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术治疗Ⅱ_b期宫颈癌29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江琼[1](2021)在《ⅠB3-ⅡB期宫颈癌手术综合治疗对比同步放化疗疗效的meta分析及手术综合治疗后的生存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ⅠB3-ⅡB期宫颈癌手术综合治疗对比同步放化疗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ⅠB3-ⅡB期(FIGO 2018)宫颈癌手术综合治疗对比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英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OVID、Embase),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截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国内外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研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后使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作为影响因素的效应值,以OR、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各效应量区间范围。结果:最终纳入21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8篇,外文文献13篇,5篇随机对照研究,16篇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纳入文献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其中病例组(手术组)2406例,对照组(放化疗组)184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与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相比较,3年无进展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3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5年OS、近期Ⅲ/Ⅳ级毒性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综合治疗组5年DFS高于同步放化疗组,复发率低于同步放化疗组,远期Ⅲ/Ⅳ级毒性反应发生率低于同步放化疗组,且亚组分析显示远期Ⅲ/Ⅳ级阴道、泌尿系、肠道毒性反应低于同步放化疗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ⅠB3-ⅡB期宫颈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较标准治疗方案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生存获益相当,近期Ⅲ/Ⅳ级迟发型毒性反应发生率相近,但复发率及远期Ⅲ/Ⅳ级迟发型毒性反应发生率较低。2.在全面术前评估后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ⅠB3-ⅡB期宫颈癌患者亦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方式。第二部分ⅠB3-ⅡB期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后的生存分析目的: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至2015年ⅠB3-ⅡB期(FIGO 2018)宫颈癌手术综合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ⅠB3-ⅡB期以手术综合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门诊复查或电话进行随访,统计3年、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总生存率(OS),复发率和近、远期Ⅲ/Ⅳ级毒性反应。使用SPSS 25.0软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纳入研究病例的生存曲线,通过对数秩检验(Log-rank检验)进行临床、病理因素对预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并通过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198例ⅠB3-ⅡB期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ⅠB3期54例,IIA期118例,IIB期26例。3年DFS、OS分别为84.8%、86.3%,5年DFS、OS分别为81.8%、84.8%。复发率为18.2%,死亡率为15.2%。近期、远期Ⅲ/Ⅳ级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9%、3.5%。对生存结局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P=0.021)、淋巴结转移(P=0.013)、宫旁浸润(P=0.000)、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000)、肿瘤大小(P=0.000)、脉管转移(P=0.037)均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COX风险回归模型显示,肿瘤大小(P=0.000,OR=6.806,95%CI=[2.468-18.774]),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013,OR=0.297,95%CI=[0.073-2.105])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1.通过对本院198例ⅠB3-ⅡB宫颈癌手术综合治疗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发现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脉管转移是影响ⅠB3-ⅡB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肿瘤大小和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可视为影响ⅠB3-ⅡB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需根据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提高生存率。2.手术综合治疗对于ⅠB3-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在全面评估后亦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方式。
赵鑫洁[2](2021)在《ⅠB1~ⅡA2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ⅠB1~ⅡA2期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病情进行更好的评估,进一步为宫颈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接受宫颈癌根治术(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或取样)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理确诊的原发性宫颈癌IB1~ⅡA2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02例。按照术后病理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结合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在202例Ⅰ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中,有32例患者术后病理提示发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5.8%。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肿瘤大小(≦4cm或>4cm)、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肌层或≧1/2肌层)、宫旁组织浸润、累及子宫下段、淋巴脉管间质浸润是ⅠB1~ⅡA2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肌层,P=0.01)、淋巴脉管间质浸润(P<0.05)是ⅠB1~ⅡA2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IGO分期、肿瘤大小(≦4cm或>4cm)、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肌层或≧1/2肌层)、宫旁组织浸润、累及子宫下段、淋巴脉管间质浸润是ⅠB1~ⅡA2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肌层)、淋巴脉管间质浸润与ⅠB1~ⅡA2期宫颈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是判断ⅠB1~ⅡA2期宫颈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西梅[3](2021)在《39例宫颈粘液腺癌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收集宫颈粘液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结果和治疗方案,探讨该病的预后影响因素,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为诊疗过程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0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粘液腺癌的病例资料共3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结果、治疗方法、预后影响因素。采用SPSS23.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相关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取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的就诊年龄为30岁~78岁,中位年龄为50岁。临床表现排在前三位的是:异常阴道流血(71.79%),不规律下腹痛(17.95%),阴道排液(15.38%),其中20.51%表现为联合症状。