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重评论文-陈琳,陈海德,李新伟,高崚峰,施章清

认知重评论文-陈琳,陈海德,李新伟,高崚峰,施章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重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抑郁,社会支持,认知重评

认知重评论文文献综述

陈琳,陈海德,李新伟,高崚峰,施章清[1](2019)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学生群体中,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它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社会支持缓冲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社会支持给个体提供了表达情绪的途径,促进个体表达抑制,根据该模型,可以推测社会支持还具有情绪调节的功能。然而,目前还缺乏直接的证据表明社会支持能否促进个体认知重评,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的效果。由于男性和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社会支持有所不同,性别也会影响个体应对方式和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本研究采用了流调中心抑郁状态量表中文修订版、社会支持量表和情绪调节量表对18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拟考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以及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社会支持显着负向预测大学生抑郁情绪,并显着正向预测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2)认知重评在社会支持和大学生抑郁情绪关系间起到中介作用;(3)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男性的中介效应的强度强于女性。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补充了社会支持缓冲模型在缓解抑郁情绪的过程中的认知环节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在高校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社会支持,以缓解抑郁情绪对其的消极影响,还可以从大学生的认知层面考虑,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多使用积极的认知重评策略,以改变负面事件对自己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缓解自己的抑郁情绪。(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王鉴忠,龚璐雪,宋君卿[2](2019)在《心理痛苦的内涵种类、心理机制与调节干预策略——认知重评视角下个体主观幸福感提升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增强生活幸福感,是健康中国、幸福中国的题中之意。促进国民心理健康,建设幸福中国,提出有效可操作性的心理痛苦情绪干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次基于人的生命意志和心理需要视角,将心理痛苦划分为"需要受阻型、价值丧失型、意志侵害型和需要匮乏型"四种类型,并依据情绪认知理论,探究了心理痛苦生成的"非理性信念、负面思维和悲观解释风格"叁种认知误导心理机制,提出了四种可操作的"认知重评"策略,即"性质重评、正性重评、乐观重评、理性信念重评"来对心理痛苦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和干预,最终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获得幸福。(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10期)

刘雅[3](2019)在《认知重评团体辅导对降低初中生反刍思维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和心理方面发展不成熟,极易产生各种不良的消极情绪,其中初中生的抑郁焦虑情绪问题突出,而研究证明反刍思维是抑郁焦虑的预测因子。本文尝试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去干预初中生的反刍思维,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消极事件和消极情绪,积极地思考,帮助初中生轻松应对各种不良环境,养成良好的情绪管理策略,发展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减少抑郁焦虑情绪的产生。本研究从反刍思维的角度出发,用《反刍思维量表》调查云南省昆明市两所中学共531名初中生的反刍思维现状。并采用认知重评团体辅导干预初中生反刍思维,从反刍思维高分组的初中生中选出实验组10人,对照组10人。对实验组高反刍思维初中生进行为期10次,每周1次的认知重评团体辅导。通过10次团体辅导干预之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估认知重评团体辅导对干预初中生反刍思维的有效性。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反刍思维各个维度上,初中生症状反刍的得分高于强迫冥想和强迫深思。在人口学变量上,反刍思维总分在年级、性别、民族、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学校类型、家庭经济情况、父母亲文化程度上差异不显着;(2)症状反刍维度得分在年级和学校类型上差异显着;反刍思维能正向预测抑郁焦虑情绪的发生;(3)认知重评辅导方案可以有效地降低初中生的反刍思维。(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3)

