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德夫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灾难片,龙卷风,奇观性
德夫林论文文献综述
万本华[1](2018)在《灾难片拍摄的继承与创新——迪安·德夫林电影之路的开启》一文中研究指出灾难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片,运用现代科技来营造逼真的场景,体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非凡的勇气和战胜灾难的决心。在电脑特技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多种电影手法与之相结合,既带给观众具有震撼力的视觉享受,又使电影艺术的美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迪安·德夫林和罗兰·艾默里奇作为搭档,拍摄了多部灾难影片,创造了经典影片《独立日》《独立日:卷土重来》《再造战士》系列等。迪安·德夫林首次执导的《卷土风暴》,延续以往的末(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8年02期)
宋京逵[2](2017)在《认真对待实证性道德》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哈特与德夫林二人间展开的那场着名的争论的主题是,仅以保持道德规范本身这一个理由是否足以证成对人们实施法律强制。通常认为在这场争论中胜利的一方是哈特,德夫林提出了道德的法律强制是防止社会共同体解体的必要方式的论证,而哈特则对这一观点给予了极有说服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9-20)
单荦,露辛达·德夫林[3](2017)在《露辛达·德夫林:死亡的倒影》一文中研究指出听说过露辛达·德夫林(Lucinda Devlin)的人,或许都很难忘记她镜头下那一个个用来执行死刑的房间。阴森泛白的墙壁、孤独冷峻的轮床、一尘不染的电椅、门扉紧闭的毒气室……无人的空间仿佛会说话一般,叙述着生命终结的故事,让观者通过想象力"看见"囚犯死亡的瞬间。摄影家以(本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期刊2017年09期)
谢翱翔[4](2016)在《当代西方法律道德主义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律强制执行道德的限度和范围一直是法律理论和实践领域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这一问题在近些年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也有较为突出的表现,法律道德主义作为一种法学理论和立法倾向再次引起法学界的广泛关注。要正确认识法律道德主义的内涵,分析其合理性和缺陷,就要首先对法律道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夫林的思想进行研究。德夫林的法律道德主义思想论证得较为系统和全面,包含了大部分支持法律强制实施个人道德的观点。德夫林主张的观点主要有刑法的道德功能论、与家长主义类比论、社会崩溃论及道德环境论等。这一系列观点共同组成了德夫林的思想体系。本文对这些法律道德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他们逐个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批判。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德夫林的主要理论,存在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等缺陷。然而,德夫林的这些理论虽然有缺陷,却并不代表其已完全失去了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以法律强制实施个人道德的立法和司法意图仍然值得警惕。虽然这种意图很少再以法律道德主义的名义出现,但它们与法律道德主义思想之间却有许多相同之处。温故知新,我们发现了德夫林思想中的问题,也就能够合理地对这些类似的错误进行批判。中国在法律实践领域作也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本文对两个国内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提醒法律人,对于立法和实践中的法律道德主义倾向,应当慎之又慎,不要让道德规范成为刑法干预个人自由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6-03-18)
呱呱[5](2014)在《冰花之美——美国摄影师莫·德夫林的冰冻花卉摄影》一文中研究指出说到"花卉",人们的联想一般都是"柔美"、"娇艳",在一般摄影家的镜头里,这种意向也被反复表达。不过,美国摄影师莫·德夫林(Mo Devlin),却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诠释花之姿态。德夫林镜头下的花,每一株都被冻结在冰块之中,呈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另类的梦幻之美。一个偶然的机会,德夫林冻住了妻子花瓶里的一束玫瑰,花瓶打碎了,只留下冰块和冻结在冰块中的花,看到这一幕,他举起相机,拍下了冰中玫瑰。从此他得到了灵感,专注于拍摄冰冻之花。(本文来源于《早期教育(美术版)》期刊2014年12期)
马莉莉[6](2012)在《哈特与德夫林论战的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受到限制,社会功利主义风行以及个人自由主义理念受到冲击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哈特与德夫林对有关同性恋、卖淫等性道德行为是否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的起因来自英国1957年发布的《委员会关于同性恋罪错和卖淫问题的报告》。报告建议取消对同性恋行为的刑事制裁。针对《沃尔芬登报告》的观点,保守派的德夫林以社会崩溃论、法律强制理论、道德保守主义与“温和论”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必须通过法律的强制来惩罚同性恋、卖淫等行为,以护卫作为社会存在之基石的共享道德。哈特对德夫林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以法律强制执行道德的观点错误。哈特的观点以自由主义理论和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秉持密尔的“伤害原则”,并建立在分析实证主义的法学基础之上。哈特与德夫林的这场论战可以分为叁个阶段,主要针对叁个问题:第一,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德夫林站在“社会本位”的立场上强调法律对普遍存在的社会共享道德的保护。