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意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原形,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
建筑意象论文文献综述
李畅[1](2019)在《基于文化原形视角的大观园建筑意象——以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文化原形入手,分析了宝、黛、钗叁人的住所——怡红院、潇湘馆和蘅芜苑,先将叁座建筑与现代的建筑理念相结合,总结出各个建筑的特色,再从建筑与人物的关系出发,分析建筑意象与宝、黛、钗叁人性格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21期)
荣幸,庄岳,何蓓洁[2](2019)在《17—18世纪英文文献中的中国建筑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17—18世纪,伴随着蓬勃发展的全球贸易,欧洲掀起了一场波及诸多领域的"中国风"。在英国,从政治家、哲学家、文人等一代文化精英致力于翻译、编纂传入欧洲有关中国的文献,到全社会对自然风致园、"中国风"点景建筑的实践与讨论,再到18世纪末英国人出版直击中国的着作,存世的一系列英文文献、设计图纸中多有关涉中国古代建筑的信息。本文以时间脉络为轴,尽可能全面搜集17—18世纪在英传播的涉及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献史料,根据不同时间段因社会背景有异、对中国建筑认知的深度不同,初步作一分类。希望可以为今后明晰中国建筑意象在英国的内容变迁与英国本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互动联系的深入研究提供史料基础。(本文来源于《建筑师》期刊2019年05期)
王蕾[3](2019)在《意象表征·情感联结·具身参与:论数字时代的媒体建筑光影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体建筑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数字艺术实践,借助光、声、电等数字技术,为城市的瓦宇楼阁增添亮色的同时,也成为公共艺术和文化传播巧妙结合的承载介质。近些年"灯光秀""光影秀"层出不穷,也引发各界对其是否有效有益地进行信息和文化传播的讨论。在"技术满盈"的时代,灯光与建筑的融合,需要综合考虑到人文艺术审美、信息传播效能、空间生态环境、受众接收习惯等方面的因素。以"研究带动设计、艺术嵌入传播"为理念基底,从意象表征、情感联结和具身参与叁个方面,深入思考城市-建筑-媒体-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更好地理解媒体建筑的现实意义和发展趋势提供跨学科视野的分析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夏伊婷[4](2019)在《建筑与版画中的意象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象作为中国艺术的本源,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气质和美学的内在蕴涵。象征是意象的基本表现特征。意象作为中国艺术创作自觉的审美取向,充分体现在建筑艺术和版画艺术中。中国建筑艺术善于运用符号表达赋予建筑无限的内涵和意义;而版画中的意象表现则是作者有意识地根据抽象的情感观念,创作出生动的形象,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不论是建筑还是版画,意象手法的运用都赋予了其新的内涵,理念和表现语言上也在不断创新。(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9期)
傅昊,张宗元[5](2019)在《基于齐鲁文化的校园景观意象设计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传承地域性文化,塑造具有文化感染力的校园景观环境为目的。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态势分析法,对山东建筑大学校园景观意象进行分析,指出表达中存在的一些弊病。结合齐鲁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基础,提出大学校园景观意象创新设计的设计策略。最终阐述了地域性文化对于景观意象设计和大学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传承和借鉴意义的结论。(本文来源于《设计》期刊2019年15期)
王海燕[6](2019)在《文学地理意象与身份建构——以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建筑意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具有鲜明的视觉可视性和丰富的象征性特点,当其作为一种凝视对象时就是一种地理意象,建筑地理意象通过参与有效的空间建构准确传达出人地之间关系,常常和历史、记忆、身份等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孟菲斯孤儿院、麦克依琴家、低等妓院、木材加工厂以及小木屋等具有边缘特征的建筑意象是人物克里斯默斯身份建构过程当中的标识物:在种族、性别和宗教叁个维度上,克里斯默斯这一生唯一可以确信无疑的就是它们的不确定性。克里斯默斯身份建构的无效性展开了对人生价值的终极追问,地理的审美意义从这些建筑意象所传达的人地关系得以有效实现。(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田顺[7](2019)在《白族扎染工艺中的建筑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族扎染工艺系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因蕴含了众多建筑符号,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意象。其主要表现为以扎染工艺对当地建筑物象进行再现与诠释。其形成既与建筑在当地的营造观念、社会功能多有渊源,同时也与民间装饰图案的传播交融、历史发展之影响紧密相关。(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9年07期)
