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系论文-张永兵,李寐华,张学军,杨永,伊鸿平

姊妹系论文-张永兵,李寐华,张学军,杨永,伊鸿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姊妹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皇后,姊妹系,遗传多样性,ISSR

姊妹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兵,李寐华,张学军,杨永,伊鸿平[1](2019)在《甜瓜皇后及其姊妹系和亲本材料的ISS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皇后姊妹系及其亲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为哈密瓜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2份材料的ISSR标记结果,进行非加权成对群算数平均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皇后姊妹系及其亲本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7,Shannon信息指数为0.55。12份材料的JC遗传相似系数在0.23~0.91之间,平均值为0.58,亲本金黄与其他供试材料的JC值平均为0.28。除亲本金黄外,所有亲本材料和大部分皇后姊妹系被聚在类群Ⅰ内,类群Ⅱ、Ⅲ和Ⅳ分别只有一份材料,与类群Ⅰ具有一定的遗传距离。亲本金黄遗传差异显着,除皇后和皇后88系外其余姊妹系间遗传差异不明显,PCA分析结果与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结论】皇后和皇后88系的遗传基础较宽,与选育亲本间具有一定的遗传距离,这两份材料仍可作为哈密瓜杂种优势育种的骨干亲本。(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凤敏,杨春燕,王静华,刘兵强,赵双进[2](2017)在《大豆姊妹系品种冀豆17和冀nf58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3—2015年连续3 a田间种植姊妹系大豆品种冀豆17、冀nf58及双亲,调查产量及相关的农艺性状,测定盛花期、盛荚期和鼓粒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比较冀豆17和冀nf58及其双亲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差异及变化,并分析这些生理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为大豆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冀豆17和冀nf58的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均高于双亲,其中冀豆17和冀nf58的产量、株高、主茎节数和3个时期的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双亲,冀豆17的单株粒质量、百粒质量显着高于双亲;冀豆17和冀nf58在盛花期、盛荚期、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双亲,其中,冀豆17在盛荚期和鼓粒期都显着高于双亲;冀豆17和冀nf58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盛花期、盛荚期、鼓粒期均高于双亲,且盛花期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也均高于双亲。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3个时期的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盛荚期和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3个时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盛荚期的可溶性糖含量、盛花期和盛荚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盛花期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盛荚期和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3个时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盛荚期可溶性糖含量、盛花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较高时有利于大豆产量的提高,因此,这些生理指标可作为大豆高产育种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李志坤[3](2016)在《玉米DNA诱导的18个水稻姊妹系AFLP特异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特殊性状的水稻突变体对水稻新品种选育以及新的功能基因发现具有重要的应用和理论研究价值。本研究室利用改良的“花粉管介导法”将外源的玉米基因组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水稻“日本晴”中,获得了丰富的变异材料。本文选取具有特殊变异性状且来源于同一受体的18种分离材料,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其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分析,并对扩增得到的特异条带进行回收测序,分析产生变异性状的原因,寻找碱基突变发生的内在规律,为外源基因组DNA诱导的生物诱变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为新的功能基因发现提供理论数据。首先,对64对AFLP选扩引物进行筛选,选出了扩增条带数量合适、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共27对。然后利用筛选出的引物组合对18种水稻姊妹系进行扩增,共得到97条特异,其中新带31条,缺失带66条。表明外源DNA片段的导入可引起受体的DNA多态性发生改变。对所得到的特异序列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对照及数据库中“日本晴”序列进行比对,统计碱基突变情况。结果如下:1、31条新带测序共得到碱基数目为8692个,其中发生突变的碱基有155个,总突变率为1.78%,显着高于自发突变的概率(小于0.1%),表明外源玉米DNA导入对受体具有显着的诱变效应。2、新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酶切识别序列的碱基突变、选择性碱基突变,以及DNA片段的插入或(和)缺失。3、在31条新带的碱基突变类型中,发生碱基置换的频率(55.97%)>碱基缺失(28.30%)>碱基插入(15.72%),说明外源玉米基因组DNA可以诱导水稻基因组发生突变,且碱基置换发生频率最高,碱基插入发生频率最低。4、在碱基置换中,碱基转换发生的概率(71.59%)显着高于碱基颠换(28.41%)。5、在碱基置换类型中,单碱基置换频次为90.00%。其中转换频次64.45%,颠换频次23.23%,缺失频次7.07%,插入频次5.05%,存在典型的“转换偏差”现象。