7-12-01)
韩韬[7](2017)在《关键内部参数对基于长腔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生成随机数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息安全领域、测试领域、工程实践领域,随机数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随机数发生器分为伪随机数发生器和物理随机数发生器。用计算机能够产生高速伪随机数,但是伪随机数具有周期性,尤其会对信息安全系统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基于量子力学、热噪声、振荡器采样和混沌电路等传统物理熵源的物理随机数发生器,却由于熵源的带宽限制,不能够满足当前大容量通信的需求。直到混沌激光的出现,才促进了物理随机数发生器的快速发展。由于混沌激光的高带宽和大振幅的特点,基于混沌激光的物理随机数发生器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基于激光器外部参数(例如反馈强度、外腔长度、激光器的偏置电流等)对光反馈混沌激光熵源生成随机数的影响已经有所研究讨论,但是激光器内部参数对生成随机数性能的影响还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参数对于获取高质量、高速率的随机数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基于宽带混沌激光生成高速物理随机数这一研究课题,展开了如下的工作内容:1)介绍了叁种混沌激光的产生方式,其中说明了光反馈式相对其它二者的优点。构建了基于长腔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的混沌熵源,研究了外腔反馈率和注入电流比共同作用下对长腔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的混沌熵源特性的影响,重点研究了混沌信号复杂度和带宽的动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低反馈率和低注入电流比的混沌信号幅值分布趋于正态分布,有利于生成物理随机数。2)介绍了基于长腔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的混沌熵源生成物理随机数的产生流程,其中重点介绍并解释了电采样和电量化的含义、注意事项以及简单的后续处理。介绍并分析了NIST SP 800-22和Diehard两种随机数测试标准的使用方法,并解决了Diehard测试的格式转换问题。3)设计了基于长腔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的混沌熵源生成随机数的方案,研究了激光器关键内部参数对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的混沌熵源生成随机数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线宽增强因子、载流子寿命的增大,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的混沌激光信号的延时峰值逐渐减小,相对应的最大李指数逐渐增大。分别基于不同的线宽增强因子和载流子寿命产生的混沌信号提取随机数,利用NIST SP 800-22软件对所生成的随机数性能进行测试,并讨论了二者对混沌信号带宽以及测试结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朱芳芳[8](2017)在《GNU/Linux随机特性及其在随机数生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始终是工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目前多核处理器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不同的计算机平台上,同时也引入了其他一些新的技术手段,这使得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不断提高,随之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GNU/Linux操作系统中的传统随机数生成器通常以硬件事件的时间波动等作为熵源,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满足高安全领域(例如加密应用)对随机数的质量和数量的需求,因此在随机数生成器领域,寻找一种新的熵源变得十分必要。尼古拉斯(Nicholas Mc Guire)教授在第14届实时Linux讨论会上提出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固有随机性生成真随机数的方法,称为ESRNG,其在竞争的基础上给出了提取熵源的方法,实现了Galton board模型,这种方法对于寻找新的熵源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实现过程仍存在着多个制约因素,硬件参数较多,例如在Galton board模型中,竞争发生的N值与HSIZE参数的值的确定需要经过多次实验才能确定,每个平台产生竞争所需的线程的数量也不一样,因此平台依赖性强。本文以Linux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利用固有随机性为熵源的生成随机数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其中包括:在设计过程中,根据竞争发生的概率与N值的关系利用Python拟合的方法重新实现了一种确定N值的方法,一次实验即可,并且只有N值一个硬件参数;DDSRNG模型在每个平台上均使用相同的线程数量,因此消除了平台的依赖性;重新设计实现了一种适合于加密应用、符合ISO/IEC18031:2011标准的非物理的随机数生成器–DDSRNG。最后,本文在不同的平台上使用两种常用的随机数统计性测试工具集-ENT和NIST Special Publication800-22对DDSRNG实施了评估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随机数生成器通过了统计性测试工具集的测试,并在生成随机数的速度上与ESRNG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符合加密应用的要求,同时表明不同的架构的随机性有不同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5-01)
