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影像论文-梁冬梅

时间影像论文-梁冬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时间影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时间—影像,诗意电影,新生代导演

时间影像论文文献综述

梁冬梅[1](2019)在《电影《路边野餐》时间—影像的诗意性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导演毕赣,以一部电影《路边野餐》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他游离于过去、当下与未来之间,用极富想象力的视听技巧在回忆、梦境与现实之间完成了无缝切换。在银幕上创造了以诗歌为串联的灵魂层次,以诗意表达深刻的哲理。文章从诗歌的叙事性及意象美学,结合影像和诗歌文本,探寻其影像语言、文本语言、哲学思考相互交织建构及其诗意化的美感。(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32期)

王秀芬[2](2019)在《时间=影像=思想——德勒兹电影-哲学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勒兹基于柏格森的影像本体论,将时间影像化。传统电影只能以运动-影像间接呈现时间。为了获得时间的直接影像,德勒兹通过构建纯视听影像、现在-潜在影像、晶体-影像,使影像跳出运动的延伸,与时间相连接,从而生成时间-影像,生命、思想得以"有声有形"地呈现出来,由此,时间=影像=思想。德勒兹对电影影像价值的拓展,使电影超越了特定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思考方式或转变生命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即哲学。(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9年03期)

姜宇辉[3](2019)在《重释时间—影像:一个电影考古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哲学可以从像动与心动之分合关联的角度来重新理解。在视觉机器占据主导的运动—影像的时代,抽象化的运动与心灵的绵延时间已然形成明显张力。而进入到数码电影的宇宙之中,流动不已的时间—影像则进一步从根本上消弭了心灵本身的创造性的离心之力。由此有必要回归到"形迹"这个前电影的摄影本体,经由晚近的电影考古学的考察和电影哲学的思辨,在当下时代重新思索像与心的第叁种关联可能,进而在欲望—机器的全面捕获的时代探索重返时间本原、重构主体性的真正契机。(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旭峰[4](2018)在《纪录片“时间—影像”的叙事方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年迄今)。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叙事方式和纪录片风格,而本文从叙事方式的角度出发,探析纪录片在"社会化纪录片"时期的发展方向,以给予纪录片工作者新的视野,对纪录片进行创新和突破。(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8年06期)

潘汝[5](2015)在《思维重生 时间影像——再读《千禧曼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叁个方面分析侯孝贤的作品《千禧曼波》:其一,运动镜头的感知特点。表现性的运动镜头和具有"半-主体影像"特征的跟随镜头,让摄影机成为独特的感知主体。其二,空间营造的特点。镜像是潜在与实在的一体两面,两者的交换,可拓展物理与精神空间;"穿越于不同色调的大面积色块间的运动-色彩"所构筑的任意空间,扩张视觉之力,挣脱"动作-影像"的链条,获得驰骋的疆域;其叁,时间影像的特点。各场景以非线性时间连接,突破既定时间秩序;在对丧失情境回应能力的人物的日常抒写中,让时间不再从属运动,获得深层自由。(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期刊2015年04期)

胡奕[6](2015)在《“时间—影像”的诞生:吉尔·德勒兹影像理论视野下的姜文电影美学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影像理论是20世纪最受关注的电影理论之一。他的本体化电影理论深蕴着哲学思想,且涵盖世界电影史上为数众多的导演与作品,30年来长盛不衰。德勒兹的电影理论集中探讨电影的基本元素,并尝试对电影进行分类。德勒兹认为时间-影像(time-image)与运动-影像(movement-image)是影像的两大体系,也代表着经典电影与现代电影的不同特征,在此之上,电影成为了影像对思维的实践。当代中国电影界,姜文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导演。其为数不多的作品始终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电影语言上呈现出多变的形式与强烈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姜文电影始终透露出某种暧昧性,拒绝遵从既定的主流价值,违背观众的心理定式,常采用非常规的叙事。尽管其每一部作品都追求形式上的突破,但在情境与人物上却有着一以贯之的稳定性。德勒兹的电影理论则为进入并阐释姜文电影的深层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德勒兹认为,在运动-影像向度上,影像按照“感知-运动”(sensory-motor)链条运作。遵循从感知到动情,从动情到冲动,冲动引起行动这样一个循环。在产生动情之际,如果顺利地进入冲动阶段,则最终产生行动的完整延伸。而当这个停顿点没有被顺利跨越之时,行动无力进行,回忆-影像与梦幻-影像现身。继而,纯视听情境促使影像开始展现自身的纯粹性,时间-影像降临。因此动情-影像是两种影像的重要分岔点。本文围绕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两条路径考察,认为姜文电影显示出运动-影像的危机与纯视听情境的降临。其对梦幻-影像与回忆-影像的表现体现出电影的现代性。第一章介绍了姜文电影的研究现状和德勒兹的电影理论概况与大致思路。第二章阐述运动-影像的形成机制,即从感知到动情,最终形成行动的回路。“动情-影像”作为重要的分岔点,在姜文电影中表现为独特的光影与色彩设置。“行动-影像”的两种形式则在姜文电影中显露出危机。第叁章阐述“动情-影像”开启的另一条“分岔”,以“晶体-影像”为代表的纯声光情境降临。第四章阐述姜文电影中的“回忆-影像”与“梦幻-影像”,探索姜文作品的美学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3-30)