李晨光,武月清[8](2019)在《区域文化视野中的空间意象——温捷强建筑设计作品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论述了建筑师温捷强在内蒙古学习、成长及其建筑创作的历程,分析其部分代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尤其对作品的构思和思想资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温捷强在内蒙古地区的建筑设计代表作品为我们能更好理解"建筑地区论"的观点提供了实物参照依据。诠释了文化自觉是怎样给予诸多建筑艺术作品强大生命力的。本文正是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剖析阐释了建筑的空间意象,并通过今天建筑实例的解读,去解析一个成功的建筑师及其建筑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任紫薇[9](2019)在《大观园中的建筑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通过大量具有象征意蕴的建筑,展现了富有诗意的空间环境。《红楼梦》中的主要建筑有宁荣二府及大观园,其中大观园作为众钗活动的主要空间,在整部作品中占有重要作用。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分别对大观园内建筑意象的分布、大观园内建筑意象中的植物、大观园内建筑意象中的器物、建筑意象的作用进行文本、文献和文化整合一体的分析。第一章主要从大观园内建筑意象的分布出发,园内建筑分布主要有两个特色,即“大观”布局和景区式布局。分析建筑布局便于更好地解读意象文化内涵,了解大观园内不同建筑的设计特点。第二章重在分析大观园内建筑意象中的植物,本章以潇湘馆、秋爽斋与稻香村为例,从整体布局和植物意象两个角度进行剖析,挖掘出作者建筑安排的文化背景。第叁章以分析器物意象为主,本章详细介绍了怡红院、蘅芜苑及秋爽斋内的器物陈设,并对它们所体现出的象征意味和文化色彩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则以建筑意象的作用为主要内容,从建筑与人的复杂联系和建筑意象的抒情功能两方面分析探讨,重在了解建筑意象对整部小说产生的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侍非,巩艳,仲荣[10](2019)在《访古问今 拾阶而上 记忆犹存——宿迁学院东门建筑意象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藉宿迁学院东门升级改造之际,审视区位环境下的东门。结合建筑现状研究提出意象生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最终抛砖引玉,生成建筑意象,以为交流之谈资。(本文来源于《建筑设计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建筑意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7—18世纪,伴随着蓬勃发展的全球贸易,欧洲掀起了一场波及诸多领域的"中国风"。在英国,从政治家、哲学家、文人等一代文化精英致力于翻译、编纂传入欧洲有关中国的文献,到全社会对自然风致园、"中国风"点景建筑的实践与讨论,再到18世纪末英国人出版直击中国的着作,存世的一系列英文文献、设计图纸中多有关涉中国古代建筑的信息。本文以时间脉络为轴,尽可能全面搜集17—18世纪在英传播的涉及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献史料,根据不同时间段因社会背景有异、对中国建筑认知的深度不同,初步作一分类。希望可以为今后明晰中国建筑意象在英国的内容变迁与英国本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互动联系的深入研究提供史料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意象论文参考文献
[1].李畅.基于文化原形视角的大观园建筑意象——以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为例[J].大众文艺.2019
[2].荣幸,庄岳,何蓓洁.17—18世纪英文文献中的中国建筑意象[J].建筑师.2019
[3].王蕾.意象表征·情感联结·具身参与:论数字时代的媒体建筑光影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
[4].夏伊婷.建筑与版画中的意象表现[J].中外建筑.2019
[5].傅昊,张宗元.基于齐鲁文化的校园景观意象设计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为例[J].设计.2019
[6].王海燕.文学地理意象与身份建构——以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建筑意象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田顺.白族扎染工艺中的建筑意象研究[J].装饰.2019
[8].李晨光,武月清.区域文化视野中的空间意象——温捷强建筑设计作品探微[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9
[9].任紫薇.大观园中的建筑意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10].侍非,巩艳,仲荣.访古问今拾阶而上记忆犹存——宿迁学院东门建筑意象生成[J].建筑设计管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