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源开发论文-向俊,尚云涛,赵林,王中良

碳源开发论文-向俊,尚云涛,赵林,王中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源开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镇污水,水解酸化,挥发性脂肪酸,碳源

碳源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向俊,尚云涛,赵林,王中良[1](2015)在《水解酸化工艺用于城镇污水厂碳源开发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解酸化工艺,重点解决城镇污水厂进水VFAs不足、碳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对北方某大型污水厂一年的实际运行情况的分析表明,经水解酸化工艺处理后VFAs明显积累,较进水最高增加36%,对COD、BOD5和SS的去除率最高达25%、26%和41%,p H值平均为7.93。初步达到充分开发、高效利用进水碳源的效果,减轻了后续工艺的负荷。(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5年09期)

张世强[2](2013)在《崇明湿地碳源/汇监测和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崇明的发展规划得到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10年,上海市政府公布了最新制定的《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将崇明岛的建设定位成一个“世界级的生态岛”,因此低碳发展成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方式。崇明岛是上海市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积极建设现代化水平的生态岛,构建低碳发展模式,全面掌握碳源/汇特征,为上海更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创造条件。本文在已有湿地碳源/汇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库技术、RS与GIS一体化集成技术和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构建遥感专题库、碳源/汇模型库和结果专题库。采用基于遥感的碳通量估算模型,对崇明碳源/汇进行了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和区域的空间模拟分析,并实现了模拟结果的图形化展示,为崇明生态岛建设和发展提供碳预警信号。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运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针对已有的碳通量数据和野外监测数据,设计实现崇明碳源/汇基础数据库;结合遥感技术和碳通量估算生态模型,构建碳源/汇模型数据库;采用LINQ技术和管理系统技术,建立模拟结果专题库,实现对碳源/汇模拟指标的信息化、可视化管理。2、系统基于遥感驱动的碳通量估算模型,以遥感影像为空间数据源,结合气象数据、土壤数据、植物生理数据和初始状态数据等参数,实现碳源/汇指标数据的模拟,预测在不同气候和管理情境下的碳源/汇时空变化,为崇明岛的低碳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3、基于数据可视化及信息可视化技术,系统实现了对模拟结果的图表化输出,揭示了数据中的复杂信息。模拟结果的表格、线状图和柱状图展示是采用微软公司提供的MsChart控件实现的,空间图是通过遥感技术对影像处理,运用GIS技术渲染而成的。4、设计并实现了模型库管理系统,执行对模型支持文件,模拟结果文件和碳源/汇模型的存储,并具有模型修改,模型参数文件的创建、浏览和删除以及结果管理等功能。(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顾丰颖[3](2013)在《α-半乳糖苷酶碳源诱导机制研究及复合酶制剂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α-半乳糖苷酶(a-D-galactoside galctohydrolases,EC3.2.1.22)属于外切糖苷水解酶(exo-glycosidase)的一种,分属于糖苷水解酶中GH4、GH27、GH36、GH57和GH97等多个家族。该酶广泛的存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中,可特异性水解半乳糖残基的非还原性末端α-1→6半乳糖苷键。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对该酶的开发利用进行研究,该酶被认为是食品工业、轻工业、饲料工业、制药业中最具有应用潜力的酶制剂之一。本文从α-半乳糖苷酶高产菌种选育出发,探讨产α-半乳糖苷酶的碳源诱导机制,优化其固体发酵条件及培养基组成,在此基础上以廉价的农产品加工副产物为培养基开发“以α-半乳糖苷酶为标志”的饲用复合酶制剂。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实验采用X-a-Gal初筛、液体摇瓶复筛并进一步考察固体发酵能力,从实验室保存菌株及传统发酵豆制品中筛到菌株J-08,具有良好的液体发酵(3.88U/mL)及固体发酵(57.21U/g干基)产酶能力,将其编号为zju-Y1。经形态,BIOLOG生理生化分析及18S rRNA分子鉴定后,确定该菌株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研究多种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对黑曲霉zju-Y1产α-半乳糖苷酶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各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组分推测,水苏糖是黑曲霉zju-Y1产α-半乳糖苷酶最有效的诱导因子之一。进一步采用单一碳源发酵验证,确定在小分子量碳源(单/寡糖)中,水苏糖具有最显着的诱导产酶效应,而在大分子碳源中瓜尔豆胶的诱导效应最为显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碳源诱导下黑曲霉zju-Y1叁个α-半乳糖苷酶表达基因(aglA、aglB、aglC)在转录水平上的分析可知,叁个基因对碳源的诱导敏感度为aglC>aglB>aglA;碳源对基因表达上调程度的影响为:水苏糖>瓜尔豆胶>半乳糖>葡萄糖。进一步对黑曲霉zju-Y1生物质降解酶调控因子转录表达水平分析认为,转录激活因子XlnR及AmyR对α-半乳糖苷酶表达基因可能存在调控作用。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采用250mL叁角瓶固体发酵黑曲霉zju-Y1生产α-半乳糖苷酶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为28℃,培养基初始水分含量为60%,初始pH为5.5,接种量12%,载曲量为25g(湿基)。以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豆粕、麸皮)为主添加少量诱导物作为培养固体基质,经响应面优化后得到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10g干基):豆粕粉1.3782g,麸皮8.0916g,瓜尔豆胶0.4802g, KH2PO40.01g, MnSO4·H2O0.04g。用此培养基发酵96h后最大酶活为265.934U/g干基。实验表明黑曲霉zju-Y1具有强大的水解酶酶系,在纤维素酶、α-淀粉酶、果胶酶和酸性蛋白酶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产酶能力。本文在优化的α-半乳糖苷酶固体培养基为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分别建立纤维素酶、α-淀粉酶、果胶酶和酸性蛋白酶培养基组成与酶活响应值得函数模型。分别设计家禽/畜用复合酶复配比例,应用穷举法数值计算,获得满足设计的培养基组成。通过黑曲霉ziu-Y1单一菌种一次发酵,获得“以α-半乳糖苷酶为标志”的家禽用复合酶制剂A,其组成为α-半乳糖苷酶243.67U/g干基,纤维素酶431.62U/g干基,α-淀粉酶339.77U/g干基,果胶酶382.19U/g干基,酸性蛋白酶为3689.16U/g干基;以及家畜用复合酶制剂B,其组成为α-半乳糖苷酶235.66U/g干基,纤维素酶428.17U/g干基,α-淀粉酶362.73U/g干基,果胶酶359.21U/g干基,酸性蛋白酶为3614.25U/g干基。分析复合酶制剂的酶学性质可知,以黑曲霉zju-Y1为菌株开发的复合酶制剂中各酶在40℃-60℃的反应温度范围和pH3.0-7.0范围内偏酸性环境中内均能保证较好的酶活力以及稳定性。经家禽/家畜的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后,复合酶制剂可有效提高饲料消化率,与a-半乳糖苷酶单酶添加相比较,对寡糖的降解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3-01)