6、在31条新带中,有6条新带的氨基酸编码序列发生了突变,其中有4条序列(P1M1-V14-131,P7M7-V10-227,P7M7-V3-197,P8M1-V5-216)发生非同义突变,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引起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结构域、磷酸化位点以及亚细胞定位在内的多种变化。说明外源DNA导入可引起受体基因表达产物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突变体性状变异。7、在66条缺失带中,有29条完全位于基因编码区、6条有部分序列位于基因编码区,说明这部分条带所在基因发生了碱基突变,可能引起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性状变异。总之,外源基因组DNA导入可以诱导受体基因组发生碱基的置换、插入和缺失,说明外源DNA诱导的生物诱变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诱变手段。受体基因组的碱基突变导致了大量变异材料的产生。这些突变体为水稻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也是发现新的功能基因及理论研究的很好材料。(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杜丽媛,刘伟华,杨欣明,李秀全,李立会[4](2016)在《小麦-冰草新种质普冰2011姊妹系的育种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缘杂交是小麦改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获得稳定创新种质的过程中,通常会衍生出众多的姊妹系,对这些姊妹系进行系统的农艺性状考察和重要性状的基因型分析是进一步利用的基础。本研究对小麦-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PPPP)远缘杂交过程中获得的205个普冰2011姊妹系进行了综合农艺性状评价和重要性状的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205个普冰2011姊妹系田间表现相近,其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985~0.999,在15个单一性状上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54%~20.21%;205个姊妹系成株期均抗白粉病,其中204个姊妹系成株期抗条锈病,2个姊妹系苗期抗条锈病;112个姊妹系含有优质亚基5+10,其中4个同时含有优质亚基2*和5+10;普冰2011-2的春化基因组成为(vrn-A1、vrn-B1、Vrn-D1和vrn-B3),其余204个姊妹系为(vrn-A1、vrn-B1、vrn-D1和vrn-B3),205个姊妹系均含有光周期基因Ppd-D1a,为光不敏感型材料。通过进一步分析,从7个高产姊妹系中筛选出3个高产、稳产、抗倒伏的姊妹系可直接用于新品种选育,另外7个姊妹系在丰产性、品质和抗病性等个别性状上表现突出,可作为育种亲本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别同德,高德荣,张晓,庄丽芳,赵仁慧[5](2015)在《基于高代姊妹系组群研究小麦-簇毛麦染色体T6VS.6AL易位的遗传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小麦-簇毛麦抗白粉病易位染色体T6VS.6AL的遗传效应以更好地将其用于小麦品种选育,对扬麦18原始区域试验种子衍生的抗白粉病姊妹系、感白粉病姊妹系组群进行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T6VS.6AL易位对小麦的千粒质量、株高和穗长有极显着正向效应,对每穗小穗数呈显着正向效应,对小穗密度呈极显着负向效应,对单株总粒数、每穗粒数、单株穗数、株系产量没有显着影响;T6VS.6AL易位总体上对小麦品质没有影响。综上所述,高代姊妹系组群是准确评价特定染色体区段遗传效应的宝贵材料,在利用T6VS.6AL易位系进行滚动回交育种时,建议选择中矮秆、综合丰产性和广适性好的品种作为最晚轮回亲本。(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项超,徐智斌,冯波,周春宏,王涛[6](2015)在《中科麦138及其姊妹系和亲本的光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四川地区小麦品种在长期适应弱光照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光合特性,对高产小麦新品种中科麦138(W138)、姊妹系W5293及其亲本(父本川育16和母本川麦42)的不同生育时期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旗叶面积、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产量性状(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粒重、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生物学产量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W138的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性状均优于双亲,光合特性则更多地遗传于川麦42;而姊妹系W5293的旗叶及倒二叶SPAD值在各生育时期都高于其双亲及W138,净光合速率在生育后期高于双亲及W138,在光响应曲线及光化学系统方面也表现出优异的特性,且产量性状也优于双亲,说明W5293具有高光效特性,能更适应四川地区弱光照生态条件,适合在该地区推广种植,也可用作弱光照地区培育高光效高产小麦的育种材料。(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赵鹏涛,何振才,罗红炼[7](2015)在《陕垦6号及其姊妹系小麦品种的选育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陕垦6号及其姊妹系品种的选育研究,分析探讨小麦育种过程中亲本的选用与搭配,结果表明,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且二者的优缺点可以互补,其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越大,后代群体中可供选择的目标材料越广泛,选育出优良新品种的几率越高。因此,一个好的杂交组合可以导致一系列新品种的产生。利用2006-2009年度陕西关中灌区高肥组区试和生产试验结果,用遗传相关系数法和产量变异系数对陕垦6号及其姊妹品种高产稳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垦6号及其姊妹品种变异系数小于小偃22,且产量与小偃22有极强的相关性,这说明陕垦6号及其姊妹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良好的稳产性。在品质方面,陕垦6号、陕垦01(57)都属于优质强筋小麦,陕垦99(46)属于中筋小麦;蛋白质含量15.0%~16.1%,稳定时间5.0~14.0 min,且品质遗传较广泛。在抗病性方面,除了陕垦6号感条锈病外,但产量相对稳定,表现良好的耐锈性,陕垦99(46)、陕垦01(57)都具有高度慢抗条锈性和高抗白粉病。