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震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强震构造区,叁维断层面源,地震危险性,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模型
震源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力方[1](2019)在《强震构造区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潜在震源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及周边为研究示范区,开展强震构造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该断裂带为我国南北地震带的西北分支,地震构造复杂,历史上大震频发,是人口稠密的峡谷型人口聚集带。未来仍将面临强震破坏及诱发型地质灾害的巨大风险,一直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关注地区,因此在该地区开展针对性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尤为必要。由于整个地区贯穿一条由多个分段组成全新世走滑断裂,其地震活动具有典型的特征地震特征,同时受到较活跃的本底地震和中强地震的影响。故在本文中,根据研究区的地震构造环境与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多种地震潜源建模,并采用时间相依的地震复发模型进行未来不同时间窗的地震危险性分析。为实现该目的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对于活动断裂分段上可能发生的大地震,尤其是鲜水河断裂带具有典型的特征地震活动特征,故根据特征断层的叁维构造参数建立叁维断面源,震级频度关系采用特征地震模型;大震复发性描述除了采用常规的泊松分布模型,并采用以离逝时间为条件的布朗过程时间模型;用多种震级-破裂经验关系综合评价特征震级大小与平均复发周期及方差,得到不同时间窗内大地震的发震概率;采用断层距的衰减关系得到近断层区域的地震动分布。采用断层距衰减关系可体现逆冲构造发震时的地震动上下盘效应,并有望解决经典水平面源容易低估近断层地震的问题。在布朗过程时间模型中特征震级大小、复发周期和非周期因子是影响时间相依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因子,在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信息不很完备的情况下,需慎重使用,地震复发模型应采用泊松模型以降低系统不确定性。(2)对于强震构造区的本底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成丛性和条带性,为了体现这种空间不均匀性,采用网格化的点源模型,地震发生率估计采用考虑构造对其影响的椭圆平滑算法;震级频度关系为截断的G-R分布,地震复发采用泊松分布模型表达。最终得到的地震危险性与本底地震的分布具有很好的空间相关性,有效解决了经典水平面源模型无法体现本底地震分布不均匀性的问题。(3)对于强震构造区本底地震和特征地震之间的中强地震活动,其发震位置和时间依然与活断层活动性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只是相关性要比特征地震的弱很多,在空间与时间上呈现更多的随机性。所以,采用活动性类似的几条断层的包络区作为其潜在震源区,即经典的水平面源模型,采用等效的平均地震深度。考虑的震级范围为本底地震上限到特征断层的次大震级,地震活动为遵循G-R分布的泊松过程,并借鉴空间分布函数以体现地震在各潜源区之间的分布不均匀性。通过对以上叁种潜源模型的全概率综合得到叁类潜源共同作用下的地震危险性,最终给出多概率(重现期475年、2475年)多频段(峰值、0.2s和1s)的地震动谱参数评估结果。(4)以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叁维断层面源中特征断层的震源参数,进行基于设定地震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评估,得到近断层的地震动场模拟结果。该方法具有明确的物理机制,由于放弃了地震要素中最难把握的时间因素,得到确定性的结果可视为鲜水河断裂带最大可信地震动,可作为概率地震危险分析中对小概率水准地震动上限的约束值。根据比较分析,在断层30km缓冲区内50年超越概率2%的结果与该确定性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9-05-01)
孙晓丹,李鑫,陈翔,李东航[2](2019)在《达尔布特断裂地震动场估计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混合滑动模型,考虑震源参数不确定性,为新疆达尔布特断裂设定6.0级和6.5级地震建立了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全局震源参数通过全球参数定标律结合区域地质几何特征确定;以全局震源参数为依据,借助半经验定标律确定局部震源参数。进一步利用截断正态分布,表达震源参数的离散性,生成30组各异的震源参数值组合,与k平方模型结合,形成多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选取达尔布特断裂周边150 km范围内不同距离代表性工程场点,借助有限断层随机地震动合成方法以及反应谱残差评价准则,选定达尔布特断裂设定6.0级和6.5级地震的"平均"震源模型,可为达尔布特断裂地震动场估计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服务。