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正思想论文-李升

社会公正思想论文-李升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公正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公正思想,《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论》,马克思,社科成果

社会公正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获奖优秀社科成果简介 汪盛玉《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论》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汪盛玉教授所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相关经典论述为依据,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对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形成过程、本质规定,及其与(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周恺,董丹梨,潘兰英[2](2019)在《城市的正义:西方“社会公正”思想的意识形态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公正"问题进入我国城市规划学者视野后,在多种现实问题的折射下,已经成为城市话题讨论中的热点。事实上,对"公平"和"正义"的哲学思辨贯穿了中西方社会、经济和政治理论发展的整个历程,积累了厚重且影响深远的思想遗产。本文追溯了"公正"理论发展的叁个思想源头:(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并从意识形态根源出发,梳理学者、立场和观点的视角差别和承继关系。一方面,自由主义者基于"道德个人主义"和"底线福利保障"所倡导的分配正义观,成为被全球化世界体系(包括中国)逐渐接受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研究者也试图将社会公正探讨从"解放个体自由"转向"发掘集体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植根于传统家国伦理的社群主义思想在不断提醒个人主义者,不应脱离个体在群体中的"社群责任""集体义务""归属感"和"荣辱感"来谈公正价值观。"差异政治"学说进一步发掘出,社会公正还涉及由于群体间的"主导"和"压迫"权力关系构成的不公平社会制度。在以上"求同、存异"的思想倡导下,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包容、和谐的城市社会成为都市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所推崇的理想城市图景。此外,(新)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不公正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性矛盾的产物,"城市权"成为其分析当前城市社会中资本"积累""循环""剥削"和"危机"的核心概念;同时,"城市权"也成为新左派挑战资本制度的旗帜,激发了一系列社会抗争事件。通过以上梳理,本文希望能为澄清我国城乡规划价值观立场,重塑行业道德,提升规划师职业道德修养奠定讨论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3期)

李升[3](2018)在《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我们党的崇高价值追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一些社会不公问题急需加以解决。研究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探索其中的思想资源,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的社会不公问题,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研读马克思及其相关着作,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等基本研究方法,从政治、经济、思想环境叁个方面对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系统地客观描述;从最终目标、实现途径、根本前提、根本原则等四个方面阐述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主要内容;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最大现实,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当代价值。社会公正直接关系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分析批判和共产主义的科学设想的结晶。研究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社会公正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8-05-01)

田昀,王贝[4](2018)在《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深入推进,社会公正日益引起学术界的探讨。国内外理论界对社会公正的研究既注重理论研究,同时又侧重于社会层面上对不公正现象的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研究为我国社会公正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借鉴,同时又推动了理论研究的深入。(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8年01期)

李传义[5](2017)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社会公正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社会制度是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社会公正是社会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应对社会公正负面问题的挑战,传播正确的社会公正观,并以社会公正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文来源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林柏成,陈树文[6](2017)在《青年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我们认识与把握其社会公正思想提供了新视野与新框架。在《手稿》中,他立足于"四重维度",对"异化劳动"进行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不公正的现实及其根源,让人的本质得到复归的唯一出路是扬弃异化劳动。马克思勾勒的未来公正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私有制,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是实现公正的理想社会形态。青年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启示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共享主体,厘清改革思路,夯实制度基础,探寻更好地解决公平正义问题的合理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张威[7](2017)在《社会问题、社会公正与社会工作——Silvia Staub-Bernasconi的社会工作理论思想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问题是如何形成的?社会工作与社会问题和社会公正有何关联?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是什么?澄清这些基础性问题,是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任务。本文首先阐释西方现有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内容和分类,重点解析Silvia Staub-Bernasconi系统论范式下的社会工作理论思想,并提出中国大陆构建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社会工作》期刊2017年05期)

