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发卡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定量PCR,发卡,环部大小,GC含量
发卡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范慧君,王静,梁兴国[1](2018)在《DNA模板中发卡结构对定量PCR扩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模板引物结合区发卡对定量PCR的影响及优化方法。[方法]用分布连接法构建一系列在模板引物结合区含环大小为5~60 nt,茎长9 bp的DNA模板,考察发卡环部大小、茎干区GC含量对q PCR扩增效率的影响,再针对引物浓度、引物长度及退火温度来优化含发卡结构DNA模板的扩增。[结果]环区为5~40 nt时,其Ct值比对照组高1.3~4.2,对q PCR的抑制作用与环大小成负相关;茎长9 bp发卡结构当GC含量达3 bp以上时会对定量扩增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增加引物长度、提高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可提高发卡模板的扩增效率。[结论]模板引物结合区环大小在40 nt以内,茎长达9 bp的发卡结构对q PCR扩增会产生抑制作用,通过增加引物长度、提高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可缓解此类抑制。(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刘超[2](2017)在《关于氟离子对DNA发卡结构稳定性影响的磁镊单分子操作技术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磁镊研究了氟离子浓度对DNA发卡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及聚苯乙烯磺酸钠的性质。磁镊是一种可以对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施加力和扭矩的通用单分子技术。各种各样对磁镊的改造设备都是基于将微米级的超顺磁球或磁性颗粒连接到感兴趣的目标分子结构上,而超顺磁球或磁性颗粒又可以通过永磁铁或电磁铁产生的磁场来控制。作为一项成熟的单分子技术,磁镊有其稳定性好、对样品无热或光损伤、可测量时间长、装置简洁等特性。目前基于磁镊功能方面的改进已经有很多例子了,由于其装置的易升级组合特性,未来的装置组合方式会更加多样化。关于前者:氟化物作为牙膏和其他口腔清洁产品中的添加剂,可以预防龋齿;然而由受污染的水源中摄取高剂量的氟化物可导致氟中毒。之前有关氟化物的研究皆集中在生化领域,为了探究氟化物对生物分子DNA的影响,本文采用磁镊这一力学性质测量方面的利器来进行有关氟离子浓度对DNA发卡结构稳定性影响的探究。发卡结构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同一条链上核酸序列反方向互补的两段区域通过回折形成的碱基对链,另一部分为末端的环状结构。我们将发卡结构打开速率与合上速率的交叉点对应的力定义为临界力,该临界力随着氟离子浓度增加而减小。当加入1mM氟离子时,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减少了 0.05kBT/bp;当加入的氟离子浓度增大至100mM时,其稳定性减少了 0.1kBT/bp。我们的结果给出了在氟离子存在条件下DNA稳定性的首次定量测量,而这一方面可能是影响DNA生理过程以致引起氟中毒的因素。DNA是聚合物和聚电解质,那么其他聚电解质也可以用磁镊来进行相应研究。关于后者:聚苯乙烯磺酸钠作为一种强聚电解质聚合物(与DNA类似),其弹性性质也可以用磁镊技术来进行探究。(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6-30)
冯春景[3](2014)在《基于发卡结构自组装的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药物小分子—腺苷》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将生物识别过程转换为可检测信号的装置,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功能性组件:目标物识别组件和信号转导组件。其中,目标物识别组件是影响其传感性能的核心元素。近年来,适体以其高亲和力、高特异性以及广泛目标物等特点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和关注。以适体为识别元件的传感器即适体传感器逐渐成为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由于灵敏度高、响应快速和操作简单的优势,荧光法已作为信号转导元件广泛用于各类适体传感器中。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如何在现有生物学分析技术基础上构建新型的荧光适体传感器。腺苷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药物小分子,参与机体多种生命活动的调节,具有重要的生理和药理作用,如舒张血管、收缩平滑肌以及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是治疗阵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一线药物。此外,生物样本中腺苷的检测可用于疾病诊断、病程的监测以及癌症的早期诊断。因此对腺苷的定量检测,尤其是生物样本中腺苷的检测在临床研究、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以及癌症的早期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自腺苷适体被筛选出来后,基于适体传感器的腺苷检测法得以快速发展。