李雪[4](2011)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碳源开发利用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绝大多数存在碳源不足的问题,仅采用生物法脱氮除磷,出水氮、磷很难达到排放标准。生物脱氮除磷是目前水处理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但该方法产生大量的附带产物—剩余污泥。剩余污泥处理和处置的费用占污水厂运行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大。本论文针对污水厂进水碳源含量不足和剩余污泥的处置的问题,研究以污水厂产生的剩余污泥为底物,采用碱预处理厌氧水解酸化进行碳源的开发。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碱预处理后的剩余污泥最佳产酸控制条件为:搅拌速度为60-80rpm,反应底物停留时间为4d,起始pH值为10,反应底物总固体浓度为88g/L。在此控制条件下进行污泥水解产酸反应,能实现反应时间及可分离出污泥水解酸化液量的最优。在前阶段试验的基础上,控制污泥水解的最佳运行参数,在半连续的运行状态下,通过对比无填料、球形填料及组合填料叁种运行条件,考察污泥的水解酸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这叁种条件下产酸量分别稳定在4991 mg/L 5984mg/L、6879mg/L左右,增设组合填料能有效的提高污泥水解的产酸量。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除了含有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同时也含有了大量的SS和氮磷。论文试验中,采用离心分离方法去除SS、鸟粪石工艺去除氮磷对酸化液进行预处理,去除率分别是85.2%、72.6%、83.8%。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处理后的酸化液,能够有效的提高生物脱氮除磷的效率。酸化液在一定程度上投加量越大,即碳源越充足,越有利于提高脱氮除磷效率。酸化液投加量为30mg/L时,生物脱氮除磷的效果较其他叁组试验最好:硝氮去除率分别为56%、73.2%、81.4%、95.8%;好氧吸磷时SP去除率为26.6%、46.6%、69.2%、93.0%。本论文旨在同时解决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面临的碳源不足导致的脱氮除磷效果欠佳和剩余污泥难处置危害大等技术难题,实现了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符合我国倡导的节能减排环保理念,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1-05-01)

