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汉人论文-庄逸君

中原汉人论文-庄逸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原汉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原汉人南迁纪念坛,纪念性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中原汉人论文文献综述

庄逸君[1](2015)在《纪念性建筑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念性建筑具有思想性、永久性和艺术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纪念行为方式、过程和心理要求是纪念性建筑的最大特点。实现纪念性是纪念性建筑设计的关键。纪念性建筑相比其他类建筑的本质区别是具有高于其他物质职能的精神职能。本文通过对福建永定中原汉人南迁纪念坛建筑设计全过程的分析和总结,提供一些可供其他纪念性建筑设计项目参考的经验。首先,对项目的相关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包括永定县的概况、永定土楼的分布与特征、客家文化在土楼建筑中的体现以及中原汉人南迁事件等。其次,以海峡客家文化城项目整体规划为序,从地域性的体现、空间意向、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等方面对该纪念坛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再次,从无障碍设计、消防设计、放线定位、多专业配合、设计等级的确定、空间高度与疏散宽度的计算、空间曲线的模拟以及节能设计等角度对该纪念坛建筑设计全过程进行研究。最后,总结得出纪念性建筑设计的一些经验,供其他设计项目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5-10-10)

张云[2](2013)在《唐朝中原汉人徙居吐蕃地区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汉藏文史料,对唐朝中原地区的汉人通过多种方式主动或被动迁徙到吐蕃地区,特别是吐蕃王朝腹心的今西藏拉萨等地区的史实进行了考察,包括唐朝时期汉人徙居吐蕃的几种类型,徙居吐蕃的中原汉人在吐蕃的活动,徙居吐蕃汉人的吐蕃化及其影响。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徙居吐蕃的中原汉人人数众多,他们对吐蕃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吐蕃吸收消化唐朝文化影响、服务吐蕃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对唐蕃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民族文化联系,对唐蕃双方从战争走向和平,乃至对藏族的形成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最后指出,唐朝时期,中原和吐蕃之间的人口迁徙是双向互动的,在中原汉族迁徙至吐蕃腹心地区的同时,也存在吐蕃人包括贵族主动或被动迁徙到中原地区的史实。(本文来源于《中国藏学》期刊2013年S2期)

杨昶[3](2011)在《赣南客家人与中原汉人的关系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客家人几次往南大迁徙的过程中,赣南作为中转站和集散地之一,留下了中原遗民和客家文化印记。本文从赣南客家人的族谱、标志祖籍之堂匾、今之赣南客家方言和风俗习惯、赣南客家的称谓等层面,论述了赣南客家人与中原汉民族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历史文献研究》期刊2011年00期)

杨昶[4](2011)在《赣南客家人与中原汉人的关系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客家人几次往南大迁徙的过程中,赣南作为中转站和集散地之一,留下了中原遗民和客家文化印记。本文从赣南客家人的族谱、标志祖籍之堂匾、今之赣南客家方言和风俗习惯、赣南客家的称谓等层面,论述了赣南客家人与中原汉民族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0辑)》期刊2011-06-01)

程有为,张国超[5](2009)在《“光州固始”与中原汉人的南迁入闽》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考述"光州固始"地名由来、政区沿革及其自然人文环境,然后阐明"光州固始"在中原汉人南迁中的地位,最后对"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它既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反映,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程有为[6](2009)在《“光州固始”在南迁中原汉人中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的"光州固始"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东部,它北临淮河,南靠大别山。在中国古代,由于战乱和灾荒,包括光州固始在内的中原地区汉人多次大批南迁江左,其中不少人入居闽越。及至宋代,"闽人称祖皆曰从光州固始来"。这(本文来源于《寻根》期刊2009年01期)

