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上山下乡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过剩劳动力,人口治理
上山下乡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邓杰[1](2019)在《“上山下乡”运动成因再探究——处置过剩劳动力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上山下乡"成因的传统解释在逻辑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从中国共产党处置城乡过剩劳动力的思想与实践这个视角出发去审视"上山下乡"运动,可以看到一副新的历史画面。新中国成立之时,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均十分突出。但在处理失业问题时,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先城市后农村"的策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普遍认为应该尽可能地把城市过剩劳动力转移到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与此同时,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应该尽可能地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基于这一总体思路,国家在前叁十年里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城市人口迁往农村的工作,并且建立起严密的户口制度以限制农村过剩劳动力流入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这套总体思路和总体方案之下的一个运动。从这个视角出发可以发现:政治因素对于"上山下乡"运动的影响很可能已经被严重地高估了,而传统的"解决城市就业困难"说也需要调整和完善。(本文来源于《都市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晓云[2](2019)在《安置·再教育·返城:洛川县北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下乡的对象主要是家住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国家鼓励他们回乡务农,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压缩初中,小学的招生人数,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农村的文盲多,农业合作化后,需要大批的管理人才和初级办事员。之后,学生下乡逐渐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方向,城市学生也逐渐自发的下乡务农。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始于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根据这一最高指示,全国上下立刻沸腾起来,上至中央下到生产队,全国各级政府纷纷响应这一指示。洛川县地处延安地区南部,1968年底共有2395名北京知青来到这里,分别安置在全县16个公社中。本文拟在安置,再教育,返城叁个方面就洛川县北京知青进行探究。在安置初期,县革委会根据上级要求和各生产队实际情况,妥善解决住宿,安置经费的发放,口粮供应,布棉用度,医疗卫生,精神需求,劳动工分计算等安置工作。为了让安置政策落在实处,洛川县革委会不定期的在各公社,生产大队中展开调查,及时调整住宿,经费管理,工分计算等方面的问题,确保知青在生产队的基本生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主要任务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洛川县各公社运用典型引路,组织学习班,大火炼真金等形式对知青进行再教育。从内容上看,主要有重构知青的阶级观念、劳动光荣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等。正如不可高估再教育的成效一样,同样也不可低估知青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受到的深刻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体验教育。通过再教育,北京知青与群众逐渐建立起了亲密的情感纽带。有的知青为村里建立了幼儿园,有的知青致力于改善生产队的教育卫生事业,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等。由于知青成分复杂,知青下乡没有统一的时间规划,再教育的成效在有些知青中,尤其是被划分为“黑五类”的知青中收效甚微。但是从长远来看,知青们通过再教育获得了让他们受益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来看,这笔财富不仅是知青个人的,也是整个社会的,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随着“四人帮”被抓捕,十一届叁中全会的召开,知青回城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从下乡运动一开始知青返城就从未停止。洛川县最早返城的北京知青是36名病残学生。之后,知青返城的途径多是招工,考大学,接班,参军,回原籍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等。到了1979年8月,实际留在洛川的北京知青只有11人。根据知青个人的实际情况,11人被安排在洛川县各级单位工作。这11人也是真正意义上扎根于洛川的北京知青。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人说他们是“失落的一代”,认为他们的青春被耽搁了。但是,站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来看,他们则是“昂扬的一代”,在接受再教育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不怕困难的吃苦精神,敢于向前闯的拼搏精神。(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6-01)
俞孔坚[3](2019)在《新上山下乡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上山下乡运动"与遗产村落保护及复兴截至2016年11月8日,住建部公布的共4批中国传统村落已经有4157个。其中,由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化代表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共6批,276座。(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9年04期)
沈春蕾[4](2019)在《见证“21世纪最大的上山下乡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15日,美国哈佛大学网站报道,1990~2015年,中国极端贫困率降低了94%。这是一个巨变,影响了很多人。一位哈佛学者认为,世界其他地方或许应借鉴中国一项成功的经验——大力减贫。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耗时4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3-21)