然而,现有的腺苷适体传感系统灵敏度往往不够理想,且不能直接用于复杂生物样本中腺苷的定量检测。因此,进一步提高腺苷检测的灵敏度和实现生物样本中的直接检测是现在腺苷适体传感器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中我们利用恒温、无酶的信号放大技术——发卡结构自组装,构建了新型的荧光适体传感器,提高了腺苷的检测灵敏度,实现了生物样本中腺苷的分析检测。第一章首先对生物传感器进行了综述,尤其是荧光适体传感器的特点、优势及发展。其次,概述了现有的几类等温信号放大技术,重点介绍了基于发卡结构自组装的无酶信号放大技术。随后,对腺苷的重要生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介绍。最后,就腺苷适体传感器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概述。第二章构建了基于发卡结构自组装的新型适体传感系统,成功实现了腺苷的无酶、免标记和双重放大的分析检测。通过设计将杂交链式反应(HCR)引物链部分封闭在发卡H2中,将G-四分体序列分别连接在发卡H3的两端。腺苷的加入可以触发发卡H1和H2进行催化自组装反应(CHA),实现信号的第一步放大;CHA产物所暴露出的HCR引物链可以进一步触发H3和H4进行HCR扩增,实现信号的第二步放大。HCR反应后,原来分为两段的G-四分体序列可以形成完整的G-四分体结构,插入荧光染料NMM后实现检测。在最优实验条件下,该方法对腺苷的线性范围为5.0×10-6mOl L-1-2.O×10-4mOl L-1,检测限为9.7×10-7mol L-1。该检测限较Yu课题组酶辅助放大的腺苷适体传感器降低了约12倍,较本课题组之前构建的无酶、放大的腺苷适体传感器降低了约6倍。所构建的适体传感器能实现均相中腺苷的无酶、免标记和双重放大的定量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具有在复杂生物基质中应用的潜能。虽然我们构建的腺昔适体传感器的灵敏度得到了显着提高,但是该灵敏度仍旧不够理想,不能用于生物样本的直接分析检测。为此,我们开展了下一个工作。第叁章构建了基于共区域化触发HCR的腺苷适体传感器,可以用于生物样本中腺苷的直接检测。在该体系中,首先将腺苷适体截为两半,分别连有粘性末端区域和链置换区域,通过腺苷的“粘合”作用使得两个适体片段结合,从而实现粘性末端区域和链置换区域的共区域化,形成完整的引物链,触发HCR反应。在最优实验条件下,该方法对腺苷的线性范围为1.0×10-6mol L-1.2×10-4mOlL-1,检测限为2.0×10-7mol L-1,较Yu课题组酶辅助放大的腺苷适体传感器降低了60倍,较本课题组之前构建的无酶放大的腺苷适体传感器降低了约30倍。该方法无酶、免标记、设计简单、背景低,且能实现生物样本中腺苷的直接检测。此外,通过简单改变适体部分,该平台可用于其它目标物的分析检测,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5-15)
王力[4](2014)在《基于石墨烯、聚苯胺和金纳米粒子的发卡结构DNA传感器用于电化学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费城(Ph’)染色体t(9;22)(q34; q11)是其特征性的细胞遗传学标志,该易位使9号染色体长臂(9q34)上的原癌基因abl和22号染色体(22q11)上的bcr基因发生重组,从而形成疾病分子生物学标志bcr/abl融合基因。权威文献报道,慢粒患者(95%以上)体内细胞均表达恒定的、特征性的分子标记bcr/abl融合基因。因此检测该融合基因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病程进展监测及骨髓移植等治疗后产生微量残留白血病的诊断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的:本研究将以bcr/abl融合基因为检测目标,联合石墨烯、聚苯胺和金纳米粒子等纳米材料的优点,采用发卡结构DNA作为检测探针,通过生物素与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采取层层放大技术,研究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电化学DNA传感器。方法:1.电极表面的材料修饰:依次将壳聚糖分散的石墨烯单体、聚苯胺和金纳米粒子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以制备功能化修饰的反应界面。2.检测探针的固定与杂交:末端修饰有生物素的发卡结构检测探针通过Au-S键固定于电极表面纳米材料复合层,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目标核酸链进行杂交反应。3.酶与底物的反应及电化学信号的检测:与互补目标链的杂交可使检测探针的发卡结构完全打开,暴露出连接在其末端的生物素,通过生物素-亲和素的特异结合,将链霉亲和素修饰的碱性磷酸酶锚定于电极表面,待与底物反应后产生可供检测的电化学信号,定量反应待测目标链的浓度。4.优化DNA传感器检测的实验条件:检测探针浓度、探针固定时间、链霉亲和素-碱性磷酸酶浓度和杂交反应时间。5.电化学传感器性能的考察:在最优条件下绘制标准曲线,并对传感器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复性进行分析。6.实际标本的检测:分别检测K562细胞、慢粒患者白血病细胞和非白血病细胞PCR扩增后的融合基因片段。结果:1.对电极表面的层层修饰过程进行电镜和电化学的表征分析。扫描电镜可见壳聚糖分散的石墨烯均匀平铺于玻碳电极表面,苯胺成功地电化学聚合于石墨烯层形成PANI层,金纳米粒子形成树枝状结构沉积于纳米材料上。原子力显微镜发现检测探针大量地固定在所修饰的电极表面。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分析分别证实了电极表面纳米材料的层层修饰过程。2.