HPV总阳性率为45%(9/20),胃型腺癌、印戒细胞型腺癌、粘液腺癌非特指型HPV阳性率分别为12.5%(1/8)、75%(3/4)、62.5%(5/8)。TCT总阳性率为64.71%(11/17)。妇科超声影像学表现排在前三位的是:宫颈回声不均(74.36%)、宫颈肥大增粗(69.23%),宫颈血流丰富(17.95%)。其中4例盆腔内见囊实性或囊性回声,均为微偏腺癌,占微偏腺癌4/6。外生乳头或菜花状病灶占35.9%(14/39),内生浸润型病灶占38.46%(15/39),溃疡型病灶占20.51%(8/39),颈管型病灶占5.12%(2/39);Ⅰ期46.15%(18/39),Ⅱ期10.26%(4/39),Ⅲ期12.82%(5/39),Ⅳ期30.77%(12/39)。胃型腺癌12例,浸润宫颈间质浅层0例,深层12例,侵犯子宫体8例,输卵管转移4例,卵巢转移6例,淋巴结转移4例,Ⅰ期4例,Ⅱ期0例,Ⅲ期2例,Ⅳ期6例。胃型腺癌中6/12为微偏腺癌:6例微偏腺癌中有1例Ⅰ期,5例Ⅳ期出现附件、腹腔广泛转移。印戒细胞型腺癌6例:均为Ⅰ期,无输卵管、卵巢、淋巴结转移。非特指型腺癌:Ⅰ期8例,Ⅱ期4例,Ⅲ期3例,Ⅳ期6例。3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仅行广泛全子宫+双侧输卵管+盆腔淋巴结+单侧卵巢切除术+单侧卵巢悬吊术,其余38例患者行综合治疗。预后影响因素:胃型、印戒细胞型、非特指型粘液腺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23.3%、100%、60.9%(P=0.002)。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有无脉管瘤栓、有无宫旁浸润、是否侵犯子宫体、有无输卵管转移、有无卵巢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复发和生存期的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卵巢转移是影响宫颈粘液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卵巢转移的死亡风险是无卵巢转移的32.294倍(HR=32.294,95%CI 2.603~400.573,P=0.007)。结论:1.胃型粘液腺癌发现时多处于晚期,5年生存率低;晚期宫颈微偏腺癌容易出现附件区、盆腔、腹腔转移,影像学表现与卵巢癌相似,应注意鉴别;2.印戒细胞型粘液腺癌发现时临床分期较早,预后较好,早期患者行宫颈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00%;3.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有无脉管瘤栓、有无宫旁浸润、是否侵犯子宫体、有无输卵管转移、有无卵巢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复发、转移和生存期的重要因素;4.卵巢转移是影响宫颈粘液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卵巢转移的死亡风险是无卵巢转移的32.294倍。
徐杰[4](2021)在《ⅠB1-ⅡA2期宫颈鳞癌与腺癌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IB1-IIA2期宫颈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与腺癌(Adenocarcinoma,AC)患者的病理特征、预后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期望为今后临床上的治疗提供经验与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IB1-IIA2期宫颈SCC和AC患者的260例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者的病理特征、预后影响因素及差异。结果:1.260例宫颈癌患者其中宫颈鳞癌患者197例(76%),宫颈腺癌63例(24%),SCC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7-72)岁,AC的年龄范围为(21-74)岁,SCC与AC患者的平均年龄±标准差分别为49.95±8.62岁,49.71±9.28岁(t=0.189,P=0.85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C以外生菜花型为主,AC以内生浸润型为主(P<0.05);两者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细胞分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IB1-IIA2期宫颈SCC与AC 3年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94.6%、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rank分析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均是IB1-IIA2期宫颈SCC和AC预后影响因素,根据预后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IB1-IIA2期宫颈SCC与AC患者3年PFS在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示:临床分期是IB1-IIA2期宫颈SCC与A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IB1-IIA2期宫颈鳞癌与腺癌的病理特征大致相似,宫颈鳞癌以外生菜花型为主,宫颈腺癌以内生浸润型为主,易漏诊,对于可疑的内生型宫颈病变,应进行宫颈管搔刮术(Endocervical Curettage,ECC);2.根据术后的中危因素,采取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IB1-IIA2期宫颈鳞癌与腺癌患者可获得相同的预后,临床分期是IB1-IIA2期宫颈鳞癌与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殷卓敏[5](2020)在《盆腔放疗在ⅣB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研究》文中指出1.ⅣB期血行转移性宫颈癌预后因素的分析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ⅣB期血行转移性宫颈癌的预后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2006年10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断宫颈癌的11982例,本文筛选其中ⅣB期血行转移的初治患者共99例,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式及COX回归用于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我们的数据表明,99例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49.4个月(0.5-114.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 OS)为11.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 PFS)为5.6个月。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骨(36.8%),其次是肺(32.8%)和肝(24%)。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寡转移、单器官转移、骨转移及化疗联合局部治疗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而肝转移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危险比[HR]=4.02;95%可信区间[CI],1.15-14.05,P=0.029)作为不良因素,而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治疗(HR=0.40;95%CI,0.19-0.82,P=0.012)作为有利因素,独立影响患者的OS及PFS。结论我们的数据显示在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患者中,肝转移预后差,而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生存。2.盆腔根治剂量放疗对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的预后价值研究目的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患者,针对原发病灶的盆腔根治剂量放疗的治疗价值尚不明确。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以评估盆腔根治剂量放疗联合全身化疗在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化疗的48位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信息。通过kaplan-meier方法比较生存时间,分别采用log-rank及cox回归方法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根据治疗模式的不同将48例患者分为两组:36例患者接受化疗联合盆腔根治剂量放疗(A组),12例患者接受化疗±姑息性盆腔放疗(B组)。中位随访时间为44.0个月(4.6-114.7个月)。全组及A组和B组的中位总生存期(m OS)分别为14.8个月,17.3个月和10个月,(A组vs.B组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与接受化疗±姑息性盆腔放疗患者相比,接受了化疗联合盆腔根治剂量放疗的患者显示更低的死亡风险(HR=0.32;95%CI,0.15-0.67,P=0.003)。在全组患者中,36例(75%)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病灶的进展,这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结论在本组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患者中,与化疗±姑息性盆腔放疗相比,化疗联合盆腔根治剂量放疗的治疗模式改善了患者总生存时间。因此,对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盆腔根治剂量放疗的价值是非常必要的。3.盆腔根治性放疗联合化疗治疗ⅣB期宫颈癌的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目的根治剂量的盆腔放疗对于ⅣB期宫颈癌治疗的意义及价值还不十分明确。我们期待通过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探讨盆腔根治性放疗在ⅣB期宫颈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入组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ⅣB期宫颈癌患者,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信息。