刘家琼,龙女,黄佳佳,牛娟,林楠[4](2019)在《亲子依恋与认知重评:心理素质各维度的多重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亲子依恋对认知重评的作用,对717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亲子依恋、心理素质的叁个维度、认知重评两两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对心理素质各维度进行多重中介效应分析后发现,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在亲子依恋与认知重评间均存在显着的部分中介效应,认知特性在亲子依恋与认知重评间不存在显着的中介效应。(本文来源于《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谜[5](2019)在《大学生负性情绪调节:接受、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时代大学生面对较多的生活和学习压力,这些压力事件可能会产生负性情绪。大学生的身心还不够成熟,处在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情绪调节,提高情绪调节效率,摆脱情绪困境,提升身心健康水平,为更好的适应学校和社会。因此本研究从大学生情绪调节现状出发,探讨大学生在面对负性情绪时采取何种调节策略(接受、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效果更好。这对高校正确引导大学生调节情绪,提高心理和生理健康水平有实践和理论意义。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问卷法。在某大学选取240名在校大学生,并对其发放情绪调节策略等问卷,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现状及与抑郁和焦虑的相关关系。然后设计预实验,检验实验材料(情绪图片)的有效性。最后在问卷的基础上筛选焦虑、抑郁处于正常水平的被试参与正式实验。在某大学筛选出大学生36名,采取2(性别:男、女)×2(民族:汉族、维吾尔族)×3(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接受)混合实验设计。实验采用组块设计的图片观看任务,任务共5个组块,每个组块代表一个条件分组,被试先观看中性、观看负性情绪图片,再采取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接受策略观看负性情绪图片,同时记录主观情绪体验和采集事件相关电位活动(ERP)。结果:(1)大学生抑郁与认知重评之间有显着负相关(r=-0.17,p<0.05),焦虑与认知重评有显着负相关(r=-0.20,p<0.05)。(2)主观情绪体验结果表明,叁种策略下自我报告的负性情绪水平有显着差异(F=5.72,p<0.001),采用接受策略主观情绪体验高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脑电结果表明,ERP晚期正电位(LPP)结果显示,在LPP时间窗内(200~1700ms)波幅均出现了调控策略的主效应,在200~700ms时间窗出现了调节策略和民族的交互作用,汉族被试抑制负性LPP波幅显着低于重评负性,维吾尔族被试重评负性LPP波幅显着低于抑制负性;在1300~1700ms时间窗LPP波幅出现了调节策略和性别的交互作用,男生LPP波幅显着低于女生;叁种情绪调节策略都能显着的降低负性情绪相关LPP波幅,而抑制负性和接受负性比重评负性降低早期LPP波幅更快;重评负性和接受负性比抑制负性降低晚期LPP波幅持续时间更长更有效。结论:叁种调节策略都能有效的调节负性情绪体验;在调节负性情绪时,汉族大学生使用表达抑制策略效果好,维吾尔族大学生使用认知重评策略效果好,男生使用表达抑制策略效果好于女生,情绪调节过程模型应考虑实施以反应为中心的时间点,接受负性比重评负性和抑制负性更有效率。这也提示在日常情绪管理中,大学生更适合采取接受策略来调节负性情绪。(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5-01)