李军,张帅,甘一萍,周军,焦阳[5](2010)在《基于折流板反应器的污泥发酵开发碳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折流板反应器水解酸化初沉污泥,研究利用初沉污泥开发碳源的可行性及其工艺特性。在温度为30℃、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为3 d的条件下,经过30 d的运行,系统具备了稳定的产酸效果,成功实现了VFAs的积累,酸化液中SCOD、VFAs的最大值分别达到1 182 mg/L和602.8 mg/L。试验过程中,酸化液的碱度随VFAs与SCOD的积累而逐渐增加,并呈现出相近的变化趋势。系统产生稳定的水解酸化效果时,碱度稳定在850 mg/L左右。碱度的积累对pH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使得pH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变化不大。叁氯甲烷对产甲烷菌的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因而可采用投加叁氯甲烷的方法来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使水解酸化效应得以快速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0年17期)

任健,李军,周军,张帅,甘一萍[6](2009)在《两级完全混合发酵工艺开发碳源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级完全混合发酵工艺进行碳源开发试验,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停留时间(SRT)对工艺开发碳源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固定SRT为4d,污泥回流比为1,HRT在32~36h,系统出水的溶解性COD(SCOD)可维持在1090~1180mg/L,且浓缩池泥水分离效果较好,出水的SS保持在50~80mg/L.保持系统的HRT为32h,污泥回流比为1,SRT在4~7d时,可实现厌氧系统中产酸菌与产甲烷菌的分离,系统能够保持良好的产酸效果,此时系统出水的SCOD值基本稳定于980~1179mg/L.碱度可以作为衡量水解酸化系统是否有效运行的重要参数.HRT为32h,SRT为4d的工况下,初沉污泥酸化发酵系统对氨氮和磷的释放率分别为3.88mgN/gVSS和0.27mgP/gVSS.(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09年12期)