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生存时间,分别采用log-rank方法和cox回归方法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组间两个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总计41例满足入排标准并完成治疗的ⅣB期初治宫颈癌患者入组,其中血行转移20例,淋巴道转移21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4.9个月(5.6-41.1个月);中位OS为26.5个月,中位PFS为16.5个月。2年OS率及PFS率分别为55%,36.9%。血行转移及淋巴道转移患者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44.9%和28.8%(P=0.881)。所有患者均接受46周期联合化疗及盆腔根治性放疗。全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周期(6周期vs.45周期)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0.25;95%CI,0.07-0.91,P=0.035)。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能否恢复正常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HR=0.25;95%CI,0.08-0.83,P=0.024)。延伸野与盆腔野相比较,34级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分别为(92%vs.31.3%;P<0.001);34级血小板下降发生率(56%vs.12.5%;P=0.008),提示放疗野越大,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越明显。20例(48.8%)疾病复发,其中17例(85%)是放射野外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结论本组患者接受盆腔根治剂量的放疗联合化疗的治疗模式的生存数据与接受单纯化疗治疗模式的历史数据比较,显示出更长的总生存期,提示盆腔根治性放疗在ⅣB期宫颈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相比接受45周期的化疗,接受6周期全身化疗的患者总生存期更长,二者之间存在统计数学差异,因此推荐6周期的联合化疗。放化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能否恢复正常与患者进展风险相关,提示血清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之一。放射野体积增加与血液学毒性的增加密切相关。探索更有效的全身及局部治疗模式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闫文星[6](2020)在《探讨影响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IB-IIA期宫颈癌的预后意义和新辅助化疗在狭义的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2.寻找可能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差异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为耐药的宫颈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1.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0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IB-IIA期宫颈癌和狭义的局部晚期宫颈癌(IB2和IIA2期)患者进行分析。IB-IIA期宫颈癌患者均行C型根治术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苏木精-伊红(H&E)染色鉴定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评价其对IB-IIA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针对狭义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紫杉醇联合铂类)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Kaplan-Meier曲线用于计算患者的生存率,采用对数秩检验比较生存率,Cox回归分析评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2.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出与肿瘤放化疗抵抗性有关的信号通路,对差异变化的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将筛选的目的基因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在相同分期但预后差异的患者中进行验证。将筛选的目的基因利用慢病毒进行敲除,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慢病毒转染Hela细胞及联合顺铂对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慢病毒转染Hela细胞后P21、Bcl-2、Bax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发生率与间质浸润深度(P=0.009)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0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是影响IB-IIA期宫颈癌患者OS(P=0.009)和PFS(P=0.006)的独立预后因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术后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5)。2.144例狭义的局部晚期宫颈癌中60例(41.7%)接受新辅助化疗,84例未接受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毒性反应,但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3级以上不良反应。新辅助化疗对两组无进展生存率(P=0.453)和总生存率(P=0.933)无明显影响。3.利用基因芯片最终筛选出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HDAC6,p21(CDKN1A)进行验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预后好的宫颈癌患者,HDAC6表达降低,P21表达增高,细胞增殖受抑制;预后差的宫颈癌患者,HDAC6表达增高,P21表达降低,细胞增殖;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的Hela细胞显着降低Hela宫颈癌细胞株HDAC6蛋白的表达。相比于对照组,CCK-8检测发现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的Hela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的Hela细胞凋亡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的Hela细胞P21的表达提高,降低了Bcl-2的表达,但增加了Bax的表达。相比于对照慢病毒+顺铂组,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联合顺铂对Hela组增殖抑制作用增强,对Hela细胞诱导凋亡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发生率与间质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率呈正相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是影响IB-IIA期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对于那些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及术后序贯治疗的狭义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紫杉醇联合铂类新辅助化疗对她们的预后及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改善。3.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显着降低Hela宫颈癌细胞株HDAC6蛋白的表达,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与化疗药物具有协同作用,联合使用可以明显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这可能与敲减HDAC6后影响p21增殖和凋亡信号通路相关。
张伟峰[7](2020)在《现代影像学检查在子宫颈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的分期是评价其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和转归、选择合适的初始治疗模式以及个体化手术方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准确可靠的分期,是实现肿瘤治疗的规范化、个体化、微创化和人文化的重要前提。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现代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逐渐得到普及。2018年10月,FIGO发布了新的子宫颈癌分期系统,取消了对现代影像学检查用于分期的限制,使其得以在子宫颈癌的分期过程中得到普遍应用。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我国子宫颈癌临床实践中现代影像学检查和临床分期的应用情况,并通过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评价常见现代影像学检查在子宫颈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目的]1、对FIGO临床分期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包括规范性和准确性进行研究。2、评价常见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在子宫颈癌临床分期及各分期参数判定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即“1538”项目数据库。截止2018年12月,该数据库共收集中国大陆37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子宫颈癌病例共46313份。