所制备的DNA传感器表面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受扩散控制,当检测探针浓度为800nM,固定时间为17h,杂交反应时间为120min和SA-AP浓度为0.5μg mL-1条件下,其电流响应最好。最佳条件下,对目标链进行检测,在10~1000pM范围内信号与目标物浓度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I=2.493log C0.810,R2=0.992,计算得到最低检测限为2.11pM (S/N=3)。3.该传感器性能良好:能较灵敏地分辨单碱基、多碱基错配及完全不互补链;4℃干燥情况下保存14天,检测结果发现电流响应与初始相比下降了7.8%;相同条件下制备一批5个DNA传感器,检测100pM,300pM,500pM和800pM目标链,得到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2%,4.8%,3.6%和5.4%。4.分别从K562细胞、慢粒白血病细胞和非白血病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后进行PCR扩增,随后用所制备的DNA传感器检测电流信号。DPV结果显示:bcr/abl融合基因在K562细胞和阳性病人白血病细胞中是高表达的,该传感器可以灵敏地分辨出阳性与阴性标本。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能够增加石墨烯的水溶性,将其良好地分散在电极表面,提高传感器的导电性能和促电子传递能力。聚苯胺可以进一步增大电极有效表面积,并促进金纳米粒子的大量沉积。金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大、生物亲和性高,不仅能够增强电子传递能力,而且可以大量捕获检测探针,从而极大地扩大电流响应,提高了检测灵敏度。该DNA传感器拥有较宽的检测范围,较低的检测限和较灵敏的特异性。并对实际样本的PCR产物拥有满意的检测结果。(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富波[5](2012)在《基于DNA发卡结构自组装的光学传感设计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和传递者。携带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DNA片段被称为基因,它与生物体的生长、繁殖、疾病、衰老以及死亡都有密切的关系。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也进入了基因信息时代,基因药物成为国际药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基因的检测方法,尤其是扩增检测方法,也引起了更多研究者,包括药物分析工作者的关注。腺苷(adenosine, AD)既是一种内源性核苷,又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的药物。腺苷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腺苷也是肿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因此,腺苷的简单、快速、灵敏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DNA不仅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也是一种新型的生物纳米材料。DNA分子具有独特的序列识别性能和精确的纳米尺寸。通过对序列进行设计,DNA分子的自组装不仅可以在纳米尺寸上形成复杂的静态结构、实现动态的过程,还可以实现信号的放大,为建立新型的恒温、无酶的扩增方法提供了思路。本课题设计了基于DNA发卡结构自组装的新型光学传感体系,建立了新的恒温、无酶的信号扩增方法,不仅可以对DNA进行无酶扩增的检测,还首次实现了对药物小分子——腺苷的免标记、无酶扩增检测。本文第一章首先概述了DNA的组成、结构和检测方法,尤其是DNA的扩增方法。其次,重点综述了DNA作为新型生物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DNA自组装在信号扩增中的应用。随后,对适体的筛选过程、特点以及其在生物分析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介绍了腺苷适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本文第二章设计了新的DNA发卡结构级联自组装体系,建立了OMP-P6(Outer Membrane Protein-P6)基因的无酶、简单扩增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目标DNA的长度和序列设计两个DNA发卡结构,并在其中一个发卡结构的茎部末端对称的位置上标记上荧光基团和淬灭剂。目标DNA能够触发发卡结构级联自组装,使荧光基团和淬灭剂的距离增加,荧光淬灭效率降低,荧光增强。在最佳的反应条件下,对目标DNA进行了检测,线性范围为5.0×10-9mol L-1~5.0×10-8mol L-1,检测限为2.5×10-10mol L-1。该方法过程简单,特异性好。本文第叁章设计了新的DNA发卡结构催化自组装体系,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免标记、无酶扩增的方法,并结合适体的识别作用,首次实现了对腺苷的免标记、无酶扩增的检测。为了产生免标记的荧光信号,该设计将能够形成G-四分体结构的DNA序列的一部分隐藏在DNA发卡结构中。当发卡结构被催化自组装后,G-四分体序列才能完全暴露,形成的G-四分体结构能结合荧光小分子,发出强烈的荧光。在最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对腺苷进行了检测,线性范围为3.0×10-5molL-1~6.8×10-4mol L-1,检测限为6.0×10-6mol L-1。该方法简单、快速,特异性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5-13)