冯樱子[5](2018)在《VC界掀起“新上山下乡”运动 到叁线以下城镇找投资机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其饱受假货等争议,但拼多多依旧是2018年创投圈最受关注的明星项目之一。11月底,拼多多发布第叁季度财报,再一次成功吸引了各方的注意力。财报显示,该季度拼多多营收同比增长679%,为33.724亿人民币;平台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144%,达到(本文来源于《华夏时报》期刊2018-12-17)
俞孔坚[6](2018)在《“新上山下乡运动”之潮,振兴乡村的“大脚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回归大地的诗歌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一直把乡下姑娘当作是土和丑的代表,只有裹了脚的姑娘才被认为是美的。比如形象截然相反的两个姑娘:一个脸很黑,脚很大,身体很结实健壮;另一个脸很白,脚很小,叁寸金莲。我们一直认为后者是典型的中国美女。大家也许会庆幸我们现在不裹脚了,为什么一百年前中国人这么傻,要把脚裹起来?也许一百年之后的人还会说,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傻,因为如今我们的审美观仍在裹脚,我们的价值观仍然是小脚的价值观。千百年(本文来源于《广西城镇建设》期刊2018年11期)
谭浩俊[7](2018)在《资本“上山下乡”不能变成“炒地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才、技术、资本是经济发展中的叁个重要生产要素。改革开放后,我国中部省份乡村生产要素较长时期内呈现单向流出的态势。近日,采访发现,近年来农村生产要素加速回流,并呈现出城市流入农业农村的“逆城镇化”态势。这里所说的生产要素,主要指的是工商资本(本文来源于《证券时报》期刊2018-07-10)
夏银河[8](2018)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题材连环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创造的文化符号是一代人的时代印迹和集体记忆,许多艺术家及知青参与到这场运动中,造就了一批创作"上山下乡"题材连环画的知青画家。他们有些虽技法上尚欠成熟,但画面流露的真情实感常能打动读者,这使得"知青美术"没有像其他"文革美术"那样失去具象写实对于真实的再现。这些连环画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美学的艺术观完成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术范式,创造了从符号到样式属于"知青"的艺术形象,为研究毛泽东时代的美术提供了图像资料,也为理解这场政治运动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同时,知青群体形成的"知青文化"漫延至今产生的回响仍在继续,"知青美术"视觉符号于当代艺术创作中转向直面知青的精神和情感。(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美术》期刊2018年02期)
陈航[9](2018)在《上山下乡运动的动机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建国以来官方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活动,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并不代表其影响的终结。这场运动不仅见证了一代人的蹉跎命运和共和国前叁十年的曲折发展,并且仍深深的影响着当下的中国。当今人们审视这段历史时仍然只是模糊的轮廓,对其缺乏深入了解,笔者认为这样一场饱含深刻教训的运动,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近年来,随着档案史料的陆续开放和知青群体的发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专题研究成为热点,相关学术成果也不断问世,学者们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上山下乡运动的动机问题一直存在严重的分歧。因此,笔者以上山下乡运动的动机作为研究对象,以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探索为研究角度,希望对运动开始的原因进行重新认识,以期能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些许的参考价值。然后通过对毛泽东理想社会探索的分析和最后的评价,为当今社会下的青年提高关于理想和现实的认识,与农村的人才引进提供些许建议,也让曾经的知青团体减少一些认识误区。笔者首先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研究缺少对毛泽东的深入探索和挖掘,提出要明确肯定“最高指示”的发布者毛泽东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同时要认清毛泽东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其一直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奋斗,上山下乡运动也与理想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的研究也是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展开。随后笔者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并对一个曾经的知青下放地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而获得了大量史料。在拥有大量史料和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采取历史心理分析方法考察了上山下乡运动发起人毛泽东的上山下乡运动前后的心理活动及特征。在上述的研究方法下,论文开始展开,文中首先重点分析了毛泽东理想社会蓝图产生的社会和思想渊源,得出毛泽东理想社会是“天下大同”的判断,并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描述,认为公正、平等、平均是这个理想社会的基本构成。而与理想社会相匹配的是具有革命性、无私奉献和热爱劳动的理想人格。随后,笔者描述了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前期探索,内容有新村试验、社会主义叁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而这些探索多是以失败告终。进而从中总结出毛泽东认为导致前期失败的叁个原因,即城镇知识青年的思想“偏离”、农村文化教育水平和思想的落后、农村经济的落后。这些原因也就引出了毛泽东对理想社会建立的新一轮探索—上山下乡运动。在对上山下乡运动作出了简单的描述后,笔者开始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和运动前后的内容进行了考察,从城市青年、农民、农村叁个方面在运动中表现来证明上山下乡运动可以纳入毛泽东理想社会蓝图之中。分析后得出,上山下乡运动与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前期探索是一脉相承的,是在前期探索失败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新的尝试,其中的理想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实践方法。所以,运动从根本上讲是毛泽东对理想社会探索实践的一部分。