马尚云[7](2005)在《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外迁与东北女真人内聚浅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迁徙明显有两大流向:一是中原汉族向边疆地区的外迁;一是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内聚。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大量北迁,而东北女真人则纷纷南迁。辽金时期北方各族人民的迁徙流动,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改变了我国北方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夏鼐,王世民[8](2002)在《读史札记:论北魏兵士除六夷及胡化之汉人外,似亦有中原汉人在内》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是《夏鼐文集》失收的一篇佚文。它是夏鼐于 1 933年冬在陈寅恪讲授的“晋南北朝隋史”课程上所写的作业 ,获得陈寅恪的好评。夏鼐当年在清华园 ,是与吴晗齐名的史学系才子 ,已经在史学领域开始崭露头角 ,曾应吴晗之约继任《清华周刊》文史栏主任。该文从一个侧面 ,又一次表现他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好学精神。陈寅恪批语所论甚是 ,足征读史细心 ,敬佩敬佩。——寅恪 一月十五日北魏军中有汉人自无疑义 ,但疑多是供运输杂役 ,此其所以异于斗兵或正式之兵邪 ,其有妨农事自不待言也。北魏军中兼有中原汉人在内部应亦如此 ,前所言仅谓其兵之主力非中原汉人而已。《晋书》卷一百一十《慕容载记》:“[ ]乃令州郡校阅见丁 ,精隐漏 ,率户留一丁 ,余悉发之 ,欲使步卒满一百五十万。”此百五十万人中汉人必颇多。魏承燕业统治中原 ,其征发汉人从军谅亦不异。但据后来高欢推之当是中原汉人 ,主业在耕农 ,其在军中多供属于军事之杂役 ,此其所以非斗兵之故邪。旧史记之甚简 ,盍更详考之。(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6期)

黄火兴,黄玉钊,陈美豪[9](1998)在《形成客家民系的主体是中原南迁汉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概述了形成客家民系的主体是两晋以来中原南迁汉人 ,非秦时南迁汉人 ,也非古百越族后裔。(本文来源于《嘉应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1期)

丘菊贤,杨东晨[10](1990)在《中原汉人南徙与客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各民族的迁徙,在封建时代可谓屡见不鲜。就汉族而言,秦汉至明清大规模的迁徙,就曾发生过多次。追究其原因,大体有这两方面:一是封建统治者按自己统治的实际需要进行强制性的派遣和宽松性的诱使,如秦时叁次驱使军民戍守岭南和清初奖励向四川、台湾、东北移民的措施等。一是原居住地区(特别是中原腹区)政局动荡发生割据、战乱、在生产破坏、民(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0年01期)

中原汉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利用汉藏文史料,对唐朝中原地区的汉人通过多种方式主动或被动迁徙到吐蕃地区,特别是吐蕃王朝腹心的今西藏拉萨等地区的史实进行了考察,包括唐朝时期汉人徙居吐蕃的几种类型,徙居吐蕃的中原汉人在吐蕃的活动,徙居吐蕃汉人的吐蕃化及其影响。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徙居吐蕃的中原汉人人数众多,他们对吐蕃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吐蕃吸收消化唐朝文化影响、服务吐蕃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对唐蕃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民族文化联系,对唐蕃双方从战争走向和平,乃至对藏族的形成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最后指出,唐朝时期,中原和吐蕃之间的人口迁徙是双向互动的,在中原汉族迁徙至吐蕃腹心地区的同时,也存在吐蕃人包括贵族主动或被动迁徙到中原地区的史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原汉人论文参考文献

[1].庄逸君.纪念性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张云.唐朝中原汉人徙居吐蕃地区考[J].中国藏学.2013

[3].杨昶.赣南客家人与中原汉人的关系刍议[J].历史文献研究.2011

[4].杨昶.赣南客家人与中原汉人的关系刍议[C].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0辑).2011

[5].程有为,张国超.“光州固始”与中原汉人的南迁入闽[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6].程有为.“光州固始”在南迁中原汉人中的地位[J].寻根.2009

[7].马尚云.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外迁与东北女真人内聚浅探[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8].夏鼐,王世民.读史札记:论北魏兵士除六夷及胡化之汉人外,似亦有中原汉人在内[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9].黄火兴,黄玉钊,陈美豪.形成客家民系的主体是中原南迁汉人[J].嘉应大学学报.1998

[10].丘菊贤,杨东晨.中原汉人南徙与客家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标签:;  ;  ;  ;  

中原汉人论文-庄逸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