简文坤[8](2017)在《理想社会的探求—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从基督教伦理的角度研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展开:第一,社会的结构性罪恶是人本身的罪所造成的。尼布尔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基督教神学人性论之上的,他认为社会罪恶的唯一来源便是人的罪。人的罪主要表现为自私和傲慢之罪,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团体沾染上个人的罪,团体严重的罪使得它在掌握优势力量后总是倾向于压迫和剥削其他团体和个人,由此便生成一种不公正的关系。团体将它的私利神圣化,利用制度、文化及暴力机器企图一直维系这种非理性的不公正关系,就形成了社会结构性罪恶。第二,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应该加以区分。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是在二者区分的基础上展开的。他认为个人道德以无私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社会道德以公正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个人道德要高于社会道德。第叁,实现社会公正可利用的叁种资源理性道德、社会强制、宗教信仰,叁种资源各有局限性,仅仅倾向于一种方式难以实现社会公正。因此,尼布尔强调叁种资源的综合使用。尼布尔认为彻底消除社会中的罪恶及不公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切的秩序都是不稳定的。人绝不可能通过他自己努力实现理想的社会,但人实现更高形式的正义和更稳定的和平却是可能的。他认为人应该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应该更加谦卑、宽容、节制,对圣灵抱有信仰和盼望,以超越历史的悲剧。第四,相比其他思想家的社会公正思想,尼布尔将宗教信仰用于解释社会罪恶的形成和社会公正的实现,具有巨大的独创性,对我国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尼布尔思想对我们是有启示的,他对人的罪的强调,让我们不得不放弃对人性的天真的幻想。让我们意识到仅用道德去约束权力是远远不够。制度、法律虽然可能会降低效率,但用制度、法律约束权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御权力被激情和利益的腐化。尼布尔对德性的强调,对我们解决当前出现的一些道德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他对团体的不信任,让我们不至于过于服从团体权威,而失去道德自由;他对谦卑和节制的强调,让我们不至于沉溺于非理性的自由,而在道德上过于放纵。最后,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是建立在西方社会经验基础之上的,必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尼布尔可能过高的估计宗教信仰的作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宗教信仰也有被激情和私利腐化的可能。尼布尔提出人们应该努力的克制他的自私冲动,尽力做到爱他人,以实现理想的社会,但是人似乎并没有这样强大的动力去这样做,反而多数人更愿意自己获利,他论述的政治神学思想似乎没有提供足够动力让人克制过分的自利而爱他人。(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6-01)

刘玉珂,刘宏莉[9](2017)在《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对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公正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崇高价值。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社会公正思想。他的社会公正思想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历史性"等特征,为当前正处于新时期的我们,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本文来源于《湖南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赖聪聪,高屾[10](2017)在《论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尤为重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之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思想在推动社会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7年05期)

社会公正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公正"问题进入我国城市规划学者视野后,在多种现实问题的折射下,已经成为城市话题讨论中的热点。事实上,对"公平"和"正义"的哲学思辨贯穿了中西方社会、经济和政治理论发展的整个历程,积累了厚重且影响深远的思想遗产。本文追溯了"公正"理论发展的叁个思想源头:(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并从意识形态根源出发,梳理学者、立场和观点的视角差别和承继关系。一方面,自由主义者基于"道德个人主义"和"底线福利保障"所倡导的分配正义观,成为被全球化世界体系(包括中国)逐渐接受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研究者也试图将社会公正探讨从"解放个体自由"转向"发掘集体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植根于传统家国伦理的社群主义思想在不断提醒个人主义者,不应脱离个体在群体中的"社群责任""集体义务""归属感"和"荣辱感"来谈公正价值观。"差异政治"学说进一步发掘出,社会公正还涉及由于群体间的"主导"和"压迫"权力关系构成的不公平社会制度。在以上"求同、存异"的思想倡导下,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包容、和谐的城市社会成为都市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所推崇的理想城市图景。此外,(新)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不公正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性矛盾的产物,"城市权"成为其分析当前城市社会中资本"积累""循环""剥削"和"危机"的核心概念;同时,"城市权"也成为新左派挑战资本制度的旗帜,激发了一系列社会抗争事件。通过以上梳理,本文希望能为澄清我国城乡规划价值观立场,重塑行业道德,提升规划师职业道德修养奠定讨论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公正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获奖优秀社科成果简介汪盛玉《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周恺,董丹梨,潘兰英.城市的正义:西方“社会公正”思想的意识形态根源[J].国际城市规划.2019

[3].李升.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华大学.2018

[4].田昀,王贝.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研究综述[J].农家参谋.2018

[5].李传义.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社会公正维度[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6].林柏成,陈树文.青年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7

[7].张威.社会问题、社会公正与社会工作——SilviaStaub-Bernasconi的社会工作理论思想解析[J].社会工作.2017

[8].简文坤.理想社会的探求—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7

[9].刘玉珂,刘宏莉.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对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17

[10].赖聪聪,高屾.论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J].理论观察.2017

标签:;  ;  ;  ;  

社会公正思想论文-李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