王传铭,尚喜雨[6](2008)在《mRNA5’端发卡结构与翻译的起始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mRNA的5’端大多存在各种由RNA自身折迭形成的发卡结构,这些结构对于核糖体识别mRNA翻译起始位点并与之准确结合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要综述了此类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所起到的调控蛋白质翻译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信息学》期刊2008年03期)
于学东,姜涛,陈水平,邓永强,韩剑峰[7](2008)在《登革4型病毒基因组cHP发卡结构对病毒复制和翻译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登革4型病毒C基因中保守的cHP发卡结构对病毒复制和翻译的调控作用。方法:首先在获得含有海肾荧光素酶(Renilla luciferase,R.luc)报告基因的复制子(DEN-R.luc2A-RP)基础上,利用重迭PCR构建cHP发卡结构系列突变体(cHP1~cHP6)。将构建的突变体(包括相关的阳性和阴性对照复制子)分别线性化并体外转录成RNA后,取等量各转录体RNA,以脂质体法分别转染BHK-21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IFA)、RT-PCR、R.luc报告基因检测技术和实时定量RT-PCR对突变体的复制和翻译进行检测。结果:cHP发卡结构系列突变体均可在BHK-21细胞中复制并稳定表达病毒特异蛋白,在该发卡结构中引入缺失或突变对病毒早期翻译并无显着影响,但病毒RNA复制均显着下调。结论:cHP发卡结构在基因组RNA复制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期刊2008年03期)
崔玉霞,王莉佳,周娟,蒋利萍,杨锡强[8](2006)在《短发卡结构状RNA体外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M2基因mRNA水平和病毒蛋白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对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RSV)M2基因mRNA构建的短发卡结构状RNA重组质粒在细胞水平对RSV复制的影响,为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RSV感染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已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pshRNA7816/8330转染HEp-2细胞,通过显微镜观察pshRNA7816/8330对RSV感染细胞病变(CPE)的抑制效率,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实验检测pshRNA7816/8330的细胞毒性,经RT-PCR方法检测pshRNA7816对RSVM2mRNA表达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pshRNA7816对细胞内RSV蛋白的影响。结果pshRNA7816/8330对HEp-2细胞的正常生长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2个重组质粒均能抑制RSV所致的CPE,但pshRNA7816对CPE抑制作用较pshRNA8330要强,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结果显示pshRNA7816能明显降低RSVM2基因mRNA和RSV蛋白表达水平。结论针对RSVM2-1基因所构建的短发卡结构状RNA重组质粒pshRNA7816在细胞水平能有效抑制RSV的CPE形成降低RSVM2mRNA和病毒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干扰RSV的复制。(本文来源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期刊2006年16期)
崔玉霞[9](2006)在《小发卡结构状RNA联合脱氧核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造成世界范围内婴幼儿及成人呼吸道感染的首位病毒病原,迄今为止尚没有针对RSV感染的可靠疫苗和治疗药物问世,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和脱氧核酶(Doxyribozyme,DNAzyme,DZ)技术是能够有效抑制目的基因表达的两种基因治疗策略,已被广泛用于基因功能、肿瘤及病毒感染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毒学的发展,尤其是对病毒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基因水平特别是基因转录后水平阻断病毒复制成为当前研究热点。M2基因在RSV的转录和复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从基因水平阻断RSV感染,本研究针对RSV M2基因mRNA设计、构建表达小发卡结构状RNA(short hairpin RNA, shRNA)的重组质粒(pshRNA),并在细胞培养系统观察小发卡结构状RNA抗RSV活性以及联合脱氧核酶治疗对RSV复制的抑制效应,为利用基因治疗防治RSV感染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一部分小发卡结构状RNA作用靶点的选择及载体质粒的构建与鉴定目的:选择在RSV转录复制中起重要作用的M2基因作为shRNA干扰的靶点,根据siRNA的设计原则,设计和构建针对RSVM2基因(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06-04-01)
