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共内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共内战,四川粮荒,官民关系,政局演变
国共内战论文文献综述
兰杨[1](2018)在《国共内战期间四川粮荒问题研究(1946-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从全面抗战到内战,历年田赋均列全国之首。作为国统区的重要省份,四川是国民党在国共内战期间赖以维持统治的大后方。伴随着国民政府在四川长期大量的征粮,由粮食资源紧缺造成的恐慌氛围不断滋长,粮食资源的重要性愈发显露。由于国民政府对四川地区粮荒问题处理的乏力,再加之自然灾害的推波助澜,导致了粮荒的进一步蔓延。并且,随着粮荒问题的拓展,直接对四川经济、政治、军事及社会治安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坏影响。笔者以国共内战期间四川为研究点,重点关注粮荒问题在国共内战期间的发展变化。对此阶段粮荒形成的具体原因、政府应对及有关粮荒之典型社会事件、政府案件进行着重分析。探讨四川粮荒如何在这期间不断加重,由粮荒问题的处理失败,从而扩展至整个社会、政治的方方面面。此外,在分析粮荒产生及发展的同时,又折射出国共内战期间以四川为代表的国统区,中央、地方、民间在围绕粮食资源分配问题上产生的矛盾。“牵一发而动全身”,阐述这叁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达到揭示国民政府失掉大陆的深层次原因。(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4-15)
陈铃[2](2017)在《去留之际:美国新教在华传教士对国共内战的因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抗战后的国共纷争,美国在华传教士一开始的主流意见是支持国民党击败中共,但希望其通过自身改良消除腐败,并认为美国政府也应该继续援助国民党。内战前期,美国传教士虽然面临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但在华差会仍持低调处理、继续观望的方针。到1948年,中共适时提出关于处理在华传教士问题的新政策方针,强调要保护其生命财产安全和宗教信仰自由,增强了美国差会及传教士继续留华的信心。在新形势下,美国在华大部分差会及骨干传教士坚持留在中国,但对传教力量的分布作出调整,准备迎接新政权。但到1949年后,由于中共在外交政策上"一边倒",美国传教士留华前景趋于黯淡。紧接着,在"叁自革新"运动的推动下,广大宗教界人士开始加入反帝爱国运动的浪潮。到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后,美国差会及传教士最终全面退出中国大陆。(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7年12期)
孙春日[3](2016)在《国共内战初期韩国独立党解决东北韩侨问题的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复后韩国独立党继续在中国东北开展活动,先后建立"韩国驻华代表团东北总办事处"和"韩国独立党中国总支部东北特别委员会",扩大其在东北韩侨中的影响力,同时为改善光复后东北收复区韩侨所处的困境,利用他们在关内进行反日独立运动时与蒋介石等国民党高层建立的深厚友谊和紧密关系,促使国民党东北行辕改变对东北韩侨政策,保障了东北韩侨的基本权益。(本文来源于《韩国研究论丛》期刊2016年01期)
姚昱[4](2016)在《从美国档案看一九四九年一月国共内战调停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1月8日,国民党政府向四大国提出调停照会之后,中苏两党领导人毛泽东与斯大林围绕此事展开了一次重要而又微妙的协商。这一协商引发了学术界有关斯大林此时对中国革命态度究竟如何的长久争论。本文以美国政府解密档案为基础,并与已有俄文和中文资料进行比较互证,通过系统论述美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决策过程,尝试说明斯大林无论是在时局的认识还是策略的设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而毛泽东的认识与策略则更有成效,而且其事后对此事的评价也相当客观公正。(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6年07期)
王莉[5](2016)在《合作与冲突:马歇尔调处与国共内战》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结束前后,雅尔塔秘密协定和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使美苏国共在中国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形成了叁国四方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马歇尔赴华调处国共矛盾,是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直接体现,对美苏国共叁国四方在中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相互影响着对方的政策和态度。本文以马歇尔调处为主线,首先将其过程分为合作与冲突两部分,论述了在他调处的每一过程中叁国四方在远东地区的博弈,阐述了美苏两国所推行的对华政策、行动以及国共两党的应对。再以此为依据分析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进而全面审视美苏对华政策对中国局势发展和战后世界的深远影响。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论述了马歇尔来华调处的背景,调处的合作与冲突两个阶段,以及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第一章介绍马歇尔来华调处的背景。美国政府需要维护其在雅尔塔协定获取的利益和实现它在远东的战略部署;苏联在战后暗中扶植共产党的实力以保障自己在远东的权益;蒋介石则对于苏联的行为极度不满,希望通过使苏联和美国相互对峙而从中获利;且在赫尔利调处失败后各方都希望能找出新的途径缓解中国国内国共两党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在此背景下,苏联、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对马歇尔来华调处不同程度的表示欢迎,同时为应对美国调处对华政策调整了各自的战略方针。第二章论述马歇尔调处过程中的合作阶段,阐述叁大协定签订的过程及原因。国共在这一阶段是以和平、合作为主线的,马歇尔充分利用叁国四方想要稳定远东局势、缓和矛盾、争取时间的心态,要求国共双方相互让步和妥协,并成功签订了停战、整军、政协叁大协定。这是各方为实现各自战略目标相互妥协让步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呈现出和平、民主的景象。第叁章论述马歇尔调处的冲突阶段——东北问题。分析了各方在东北的战略目标,并以营口之战、四平之战、长春问题和东北停战谈判为例介绍了各方的博弈与冲突。这也是文章的核心部分,通过美苏国共在东北的纠葛,来说明叁国四方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关系。在触及到东北问题时,叁国四方的矛盾加剧且无法调和最终只能走向冲突。东北问题是叁国四方政治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他们各自在东北矛盾中无妥协让步之可能,各方的任何举措和行动都以自身利益为最高目标。利益的驱使最终使叁国四方划分为美蒋、苏共两个营垒,从而为后来美苏两大格局的对峙奠定基础。第四章分析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马歇尔调处失败其实质上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这种失败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的现实和美国政府的矛盾之中。