(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杜丽媛[8](2015)在《小麦创新种质“普冰2011”姊妹系的遗传分析与利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缘杂交是小麦改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获得稳定创新种质的过程中,通常会衍生出众多的姊妹系,如何科学地处理这些姊妹系并明确其用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小麦-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2n=4x=28,PPPP)远缘杂交过程中,获得的205个“普冰2011”创新种质姊妹系为材料,通过常规育种中的农艺性状评价、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鉴定、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HMW-GS)分析、春化基因组成和光周期基因检测以及小麦90K SNP芯片分析,试图为创新种质中不同姊妹系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1、普冰2011姊妹系的农艺性状评价。2012~2014年在北京顺义和河南新乡主要考察了205个姊妹系的株高、有效分蘖、穗下茎、穗长、小穗数、不育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千粒重、旗叶长度和旗叶宽度等,并调查材料的抽穗期、开花期和抗寒性。通过BLUP分析和遗传相似性分析发现,普冰2011不同姊妹系间相似性很高,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985~0.999;然而,不同姊妹系在单一性状上的表现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54%~20.21%,其中不育小穗数和有效分蘖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14.44%和20.21%。205个姊妹系中,普冰2011-2田间表现优良,性状突出,株高71.4cm、有效分蘖为12.8,穗粒数为55,千粒重为45.06g,旗叶偏宽(1.8cm),抗寒性较好(越冬返青率>95%);此外,5个姊妹系的分蘖力旺盛,单株有效分蘖为19.2~22.2;20个姊妹系的不育小穗数低,均为1.3。这些材料可为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2、普冰2011姊妹系的抗病性鉴定。采用苗期分生理小种、成株期接种混合生理小种的方法鉴定205个姊妹系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结果表明,203个姊妹系苗期对白粉病、条锈病的不同生理小种均表现感病,反应型为3~4级,而成株期对白粉病、条锈病均表现抗病,抗病等级为抗、中抗或高抗。另外两个姊妹系2011-2和2011-158,对白粉病的苗期和成株期抗性与上述203个姊妹系一致,而对条锈病的抗性表现出差异,2011-2苗期抗条锈病生理小种条中31、条中32、条中33,反应型分别为1、0;和2级,成株期表现为感病;2011-158苗期抗条锈病生理小种条中33,反应型为2级,成株期表现为抗病。因此,普冰2011姊妹系普遍携带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可作为抗病亲本改良现代小麦新品种,为小麦持久抗病性育种和抗病基因的挖掘提供优良的基因资源。3、普冰2011姊妹系的HMW-GS组成分析。采用SDS-PAGE方法检测205个普冰2011姊妹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结果表明,普冰2011姊妹系具有一定的多态性,共发现5种亚基类型和3种不同的亚基组合形式。112份材料含有优质亚基5+10,其中4份材料同时含有优质亚基2*和5+10,205份材料在Glu-B1位点上均检测到7*+9亚基。普冰2011姊妹系中含有优质亚基的材料,为培育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优良资源。4、普冰2011姊妹系的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检测。利用分子标记检测发现,205个普冰2011姊妹系存在两种春化基因组成类型,其中204个姊妹系的基因型组成为(vrn-A1,vrn-B1,vrn-D1,vrn-B3),其发育特性为半冬性,2011-2的基因型组成为(vrn-A1,vrn-B1,Vrn-D1,vrn-B3),其发育特性为弱春性;205个姊妹系的光周期基因在Ppd-D1位点均为Ppd-D1a,为光不敏感型材料。除2011-2为弱春性外,普冰2011姊妹系主要为半冬性材料,且对光周期不敏感,适应性较广。5、普冰2011姊妹系的产量试验。2013~2014年在北京顺义和河南新乡对普冰2011姊妹系进行产量试验(收获小区面积为0.9m2),205份材料平均产量为640g,高于对照品种京冬8号(460g)、偃展4110(596g),变化范围为518~787g,变异系数为7.89%。利用GGE双标图对其进行高产、稳产分析表明,7个姊妹系(2011-2、34、159、96、29、14、112)的小区产量较高,为727~787g,稳定性较好,抗倒伏,是优良的育种材料,可直接用于生产实践。6、普冰2011姊妹系的SNP检测。选用普冰2011姊妹系中在株高、相对穗下茎、小穗数、穗密度、不育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小区产量、有效分蘖、旗叶长度、旗叶宽度、旗叶面积、抽穗期、开花期和抗寒性等17个性状表现上具有极显着差异(P<0.001)的材料建立34个混池,利用小麦90K SNP芯片检测。分析发现,普冰2011姊妹系中共有852个与株高等17个不同性状相关的纯合差异位点,主要分布在2A(93)、3A(157)、5A(25)、2B(69)、3B(30)、5B(34)、6B(24)、3D(22)染色体上,其中465个位点分别与3~10个性状相关,为多效位点。可见,利用姊妹系混池进行SNP检测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得与目标性状相关的位点,为目标性状相关QTL定位提供高效便捷的方法。7、普冰2011姊妹系的综合分析。根据有效分蘖多、不育小穗数低、优质、抗病性好,广适性强和产量高等指标,对205个普冰2011姊妹系进行综合分析,普冰2011-2发育特性为弱春性,在田间表型与其它姊妹系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产量高、籽粒饱满、小穗粒数(3.9)较多,旗叶短宽,主要适宜播种地区为我国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2011-14和2011-34为冬性材料,小区产量较高,分别为729g和743g,稳定性好、抗倒伏,其中2011-14含优质亚基5+10,二者主要适宜播种地区为黄淮冬麦区。上述3个姊妹系田间表现稳定,可直接用于生产实践。另外,普冰2011姊妹系中不育小穗数低、含优质亚基和具有苗期抗病性的材料可作为亲本,用于小麦新品种的改良。综上所述,普冰2011姊妹系中存在丰富的变异类型,具有有效分蘖旺盛、低不育小穗数、抗病性好、含有优质亚基2*和5+10、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优良性状,为小麦高产、广适、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广阔的空间。因此,在远缘杂交创新种质过程中,围绕目标性状,保留较多的姊妹系,对于促进创新种质的有效利用将是有益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5-01)