任健[7](2009)在《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源开发与利用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国约叁分之一的城市污水存在碳源不足的问题,某些污水处理厂采用化学除磷工艺也难以实现氮磷指标的达标排放。本论文以初沉污泥为底物,采用两级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工艺进行碳源开发。采用恒温水浴控制水解酸化池的温度为35℃,研究了HRT、SRT和污泥回流比对初沉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固定SRT为3天,污泥回流比为1的条件下,HRT为32~36小时,工艺具有较好的溶解性有机物累积效果,工艺出水的SCOD稳定在1090~1180mg/L范围内;固定HRT为32小时,污泥回流比为1的条件下,SRT为4~7天时,可以较好地实现水解酸化菌和产甲烷菌的分离,工艺具有较好的水解酸化效果,出水SCOD保持在980~1180 mg/L范围内;污泥回流比对初沉污泥的水解酸化也有较重要的影响,控制HRT为32小时,SRT为4天的条件下,污泥回流比为0.75~1的范围时,工艺具有较好的水解酸化效果。开发碳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生物脱氮除磷效率与效果。采用序批式试验的方式研究了投加酸化液(富含VFAs的工艺出水)对反硝化菌反硝化速率以及聚磷菌厌氧释磷好氧吸磷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加酸化液能够显着提高微生物的脱氮除磷效率。测定反硝化速率的序批式试验中,随着碳源浓度的降低,反硝化菌的反硝化速率不断减小,当酸化液的投加量为30mg/L(以TOC计)时,反硝化菌在第一阶段的平均反硝化速率为0.367mgNO3-N/mgVSS.d,对应的耗碳速率为0.713mgTOC/mgVSS.d;不同工况中活性污泥中聚磷菌的释磷潜力相近,污水中的碳源越多越能激发它的释磷潜能,因此,酸化液的投加量越大,聚磷菌的释磷速率也越快。当酸化液投加量为30mg/L(以TOC计)时,聚磷菌的平均释磷速率达到0.137mgP/mgVSS.d。碳源充足与否,对聚磷菌的平均好氧吸磷速率影响不大,而对聚磷菌吸磷持续的时间有重要影响。碳源充足的工况聚磷菌吸磷持续的时间长,而碳源不足时聚磷菌吸磷持续的时间短。采用序批式试验研究的各工况中,聚磷菌的平均吸磷速率在0.129~0.160mgP/mgVSS.d范围内,因此,碳源充足时,聚磷菌具有更强的吸磷能力。反硝化菌和聚磷菌能利用的有机物有一定的差别,以酸化液投加量为30mg/L(以TOC计)为例,可被反硝化菌利用的有机碳百分含量为75.7%,而可被聚磷菌利用有机碳的百分含量为57.4%。将酸化液投加到连续运行的A/A/O工艺中,投加点位于厌氧段起端,酸化液的投加量为36mg/L(以TOC计),工艺出水营养物指标分别为TN=14.18 mg/L、TP=0.4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9-05-01)

朱颖雪[8](2009)在《低成本培养基碳源的开发及细菌纤维素的高效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简称BC)是一种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生物材料,与自然界中其它高等植物纤维素相比,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包括高纯度、高结晶度、高聚合度、高持水性,高抗张强度,强生物适应性等。因此,该材料在人工皮肤和血管、粘合剂、音响设备振动膜、造纸、纺织、复合膜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细菌纤维素培养成本高,纤维素产量和产率低等问题却是其工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的瓶颈。本研究针对细菌纤维素生产成本高,特别是培养基碳源成本较高和菌株产纤维素能力不高的问题,拟开发几种低成本的培养基碳源,并对菌株进行诱变筛选。利用稀硫酸对麦秆、稻秆进行高温水解,对其水解条件(稀酸浓度、固液比和反应时间)进行优化。麦秆在1%的硫酸,1:12的水解固液比,水解30 min的条件下,麦秆水解条件最佳;稻秆在5%的硫酸,1:12的水解固液比,水解30 min的条件下,稻秆水解条件最佳。由于水解液中含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需对水解液进行脱毒。分别采用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调节水解液的初始pH值以及结合活性炭和漆酶等多种方法对麦秆、稻秆和云杉水解液进行脱毒,最后得到几种水解液作为碳源制备BC。通过几种脱毒方法比较,发现用氢氧化钙结合活性炭对麦秆和稻秆水解液的脱毒方法好于氢氧化钠结合活性炭的脱毒方法。用氢氧化钙结合活性炭脱毒的麦秆水解液作为碳源制备BC,产量可达15.42mg/mL,与常规碳源甘露醇、蔗糖和葡萄糖比较,分别提高了50.28%、65.04%、69.88%;用氢氧化钙结合活性炭脱毒的稻秆水解液制备BC,其产量可达16.28 mg/mL,与常规碳源甘露醇、蔗糖和葡萄糖比较,分别提高了49.94%、79.22%、94.03%。而云杉水解液是氢氧化钠结合活性炭脱毒效果优于氢氧化钙结合活性炭,用其制备细菌纤维素,产量可达11.91 mg/mL,与常规碳源甘露醇、蔗糖和葡萄糖比较,分别提高了20.73%、53.88%和56.43%。此外,钙离子和钠离子对细菌纤维素合成产量有较大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Ca~(2+)和Na~+均对BC合成有促进作用。本研究同时针对木醋杆菌野生型菌株产细菌纤维素量较低的问题,对其进行诱变筛选得到一株高产细菌纤维素菌株,为了进一步提高细菌纤维素的产量,采用亚硝酸和氯化锂对该菌株进行诱变,筛选到一株新的高产纤维素的菌株,BC的产量提高了30%左右。此外,还考察了不同培养基及其初始pH对合成BC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9-01-08)