罗海峰,齐鸿雁,薛凯,王晓谊,王川[10](2003)在《在PCR-DGGE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中应用GC发卡结构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普通细胞裂解法提取 3株实验菌株 (Escherichia coli DH5α,Staphylococcus aureus SA- 1和 A-grobacterium tumerfaciens 1 31 2 9)的基因组 DNA和应用基于高盐和长时高热的细胞裂解法提取 7种不同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的基因组 DNA,两组不同结构的引物 F3 57GC,R51 8(在正向引物的 5′端有 GC发卡结构 )和 F3 57,R51 8,分别对实验菌株和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 1 6Sr RNA基因 V3区进行扩增 ,均得到了目的片段。比较了不同引物扩增的 1 6S r DNA片段在 DGGE中的不同电泳行为 ,结果表明 ,含 GC发卡结构的PCR扩增产物在 DGGE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分离 ,而无 GC发卡结构的 PCR产物则不能在 DGGE中获得满意分离。引入 GC发卡结构 ,使得对不同微生物的定性和分类更深入细致(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3年10期)
发卡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磁镊研究了氟离子浓度对DNA发卡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及聚苯乙烯磺酸钠的性质。磁镊是一种可以对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施加力和扭矩的通用单分子技术。各种各样对磁镊的改造设备都是基于将微米级的超顺磁球或磁性颗粒连接到感兴趣的目标分子结构上,而超顺磁球或磁性颗粒又可以通过永磁铁或电磁铁产生的磁场来控制。作为一项成熟的单分子技术,磁镊有其稳定性好、对样品无热或光损伤、可测量时间长、装置简洁等特性。目前基于磁镊功能方面的改进已经有很多例子了,由于其装置的易升级组合特性,未来的装置组合方式会更加多样化。关于前者:氟化物作为牙膏和其他口腔清洁产品中的添加剂,可以预防龋齿;然而由受污染的水源中摄取高剂量的氟化物可导致氟中毒。之前有关氟化物的研究皆集中在生化领域,为了探究氟化物对生物分子DNA的影响,本文采用磁镊这一力学性质测量方面的利器来进行有关氟离子浓度对DNA发卡结构稳定性影响的探究。发卡结构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同一条链上核酸序列反方向互补的两段区域通过回折形成的碱基对链,另一部分为末端的环状结构。我们将发卡结构打开速率与合上速率的交叉点对应的力定义为临界力,该临界力随着氟离子浓度增加而减小。当加入1mM氟离子时,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减少了 0.05kBT/bp;当加入的氟离子浓度增大至100mM时,其稳定性减少了 0.1kBT/bp。我们的结果给出了在氟离子存在条件下DNA稳定性的首次定量测量,而这一方面可能是影响DNA生理过程以致引起氟中毒的因素。DNA是聚合物和聚电解质,那么其他聚电解质也可以用磁镊来进行相应研究。关于后者:聚苯乙烯磺酸钠作为一种强聚电解质聚合物(与DNA类似),其弹性性质也可以用磁镊技术来进行探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卡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范慧君,王静,梁兴国.DNA模板中发卡结构对定量PCR扩增的影响[J].生物技术.2018
[2].刘超.关于氟离子对DNA发卡结构稳定性影响的磁镊单分子操作技术探究[D].厦门大学.2017
[3].冯春景.基于发卡结构自组装的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药物小分子—腺苷[D].山东大学.2014
[4].王力.基于石墨烯、聚苯胺和金纳米粒子的发卡结构DNA传感器用于电化学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
[5].富波.基于DNA发卡结构自组装的光学传感设计及其应用[D].山东大学.2012
[6].王传铭,尚喜雨.mRNA5’端发卡结构与翻译的起始调控[J].生物信息学.2008
[7].于学东,姜涛,陈水平,邓永强,韩剑峰.登革4型病毒基因组cHP发卡结构对病毒复制和翻译的调控作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8
[8].崔玉霞,王莉佳,周娟,蒋利萍,杨锡强.短发卡结构状RNA体外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M2基因mRNA水平和病毒蛋白表达的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
[9].崔玉霞.小发卡结构状RNA联合脱氧核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
[10].罗海峰,齐鸿雁,薛凯,王晓谊,王川.在PCR-DGGE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中应用GC发卡结构的效应[J].生态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