姜惟廉,郭日跻,刘元芝,滕涛,张悦[9](2013)在《玉米优异核心种质资源多基因矮生系5003及其姊妹系5005创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优异核心种质5003及其姊妹系5005是我国第一个自主选育的多基因控制的矮源资源。5003(5005)及其衍生自交系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配合力高,与国内外主要种质类群均有明显杂种优势,构成了新的矮生杂种优势群。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全国各地育种单位育成含有5003(5005)种质的优良自交系25个,配出年推广面积超过10万hm2以上的玉米杂交种有38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8亿hm2。(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赵春华[10](2012)在《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姊妹系基因组差异及1RS遗传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在我国品种的遗传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矮孟牛V型不仅曾是审定的大面积推广品种,而且以其作为杂交亲本选育出多个优良小麦品种和一批优良种质系。本研究通过表型和基因组扫描分析,阐明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V型)的遗传本质,为探讨小麦骨干亲本的成因及其应用、新型骨干亲本的创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通过构建不同的小麦遗传群体,分析明确1RS对产量和品质的遗传效应,为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提供依据。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利用1B和1R分子标记和基因组原位杂交的方法对“矮孟牛”7个姊妹系的遗传差异进行了鉴定。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证明,在矮孟牛Ⅱ型、Ⅳ型-Ⅶ型中含有黑麦的杂交信号,而在矮孟牛Ⅰ型和Ⅲ型中不含黑麦的杂交信号。PCR结果显示,矮孟牛Ⅱ型、Ⅳ-Ⅶ型中含有1RS和1BL,而不含1BS和1RL;矮孟牛Ⅰ型和Ⅲ型中含有正常的1B染色体。(2)采用田间试验鉴定和基因组分子标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冬小麦种质“矮孟牛”7个姊妹系的性状和基因组差异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7个类型在调查的株高、穗长、穗粒数、粒长、粒宽、单株穗数等16个性状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矮孟牛V型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比较协调,总体优于其他6个类型。利用656对基因组分子标记对矮孟牛7个类型进行全基因组遗传差异分析,并利用GGT2.0绘制了7个类型的遗传差异图谱。在矮孟牛V型的1A、1B、2D、3A、4D、7A染色体上检测到8个特异位点。利用矮丰3号/牛朱特、孟县201/牛朱特、矮丰3号//孟县201/牛朱特、孟县201//矮丰3号/牛朱特,矮孟牛V型/济麦22和V型/泰农18的F2分离群体,经IciMappingV3.0单标记QTL作图分析,发现矮孟牛V型部分特异位点附近存在与产量构成因素等重要性状相关的QTL。矮孟牛V型的基因组特异位点可能是它作为骨干亲本区别于其他姊妹系的重要基因组特征。(3)利用济麦22/矮孟牛V型和泰农18/矮孟牛V型的F2分离群体进行单标记QTL分析,发现V型的1RS染色体上存在与增加小穗数/穗、单穗粒重、可育小穗数/穗和百粒重相关的QTL。矮孟牛V型中1RS的存在可能是其成为骨干亲本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利用1RS对潍麦8号(1B/1R易位系)/济麦20和潍麦8号/烟农19的RIL群体进行单标记QTL分析,比较了4个不同群体中1RS对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群体中1RS对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是不同的(开花期除外),而对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4)从潍麦8号与济麦20的RIL群体中选取10个1BL/1RS纯合易位系和10个1B株系,通过田间试验和环境与基因型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BL/1RS易位系的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产量、株高、穗粒数和小穗数高于1B株系,而其千粒重低于1B株系;1BL/1RS易位系的品质性状较差,它与1B株系相比具有较低的籽粒硬度、容重、沉降值和面团延展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2-06-15)