(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姜伟,陶夏新,陶正如,曹泽林[3](2018)在《四川地区的区域有限断层震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建立某一地震活断层上给定震级的震源模型不同,研究区域强地震动衰减关系,还需要确定震源破裂面的位置,主要通过破裂面倾角和埋深两个参数控制。借鉴美国2014版区划中建立区域衰减关系的震源模型的作法,考虑了区域地震构造特征和区域地壳结构,尤其是沉积盖层对于破裂面上缘埋深影响,并在分析倾角和埋深对衰减关系敏感性的基础上,确定能够综合表达区域特征的代表值。提出了建立区域有限断层震源模型的一套思路、步骤,介绍了考虑参数估值不确定性的全局参数、局部参数的具体估计方法,强调震源参数间几何关系和总能量守恒的协调估算震源参数值,建立了四川地区的区域有限断层震源模型。(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王恩元,冯俊军,孔祥国,刘晓斐,沈荣喜[4](2018)在《坚硬顶板断裂震源模型及应力波远场震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矿开采过程中坚硬顶板断裂产生的冲击震动效应具有极大危害,为研究坚硬顶板断裂引发的远场震动效应,重点考虑煤矿特征尺度下坚硬顶板断裂裂纹扩展速度,分析了顶板断裂过程动力学演化特征,基于地震学位错震源理论,推导了坚硬顶板断裂滑移时空分布函数,建立了适用于分析煤矿特征尺度下坚硬顶板断裂过程的震源模型。以义马矿区千秋煤矿21141工作面巨厚砾岩层为例,基于该震源模型采用MATLAB和ANSYS/LS-DYNA软件模拟分析了坚硬顶板断裂产生的震动位移场幅值和震动能量。结果表明:新的震源模型可用于定量描述采场坚硬顶板断裂产生的远场震动效应。研究成果能够用于对顶板断裂冲击震动效应进行灾前评估,同时为深入揭示顶板扰动型冲击地压动力学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曲喆[5](2018)在《可控震源模型的主动隔振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控震源是当今广泛应用于油气田勘探的重要装备之一,在提升勘探精度,降低作业生产成本,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较传统震源有了长足进步。可控震源的隔振环节通常是由空气弹簧并联构成的被动隔振系统,用于隔离发动机及液压系统产生的振动干扰。受可控震源本身结构及工作特性影响,当激发信号为中高频信号时,被动隔振系统的隔振效率尚能够满足勘探需要,然而在激发信号为6Hz的低频信号时(低于6Hz)时,被动隔振系统将会受到自身固有频率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实现对干扰信号的有效隔离,从而影响最终的勘探作业质量。由于低频信号具有地层穿透力强这一应用于油气田勘探方面的最大优势,为了利用好这一优势,迫切需要设计一种应用于可控震源的主动-被动隔振共同作用的混合隔振系统,以有效减少各频段信号,尤其是低频激发信号引起的振动干扰,从而进一步提高可控震源的地震勘探质量。为实现上述目标,本文以KZ-28型可控震源为研究对象,对可控震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根据KZ-28型可控震源的主要技术参数,通过一系列理论计算,详尽地分析了该可控震源的振动特性,构建了 KZ-28型可控震源的数学模型,确定了本文所研究的混合隔振系统中被动隔振环节及主动隔振环节分别起主要隔振作用进行工作的频率范围,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模型设计;二、以第一步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在LabVIEW 2013开发环境中利用控制设计与仿真模块软件包搭建了 KZ-28型可控震源的被动隔振及主动-被动混合隔振的计算机仿真模型,确定了主动隔振环节的控制算法采用经典的PID控制器,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混合隔振系统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上一步的理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叁、为便于在实验室对KZ-28型可控震源开展进一步研究,同时验证仿真结果的正确合理性,着手设计并加工了与KZ-28型可控震源振动特性基本相符的实物模型,同时确定了激振信号发生、振动信号采集、控制信号输出和执行等环节的实施方案,根据上述环节完成了实验平台的搭建,并在LabVIEW 2013中完成了数据采集,被动隔振,主动-被动混合隔振控制及数据处理软件全部软件的设计全部软件的和开发;四、在实验模型上进行一系列的数据采集,被动隔振,主动-被动混合隔振实验激振-隔振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得到了实验结果。记录并比较实验数据,均获得了理想的隔振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实验平台的混合隔振效果系统完全可以满足KZ-28型可控震源对隔振的需求;五、提出了基于负刚度弹簧和涡电流阻尼器技术,构成对KZ-28型可控震源半主动隔振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环节的设想,通过理论计算完成了基于KZ-28型可控震源的半主动隔振系统的初步设计工作,并用LabVIEW的控制设计与仿真模块软件包进行了隔振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负刚度弹簧和涡电流阻尼器技术的半主动隔振方案完全能够满足KZ-28型可控震源对隔振的需求。