筱薇[9](2008)在《如何开发碳源脱氮除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针对日益尖锐的因氮磷排放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北京紫石千年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和北京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研发中心经过两年多的攻坚,首次研究开发了“超声波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此项技术利用超声波开发内碳源,强化污水脱氮除磷效果达20~30%,(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08-07-08)

碳源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崇明的发展规划得到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10年,上海市政府公布了最新制定的《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将崇明岛的建设定位成一个“世界级的生态岛”,因此低碳发展成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方式。崇明岛是上海市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积极建设现代化水平的生态岛,构建低碳发展模式,全面掌握碳源/汇特征,为上海更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创造条件。本文在已有湿地碳源/汇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库技术、RS与GIS一体化集成技术和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构建遥感专题库、碳源/汇模型库和结果专题库。采用基于遥感的碳通量估算模型,对崇明碳源/汇进行了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和区域的空间模拟分析,并实现了模拟结果的图形化展示,为崇明生态岛建设和发展提供碳预警信号。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运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针对已有的碳通量数据和野外监测数据,设计实现崇明碳源/汇基础数据库;结合遥感技术和碳通量估算生态模型,构建碳源/汇模型数据库;采用LINQ技术和管理系统技术,建立模拟结果专题库,实现对碳源/汇模拟指标的信息化、可视化管理。2、系统基于遥感驱动的碳通量估算模型,以遥感影像为空间数据源,结合气象数据、土壤数据、植物生理数据和初始状态数据等参数,实现碳源/汇指标数据的模拟,预测在不同气候和管理情境下的碳源/汇时空变化,为崇明岛的低碳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3、基于数据可视化及信息可视化技术,系统实现了对模拟结果的图表化输出,揭示了数据中的复杂信息。模拟结果的表格、线状图和柱状图展示是采用微软公司提供的MsChart控件实现的,空间图是通过遥感技术对影像处理,运用GIS技术渲染而成的。4、设计并实现了模型库管理系统,执行对模型支持文件,模拟结果文件和碳源/汇模型的存储,并具有模型修改,模型参数文件的创建、浏览和删除以及结果管理等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源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1].向俊,尚云涛,赵林,王中良.水解酸化工艺用于城镇污水厂碳源开发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5

[2].张世强.崇明湿地碳源/汇监测和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顾丰颖.α-半乳糖苷酶碳源诱导机制研究及复合酶制剂的开发[D].浙江大学.2013

[4].李雪.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碳源开发利用的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1

[5].李军,张帅,甘一萍,周军,焦阳.基于折流板反应器的污泥发酵开发碳源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

[6].任健,李军,周军,张帅,甘一萍.两级完全混合发酵工艺开发碳源试验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9

[7].任健.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源开发与利用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

[8].朱颖雪.低成本培养基碳源的开发及细菌纤维素的高效制备[D].东华大学.2009

[9].筱薇.如何开发碳源脱氮除磷?[N].中国环境报.2008

标签:;  ;  ;  ;  

碳源开发论文-向俊,尚云涛,赵林,王中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