经过这些研究之后,本文对结论进行了总结,认为:毛泽东发起上山下乡运动有着深厚的思想根源。运动是在毛泽东“天下大同”理想社会设计和前期探索失败的情况下,为解决理想道路上的障碍,而进行的一次新探索。在这其中,发动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改造城市知识青年思想、改造农民文化和思想水平落后、改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状况叁者的结合。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这叁个改造,在农村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雏形,然后通过农村的变革来带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从而更好地向理想社会过渡。最后,本文对毛泽东理想社会的内容和上山下乡运动作出了简单评判,并得出了叁点启示:一、要认清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不要脱离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在对当今青年的教育上,要注重青年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结合;叁、在新时代下的“上山下乡”中,政府应该对当代大学生去往农村发展加以鼓励,在引进时要重视他们的利益诉求和坚持自愿原则。(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8-06-01)
游江涛[10](2018)在《上山下乡运动对知青文学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历史环境对文学创作起着强大的制约作用。知青文学作为特定时代的艺术形式,也必然的受到各种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产生诸多特质。本文试从培育作家群体、扩展生活体验、推进内涵成熟和体现"中国气派"等四个角度,分析上山下乡运动对知青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8年07期)
上山下乡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下乡的对象主要是家住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国家鼓励他们回乡务农,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压缩初中,小学的招生人数,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农村的文盲多,农业合作化后,需要大批的管理人才和初级办事员。之后,学生下乡逐渐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方向,城市学生也逐渐自发的下乡务农。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始于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根据这一最高指示,全国上下立刻沸腾起来,上至中央下到生产队,全国各级政府纷纷响应这一指示。洛川县地处延安地区南部,1968年底共有2395名北京知青来到这里,分别安置在全县16个公社中。本文拟在安置,再教育,返城叁个方面就洛川县北京知青进行探究。在安置初期,县革委会根据上级要求和各生产队实际情况,妥善解决住宿,安置经费的发放,口粮供应,布棉用度,医疗卫生,精神需求,劳动工分计算等安置工作。为了让安置政策落在实处,洛川县革委会不定期的在各公社,生产大队中展开调查,及时调整住宿,经费管理,工分计算等方面的问题,确保知青在生产队的基本生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主要任务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洛川县各公社运用典型引路,组织学习班,大火炼真金等形式对知青进行再教育。从内容上看,主要有重构知青的阶级观念、劳动光荣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等。正如不可高估再教育的成效一样,同样也不可低估知青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受到的深刻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体验教育。通过再教育,北京知青与群众逐渐建立起了亲密的情感纽带。有的知青为村里建立了幼儿园,有的知青致力于改善生产队的教育卫生事业,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等。由于知青成分复杂,知青下乡没有统一的时间规划,再教育的成效在有些知青中,尤其是被划分为“黑五类”的知青中收效甚微。但是从长远来看,知青们通过再教育获得了让他们受益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来看,这笔财富不仅是知青个人的,也是整个社会的,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随着“四人帮”被抓捕,十一届叁中全会的召开,知青回城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从下乡运动一开始知青返城就从未停止。洛川县最早返城的北京知青是36名病残学生。之后,知青返城的途径多是招工,考大学,接班,参军,回原籍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等。到了1979年8月,实际留在洛川的北京知青只有11人。根据知青个人的实际情况,11人被安排在洛川县各级单位工作。这11人也是真正意义上扎根于洛川的北京知青。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人说他们是“失落的一代”,认为他们的青春被耽搁了。但是,站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来看,他们则是“昂扬的一代”,在接受再教育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不怕困难的吃苦精神,敢于向前闯的拼搏精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山下乡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邓杰.“上山下乡”运动成因再探究——处置过剩劳动力的视角[J].都市文化研究.2019
[2].张晓云.安置·再教育·返城:洛川县北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D].延安大学.2019
[3].俞孔坚.新上山下乡运动[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9
[4].沈春蕾.见证“21世纪最大的上山下乡运动”[N].中国科学报.2019
[5].冯樱子.VC界掀起“新上山下乡”运动到叁线以下城镇找投资机会[N].华夏时报.2018
[6].俞孔坚.“新上山下乡运动”之潮,振兴乡村的“大脚美学”[J].广西城镇建设.2018
[7].谭浩俊.资本“上山下乡”不能变成“炒地运动”[N].证券时报.2018
[8].夏银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题材连环画研究[J].中国民族美术.2018
[9].陈航.上山下乡运动的动机再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8
[10].游江涛.上山下乡运动对知青文学创作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