姊妹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于2013—2015年连续3 a田间种植姊妹系大豆品种冀豆17、冀nf58及双亲,调查产量及相关的农艺性状,测定盛花期、盛荚期和鼓粒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比较冀豆17和冀nf58及其双亲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差异及变化,并分析这些生理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为大豆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冀豆17和冀nf58的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均高于双亲,其中冀豆17和冀nf58的产量、株高、主茎节数和3个时期的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双亲,冀豆17的单株粒质量、百粒质量显着高于双亲;冀豆17和冀nf58在盛花期、盛荚期、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双亲,其中,冀豆17在盛荚期和鼓粒期都显着高于双亲;冀豆17和冀nf58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盛花期、盛荚期、鼓粒期均高于双亲,且盛花期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也均高于双亲。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3个时期的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盛荚期和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3个时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盛荚期的可溶性糖含量、盛花期和盛荚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盛花期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盛荚期和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3个时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盛荚期可溶性糖含量、盛花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较高时有利于大豆产量的提高,因此,这些生理指标可作为大豆高产育种的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姊妹系论文参考文献

[1].张永兵,李寐华,张学军,杨永,伊鸿平.甜瓜皇后及其姊妹系和亲本材料的ISSR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9

[2].王凤敏,杨春燕,王静华,刘兵强,赵双进.大豆姊妹系品种冀豆17和冀nf58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7

[3].李志坤.玉米DNA诱导的18个水稻姊妹系AFLP特异序列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6

[4].杜丽媛,刘伟华,杨欣明,李秀全,李立会.小麦-冰草新种质普冰2011姊妹系的育种效应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6

[5].别同德,高德荣,张晓,庄丽芳,赵仁慧.基于高代姊妹系组群研究小麦-簇毛麦染色体T6VS.6AL易位的遗传效应[J].江苏农业学报.2015

[6].项超,徐智斌,冯波,周春宏,王涛.中科麦138及其姊妹系和亲本的光合特性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5

[7].赵鹏涛,何振才,罗红炼.陕垦6号及其姊妹系小麦品种的选育及特性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5

[8].杜丽媛.小麦创新种质“普冰2011”姊妹系的遗传分析与利用探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9].姜惟廉,郭日跻,刘元芝,滕涛,张悦.玉米优异核心种质资源多基因矮生系5003及其姊妹系5005创制[J].玉米科学.2013

[10].赵春华.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姊妹系基因组差异及1RS遗传效应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2

标签:;  ;  ;  ;  

姊妹系论文-张永兵,李寐华,张学军,杨永,伊鸿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