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混凝土浇筑
引言
经过长期的实践应用和技术创新,我国的建筑物建造施工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各类先进的施工工艺及装备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施工效率和质量,对我国的社会水平提升和城市发展加速带来了强劲的推动作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项目中有极高的应用率,这项技术对施工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要求很高,必须遵循特定的操作流程和规范进行施工才能取得理想的施工效果。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受浇筑施工难度较高等因素的影响,相关技术人员难以对施工技术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把控。从而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进而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并对建筑物的结构强度造成一定影响。下面将结合实际,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构造
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和建造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混凝土作为基础建材。在对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构造进行初步讨论和确定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对大体积混凝土的物理特性有着客观且深刻的理解,并能结合实际对施工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基础设计构造能充分满足建设项目的实际要求,同时充分适应我国的建筑技术规范标准。在此基础上,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构造还要结合水平施工缝的宽容度而进行差异化的确定。特别是当水平施工缝的设置须遵循某项固定标准时,就更要注重混凝土在实际施工时的温度裂缝控制。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现场,需要保证混凝土的浇筑呈水平状态并要确定其和结构钢筋捆绑的模块化体系紧密结合等诸多影响建筑整体结构强度的影响因素。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对施工模板的选择也有较高要求,常见的施工模板有钢模板、木模板以及钢木混合模板,具体的模板种类选择还需要施工人员根据模板的自身特性及保温性能进行确定。通常来说,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要求都较高,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的温度受外界环境影响发生变化。对此,可采取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木模版作为保温材料使用。
2混凝土的建筑与养护
2.1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实际应用时,采取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施工过程中,以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图1)或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采取推移式的浇筑施工较为常见。需要注意的是,施工过程中要避免施工缝的盲目设置。只需要保证施工技术人员按照科学合理的施工步骤和工序确定混凝土的摊铺厚度。不同型号和种类的振捣装置的作用深度范围各不相同,为保证浇筑效果,需根据施工方案选择适宜的振捣装置。在机械泵等设备上进行混凝土传递和输送时,须注意将摊铺厚度设置为不超过600mm。如果实际应用场景下不使用机械泵,摊铺厚度则要设置在400mm以上。鉴于浇筑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浇筑期间的时间间隔和效率都要得到有效保证。完成全部层次的浇筑施工,避免各层之间的混凝土凝固间隔增加,造成浇筑的整体效果降低。另外,在浇筑设备选型和施工工艺的确定方面,应充分借鉴以往积累的施工经验,在施工前预判混凝土完全凝结所需要的时间。如在实际操作中因施工人员操作不当或其他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层间的浇筑时间差过大,则必须按照施工缝的形式进行妥善处理。结合长期的施工经验及施工现场的实际考察和评估结果不难发现,目前的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施工效果不够理想,与大体积混凝土的实际应用最佳效果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可以采取推移式的混凝土浇筑方式。
分层混凝土浇筑是当前工程实践应用中的常见形式之一,相应的技术体系和施工方式也变得逐渐成熟起来。分层的浇筑方法在便于振捣操作的同时,还能增大层面间的散热空间,从而有效保证混凝土施工的整体质量。
2.2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中温度控制的具体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的分层浇筑施工阶段完成后,应继续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防止后续施工中裂缝的产生。在实际操作时,施工人员须定期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测量并将相应的数据记录在案。通过数据的分析归纳展开有针对性的养护操作,以此提升大体积混凝土整体的质量和结构强度。在温度测试的开展过程中,可对混凝土的各个分层温度进行测量并结合各层间的温度差值做统计和分析,对温度的性质及数值变化所呈现出的规律进行总结。其中,电阻型温度计是一种常见的混凝土温度测量工具,利用它能够方便准确的找到温度测量点。从测量方式到测量结果都能有效保证准确性。除此之外,对于混凝土的浇筑后养护阶段也要形成足够的重视。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要保持15天以上的养护时长,且大体积混凝土还需要维持一定的湿润度,用来减少混凝土结构中的温度应力变化。
3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的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的实际施工中,因为环境变化及施工工艺的影响使得不良裂缝的出现概率较高。在这方面,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则能有效规避不良裂缝,并从混凝土整体结构的角度增强相应的结构统一性。现实应用中,浇筑施工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温度应力因素的作用。对此,技术人员可将总体的温度差分为两部分进行分别处理。相应的将整体混凝土结构拆分为多个区段分别处置,对各分段的长度和范围进行分别划定,对建筑施工中的施工缝进行组合式施工,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度应力差异。同时,在后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将分段完成的各部分混合浇筑为同一个整体,一次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整体性。此举也可为混凝土中温度变化承受能力的提升创造可能。将不同部分的温差混合之后,可提升预期混凝土设计指标中的抗拉伸性和结构韧性。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够在避免裂缝问题出现的基础上,为施工的工序优化和操作规范性带来有利的帮助。实际施工中的后浇带工序开展过程通常在浇筑完成40天以后开始陆续展开,不论采取何种浇带施工工艺及方式都要在实际工作开始前完成混凝土的接触面凿毛工作。以此最大程度的保证其表面清洁,为后续的施工操作奠定基础,做好准备。
4结论
在建筑施工项目中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能够大幅度提升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施工人员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明确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重点和关键技术,用合理的操作流程和施工工序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通过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提升,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品质及使用安全性。分层浇筑和后浇带施工的详细开展过程都将直接影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效果,为保证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应在各环节中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标准和流程管理制度,并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出改进,充分强化施工技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侯景鹏,熊杰,袁勇.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与现场监测[J].混凝土,2004(5):56-58.
[2]刘杏红,周创兵,常晓林,等.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扩展过程模拟[J].岩土力学,2010,31(8):2666-2670.
[3]陈桂林,姜玮,刘文超,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控制研究及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16,25(3):15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