曹丹[6](2019)在《基于经颅磁刺激同步脑电技术的认知重评脑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的认知调节能力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行为,情绪失调是众多精神类疾病的核心问题。认知重评策略是情绪调控策略的一种,通过重新解释当前刺激的情绪意义改变对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这一策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一种情绪调控策略,因而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表明,认知重评的神经活动具有两个重要特性,一个是时间动态特性,一个是大脑各区域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特性。认知重评策略是一种复杂的情绪调控策略,包含不同的重评方式。这些方式会诱发不同的神经活动,其相应的时间特性和区域的相互作用特性也不尽相同。在过去几十年,大量的研究指出大脑前额网络在认知重评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目前依然缺乏前额网络各个区域在认知重评过程中因果关系的研究;而且特定认知重评方式的时空动态特性依然不清晰。因此,搞清不同的重评方式中产生的大脑(电)活动信息在各个不同的脑区是如何完成信息传递的,进而确定大脑各个脑区在特定重评方式中的功能和因果关系对认知重评的神经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着重研究了不同的认知重评方式是如何调节电生理活动的,确定不同认知重评方式过程中神经活动的时空动态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同步经颅磁刺激(TMS)-脑电(EEG)技术研究特定前额皮层在特定重评方式中的因果关系。因此,本文以健康年轻人为研究对象,共设计实施了叁种认知重评实验。第一种不限定受试者认知重评的方式,通过运用认知重评策略降低对负性情绪的感受;第二种限定认知重评方式,要求受试者根据给定的描述语重新解释图片内容,以降低负性情绪感受;第叁种实验范式,同步TMS-EEG干预范式。第一种和第二种认知重评实验意在比较不同的重评方式对神经活动的调节效应。通过分析头皮脑电的特征,研究其神经活动的动态特性,从时间和空间上构建基于脑电的认知重评动态脑网络。接着,通过对第二种实验的分析,确定TMS-EEG干预的脑区和干预参数。我们选定左侧腹外侧前额皮层作为干预区域,在图片呈现后300ms和3300ms分别干预。在叁种实验范式中,我们要求受试者对负性情景图片做出重评调控并对图片进行效价和唤醒度评分。我们采用事件相关脑电位(ERP)、事件相关谱扰动(ERSP)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溯源分析等方法,对认知重评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脑电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结论有:1)不同认知重评策略的神经活动具有多样性。在不限定认知重评策略的实验范式中,我们通过比较受试者对负性刺激和重评刺激的效价和唤醒度评分发现同时存在重评成功(成功降低负性不愉悦度和唤醒度)和失败(不满足重评成功的条件)两种情况。分组比较表明,重评成功和重评失败组在认知重评负性情绪刺激时表现出不同的电生理特征。两组受试者在情绪加工早期(200-300ms)的ERP活动已表现出不同特点,重评失败组观看负性和重评负性刺激在枕区的P200成分表现出显着差异,而重评成功组未发现这种差异。在刺激图片呈现后300-3100ms,无论是重评成功和还是失败组在负性观看和负性重评任务之间都显示为中央顶区的负性重评刺激增加了 LPP幅值。但是在3100-5000ms重评成功组可以维持重评状态直到图片消失,而失败组未观察到这种维持状态。在限定认知重评策略的实验范式中(重新解释策略),受试者通过特定的引导语重新解释负性情绪刺激。