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间隔论文-郑云水,高生霖,束展逸

追踪间隔论文-郑云水,高生霖,束展逸

导读:本文包含了追踪间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速铁路,制动距离,追踪间隔时间,动态规划

追踪间隔论文文献综述

郑云水,高生霖,束展逸[1](2019)在《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在CTCS2/3级运行条件下,基本达到3min追踪间隔时间,为进一步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基于线路坡度参数,对列车制动距离进行多阶段划分,通过建立列车混合优化模型和基于动态规划的多阶段决策模型,采用COADP算法(自适应动态规划协同优化算法)优化列车制动距离,得到各阶段的最优决策序列,以及列车制动距离的最优目标函数,对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进行优化,并对ADP算法(自适应动态规划算法)和COPADP算法的优化结果进行了仿真对比,结果表明COADP算法不仅有效避免了ADP算法的"维数灾"问题,而且对追踪间隔时间的优化作用更为明显,提升了高速铁路的通过能力。(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丁文亮[2](2019)在《中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及供电分区划分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速200km/h的中速磁浮因其造价低廉、地形适应能力强、运营组织方式灵活、节能等特点将为城市市郊通勤及区域客流提供新的选择。与轮轨线路相比,在线路条件、列车运行控制方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使得原有的轮轨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无法适用于中速磁悬浮追踪间隔的计算。同时,中速磁浮列车以供电分区作为闭塞分区运行,供电分区的划分也将对列车追踪间隔存在影响,加之考虑到线路造价,因此有必要研究供电分区的划分及优化相关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中速磁浮列车的运行特性。分析了中速磁浮列车在运行时所受的阻力情况,研究了中速磁浮供电分区及辅助停车区的相关特性以及对列车运行控制带来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中速磁浮列车的双限速度防护曲线及安全速度域,为研究中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及供电分区的划分优化打下了基础。(2)研究了中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分析了供电分区及辅助停车区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从而对追踪场景进行了划分,并研究了不同场景下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分析了当区间追踪间隔时间最小时,供电分区与辅助停车区的位置关系,为供电分区划分优化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3)研究了中速磁浮供电分区划分优化方法。通过对比轮轨系统闭塞分区的划分优化,分析了中速磁浮供电分区划分的特点,建立了以供电分区划分数量最少为目标的供电分区划分优化0-1规划模型。该模型能够求解在受到线路限速及坡度影响下的供电分区划分问题,减少线路供电分区的划分数量,节省线路建设及运营成本,具有明显的中速磁浮特征。(4)设计算例对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以及供电分区划分优化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以及供电分区划分优化模型对于求解限速及坡度影响下的供电分区划分问题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及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5)

陈艳华[3](2019)在《客运专线长大坡度列车追踪间隔检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客运专线的线路坡度对列车追踪间隔的影响,需要对客运专线长大坡段的列车追踪间隔进行检算分析。基于连续式速度曲线模式控制列车的理论依据,论证了制动距离、线路坡度、列车速度及追踪间隔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得出列车制动性能随运行速度的提高而逐渐下降,运行速度越高,追踪间隔时间则越长;追踪间隔时间随坡度增大而变长。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客运专线的选线内涵,为中国客运专线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为复杂环境的艰险山区线路设计提供了参考经验。(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刘春花[4](2019)在《基于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中通信延迟对列车追踪间隔的影响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城市结构与居民需要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城市规模随之迅速扩大起来,伴随着轨道交通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其运营的效率标准也逐步提高。轨道交通技术中如何提高列车效率,缩小列车追踪间隔成为当前轨道交通技术研究的主题。本文基于移动闭塞模式下,无线通信延迟对列车追踪间隔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建立通信延迟下的列车追踪数字模型,并分析其通信网络延迟的原因,总结影响具体因子,从而提出有效地解决方案,提高列车运行效率,保证列车安全运营。(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世界》期刊2019年01期)

刘文慧,苗建瑞[5](2018)在《基于闭塞时间理论的移动闭塞追踪间隔时间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闭塞作为一种最新的闭塞制式,可以在确保列车运行安全的前提下,使列车的追踪间隔达到最短。针对移动闭塞条件下列车追踪间隔,给出了列车对区间的时间占用带计算方法,利用时间带重迭法设计了基于闭塞时间理论(Blocking Time)的移动闭塞追踪间隔计算方法。对于影响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要素,在visual studio平台上设计了不同的仿真实验方案,利用本文给出的追踪间隔计算方法,对影响追踪间隔的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了各因素对列车追踪间隔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梁宇,成正波,黄柒光[6](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正线CBTC列车追踪间隔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CBTC列车追踪间隔模型,分析了区间、车站区域两种不同场景下列车追踪间隔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方案。经分析,提出了通过优化停站时间、优化车辆性能参数以及于站间增加功能限速使得列车追踪间隔保持最优的方案。以成都地铁4号线为例,仿真验证了通过优化紧急制动距离、优化司机在站台确认信号时间、优化紧急保障制动率叁种措施,能够实现正线追踪间隔为70 s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聂英杰,胡志垚[7](2018)在《京沪高速铁路北京南站发车追踪间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沪高速铁路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和长叁角经济区2个国家级城市群,经过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运输需求和增长潜力巨大。目前北京南站发车追踪间隔为5?min,从满足运输需求的角度需要进一步压缩。结合相关课题成果,在分析京沪高速铁路北京南站发车追踪间隔关键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多项压缩追踪间隔的技术方案,并对各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实施后的效果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京沪高速铁路北京南站发车追踪间隔具备压缩到3?min以内的技术条件,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铁道运输与经济》期刊2018年11期)