李丹丹[9](2017)在《量子真随机数的生成和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随机数在生物系统的仿真、基础物理测试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密码学中应用广泛。通常情况下认为任何经典过程都不能产生真随机性,所看到的随机性只是由观察者对系统整体运作机制的不完全了解而导致的。随着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利用量子力学特性使得真随机数的产生成为可能。这里的真随机是指等概率出现且与其他任何变量独立无关。本文研究的是可验证的真随机数,即仅从输入输出表现出的非局域关联关系就可以判断。它的生成是基于Bell测试或者其他多方非局域关联测试。然而,Bell测试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随机漏洞、探测漏洞等漏洞的威胁。这些漏洞使得局域隐变量策略能够伪造非局域关联,进而影响随机数的安全性。本文从设备无关和半设备无关两类框架出发来研究随机数生成的安全性,重点研究上述漏洞对真随机数生成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排除这些影响。其一,分析了不同应用场景下测量相关(即随机漏洞)对基于广义CHSHBell测试的随机数生成的影响,进而,获取了在随机漏洞存在的情况下得到可验证的真随机数的方法。具体来说,在单轮、多轮场景的不同的输入分布情形(一般输入分布和可分解输入分布)下分别建立了测量相关、猜测概率和敌手(Eve)可以伪造的广义CHSHBell不等式的最大违背值之间的解析关系。与已有的结果相比较,在某些情形下广义CHSH Bell测试的违背更难被伪造。其二,给出了关闭某些Bell不等式探测漏洞的充要条件,进而,获取了在探测漏洞存在的情况下得到可验证的真随机数的途径。本文考虑的是在随机数扩展方面表现出良好性质的m-CHSH不等式和I1不等式。一方面,给出关闭其漏洞所需的最小探测效率。另一方面,如果探测效率小于所需的最小探测效率时,对于任意给定的违背值,构造出相应的最优经典攻击策略。其叁,在半设备无关框架下,证明了实际条件下随机数扩展协议的安全性。首先,分别给出在理想和实际条件下可验证的真随机性的量与非局域关联程度两者之间的解析关系。进而,基于给出的解析关系,利用随机性抽取器(即two-universal随机函数)给出安全性证明。其中实际条件表示设备的行为在每一轮不是恒同独立的,而且在估计设备的非局域行为时存在误差。(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7-04-20)
魏艳华,王丙参[10](2016)在《基于MCMC方法的随机数生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比较研究了MH算法与Gibbs算法及其改进的优缺点,利用混合Gibbs算法可生成更复杂的分布随机数,如截断后验分布和混合后验分布,给出了建议分布的选择标准和马氏链收敛准则,验证了MCMC方法在贝叶斯推断中的可行性、稳定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6年06期)
随机数生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随机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快速产生海量随机数的需求日益增长。针对这一问题,在基于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伪随机数的理论基础上,利用采样定理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核处理器的新伪随机数生成算法。新算法在并行运行时与经典串行算法产生一致的随机数,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保持了通用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证明了该新算法具有较好的加速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随机数生成论文参考文献
[1].夏田奇,刘瑞华.基于核估计的北斗RDSS传输延时随机数生成法[J].全球定位系统.2018
[2].王超,张秋艳,张姗,王龙.基于LFSR具有并行与串行结果一致的随机数生成算法[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18
[3].宋彭飞.基于进程调度的Android真随机数和设备特征生成方法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4].佟铮.基于区块链的公开可验证随机数生成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5].刘建湘,刘忆宁.双方参与的随机数生成和验证方案[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8
[6].毛松志.基于区间算法的随机数生成算法的设计[D].浙江工商大学.2017
[7].韩韬.关键内部参数对基于长腔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生成随机数性能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7
[8].朱芳芳.GNU/Linux随机特性及其在随机数生成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7
[9].李丹丹.量子真随机数的生成和安全性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7
[10].魏艳华,王丙参.基于MCMC方法的随机数生成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