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元减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减灾,救灾能力,救灾物资储备,应急救援,财政资金,雨水泵站,特勤消防站,消防,自然灾害,雨水管网
多元减灾论文文献综述
韩冬,熊玥,石磊[1](2019)在《市财政投入3.4亿多元 支持全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韩冬 通讯员熊玥、石磊)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防灾减灾的重要部署,积极统筹整合资金,不断加大防灾减灾救灾资金投入,2019年,市本级共安排财政资金34329.94万元,重点用于支持各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加强城市防灾减(本文来源于《唐山劳动日报》期刊2019-07-24)
商兆奎,邵侃[2](2019)在《立体减灾与多元协同:西南民族地区农村自然灾害的“整体性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民族地区农村自然灾害高发频发,灾害损失严重,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严重滞后。本文在综合考量地域、生态、民族等要素属性的基础上提出,西南民族地区农村自然灾害治理的基本向度是从"碎片化管理"走向"整体性治理";治理方略是以"人、文、地、产"为着力基点,建设立体式防灾减灾体系;治理机制是构建涵盖政府、农户、社会等力量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9年03期)
兰红平,刘敦训,叶文华,罗华明[3](2018)在《构建多元共治的气象基层防灾减灾深圳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1.深圳超大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模式发展历程深圳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紧跟城市发展需求而不断发展。1994年,在多年台风暴雨防御实践中诞生了国内首个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体系,在为社会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了的作用。2005年,市政府发布了《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结合《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形成了在市应急总预案框架下的"政府组织、预警先导、部门联动、社会响应"机制,"统一预报、分区预警、重点提示、对点广播"夯实气象防灾减灾基础,"共建共享、共(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气象高质量发展》期刊2018-10-24)
韩冬,石磊[4](2018)在《我市投入3.8亿多元支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韩冬 通讯员石磊)我市财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防灾减灾的重要部署,积极统筹整合资金,2017年以来共投入财政资金38816万元,重点用于支持各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在城市防灾减灾建设方面:支持城市防汛工程建设,共安排资金80(本文来源于《唐山劳动日报》期刊2018-07-19)
聂雨彤[5](2018)在《农村社区防灾减灾多元参与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地质环境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自古以来就与自然灾害做抗争,与城市相比,防灾减灾能力脆弱。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各类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自然灾害防范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当前农村社区正处于建设阶段,在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之下,我国农村社区亟待唤醒社区内各个主体的活力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来。防灾减灾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多元参与防灾减灾机制,对于易致灾性强、减灾能力脆弱的农村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历年来都重视农村灾害管理工作,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现阶段,政府以提高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为重点,把防灾减灾工作延伸到农村社区,各省市县纷纷选择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为突破口,开展了一些区域性的探索。各地虽然呈现出创新性的实践做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着治理的瓶颈。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起步晚、底子薄,防灾减灾能力滞后,还存在诸多共性的问题,比如主体参与机制不健全、制度保障不规范、资源供给不足等。本文以多元共治理论贯穿于行文之中,从历史的视角分析出农村社区防灾减灾模式呈现出从一元到多元的发展趋势,以此作为文章的逻辑起点。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背景下,笔者又选取湖南临澧、贵州余庆、四川广元、温州苍南四区域针对防灾减灾管理的实践模式和典型做法,来挖掘当前社区防灾减灾的治理困境。为破解当前农村地区灾害防治的治理困境,笔者以湖北省Y县防灾减灾治理的典型案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剖析了该县在“四位一体”网格化灾害防治背景下,形成了一核多元协领带动、各级政府协调嵌动、防减联盟多维联动、政企双方协作互动等多元参与农村社区防灾减灾的协同机制,为农村社区防灾减灾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探索出农村社区防灾减灾多元参与的路径,笔者进一步挖掘当前农村社区多元参与减灾治理的限度,全面地分析了当前农村社区防灾减灾多元参与存在法律制度、协同机制、能力建设、资源供给等方面的治理限域,最终从历史-现状-典型案例-限域中提炼出农村社区防灾减灾多元参与的发展之道。(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韩伊静[6](2017)在《多元主体参与地方综合减灾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灾害是威胁地方社会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也是各级地方政府在减灾治理方面肩负的重任。由于我国科层体制和政府、社会、市场权力地位的非均衡制约,地方政府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面临重重困难。文章把目光投向鼓励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的制度创新,在协同治理的框架下,厘清地方综合减灾多元主体结构,进行协同行动分析,以期探索地方政府综合减灾多主体之间的协同路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大同市地震局[7](2017)在《服务中心 多元共防 以创新推动防震减灾工作融合式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是我市防震减灾“十叁五”规划强力推进的关键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市防震减灾叁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基础能力、抗震救灾综合能力、地震(本文来源于《大同日报》期刊2017-12-09)
王敬涛[8](2017)在《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机制需多元主体参与》一文中研究指出应对自然灾害,不仅要有完善的救灾机制,更要有防灾减灾的机制和意识。完善多方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形成全民防灾、合力减灾、共同救灾的良好氛围,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目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7-06-09)
徐娜[9](2015)在《相互协同 多元参与 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专访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副主任、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胡晓春》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31日,民政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9部委(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以及保障措施。《指导意见》围绕救灾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储备网络、主体责任、储备方式、调运时效、信息化管理、质量安全以及储备库管理等重要环节,指导各地推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同时,从加强领导、相互协同和多元参与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明确9部门在体系建设中的具体(本文来源于《中国减灾》期刊2015年23期)
王海林,李志中[10](2015)在《基于云计算的防灾减灾多元信息预警系统研发及产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多样化的气象灾害严重到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大数据时代,使用数据挖掘和云计算技术,研发出一个多元信息气象预警系统,在气象部门的组织下,使其服务于人民群众,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十分必要,甚至是迫在眉睫。(本文来源于《数字技术与应用》期刊2015年07期)
多元减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自然灾害高发频发,灾害损失严重,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严重滞后。本文在综合考量地域、生态、民族等要素属性的基础上提出,西南民族地区农村自然灾害治理的基本向度是从"碎片化管理"走向"整体性治理";治理方略是以"人、文、地、产"为着力基点,建设立体式防灾减灾体系;治理机制是构建涵盖政府、农户、社会等力量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元减灾论文参考文献
[1].韩冬,熊玥,石磊.市财政投入3.4亿多元支持全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N].唐山劳动日报.2019
[2].商兆奎,邵侃.立体减灾与多元协同:西南民族地区农村自然灾害的“整体性治理”[J].农业考古.2019
[3].兰红平,刘敦训,叶文华,罗华明.构建多元共治的气象基层防灾减灾深圳模式[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气象高质量发展.2018
[4].韩冬,石磊.我市投入3.8亿多元支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N].唐山劳动日报.2018
[5].聂雨彤.农村社区防灾减灾多元参与路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6].韩伊静.多元主体参与地方综合减灾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
[7].大同市地震局.服务中心多元共防以创新推动防震减灾工作融合式发展[N].大同日报.2017
[8].王敬涛.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机制需多元主体参与[N].中国气象报.2017
[9].徐娜.相互协同多元参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专访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副主任、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胡晓春[J].中国减灾.2015
[10].王海林,李志中.基于云计算的防灾减灾多元信息预警系统研发及产业化[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
标签:减灾; 救灾能力; 救灾物资储备; 应急救援; 财政资金; 雨水泵站; 特勤消防站; 消防; 自然灾害; 雨水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