此外,此方案还具有成本低廉,节能,绿色环保的特点。该方案实际应用的可行性仍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和试验验证。具体可行性仍有待于进一步论证。(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姜伟,陶夏新,陶正如,曹泽林,王立媛[6](2017)在《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局部参数定标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eQuake-RC的有限断层源破裂模型数据库等来源收集、整理了全球范围的211个地震的错动分布,逐一从中提取局部震源参数,区分板内地震和俯冲带地震,建立了叁种破裂类型的凹凸体参数,包括最大凹凸体和其它凹凸体的面积、长度,平均错动量,凹凸体中心和破裂起始点的坐标等与相应全局参数的定标律。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凹凸体参数与全局参数关系比与矩震级关系的离散性和相对误差都小得多。与相关文献的结果比较,由于本文数据量的大幅度增加,得到的有限断层模型局部参数定标律的可靠性有很大提高。(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7年06期)
郭祥云[7](2017)在《1654年天水南8.0级地震震源模型及发震构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Hypo DD精定位程序对天水及其附近地区1980年-2016年以来发生的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依据成丛小震活动基本沿大地震断层面及其附近分布的原则,采用将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结合的求解方法,获得了1654年天水南8.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60°/倾角87°/滑动角-134°,断层上部离地表深度2km,下部19km。结合震源区烈度分布与震源区地质构造,确定礼县-罗家堡断层为此次地震发震断层,小震活动密集分布在礼县-罗家堡断层的中段附近,表明(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2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29: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期刊2017-10-15)
冯俊军,王恩元,沈荣喜,陈亮,李学龙[8](2016)在《煤体压剪破裂震源模型及远场震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工作面煤体破裂造成的震动破坏效应,根据位错震源理论与动态断裂力学,建立了煤体压剪破裂震源模型,推导了煤体压剪破裂引起的震动位移场远场表达式.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煤体破裂速度的升高,远场P波、SH波和SV波的振幅逐渐增大.震动位移场远场空间分布特征显示P波分量主要集中在与破裂面成45°夹角的平面内,SH波和SV波分量主要集中在破裂面及其正交面内.在平行和垂直于破裂面的传播方向上,P波的衰减速度大于SH波和SV波且幅值小于SH波和SV波.工程实践中,需要注意防范P波对工作面巷帮造成层裂破坏和SH波、SV波对工作面两巷与顶底板结合处造成剪切破坏.(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郭金萍,陈学良,高孟潭,李昌珑[9](2015)在《运动学震源模型对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模拟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步分析了运动学震源模型对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模拟的研究现状、分析方法和模拟验证思路,运动学震源模型最新成果的运用对该研究至关重要,包括使用经验性的全局和局部震源模型参数,来设定地震震源破裂过程,以及使用已发生的特大地震的确定性复杂破裂过程两类。着重从这两类震源破裂过程的使用方式入手,综述了其对该研究的重要影响。由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向震源理论发展与应用,大地震震后快速产出、城市活断层灾害评估和特大地震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方面集中,因此,从长周期工程结构的防震减灾来看,更多以及更细致的震源模型产出将有助于长周期强地震地面运动的模拟和预测。(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5年04期)