1、提取数据库中子宫颈癌病例的原始临床分期,参照同时期的FIGO分期标准,分析其规范情况。再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病例,将其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准确性及不准确的原因。2、提取数据库中符合初始治疗为手术等条件的子宫颈癌病例,根据其影像学检查和手术病理分别确定影像学分期、影像学联合临床分期和手术病理分期,再以手术病理分期做为参照,对不同类型分期的准确性进行比较。3、前瞻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条件的子宫颈癌病例,同法评估影像学检查在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并总结影像学检查的图像特征。4、提取数据库中符合条件的ⅠB1~ⅡA2期病例,分别根据影像学检查和手术病理进行ⅢC期分期,然后以ⅢC p为参照,对ⅢC r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第一部分中国子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应用情况研究1、剔除1008例术中术后意外发现的子宫颈癌病例后,在剩余的45305份病例中,共10223份(22.6%)存在分期不规范。分期不规范的类型包括分期不完整如Ⅰ B期、Ⅱ期等(5534,54.1%)、未进行临床分期(4502,44.0%)、模糊分期如Ⅰ B2~ⅡA1等(80,0.8%)、与妇检描述不符合(72,0.7%)和术后进行分期修正(35,0.3%)。2、≥70岁的患者分期不规范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32.1%vs 22.1%vs 22.3%vs 21.5%,P<0.001);外生型中分期规范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外生型(86.5%vs 82.6%,P<0.001)。3、共22353例子宫颈癌纳入分期的准确性评估。临床分期整体的准确率为65.8%,分期偏高发生率为20.8%,分期偏低发生率为13.4%。ⅠA、ⅠB1、IB2、ⅡA1、ⅡA2 和 ⅡB 的分期准确率分别为 88.8%、82.7%、74.4%、21.9%、25.9%和7.2%,分期偏高的发生率分别为0%、.0%、19.3%、67.2%、70.8%和92.2%,分期偏低的发生率则分别为11.2%、17.3%、6.4%、10.9%、3.2%和0.6%。4、临床分期不准确的原因依次为:阴道受累(55.8%)、肿瘤最大直径(29.7%)、宫旁侵犯(10.6%)和宫颈实质浸润范围不一致(3.6%)、和膀胱直肠侵犯及远处转移(0.2%)。第二部分现代影像学检查在子宫颈癌临床分期中应用价值的回顾性研究1、分别纳入3771例行MRI检查和3562例行CT检查的子宫颈癌病例。2、在行MRI检查的病例中,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参照,临床分期的符合率为63.1%,MRI影像学分期的符合率为63.9%,MRI联合临床分期的符合率为 77.2%。3、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参照,MRI检查判定分期参数如肿瘤最大直径、阴道受累和宫旁浸润的kappa值分别为0.262、0.041和0.042。4、在行CT检查的病例中,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参照,临床分期的符合率为65.4%,CT影像学分期的符合率为12.5%,CT联合临床分期的符合率为73.8%。5、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参照,CT检查判定分期参数如肿瘤最大直径、阴道受累和宫旁浸润的kappa值分别为0.060、0.010和0.009。第三部分现代影像学检查在子宫颈癌临床分期中应用价值的前瞻性研究1、共246例患者入组,其中93例行MRI检查,53例行CT检查,100例同时行MRI和CT检查。2、在行MRI检查的患者中,临床分期、MRI分期和MRI联合临床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66.8%、72.8%和77.7%。3、MRI检查诊断阴道侵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0%和87.80%,高于临床分期的37.50%和77.27%。与术后病理阴道受累的一致性强度检验提示MRI检查的kappa值为0.301,P<0.001。MRI定性判定肿瘤最大直径的kappa值为0.538;但MRI对宫旁浸润的诊断效能不理想,2例MRI提示宫旁浸润的病例,术后均未证实,而2例术后病理为宫旁浸润的病例,MRI均未诊断宫旁浸润;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51.43%,特异性为87.25%,kappa值为0.378,P<0.001。4、在行CT检查的患者中,临床分期、CT分期和CT联合临床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 66.0%、67.3%和 77.1%。5、CT检查诊断阴道侵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0%和95.95%,而临床分期为60.0%和81.08%。与术后病理阴道受累的一致性强度检验提示CT检查的kappa值为0.262,P=0.001。CT定性判定肿瘤最大直径的kappa值为0.404;CT对宫旁浸润的诊断效能同样不理想,CT检查提示宫旁浸润的2例患者,术后均未得到病理证实。CT诊断淋巴结的敏感性为24.00%,特异性为89.06%,kappa 值为 0.142,P=0.076。第四部分2018子宫颈癌FIGO新分期中ⅢCr的准确性验证1、共纳入6662例ⅠB1-ⅡA2期宫颈癌病例,其中961例通过影像学检查判定为ⅢC r期,1133例通过手术病理结果被判定为ⅢC p期。2、在行MRI检查的病例中,524例被判定为ⅢC r期,563例被判定为ⅢC p 期,ⅢC r 与 ⅢC p 期的一致性偏低,Kappa 值为 0.138,p<0.001。3、在行CT检查的病例中,428例被判定为ⅢC r期,570例被判定为ⅢC p 期,ⅢC r 与 ⅢC p 期的一致性偏低,Kappa 值为 0.142,p<0.001。[结论]阴道受累和肿瘤最大直径是导致子宫颈癌临床分期不准确的主要参数。现代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子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准确性,具有应用价值。在我国以往的子宫颈癌临床实践中,影像学检查的诊断效能偏低。
杨琳俐[8](2020)在《老年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模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全球女性因癌症死亡的肿瘤中排名第四。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宫颈癌患者的人数有一定的上升,因此,掌握老年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明晰老年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模式现状,对提高临床诊疗效率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材料与方法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简称1538数据库)调取所有明确诊断为子宫颈恶性肿瘤的4631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早期宫颈癌包括IA1期、IA2期、IB1期、IIA1、局部晚期宫颈癌包括IB2期、IIA2期;晚期宫颈癌包括ⅡB~ⅣB期。将合并≥1个高危因素(淋巴结阳性、阴道切缘阳性、宫旁阳性)的患者作为高危组,将合并≥1个中危因素(腺癌、肿瘤直径>4cm、淋巴脉管阳性、宫颈间质浸润≥1/2)且不合并任一高危因素的患者作为中危组,无高危因素及中危因素的患者作为无危险因素组。高危组术后辅助治疗以同步放化疗作为标准组,合并≥2个中危的中危组以放疗±化疗作为标准组,合并1个中危因素的中危组及无危险因素组以无辅助治疗作为标准组。对比中/老年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特点。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1 两组患者不同年份构成比及其变化趋势13年间老年组的构成比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中年组的构成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χ2=6.817,P=0.009)。2 临床特点2.1 FIGO 分期老年组早期宫颈癌的比例较中年组高,局部晚期的比例较中年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合并晚期宫颈癌的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IB1期、IB2期的比例较中年组低,IIA1期、IIA2期比例较中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大体类型早期宫颈癌:外生型比例较中年组低,内生型比例较中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型和颈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宫颈癌:外生型比例较中年组低,内生型比例较中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型和颈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宫颈癌:不同大体类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织病理3.1 组织学分级早期宫颈癌:老年组高分化比例较中年组低,中分化比例较中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宫颈癌:不同组织学分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宫颈癌:不同组织学分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 组织学类型早期宫颈癌:不同组织学类型组间比较,P=0.000,说明老年组鳞癌比例较中年组高,腺癌比例较中年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宫颈癌:不同组织学类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宫颈癌:不同组织学类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危险因素4.1 不同危险因素组早期宫颈癌:老年组中危组比例较中年组高,无危险因素组比例较中年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宫颈癌:不同危险因素分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宫颈癌:老年组无危险因素组比例较中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及中危组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 