周跃刚[7](2015)在《《时间影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青年作家》期刊2015年01期)

谢周浦[8](2014)在《“时间——影像”和“运动——影像”在好莱坞商业片中的运用——以《初恋五十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哲学家吉拉斯·德勒兹写了两本关于电影的书:《电影一:运动影像》和《电影二:时间影像》。经常有人指责德勒兹那些稍显晦涩的文本难以洞察,太过于集中在作者电影,而且只对欧洲艺术电影适用。作为对照,笔者展开德勒兹的电影哲学,说明它能够用于分析现代美国电影,而且是好莱坞的主流商业影片。考察好莱坞浪漫轻喜剧《初恋五十次》,可以为德勒兹哲学如何进入美国主流电影提供一种新路径。《初恋五十次》正好落在德勒兹的"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这两个概念之间,分析它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时,既提供了对于如今异常流行的浪漫轻喜剧类型片的深刻洞察,也可以显示出德勒兹理论在讨论当代美国社会问题时独具见解。(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4年07期)

何楚涵,程林[9](2013)在《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理论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当代着名哲学家的吉尔·德勒兹在他的两本电影哲学着作《电影Ⅰ:运动—影像》和《电影Ⅱ:时间影像》中,对百年来电影理论进行思考和批判,并创见性的阐释了他电影美学观点。本文针对他"时间—影像"理论中时间的表达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德勒兹的时间理论来源和影像表达时间的时机,以及叁种不同的"时间—影像"的特点,从而试图来揭示影像表达时间的奥秘。(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3年14期)

孟澄海[10](2012)在《荒原的时间影像和秩序(外一篇)》一文中研究指出我走进荒原的时候,第一次感到岁月的诡秘和模糊。那种被人比喻成河水的东西呈双向流动,一方面指向过去,一方面指向当下。在时间的不断冲洗下,有一些事物变得朦胧、隐秘、空洞、迷茫,而更多的则显现出或壮丽悲凉,或哀婉绮丽的风貌轮廓。荒原之上是辽远无际的天穹,之下是沉默无语的岩层黄土,时间穿行于其中,漫漶苍茫,给人留下无尽的怅惘和惶惑。(本文来源于《延安文学》期刊2012年06期)

时间影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勒兹基于柏格森的影像本体论,将时间影像化。传统电影只能以运动-影像间接呈现时间。为了获得时间的直接影像,德勒兹通过构建纯视听影像、现在-潜在影像、晶体-影像,使影像跳出运动的延伸,与时间相连接,从而生成时间-影像,生命、思想得以"有声有形"地呈现出来,由此,时间=影像=思想。德勒兹对电影影像价值的拓展,使电影超越了特定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思考方式或转变生命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即哲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间影像论文参考文献

[1].梁冬梅.电影《路边野餐》时间—影像的诗意性建构[J].艺术品鉴.2019

[2].王秀芬.时间=影像=思想——德勒兹电影-哲学思想探析[J].电影新作.2019

[3].姜宇辉.重释时间—影像:一个电影考古学的视角[J].文艺研究.2019

[4].王旭峰.纪录片“时间—影像”的叙事方式探索[J].牡丹.2018

[5].潘汝.思维重生时间影像——再读《千禧曼波》[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

[6].胡奕.“时间—影像”的诞生:吉尔·德勒兹影像理论视野下的姜文电影美学探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

[7].周跃刚.《时间影像》[J].青年作家.2015

[8].谢周浦.“时间——影像”和“运动——影像”在好莱坞商业片中的运用——以《初恋五十次》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4

[9].何楚涵,程林.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理论初探[J].山西青年.2013

[10].孟澄海.荒原的时间影像和秩序(外一篇)[J].延安文学.2012

标签:;  ;  ;  

时间影像论文-梁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