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松黑木吉丁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松,蛀干害虫,松阴吉丁,迹地吉丁
松黑木吉丁虫论文文献综述
虞国跃,赵怀东,张崇岭,王合[1](2017)在《北京“松黑木吉丁”或“松迹地吉丁”学名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北京等地的一些油松由于生长衰弱,遭受梢小蠹和吉丁的为害。过去北京等地记录的为害油松的吉丁为"松黑木吉丁"、"松迹地吉丁"、"松黑吉丁"或"迹地吉丁",所用的学名均是Melanophila acuminata。通过对采集于北京油松上的吉丁标本进行鉴定,发现这是一个误订,正确的学名应为松阴吉丁Phaenops yin Kubáňet Bíly,2009,分布于我国北京、陕西、甘肃、河北和山西。本文描述了松阴吉丁的形态特征,及与相近种的区分,并提供了松阴吉丁及迹地吉丁Melanophila acuminata的彩图。(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宋强,周章义,程炜,付怀军,俞思佳[2](2009)在《松黑木吉丁的综合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松黑木吉丁Melanophila acuminataDeGeer是危害油松的弱寄生性昆虫,平时在寄主的枯弱枝上栖息、生活和繁衍后代,不造成灾害。一旦寄主树势衰弱,它就转移到主干危害,导致其死亡。因此,大量树势衰弱的油松是松黑木吉丁成灾的温床;该虫在树干南面的羽化孔比北面多,并且羽化孔数量随树干直径的变细而减少;根系环剥、断根、嫁接等复壮处理技术是减少和预防松黑木吉丁危害的有效措施,长尾刻柄茧蜂是控制该害虫的有效天敌。文章介绍了一套较为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09年05期)
周章义,乌达,俞思佳,付怀军,宋强[3](2009)在《松黑木吉丁成灾与油松体内水分和温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2007年,作者从树木生理状况与昆虫生长发育的关系入手,系统研究了松黑木吉丁在北京地区成灾的条件与机理。结果表明:移植树水分的大量丧失,导致树温大幅升高,热辐射增强,增大了移植油松的招虫能力而削弱了其抗虫能力;因受害树光合作用减弱,导致制造的有机物减少,但单位干物质的量反而增多,为松黑木吉丁的暴发创造了良好的食物条件;而树体温度升高,日温差增大,也为松黑木吉丁的新陈代谢与发育加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松黑木吉丁在北京植物园内暴发成灾。该文还提出了如何判断油松树体温度过高,需要灌水降温的温度标准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宋强,程炜,付怀军[4](2008)在《北京地区应重视松黑木吉丁灾害的研究与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松黑木吉丁Melanophila acuminata De Geer*首次在我国北京地区发生。北京植物园的481株移栽的油松死亡173株,死亡株率为36%2006年,再次发现其在香山停车场油松林内成灾,死亡株率为33%。本文在2004-2006年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北京应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该虫在北京的分布及其成灾的条件与机理,高度重视该虫再次成灾的预防。(本文来源于《北京园林》期刊2008年04期)
乌达[5](2008)在《松黑木吉丁虫的成灾条件、机理及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北京植物园松黑木吉丁虫首次暴发成灾,主要为害非过火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目前国内没有松黑木吉丁虫的研究资料。因此作者运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生理生态学方法,对松黑木吉丁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暴发成灾的条件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松黑木吉丁虫在北京地区一年1代,以幼虫在被害植株的树皮下越冬。次年3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底5月初成虫开始羽化,有2个羽化盛期,分别在5月下旬和8月上旬。松黑木吉丁虫幼虫在油松的树皮与木质部之间串食,为害隐蔽,老熟幼虫在近表皮处化蛹。成虫在白天和晴天羽化、活动。松黑木吉丁虫是一种弱寄生性昆虫,不是北京地区以及我国的新的检疫对象。在平常年份,松黑木吉丁虫栖息、生活于健康油松的枯弱枝上,不引起树木死亡,不造成灾害,也不易被人们注意。大量树势衰弱的油松是松黑木吉丁虫大发生的基本条件。油松树势衰弱后,光合作用、含水量、糖类及脂肪含量、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为松黑木吉丁虫提供了有利的生长发育条件。另外衰弱油松对自身温度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树体温度增高,日温差加大,促进了松黑木吉丁虫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加速。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松黑木吉丁虫暴发成灾。油松树体温度随生长量的下降而升高,枯死树、衰弱树体温高于强壮树。油松树体温度受环境气温的影响,随气温升降而升降。衰弱树体温与气温的关系更加密切,受气温的影响更为显着。植物体内水分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定期清除枯弱枝,消除虫源,及时给树体补水降温,根系复壮以及天敌的利用是预防松黑木吉丁虫暴发成灾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8-05-01)
付怀军,宋强,俞思佳,郑清[6](2007)在《北京油松上新发生的蛀干害虫—松黑木吉丁》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松黑木吉丁(Melanophila acuminata DeGeer)首次在我国北京地区的油松上发生。本文介绍了此虫的形态特征、分布与寄主及其生物学特性。(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07年06期)
松黑木吉丁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松黑木吉丁Melanophila acuminataDeGeer是危害油松的弱寄生性昆虫,平时在寄主的枯弱枝上栖息、生活和繁衍后代,不造成灾害。一旦寄主树势衰弱,它就转移到主干危害,导致其死亡。因此,大量树势衰弱的油松是松黑木吉丁成灾的温床;该虫在树干南面的羽化孔比北面多,并且羽化孔数量随树干直径的变细而减少;根系环剥、断根、嫁接等复壮处理技术是减少和预防松黑木吉丁危害的有效措施,长尾刻柄茧蜂是控制该害虫的有效天敌。文章介绍了一套较为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松黑木吉丁虫论文参考文献
[1].虞国跃,赵怀东,张崇岭,王合.北京“松黑木吉丁”或“松迹地吉丁”学名考[J].环境昆虫学报.2017
[2].宋强,周章义,程炜,付怀军,俞思佳.松黑木吉丁的综合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09
[3].周章义,乌达,俞思佳,付怀军,宋强.松黑木吉丁成灾与油松体内水分和温度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
[4].宋强,程炜,付怀军.北京地区应重视松黑木吉丁灾害的研究与预防[J].北京园林.2008
[5].乌达.松黑木吉丁虫的成灾条件、机理及预防[D].北京林业大学.2008
[6].付怀军,宋强,俞思佳,郑清.北京油松上新发生的蛀干害虫—松黑木吉丁[J].植物保护.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