高危组4.2.1 高危因素数目早期宫颈癌:不同高危因素数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宫颈癌:不同高危因素数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宫颈癌:不同高危因素数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2 不同数目高危因素构成早期宫颈癌:老年组合并单个淋巴结阳性比例低于中年组,合并单个阴道切缘阳性,单个宫旁阳性、阴道切缘+宫旁阳性比例高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不同数目的高危因素构成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宫颈癌:不同数目的高危因素构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宫颈癌:不同数目的高危因素构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3 高危因素类型4.2.3.1 淋巴结转移早期宫颈癌:老年组淋巴结阳性比例低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宫颈癌:淋巴结阳性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宫颈癌:淋巴结阳性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3.2 阴道切缘受累早期宫颈癌:老年组阴道切缘阳性比例高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宫颈癌:阴道切缘阳性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宫颈癌:阴道切缘阳性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3.3 宫旁受累早期宫颈癌:宫旁阳性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宫颈癌:宫旁阳性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宫颈癌:宫旁阳性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 中危组4.3.1 中危因素数目早期宫颈癌:不同数目的中危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宫颈癌:老年组合并1个中危比例较中年组低,合并2个中危比例较中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3个中危、4个中危的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宫颈癌:不同数目的中危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2 不同数目中危因素构成早期宫颈癌:老年组合并单个AC、单个LVSI(+)、AC+LVSI(+)、AC+DSI>1/2比例较中年组低,合并DSI>1/2、LVSI(+)+DSI>1/2比例较中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不同数目中危因素构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宫颈癌:老年组合并单个TD>4cm的比例低于中年组,合并TD>4cm+DSI>1/2的比例高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不同数目中危因素构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宫颈癌:同数目中危因素构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3 中危因素类型4.3.3.1 病理类型早期宫颈癌:老年组AC 比例低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宫颈癌:AC的发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宫颈癌:AC的发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3.2 肿瘤直径晚期宫颈癌:TD是否>4cm的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3.3 淋巴脉管早期宫颈癌:老年组LVSI(+)比例低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宫颈癌:LVSI(+)的发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宫颈癌:老年组LVSI(+)比例高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3.4 宫颈间质早期宫颈癌:老年组DSI>1/2比例高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晚期宫颈癌:老年组DSI>1/2比例高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宫颈癌:DSI是否>1/2的组间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治疗模式分析5.1 手术治疗5.1.1 手术途径老年组IA1期开腹比例低于腹腔镜,ⅠA2期、ⅠB1期,ⅡA1期、ⅡA2期、ⅡB期开腹比例均高于腹腔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2期、IIIA~IVB期不同手术途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2 子宫切除类型老年组ⅠB1期、ⅡA1期、ⅡA2期B型子宫切除比例较C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期的不同的子宫切除类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 术后辅助治疗高危组标准组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非标准组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11.802,P=0.001);合并≥2个中危因素的中危组标准组与非标准组的构成比均未随时间呈上升或下降趋势(χ2=0.180,P=0.671);合并1个中危因素的中危组标准组构成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非标准组的构成比随时间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χ2=10.387,P=0.001);无危险因素组标准治疗组(无辅助治疗组)的比例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非标准治疗(有辅助治疗组)的比例随时间呈上升趋势((χ2=0.629,P=0.428)。结论(1)老年组的构成比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中年组的构成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老年组FIGO分期较中年组相对较晚。(2)老年组大体类型以外生型为主,ⅠA1-ⅡA2期宫颈癌外生型比例较中年组低,内生型比例较中年组高。(3)老年组组织学分级以中分化、低分化为主,组织学类型以鳞癌为主,早期(ⅠA1期、ⅠA2期、ⅠB1期、ⅡA1期)宫颈癌老年组高分化比例较中年组低,中分化比例较中年组高,鳞癌比例较中年组高,腺癌比例较中年组低。(4)早期(ⅠA1期、ⅠA2期、ⅠB1期、ⅡA1期)宫颈癌高危组的老年组淋巴结阳性比例低于中年组,阴道切缘阳性比例高于中年组。(5)ⅠA1-ⅡA2期宫颈癌中危组的老年组DSI>1/2的比例高于中年组。(6)老年组手术途径以经腹途径为主,大部分患者手术范围不足。(7)老年组中高危组的术后辅助治疗趋向规范性;合并≥2个中危因素的中危组术后辅助治疗规范性无改善;合并1个中危因素的中危组及无危险因素组趋向过度治疗。
李宁[9](2020)在《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宫颈癌是全球女性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是世界上第四常见的癌症,也是发展中国家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新辅助化疗应用于宫颈癌的临床治疗已有30余年历史,但是对于其受益人群的筛选、利弊的权衡及疗效的评价仍是近期研究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中国宫颈癌多中心临床诊疗大数据平台,对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应用现状做出总结,分析与对比不同类型宫颈癌(包括组织学类型、FIGO分期、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不同化疗方式(包括化疗途径、化疗方案、化疗疗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为宫颈癌规范诊疗提供研究基础及数据支持。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主要来源于中国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调查项目(简称1538项目),目前已收录并完成入库的有国内34家医院的31599例宫颈癌病例,其中术前新辅助化疗病例5535例。数据使用已取得主办单位的授权。2.研究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再进一步进行分组进行近期疗效对比,组织学类型分为鳞癌和非鳞癌(腺癌、腺鳞癌)两组;大体类型分为外生型及非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及颈管型)两组;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三组;FIGO分期分为ⅠB2期、ⅡA2期及ⅡB期三组。化疗途径分为静脉化疗和动脉化疗两组;化疗方案分为紫杉醇+铂类、铂类+非紫杉醇类两组,化疗疗程分为≤2个和>2个两组;肿瘤直径分为<4cm和≥4cm两组。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1:n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进行病例匹配以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应用趋势及城乡分布2004-2016年新辅助化疗的应用总体呈增长趋势,由2004年的50例(0.9%)增加到2016年的542例(9.7%)。各年份农村患者新辅助化疗的平均应用百分比高达57.1%。