该范式重评成功的比例为86.2%。重评成功组的神经活动显示了通过特定的引导语影响了情绪加工早期ERP成分,而且重新解释策略在图片呈现后300-800ms降低了左前额和中央区的LPP幅值,升高了顶区的LPP幅值;在3000-5000ms降低了左前额的LPP幅值。2)特定的重新解释策略加快了认知重评过程的神经活动。在观看引导语时,重新解释负性情绪刺激的引导语增加了左前额SPN早期(900-1700ms)和晚期(3000-4000ms)的幅值,表明大脑增强了对即将出现的负性刺激的定向、准备和预期过程。刺激图片呈现后,在情绪加工早期(200-300ms),特定的重新解释策略影响了早期ERP活动,负性任务和重评任务在左右前额和中央区的N200成分和顶区P200成分上已有差别。在认知重评早期(300-800ms),重评负性刺激降低了左前额和中央区的LPP幅值,升高了顶区的LPP幅值;在认知重评晚期(3000-5000ms),重评负性刺激降低了左前额的LPP幅值。另外,重新解释策略增加了右前额theta振荡活动,降低了中央区alpha振荡活动。上述结果显示从引导语的出现到刺激图片消失,重新解释策略在受试者观看引导语时已经改变了大脑对即将出现的负性刺激的定向、准备和预期过程;在图片呈现后,不同的引导语影响了情绪加工的初始阶段;重新解释策略在300ms以后调节了左右前额、中央区和顶区的神经活动。该过程反映了重新解释策略的时间动态特性。另外,随时间变化参与重新解释过程的脑区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情绪加工早期(200-300ms),顶下小叶执行了认知控制功能,选择注意负性重评刺激;在认知重评早期(300-800ms),脑岛负责执行重新解释策略;在认知重评中期(800-3000ms),腹侧前扣带回对产生负性情绪反应的皮层进行调控;在认知重评晚期(3000-5000ms),脑岛继续执行重新解释策略,不断调整认知重评过程,显示了认知重评过程的复现特性。另外,重新解释方式分别在情绪加工早期和认知重评早期特异性地激活了顶下小叶和左侧前额皮层。这些结果反映了重新解释过程不同脑区的相互作用。3)单脉冲TMS干预左侧VLPFC调节了认知重评神经活动,提升了受试者对重评刺激的行为评分,证明了左侧VLPFC是重新解释策略的重要区域。单脉冲TMS干预左侧VLPFC从行为上提升了认知重评的效价评分;从时间上,在图片呈现后300ms用TMS干预左侧VLPFC影响了情绪加工早期阶段和认知重评的早期阶段,在图片呈现后3300msTMS干预左侧VLPFC并不影响认知重评过程。另外,在图片呈现后300ms,TMS干预左侧VLPFC提升的重评刺激的效价评分,是由重评任务中提升的中央区LPP早期成分决定的:负性重评刺激的LPP幅值越高,负性情绪图片的效价评分越高,不愉悦度越低。从空间上,TMS干预左侧VLPFC影响了情绪加工早期的额叶左侧额下回和顶叶左侧中央后回的活动,影响了认知重评早期的左侧颞下回和左侧顶下小叶的活动,反映了额叶、颞叶、顶叶均参与了认知重评过程。最后,通过复杂脑网络的分析,在theta频带阈值为0.7时,TMS在图片呈现后300ms干预左侧VLPFC增强了认知重评过程脑功能网络的并行信息处理能力,加快了神经信息的传输效率,优化了脑功能网络的整体结构。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认知重评策略设计了不同的认知重评实验范式,研究不同认知重评方式对神经活动的调节效应,通过脑电信号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上给出了神经活动的动态特性。另外,通过TMS干预左侧VLPFC证明左侧VLPFC区域在认知重评过程重新解释方式中的因果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对认知重评过程神经活动的时变特性的理解,本文采用的TMS干预模式也为后续情绪调控训练和临床上治疗情绪障碍疾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训练和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9-04-10)

