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短缩论文-施美凤,李亚林,黄继钧

地壳短缩论文-施美凤,李亚林,黄继钧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壳短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壳短缩,地体,研究现状

地壳短缩论文文献综述

施美凤,李亚林,黄继钧[1](2010)在《青藏高原主要地体地壳短缩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喜马拉雅、拉萨和羌塘3个地体已有的有关地壳短缩研究成果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3个地体进行了平衡剖面恢复:北羌塘侏罗系短缩率为25.18%,南羌塘短缩率为33.57%;对拉萨地体南段(措勤盆地南部坳褶带)上白垩统恢复得出其短缩率为20.68%,北段中部坳褶带到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短缩率为25.3%;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东段的郎杰学地体叁迭系短缩率达75%,大于前人研究的特提斯喜马拉雅56%~60%的短缩率。通过对比,对3个地体短缩变形的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各地体内部短缩作用并不是一个连续均匀的过程,陆内变形主要是通过稳定地体边界和大型逆冲构造带来吸收的;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新生代内部变形较小。(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0年Z1期)

施美凤[2](2009)在《青藏高原主要地体中新生代地壳短缩作用与地体复原》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作为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造山产物,中新生代地体的多次离散敛合、碰撞拼贴,使其成为全球地质构造最复杂、最为特殊的构造单元。对于青藏高原中新生代地壳短缩作用的方式、过程及动力学研究一直是该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地壳短缩作用和短缩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本文在对喜马拉雅、拉萨和羌塘叁个地体已有的有关地壳短缩研究资料和成果系统收集、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对研究资料较少的羌塘地体,研究结果相差较大的拉萨地体和从特提斯喜马拉地体划分出的郎杰学地体,进行了大剖面的平衡恢复研究,北羌塘剖面选取中侏罗世夏里组(J2x)与上侏罗统索瓦组(J3s)界面进行恢复得出短缩率为25.18%,南羌塘剖面选取晚侏罗世索瓦组下段(J3s1)和上段(J3s2)界面进行恢复得短缩率为33.57%,南羌塘地体侏罗系短缩率较北羌塘地体大,这可能与班公湖-怒江洋盆关闭,拉萨地体向北俯冲有关。拉萨地体南段(措勤盆地南部坳褶带)对晚白垩世竟柱山组构造层恢复得出其短缩率为20.68%,北段中部坳褶带到班公-怒江缝合带南缘,选择早白垩世则弄群(K1z)和多尼组(K1d)界线为标志层,短缩率为25.3%,与前人研究的地体边界及内部逆冲断裂带的短缩率相比小得多,表明新生代地壳短缩主要是褶皱和逆冲断裂系调节的。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东段的郎杰学地体叁迭纪江雄组平衡恢复短缩率达75%,大于前人研究的特提斯喜马拉雅56%-60%的短缩率。通过对比我们所做平衡剖面结果和前人研究数据,对叁个地体短缩过程和构造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各地体内部短缩作用并不是一个连续均匀的过程;短缩变形主要是通过稳定地体边界、缝合带和大型逆冲构造带来吸收的;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新生代内部变形较小。最后,由于不同研究方法所得数据相差较大,为了地体复原时有统一标准,我们选择平衡剖面结果作为复原依据,同时对比共轭剪切角变化和岩石应力分析研究结果,利用目前地学中运用较广的MapGIS软件对羌塘、拉萨、特提斯喜马拉雅(包括郎杰学)地体分时期进行了地体形态复原,为青藏高原的古地理重建和古大陆再造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尹周勋,刘宏宾[3](1996)在《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下)》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下)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尹周勋刘宏宾万志超杨顶辉张秉铭张慧(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接本刊2卷2期133页)4青藏高原隆升与地壳短缩的物理-力学机制讨论青藏高原平均高度为4500m,面积达30...(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尹周勋,刘宏宾[4](1996)在《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合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地壳与地幔结构、地球物理场特征,对青藏高原整体隆升的物理一力学机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隆升、地壳短缩和增厚的动力学模式。