赵凯[10](2014)在《基于NGA数据的混合震源模型全局参数定标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合成大地震近场地震动,作者导师课题组用十几年发展了有限断层混合震源模型。建立的震源参数与矩震级之间的经验、半经验关系,可以用于估计未来大地震震源破裂面的总体特征以及破裂面上错动的分布,其中的全局参数的定标律是根据全球范围158个地震的数据,分地震破裂类型、震级段统计的。两年以后,美国NGA(Next Generation Attenuation)项目发布了一个新的强地震动数据库,包含173次地震中获得的记录,其中62个地震有震源破裂面宽度、破裂面积、长度以及平均错动量等参数的数据。2013年NGA新发布的NGA-west2数据库,包含607次地震的记录,其中77个地震包含震源参数。本文据新老两个NGA数据库核对、补充课题组原有的数据,统计、拟合新的全局参数定标律。通过数据的比较、统计关系的比较,建立一7.0级地震的30个震源模型、随机合成高频地震动的比较,讨论、检验了原定标律的稳定性和适用性。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1.修订了课题组原有数据158次地震中的31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分别新补充了31次、46次地震的全局震源参数,得到了本文数据1和本文数据2。详细比较了如此大量更新、补充后,数据总体特征的差异,说明进一步检验的必要性。2.区分叁种地震破裂类型,全部、走滑、倾滑,分叁个震级段,(4.5,6.5]、(6.5,7.0]、(7.0,7.9或7.6],统计、建立了两组混合震源模型全局参数新的定标律,包括破裂面的宽度、面积、长度以及破裂面上平均错动量与矩震级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半经验关系。与原来的关系比较,说明了差别并不很大,离散有所减小。3.借助本文新的定标律建立西北某一活动断裂上7.0级地震的混合震源模型。结合地震活断层探查的成果,依次估计了破裂面的宽度、面积、长度以及破裂面上平均错动的叁组期望值和标准差。代入截断的正态分布分别生成了叁组各30个震源模型的全局震源参数,与原局部震源参数定标律得到的数值组合,生成相应的错动分布。4.借助随机合成的方法,估计每一个震源模型引起的近场4个地表点的高频地震动。比较与原有定标律建立的震源模型合成的地震动的差异,包括加速度时程、反应谱和峰值的差别。结果表明,定标律的改进对反应谱和峰值的估计有一定的改善,但不是很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4-05-01)
震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借助混合滑动模型,考虑震源参数不确定性,为新疆达尔布特断裂设定6.0级和6.5级地震建立了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全局震源参数通过全球参数定标律结合区域地质几何特征确定;以全局震源参数为依据,借助半经验定标律确定局部震源参数。进一步利用截断正态分布,表达震源参数的离散性,生成30组各异的震源参数值组合,与k平方模型结合,形成多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选取达尔布特断裂周边150 km范围内不同距离代表性工程场点,借助有限断层随机地震动合成方法以及反应谱残差评价准则,选定达尔布特断裂设定6.0级和6.5级地震的"平均"震源模型,可为达尔布特断裂地震动场估计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服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震源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力方.强震构造区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潜在震源模型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
[2].孙晓丹,李鑫,陈翔,李东航.达尔布特断裂地震动场估计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2019
[3].姜伟,陶夏新,陶正如,曹泽林.四川地区的区域有限断层震源模型[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4].王恩元,冯俊军,孔祥国,刘晓斐,沈荣喜.坚硬顶板断裂震源模型及应力波远场震动效应[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8
[5].曲喆.可控震源模型的主动隔振技术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8
[6].姜伟,陶夏新,陶正如,曹泽林,王立媛.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局部参数定标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7
[7].郭祥云.1654年天水南8.0级地震震源模型及发震构造研究[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2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29: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2017
[8].冯俊军,王恩元,沈荣喜,陈亮,李学龙.煤体压剪破裂震源模型及远场震动特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
[9].郭金萍,陈学良,高孟潭,李昌珑.运动学震源模型对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模拟研究综述[J].世界地震工程.2015
[10].赵凯.基于NGA数据的混合震源模型全局参数定标律[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
标签:强震构造区; 叁维断层面源; 地震危险性; 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