郭城,李颖洁[7](2019)在《情景修正与认知重评策略的ERPs》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事件相关电位,比较情景修正与认知重评策略对负性情绪刺激加工产生的不同影响.选取20名大学生分别进行了简单注视负性、简单注视中性、情景修正负性和认知重评负性图片的实验;采用国际情绪图片系统的场景图片作为实验刺激材料,记录头皮脑电.实验结果表明:情景修正与认知重评策略在调节负性情绪时都能有效地降低情绪体验;与简单注视负性相比,情景修正负性图片对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的调制作用出现的较早, LPP大约在刺激后800 ms阶段开始显着下降,并且持续到刺激结束;相比情景修正策略,认知重评负性图片对LPP的调制作用出现的相对较晚,只发生在中期1 600~3 200 ms阶段.可见,情景修正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与认知重评相比情景修正策略能够更早地影响到情绪产生的轨迹(emotion-generative trajectory);进一步丰富情绪调节动态模型可以为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玉龙,陈慧玲,袁燕[8](2018)在《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羞耻感的中介和认知重评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是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自伤行为表现为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个体故意、反复地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且这种行为不为社会所认可,由于自伤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非适应性的应对方式,因此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根据环境功能模型,青少年的自伤行为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环境、情绪和认知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这一理论,本研究探讨了社会排斥(环境)、羞耻感(情绪)和认知重评(认知)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共采用了叁个行为实验来实现研究目的。实验1采用2×2的被试间设计考察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非社会排斥情境下的青少年,社会排斥情境下的青少年有更多的自伤行为,F(1,77)=5.724,p <0.05;相比无自伤经验的青少年,有过自伤经验的青少年在实验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伤行为,F(1,77)=5.200,p <0.05。实验2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考察羞耻感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羞耻感的中介效应值为0.37,95%的置信区间为(0.12,0.65),占总效应的78.08%。实验3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考察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社会排斥与认知重评的交互项显着负向预测羞耻感,B=-0.261,p <0.01,即认知重评对羞耻感的中介有显着的调节作用。结论: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通过羞耻感的中介作用来实现,而认知重评能够明显降低羞耻感的这一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白杨,王佳宁[9](2018)在《认知重评能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认知重评能力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感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这一中介作用的调节作用。选取平均年龄为20.3岁的503名大学生被试,采用情绪调节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中文生命意义感量表和客观社会经济地位问卷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认知重评能力显着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生命意义感在认知重评能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认知重评能力经由生命意义感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具体而言,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只存在于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中,而在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中不存在上述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陈谜,毛泽海,王安琪,麻超,Jiao,Chen[10](2018)在《负性情绪调节效率文化差异的ERP研究: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接受策略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情绪体验持开放接纳的态度,且少数民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有更多的情绪表达行为。然而,大学生在面对负性情绪体验时,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接受等)哪种更有效率,以及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情绪调控适应性等问题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据此,本研究在XX大学选取汉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各25名,采取2(民族:汉族、维吾尔族)×3(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接受)的混合实验设计。实验采用组块设计的图片观看任务,任务共5个组块,每个组块代表一个条件分组,被试分别采用自由观看策略观看中性和负性情绪图片,而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接受策略只观看负性情绪图片,同时采集事件相关电位活动(ERP)和主观情绪体验。主观情绪体验结果表明,叁种策略下自我报告的负性情绪水平有显着差异(F=5.72,p<0.001),采用接受策略主观情绪体验高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且没有出现民族差异。脑电结果表明,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比接受条件在额中央区诱发了更大的P3成分(290~430ms);ERP晚期正电位(LPP)结果显示,在LPP时间窗内(600~1200ms,1200~1800ms,1800~2400ms)波幅均出现了调控策略与民族的交互作用;认知重评策略能显着的降低维吾尔族被试的负性情绪相关LPP波幅,而表达抑制策略则能显着的降低汉族被试的负性情绪相关LPP波幅。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效果有显着的文化差异,这也提示在日常情绪管理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更适合认知重评的调节,而汉族大学生更适合抑制情绪的表达。(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认知重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增强生活幸福感,是健康中国、幸福中国的题中之意。促进国民心理健康,建设幸福中国,提出有效可操作性的心理痛苦情绪干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次基于人的生命意志和心理需要视角,将心理痛苦划分为"需要受阻型、价值丧失型、意志侵害型和需要匮乏型"四种类型,并依据情绪认知理论,探究了心理痛苦生成的"非理性信念、负面思维和悲观解释风格"叁种认知误导心理机制,提出了四种可操作的"认知重评"策略,即"性质重评、正性重评、乐观重评、理性信念重评"来对心理痛苦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和干预,最终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获得幸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重评论文参考文献

[1].陈琳,陈海德,李新伟,高崚峰,施章清.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王鉴忠,龚璐雪,宋君卿.心理痛苦的内涵种类、心理机制与调节干预策略——认知重评视角下个体主观幸福感提升新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3].刘雅.认知重评团体辅导对降低初中生反刍思维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刘家琼,龙女,黄佳佳,牛娟,林楠.亲子依恋与认知重评:心理素质各维度的多重中介作用[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

[5].陈谜.大学生负性情绪调节:接受、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D].石河子大学.2019

[6].曹丹.基于经颅磁刺激同步脑电技术的认知重评脑活动研究[D].上海大学.2019

[7].郭城,李颖洁.情景修正与认知重评策略的ERPs[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王玉龙,陈慧玲,袁燕.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羞耻感的中介和认知重评的调节[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9].白杨,王佳宁.认知重评能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10].陈谜,毛泽海,王安琪,麻超,Jiao,Chen.负性情绪调节效率文化差异的ERP研究: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接受策略的比较[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标签:;  ;  ;  ;  

认知重评论文-陈琳,陈海德,李新伟,高崚峰,施章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