2.5535例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应用现状我国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应用年龄主要分布在36岁-59岁年龄段;应用的FIGO分期存在乱象现象,Ⅰ-Ⅳ期均有采用,其中ⅠB2、ⅡA2及ⅡB期共占比61.3%,是构成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主要部分;组织学类型的统计结果是鳞癌构成我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绝大部分,比例高达占85.5%;分化程度主要以中低分化为主,所占百分比为93.7%;大体类型中外生型3502例,占63.2%,为主要构成部分;初诊肿瘤最大直径中大于等于4cm的最多,占比52.4%;化疗途径的选择主要以静脉化疗为主,比例高达76.2%。化疗方案多样,主要是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用药为主。而化疗疗程通常为1-2个疗程,占比高达86.9%。3.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3.1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有效性3.1.1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直径的变化3206例疗效确切的病例中,新辅助化疗前肿瘤最大径为(4.40±1.41)cm,化疗后肿瘤最大径为(3.13±1.50)cm,比较后t=34.82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1.2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总体有效率就国内目前的术前新辅助化疗应用现状分析,化疗总体有效率为47.9%,较文献报道低,主要与其应用的分期杂乱,Ⅰ—Ⅳ期均有、化疗方案种类繁多,存在一些不标准的化疗方案以及病例记录不规范导致疗效缺失例数较多等原因有关。3.2不同类型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3.2.1不同组织学类型病例匹配后鳞癌组(259例)与腺癌和腺鳞癌组(260例)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9.7%、36.9%,两组比较P=0.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2不同大体类型病例匹配后外生型组(692例)与非外生型组(693例)两组的化疗有效率依次为46.4%、44.4%,两组比较P=0.5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不同分化程度病例匹配后进行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三组近期疗效对比,经两两之间对比分析,高分化组VS.中分化组、高分化组VS.低分化组、中分化组VS.低分化组的化疗有效率依次是46.9 VS.43.4、44.4 VS.47.9、48.7 VS.49.5,对应的P值依次是0.422、0.520、0.6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4不同FIGO分期病例匹配后进行ⅠB2期、ⅡA2期及ⅡB期三组近期疗效对比,经两两之间对比分析,ⅠB2期组VS.ⅡA2期组、ⅠB2期组VS.ⅡB期组、ⅡA2期组VS.ⅡB期组的化疗有效率依次是58.4 VS.60.2、60.7 VS.54.8、60.3 VS.56.8,对应的P值依次是0.652、0.392、0.2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不同化疗方式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3.3.1不同化疗途径病例匹配后静脉化疗组(409例)和动脉化疗组(446例)两组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42.0%、43.7%,两者比较P值为0.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2不同化疗方案病例匹配后紫杉醇+铂类组(703例)和铂类+非紫杉醇类组(732)两组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51.0%和43.6%,两者比较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3.3不同化疗疗程病例匹配后疗程≤2个组(179例)和疗程>2个组(260例)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45.2%、48.3%,两组比较P=0.5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肿瘤直径对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的影响病例匹配后初诊肿瘤最大径<4cm组(578例)和≥4cm组(780例)两组的化疗有效率为32.6%和47.2%,两者比较,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2004-2016年间我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农村患者占大多数。2.我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应用现状:应用年龄主要分布在36岁-59岁年龄段;ⅠB2、ⅡA2及ⅡB期构成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主要部分;组织学类型主要以宫颈鳞癌为主,分化程度多为中低分化,大体类型多数是外生型,初诊肿瘤最大直径超过一半为大于等于4cm的肿瘤;化疗途径主要选择经静脉化疗,疗程多为1-2个疗程,在化疗方案的选择上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用药为主。3.与宫颈腺癌和腺鳞癌相比,宫颈鳞癌的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更好。4.与铂类+非紫杉醇类化疗方案相比,使用紫杉醇+铂类化疗方案的化疗近期疗效更佳。5.初诊肿瘤最大径≥4cm的宫颈癌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优于<4cm的疗效。6.不同大体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化疗途径及化疗疗程术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相当。
吕亚淑[10](2020)在《局部晚期宫颈癌(ⅠB2期)治疗模式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子宫颈癌是女性发病率高居第二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年轻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全世界范围内宫颈癌新发病例,发展中国家占大部分。在我国,每年约有135000宫颈癌新发病例,相当比例的患者就诊时已达晚期,成为女性因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宫颈癌根治术治疗早期宫颈癌效果肯定,而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FIGO 2009分期标准ⅠB2、ⅡA2)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随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探讨,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ⅠB2、ⅡA2)的治疗,指南推荐同步放化疗为首选治疗方案。但是随着肿瘤年轻化趋势的发展,对生活质量需求的增加,同步放化疗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弊端开始出现。放化疗不仅致卵巢功能下降甚至衰竭,而且还对盆腔器官造成损伤,如放射性的膀胱炎、直肠炎等,影响生活质量。指南中指出广泛子宫切除+盆腹腔淋巴结切除也为可选治疗方案,但缺点是术中出血多、手术操作困难,且术后报导阴道断端阳性发生率高。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恶性肿瘤局部治疗前(手术或放疗)给予的化疗,其优势可缩小肿瘤体积,便于下一步治疗。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ⅠB2、ⅡA2)的治疗有积极意义,但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次研究通过对局部晚期宫颈癌ⅠB2期患者,分别通过新辅助化疗+手术与直接手术两种方式,分析两组患者信息,比较新辅助化疗在患者中的应用能否提高其生存期及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1.资料来源:选取2008年2月-2011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病房收治的所有符合标准的宫颈癌ⅠB2期(FIGO 2009分期标准)患者80例。通过对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入选患者的治疗模式分为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直接手术组。其中新辅助化疗+手术组即NACT组40例,直接手术组40例。NACT组,患者接受1-2个疗程的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化疗结束后2周后,评估化疗效果,进一步行经腹宫颈癌根治术。直接手术组患者在排除手术禁忌后,直接行宫颈癌根治术。两组中,对于年轻患者、病理类型为鳞癌且卵巢无病变者给予保留。各组患者在治疗基础上进行常规的支持对症治疗。通过查阅病历、随访(包括电话随访、门诊随访、信函)等方式,对术后影响患者3年、5年生存率、生活质量等相关因素进行综述。分析⑴两组患者术后复发高危因素发生率,包括:深肌层浸润、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阴道断端有无残留病灶;⑵两组患者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进行比较,包括3年、5年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期;⑶分析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⑷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分级、病理类型、年龄、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深肌层浸润、宫旁转移、阴道断端有无肿瘤残留。2.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等均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进行分析;定性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图,log-rank检验组间差异,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以a=0.05为检验水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NACT组总体化疗的整体有效率为75%,其中完全缓解患者为10%(4/40),部分缓解为65%(26/40),稳定患者25%(10/40),没有进展的患者。