但哈特并不同意德夫林的观点,他认为道德对社会的作用并不如德夫林所说的那么大,道德也不是始终不变的,应在公共道德和私人道德之间划一条界限,反对法律不适当地干预私人道德生活。第二,民主与自由的问题。德夫林认为,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所赞成的总是被认可的。哈特指出,德夫林的这种以普遍大多数认可为标准的民主观念有走向“大多数的暴政”的危险。第叁,道德的法律强制执行问题。在这一轮论战中,德夫林对法律强制执行道德问题的正当性进行了阐述。而哈特则证成了法律强制执行道德的不适当性,反对对那些隐私性的、对他人无害的不道德行为进行强制。哈德论战深化了分析实证主义法律思想,不仅推动了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复兴,也使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有了关键性的突破,即打破了实证主义法学完全排斥道德因素的传统。第二,论战推动了法学方法论的创新,即打破法律实证主义的前提预设——事实与价值的分离,创设“价值中立”的立场。第叁,哈德论战界定了法律与道德问题。论战启发我们在立法中应当考虑道德因素,但也要注意各自的限度和界限的。归根结底,哈特与德夫林的论战在本质上就是一场关于个体自由与共同体自主的大讨论。以哈特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把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其立论的基点,认为个人权利优先于社会责任,极力维护个体自由。以德夫林为代表的社群主义者们则强调道德共同体的价值高于道德个体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2-04-16)
张敬东[7](2009)在《论道德的法律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哈特与德夫林勋爵就同性恋、卖淫等关乎性道德的行为是否应当作为罪错予以刑事处罚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的起因来自英国1957年发布的《委员会关于同性恋罪错和卖淫问题的报告》,即“沃尔芬登报告”。针对当时英国出现的猥亵、同性恋、卖淫等行为被大量检诉的现象,报告建议取消对同性恋行为的刑事制裁。理由是:同性恋行为只属于个人私隐的性道德行为选择,即使被普遍地认为是不道德的,法律也不应对此加以刑罚处罚,必须为隐私性道德与非道德留下自己的地盘。法律只应关注违反了公共秩序以及合宜性需要的行为。针对《沃尔芬登报告》的观点,保守派的德夫林则主张:必须通过法律的强制来惩罚同性恋、卖淫等行为,以卫护作为社会存在之基石的共享道德。社会共享道德是形成人们社会联结的无形纽带,道德纽带的松弛往往是社会崩溃的第一步,对道德悖离行为的容忍最终会导致社会崩溃。因此,社会有权对悖离共享道德的行为适用刑法。针对德夫林的理论观点,哈特对其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德夫林将社会共享道德一概地看作“无缝之网”,把社会等同于观念的共同体,并且在没有任何充分的历史经验证明的基础上,以维系社会存在为由、以推论为据,主张以法律强制执行道德的观点错误。明确指出了道德的法律强制本身就是社会本位的功利主义。道德保守主义将背离共享道德的行为作为法律镇压的对象,其本质上是集体感情在被冒犯时为消除愤懑而对少数人施加的无理强权,是对个人自由利益的侵犯。哈特援引密尔的“伤害原则”和自由权利理论,通过对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的区分,论证了道德的法律强制的非正当性;以批判的道德与实在的道德论证了道德的法律强制的不道德性;进而证成了隐私性道德行为不受法律强制的论点。归根结底,哈特与德夫林的论战在本质上就是一场社会本位的保守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的论战,论战聚焦的核心就是法律强制执行道德是否有正当性并合乎道德性,其共同指向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在社会集体利益与个人自由的矛盾的两难的困境下,社会的健康发展过程中整体利益与个人自由权利之间如何实现平衡与和谐的共存。本文由引论、四章正文和结论构成。在引论部分,对道德的法律强制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与目的,从而引出以下的论述。之后的第一部分,在介绍《沃尔芬登报告》发布的社会背景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分别对德夫林勋爵与哈特各自的观点做了简要的梳理。概括地介绍了哈特的《法律、自由与道德》一书的内容结构和思想观点。第二、叁、四部分,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德夫林勋爵与哈特的论战,从两位论战者各自的理论观点、论据、理论渊源等方面分别予以了细致阐述。在此之后,对哈特就德夫林的观点的批判展开深入的分析。通过对哈特与德夫林勋爵各自的观点进行比较,初步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意见,阐述了哈特与德夫林思想观点的异同。针对社会集体利益与个人自由利益矛盾的两难困境,本文尝试性地做了发展与解决思路的分析。本章最后概括总结了哈特的思想观点的贡献与不足。本文结论部分,对全文做了概括的总结,针对道德的法律强制以及依然存在的困境问题阐述了本文的观点。与德夫林的论战是构成哈特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思想的叁大经典论战之一。道德的法律强制也是一个常新的论题。哈特的法学思想博大精深,本文力图在辨析这场论战的基础上,一探哈特法学理论中更深层的价值取向和核心精神,进一步丰富对哈特法学思想的研究,深化对道德的法律强制的理论认识(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09-04-13)
德夫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哈特与德夫林二人间展开的那场着名的争论的主题是,仅以保持道德规范本身这一个理由是否足以证成对人们实施法律强制。通常认为在这场争论中胜利的一方是哈特,德夫林提出了道德的法律强制是防止社会共同体解体的必要方式的论证,而哈特则对这一观点给予了极有说服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德夫林论文参考文献
[1].万本华.灾难片拍摄的继承与创新——迪安·德夫林电影之路的开启[J].电影评介.2018
[2].宋京逵.认真对待实证性道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3].单荦,露辛达·德夫林.露辛达·德夫林:死亡的倒影[J].艺术与设计.2017
[4].谢翱翔.当代西方法律道德主义批判[D].北方工业大学.2016
[5].呱呱.冰花之美——美国摄影师莫·德夫林的冰冻花卉摄影[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4
[6].马莉莉.哈特与德夫林论战的述评[D].南京师范大学.2012
[7].张敬东.论道德的法律强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