论文对以下五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第一,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薄的岩石图结构、不同产状深大断裂以及推覆、切割和碰撞造山带的基本模式;第二,地震活动、断层面解与区域应力场;第叁,板块运移与地体拼贴和大陆增生;第四,青藏高原隆升的物理一力学机制分析;第五,青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南部印度板块向北运移并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北部则受古亚洲板块阻隔并向南推移。在长期的碰撞与挤压作用下,造成了高原地区异常的地震活动和应力场,Lg波能量向南快速衰减和Q值向南递增,水热活动强烈和地壳“南热”、“北冷”及岩石围中“壳热”、“慢冷”的格局。喜马拉雅南、北麓重力未达均衡,高山仍在上升,沿雅鲁藏布江由深部上涌的蛇绿岩套长达1700km,一系列走滑断层的形成和强烈的形变,形成了南界恒河平原北缘、北抵雅鲁藏布江的宽约300~500km的碰撞挤压过渡带。基于此,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一力学机制为软流圈的拖曳作用,促使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长期的挤?(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地壳短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藏高原作为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造山产物,中新生代地体的多次离散敛合、碰撞拼贴,使其成为全球地质构造最复杂、最为特殊的构造单元。对于青藏高原中新生代地壳短缩作用的方式、过程及动力学研究一直是该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地壳短缩作用和短缩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本文在对喜马拉雅、拉萨和羌塘叁个地体已有的有关地壳短缩研究资料和成果系统收集、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对研究资料较少的羌塘地体,研究结果相差较大的拉萨地体和从特提斯喜马拉地体划分出的郎杰学地体,进行了大剖面的平衡恢复研究,北羌塘剖面选取中侏罗世夏里组(J2x)与上侏罗统索瓦组(J3s)界面进行恢复得出短缩率为25.18%,南羌塘剖面选取晚侏罗世索瓦组下段(J3s1)和上段(J3s2)界面进行恢复得短缩率为33.57%,南羌塘地体侏罗系短缩率较北羌塘地体大,这可能与班公湖-怒江洋盆关闭,拉萨地体向北俯冲有关。拉萨地体南段(措勤盆地南部坳褶带)对晚白垩世竟柱山组构造层恢复得出其短缩率为20.68%,北段中部坳褶带到班公-怒江缝合带南缘,选择早白垩世则弄群(K1z)和多尼组(K1d)界线为标志层,短缩率为25.3%,与前人研究的地体边界及内部逆冲断裂带的短缩率相比小得多,表明新生代地壳短缩主要是褶皱和逆冲断裂系调节的。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东段的郎杰学地体叁迭纪江雄组平衡恢复短缩率达75%,大于前人研究的特提斯喜马拉雅56%-60%的短缩率。通过对比我们所做平衡剖面结果和前人研究数据,对叁个地体短缩过程和构造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各地体内部短缩作用并不是一个连续均匀的过程;短缩变形主要是通过稳定地体边界、缝合带和大型逆冲构造带来吸收的;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新生代内部变形较小。最后,由于不同研究方法所得数据相差较大,为了地体复原时有统一标准,我们选择平衡剖面结果作为复原依据,同时对比共轭剪切角变化和岩石应力分析研究结果,利用目前地学中运用较广的MapGIS软件对羌塘、拉萨、特提斯喜马拉雅(包括郎杰学)地体分时期进行了地体形态复原,为青藏高原的古地理重建和古大陆再造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壳短缩论文参考文献

[1].施美凤,李亚林,黄继钧.青藏高原主要地体地壳短缩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地质通报.2010

[2].施美凤.青藏高原主要地体中新生代地壳短缩作用与地体复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3].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尹周勋,刘宏宾.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下)[J].高校地质学报.1996

[4].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尹周勋,刘宏宾.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上)[J].高校地质学报.1996

标签:;  ;  ;  ;  

地壳短缩论文-施美凤,李亚林,黄继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