文章从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美苏冷战爆发的影响,美国的反共意识和调处方案与中国实际不符四个方面分析。第五章分析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对中国局势和国际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马歇尔调处的“合作”阶段延缓了中国内战的爆发,而“冲突”阶段则助长了国共内战的爆发。在马歇尔调处失败后中美关系受挫,美苏两国以冷战相向,美国政府的全球战略目标也未能实现,这一切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战后的世界关系格局揭开了新的篇章。马歇尔赴华调处国共矛盾是影响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一事件表明,二战结束后美苏国共在竭力实现各自利益的同时也在尝试寻找和平的可能。然而各方根深蒂固的利益矛盾以及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使得和平的愿望无法达成,最终使得国共走向战争而美苏也进入了长期的对立。审视这一段历史,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6-06-01)
贺江枫[6](2016)在《国民党内斗催化国共内战》一文中研究指出1946年1月,国共两党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最终达成和平协议。然而,3月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掀起巨大反对浪潮。左右摇摆的蒋介石随即彻底下定决心,与中共全面开打。(本文来源于《当代广西》期刊2016年08期)
叶介甫[7](2015)在《国共内战中第一个驾机起义的人——纪念刘善本诞辰一百周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周总理指着天空对毛泽东主席说:"领头的那架大飞机是刘善本开的。"·曾为"美龄"号机长的刘善本是第一个驾机起义反对内战的"领头雁"·毛泽东风趣地作了一首打油诗:"刘善本,性本善,驾着飞机反内战。"1946年6月26日,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极不平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发生了一件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所瞩目的重大事件: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片面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也就是在这一天,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上尉飞行参谋刘善本,率机组驾驶一驾B-24轰炸机起义,从成都(本文来源于《航空世界》期刊2015年01期)
笹川裕史[8](2014)在《中国的总力战与基层社会——以中日战争·国共内战·朝鲜战争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总力战(total war)是20世纪战争的特点。一般来说,为支援这种规模巨大且历时较长的战争,社会各方面物资及人力资源都会被国家进行总动员。为保证战争的实施,整个社会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中国具有这种性质的战争,始于1937年7月爆发的中日战争,此后国共内战(1946-1949年)和朝鲜战争(1950—1953年)也都属于总力战范畴。本稿的目的在于考察这叁次总力战给中国基层社会带来变革的意义。笔者曾以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四川省为主题,通过具体事例对中国基层社会在中日战争到国共内战历时十几年的总力战中(本文来源于《抗日战争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梁军[9](2014)在《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军事失败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结束之初,国共双方实力悬殊,国民党占绝对优势,但是在内战中却被中国共产党击败。国民党军事失败的原因很多,包括农村土地问题被搁置,军队的逐级私有与派系斗争造成了军事上的内耗与贻误,国民党及其政府的腐败导致民心丧失,中共秘密战线的策反工作瓦解了国民党军队的斗志等几个方面。国民党失去了民众的拥护,也就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其军事失败也是必然的。(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4年01期)
赖晨[10](2014)在《国共内战时期的假币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向解放区打入假币,这是国民党破坏红色区域经济常用的手段。这时期,假币问题十分严重,国民党为了破坏边币信用,扰乱金融秩序,夺取市场,吸取物资,以支持其继续扩大内战的阴谋,有组织、有计划地制造、贩运、推销假币,假币的数量、金额巨大,流窜范围扩大,种类、版别更多样化,甚至包括了假外币。解放区反假币斗争一直不断,各个解放区政权和银行都把反假货币斗争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本文来源于《档案天地》期刊2014年01期)
国共内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抗战后的国共纷争,美国在华传教士一开始的主流意见是支持国民党击败中共,但希望其通过自身改良消除腐败,并认为美国政府也应该继续援助国民党。内战前期,美国传教士虽然面临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但在华差会仍持低调处理、继续观望的方针。到1948年,中共适时提出关于处理在华传教士问题的新政策方针,强调要保护其生命财产安全和宗教信仰自由,增强了美国差会及传教士继续留华的信心。在新形势下,美国在华大部分差会及骨干传教士坚持留在中国,但对传教力量的分布作出调整,准备迎接新政权。但到1949年后,由于中共在外交政策上"一边倒",美国传教士留华前景趋于黯淡。紧接着,在"叁自革新"运动的推动下,广大宗教界人士开始加入反帝爱国运动的浪潮。到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后,美国差会及传教士最终全面退出中国大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共内战论文参考文献
[1].兰杨.国共内战期间四川粮荒问题研究(1946-1949)[D].四川师范大学.2018
[2].陈铃.去留之际:美国新教在华传教士对国共内战的因应[J].中共党史研究.2017
[3].孙春日.国共内战初期韩国独立党解决东北韩侨问题的过程[J].韩国研究论丛.2016
[4].姚昱.从美国档案看一九四九年一月国共内战调停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
[5].王莉.合作与冲突:马歇尔调处与国共内战[D].延安大学.2016
[6].贺江枫.国民党内斗催化国共内战[J].当代广西.2016
[7].叶介甫.国共内战中第一个驾机起义的人——纪念刘善本诞辰一百周年[J].航空世界.2015
[8].笹川裕史.中国的总力战与基层社会——以中日战争·国共内战·朝鲜战争为中心[J].抗日战争研究.2014
[9].梁军.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军事失败原因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10].赖晨.国共内战时期的假币战[J].档案天地.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