对患者不同组织类型化疗的有效率进行分析,其中鳞癌和非鳞癌有效率分别为75%与75%(P=0.492>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2.NACT组和直接手术组术中情况比较:NACT组的手术时间为225.75±41.89min,而直接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是238.75±54.79min(P=0.279>0.05)。两组手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66.09±179.94ml、434.20±167.91ml(P=0.024<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淋巴切除数目为25.08±6.89个、24.62±7.45个(P=0.821>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3.NACT组和直接手术组影响术后复发高危因素发生率的比较:NACT组术后病理提示深肌层浸润、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阴道残端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15%(6/40)、18%(7/40)、15%(6/40)、12%(5/40)和10%(4/40);直接手术组深肌层浸润,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阴道断端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17%(7/40)、20%(8/40)、25%(10/40)、15%(6/40)和18%(7/40)。在这些影响复发的高危因素中,深肌层浸润(P=0.136>0.05)和脉管癌栓(P=0.421>0.05)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宫旁浸润(P=0.023)、淋巴结转移(P=0.012)以及阴道断残端阳性(P=0.043)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NACT组和直接手术组3y-PFS、3y-OS、5y-PFS和5y-OS比较:3y-PFS和3y-OS生存分析两组患者共死亡人数7例,新辅助化疗组3例,直接手术组4例。在新辅助化疗组与直接手术组,3y-PFS分别为91.56%与78.45%。采用log-rank检验法进行检验,P=0.025<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y-OS分别为92.50%,90.00%,用log-rank检验法进行检验,P=0.868>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5y-PFS和5y-OS生存分析新辅助化疗组死亡8例,直接手术组11例,共死亡人数19例。5y-PFS新辅助化疗组与直接手术组分别为81.80%与71.58%,P=0.032<0.05,有统计学意义。5y-OS新辅助化疗组与直接手术组分别为82.00%与72.5%,P=0.033<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深肌层浸润、阴道断端阳性以及新辅助化疗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因素(P<0.05)。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深肌层浸润、阴道断端阳性以及新辅助化疗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因素(P<0.05)。6.对于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因素行多因素分析:其中淋巴转移、脉管癌栓及阴道断端阳性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病理类型、淋巴转移、脉管癌栓以及阴道断端阳性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辅助化疗是保护因素(OR,0.315;95%CI,0.081~0.948,P=0.042)。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以及阴道断端阳性影响OS的OR值分别为:3.091、2.013、2.120、1.231及1.081。结论:1.行NACT组总体有效率为75%,不同组织类型无差异,行NACT患者术中出血量少;2.行NACT组患者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及阴道断端阳性发生率低,3.行NACT患者3y-PFS及5y-PFS均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淋巴转移、脉管癌栓及阴道断端阳性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类型、淋巴转移、脉管癌栓以及阴道断端阳性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辅助化疗是保护因素;(5)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IB2)患者,接受NACT后手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二、手术治疗Ⅱ_b期宫颈癌29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术治疗Ⅱ_b期宫颈癌2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ⅠB3-ⅡB期宫颈癌手术综合治疗对比同步放化疗疗效的meta分析及手术综合治疗后的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ⅠB3-ⅡB期宫颈癌手术综合治疗对比同步放化疗疗效的meta分析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系统评价技术路线图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文献筛选与质量分析 |
2.5 数据提取 |
2.6 统计学分析 |
2.6.1 异质性分析 |
2.6.2 合并统计量 |
2.6.3 敏感性分析 |
2.6.4 发表偏倚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3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手术综合治疗对比同步放化疗3 年DFS比较 |
3.4.2 手术综合治疗对比同步放化疗3 年OS比较 |
3.4.3 手术综合治疗对比同步放化疗5 年DFS比较 |
3.4.4 手术综合治疗对比同步放化疗5 年OS比较 |
3.4.5 手术综合治疗对比同步放化疗总复发率比较 |
3.4.6 手术综合治疗对比同步放化疗近期Ⅲ/Ⅳ级毒性反应比较 |
3.4.7 手术综合治疗对比同步放化疗远期Ⅲ/Ⅳ级毒性反应比较 |
3.4.8 手术综合治疗对比同步放化疗远期Ⅲ/Ⅳ级毒性反应亚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手术综合治疗与同步放化疗对ⅠB3-ⅡB期宫颈癌生存率的比较 |
4.2 手术综合治疗与同步放化疗对ⅠB3-ⅡB期宫颈癌复发率的比较 |
4.3 手术综合治疗与同步放化疗对ⅠB3-ⅡB期宫颈癌近、远期Ⅲ/Ⅳ级毒性反应的比较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第二部分 ⅠB3-ⅡB期宫颈癌手术综合治疗后的生存分析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资料统计分析与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病例资料特征描述分析 |
3.1.1 年龄 |
3.1.2 分期 |
3.1.3 危险因素统计 |
3.1.4 术前新辅助化疗、手术、术后放化疗 |
3.1.5 近、远期Ⅲ/Ⅳ级毒性反应 |
3.2 影响生存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
3.3 影响生存结局的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2)ⅠB1~ⅡA2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的收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分组情况 |
2.1.4 临床资料 |
2.1.5 评价标准 |
2.2 数据处理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纳入研究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
3.2 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 |
4.2 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 |
4.3 淋巴结转移与宫颈间质浸润深度 |
4.4 淋巴结转移与宫旁组织浸润 |
4.5 淋巴结转移与累及子宫下段 |
4.6 淋巴结转移与LVSI |
第5章 展望与不足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宫颈癌2018年FIGO分期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早期宫颈癌术后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
参考文献 |
(3)39例宫颈粘液腺癌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HPV病毒感染与宫颈粘液腺癌的关系 |
2.2 临床表现 |
2.3 辅助检查 |
2.4 病理检查 |
2.5 免疫组化 |
2.6 宫颈粘液腺癌的治疗 |
2.6.1 新辅助化疗 |
2.6.2 手术治疗 |
2.6.3 综合治疗 |
2.7 预防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FIGO分期 |
3.3 病理分型 |
3.4 治疗 |
3.5 随访 |
3.6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宫颈粘液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
4.1.1 年龄 |
4.1.2 孕产次 |
4.1.3 临床表现 |
4.1.4 辅助检查 |
4.1.5 术后病理 |
4.1.6 治疗 |
4.1.7 随访结果 |
4.2 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4.2.1 PFS与OS |
4.2.2 年龄对预后的影响 |
4.2.3 病理类型对预后的影响 |
4.2.4 病灶大小对预后的影响 |
4.2.5 是否有脉管瘤栓对预后的影响 |
4.2.6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对预后的影响 |