林青[8](2018)在《点式ATP模式下列车追踪间隔计算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的CBTC信号系统基本都配置了点式ATP的降级控制模式,国内及海外部分工程甚至直接采用点式ATP作为信号系统的主用模式。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和信号系统而言,列车追踪间隔是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本文根据某海外城轨工程线路采用的点式ATP模式的特点,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仿真系统,对点式ATP模式的列车追踪间隔进行仿真计算。(本文来源于《铁道通信信号》期刊2018年10期)

侯黎明,孙鹏飞,聂英杰,王青元[9](2018)在《高速铁路追踪间隔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是衡量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为实现3min追踪间隔,在分析列车不同追踪间隔原理的基础上,给出列车区间追踪间隔、列车出发追踪间隔、列车到达追踪间隔等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对速度、闭塞分区长度、线路坡度、咽喉区限速、咽喉区长度等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信号系统、线路条件、列车性能,为新线路设计提供有效参考。最后,在保持线路横纵断面不变的前提下对既有线路进行优化,通过提升列车性能或改变线路限速的方式,提出高速列车追踪间隔的优化策略,并通过仿真算例验证,实现3min追踪间隔。(本文来源于《铁道运输与经济》期刊2018年06期)

胡志垚[10](2018)在《进路分段办理压缩大型客站发车追踪间隔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发车追踪间隔作为高铁压缩追踪间隔的控制因素,是影响铁路通过能力的重要因素。对影响设有发车进路信号机大型客站发车追踪间隔时间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分段办理发车进路措施,对其原理与办理条件进行分析。以某设有发车进路信号机的大型客站为例,验证采取发车进路分段措施的效果,进而为压缩大型客站发车追踪间隔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与经济》期刊2018年03期)

追踪间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时速200km/h的中速磁浮因其造价低廉、地形适应能力强、运营组织方式灵活、节能等特点将为城市市郊通勤及区域客流提供新的选择。与轮轨线路相比,在线路条件、列车运行控制方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使得原有的轮轨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无法适用于中速磁悬浮追踪间隔的计算。同时,中速磁浮列车以供电分区作为闭塞分区运行,供电分区的划分也将对列车追踪间隔存在影响,加之考虑到线路造价,因此有必要研究供电分区的划分及优化相关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中速磁浮列车的运行特性。分析了中速磁浮列车在运行时所受的阻力情况,研究了中速磁浮供电分区及辅助停车区的相关特性以及对列车运行控制带来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中速磁浮列车的双限速度防护曲线及安全速度域,为研究中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及供电分区的划分优化打下了基础。(2)研究了中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分析了供电分区及辅助停车区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从而对追踪场景进行了划分,并研究了不同场景下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分析了当区间追踪间隔时间最小时,供电分区与辅助停车区的位置关系,为供电分区划分优化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3)研究了中速磁浮供电分区划分优化方法。通过对比轮轨系统闭塞分区的划分优化,分析了中速磁浮供电分区划分的特点,建立了以供电分区划分数量最少为目标的供电分区划分优化0-1规划模型。该模型能够求解在受到线路限速及坡度影响下的供电分区划分问题,减少线路供电分区的划分数量,节省线路建设及运营成本,具有明显的中速磁浮特征。(4)设计算例对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以及供电分区划分优化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以及供电分区划分优化模型对于求解限速及坡度影响下的供电分区划分问题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及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追踪间隔论文参考文献

[1].郑云水,高生霖,束展逸.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优化研究[J].测控技术.2019

[2].丁文亮.中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及供电分区划分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3].陈艳华.客运专线长大坡度列车追踪间隔检算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9

[4].刘春花.基于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中通信延迟对列车追踪间隔的影响分析与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9

[5].刘文慧,苗建瑞.基于闭塞时间理论的移动闭塞追踪间隔时间特性研究[J].山东科学.2018

[6].梁宇,成正波,黄柒光.城市轨道交通正线CBTC列车追踪间隔的优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

[7].聂英杰,胡志垚.京沪高速铁路北京南站发车追踪间隔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8

[8].林青.点式ATP模式下列车追踪间隔计算的探讨[J].铁道通信信号.2018

[9].侯黎明,孙鹏飞,聂英杰,王青元.高速铁路追踪间隔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8

[10].胡志垚.进路分段办理压缩大型客站发车追踪间隔时间[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8

标签:;  ;  ;  ;  

追踪间隔论文-郑云水,高生霖,束展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