4.2.7 是否有宫旁浸润对预后的影响 |
4.2.8 是否侵犯子宫体对预后的影响 |
4.2.9 是否有输卵管转移对预后的影响 |
4.2.10 是否有卵巢转移对预后的影响 |
4.2.11 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 |
4.2.12 断端是否阳性对预后的影响 |
4.2.13 FIGO分期对预后的影响 |
4.3 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宫颈粘液腺癌的发病特点 |
5.2 早期筛查、诊断与预防 |
5.3 治疗 |
5.4 宫颈粘液腺癌预后影响因素 |
5.4.1 病理类型与FIGO分期 |
5.4.2 肿瘤直径 |
5.4.3 脉管瘤栓 |
5.4.4 卵巢转移 |
5.4.5 淋巴结转移 |
5.4.6 其他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ⅠB1-ⅡA2期宫颈鳞癌与腺癌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 |
附录C: 综述 宫颈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盆腔放疗在ⅣB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总论 |
1.宫颈癌发病率及死亡率 |
2.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定义 |
3.转移性宫颈癌的诊断方法 |
4.目前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模式 |
5.根治性盆腔放疗在ⅣB期血行转移性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 |
6.ⅣB期血行转移性宫颈癌的预后因素 |
第一部分 ⅣB期血行转移性宫颈癌预后因素的分析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根治性盆腔放疗对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的预后价值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放疗联合化疗治疗ⅣB期宫颈癌的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略词表 |
附录2 ECOG功能状态评分标准 |
附录3 综述 ⅣB期宫颈癌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探讨影响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在早期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
1.1.1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定义和分类 |
1.1.2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1.1.3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预后的影响 |
1.1.4 小结 |
1.2 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中的应用进展 |
1.2.1 新辅助化疗的理论基础和起源 |
1.2.2 新辅助化疗序贯放疗与单纯放疗的比较 |
1.2.3 新辅助化疗序贯手术与放疗的比较 |
1.2.4 新辅助化疗序贯手术与单纯手术的比较 |
1.2.5 化疗方案的选择 |
1.2.6 新辅助化疗的主要的给药途径 |
1.2.7 小结 |
1.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
1.3.1 HDACi的分类及治疗特点 |
1.3.2 HDACi抗肿瘤机制 |
1.3.3 HDACi在宫颈癌中的机制研究 |
1.3.4 小结 |
第二章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在IB-IIA期宫颈癌治疗中的意义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研究设计与患者资料 |
2.2.2 随访 |
2.2.3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患者的基线特征 |
2.3.2 生存情况 |
2.3.3 患者接受治疗情况 |
2.4 讨论 |
第三章 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价值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研究设计与患者资料 |
3.2.2 新辅助化疗 |
3.2.3 手术治疗 |
3.2.4 术后辅助治疗 |
3.2.5 随访 |
3.2.6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患者的基线特征 |
3.3.2 生存情况 |
3.3.3 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多变量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HDAC6 通过p21 信号通路抑制Hela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组织样本来源的选择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Dateset数据库中宫颈癌放化疗抵抗基因的筛选 |
4.3.2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蛋白表达 |
4.3.3 细胞培养 |
4.3.4 顺铂药物浓度筛选 |
4.3.5 慢病毒设计及合成 |
4.3.6 慢病病毒感染细胞 |
4.3.7 使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检测HDCA6在Hela细胞中mRNA的表达丰度及目的基因的转染率 |
4.3.8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 |
4.3.9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4.3.10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4.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4.5 实验结果 |
4.5.1 基因筛选 |
4.5.2 免疫组化结果 |
4.5.3 目的基因的转染及效果确认 |
4.5.4 顺铂药物浓度筛选 |
4.5.6 转染敲减HDAC6 慢病毒和(或)顺铂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4.5.7 转染敲减HDAC6 慢病毒对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
4.6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及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现代影像学检查在子宫颈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国子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应用情况调查 |
第一章 中国子宫颈癌临床分期应用的规范性调查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二章 中国子宫颈癌临床分期应用的准确性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二部分 影像学检查在子宫颈癌临床分期中应用价值的回顾性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部分 影像学检查在子宫颈癌临床分期中应用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三节、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部分 2018子宫颈癌FIGO新分期中ⅢCr的准确性验证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8)老年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宫颈癌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模式分析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有效性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局部晚期宫颈癌(ⅠB2期)治疗模式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局部晚期(ⅠB2期)宫颈癌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手术治疗Ⅱ_b期宫颈癌29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ⅠB3-ⅡB期宫颈癌手术综合治疗对比同步放化疗疗效的meta分析及手术综合治疗后的生存分析[D]. 胡江琼. 南昌大学, 2021(01)
- [2]ⅠB1~ⅡA2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赵鑫洁. 南昌大学, 2021(01)
- [3]39例宫颈粘液腺癌的临床分析[D]. 李西梅. 吉林大学, 2021(01)
- [4]ⅠB1-ⅡA2期宫颈鳞癌与腺癌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D]. 徐杰.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5]盆腔放疗在ⅣB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研究[D]. 殷卓敏. 苏州大学, 2020(06)
- [6]探讨影响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及其机制[D]. 闫文星. 吉林大学, 2020(08)
- [7]现代影像学检查在子宫颈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张伟峰.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8]老年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模式分析[D]. 杨琳俐. 郑州大学, 2020(02)
- [9]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对比研究[D]. 李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局部晚期宫颈癌(ⅠB2期)治疗模式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研究[D]. 吕亚淑.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