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力西现象”与“新温州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吕振奎[1](2013)在《论新泉州模式——新泉州模式的内涵、阶段划分及理论研究的紧迫性》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理论界提出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泉州模式,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原来的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被理论界提出的新温州模式和新苏南模式取代。实践证明,泉州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泉州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出了一条有别于泉州模式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即新泉州模式。新泉州模式以品牌经济为突出特征,是一条集产业集群品牌化、县城特色经济品牌化、品牌国际化、经营规模化和资本运营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章玲超,李爱喜[2](2007)在《“温州模式”与温州金融生态状况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不同区域出现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温州模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奇迹。随着“温州模式”的完善与升级,温州市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备受关注。在中国社科院课题组2005年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中,温州市金融生态环境在全国排名第三。考察这种特殊经济发展模式与金融生态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利于我们对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发展关系模式的思考,也有助于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角度来寻求我国金融改革的新思路。
胡启才[3](2007)在《新温州模式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州模式曾作为中国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之一而轰动全国。然而,随着温州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温州模式逐渐被新温州模式所代替。本文首先从温州模式入手,着重介绍了温州模式的含义、背景,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温州模式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温州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又从温州经济外部条件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温州模式演变的必然性并指出温州模式的发展方向。以此为突破口,通过比较阐述了新温州模式的基本内涵,新温州模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企业和政府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新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并总结了新温州模式所具有的各种优势。另外,本文还从多个角度阐述和分析新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对温州及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概括了新温州模式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从而更好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经验与启示。最后,本文就目前新温州模式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作了深刻总结,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张苗荧[4](2003)在《“后温州模式”的定义、特点和出现的必然性》文中认为“温州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温州模式”本身需要自我突破与发展。“后温州模式”的定义,必须体现温州模式自我突破的制度变革要义。家族制一旦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它必将发生变革与突破。温州模式发展的背后,实际上是温州人的市场精神的体现。
王小云[5](2002)在《论“新温州模式”——赴温州考察报告》文中指出
岑建德[6](2002)在《换个角度看“温州模式”之二 责疑“新温州模式”》文中提出 "温州模式"提出十几年来,各种评说不一而足。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实事求是地分析、总结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现象,给"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以很大的鼓励和支持。一些专家学者也客观地分析了"温州模式"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但是,也有的专家、学者对温州经济发展情况缺乏广度和深度的了解,却简单地用"苏南模式"的框子去套"温州模式",提出一些经不起推敲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观点。一般来说,温州老板不关心对"温州模式"的评价,"模式"不能让人赚钱,而"模具"能。在温州也有人关心,原因或是怕被抓被拘被判刑,或是为谋政治利益。近年来,个别温州企业
唐高平[7](2002)在《新温州模式的探讨》文中指出
尚风,李海军[8](2002)在《德厚品自高——记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胡成中》文中认为胡成中,1961年3月出生,浙江乐清人,高级经济师,美国洛杉矶大学MBA硕士研究生,现任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主要社会职务: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企业分会副会长、浙江省九届人大代表、浙江省工商联常委、浙江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浙江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等。 主要荣誉:全国优秀企业改革家、中国经营大师、中国十大最受关注企业家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功勋企业家、中国10位最具人气企业家之一等。 创业历程:胡成中于1984年7月创办乐清县求精开关厂,1991年引进外资成立中外合资温州德力西电器有限公司,正式启用“德力西”品牌。1994年组建浙江德力西集团,1996年经国家工商局核准,晋升为全国大型乡镇企业,全国无区域企业集团。1998年挺进上海,投资3亿元成立上海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高低压元件及成套设备,1999年整体并购杭州西子集团,2001年5月又进军新疆,整体并购了乌鲁木齐市两个国有企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张,实力不断增强。
唐高平[9](2001)在《温州模式的内在缺陷分析与创新转换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的基本国策,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使几经起落的温州民营经济驶上了发展快车道。温州经济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主体,以专业市场为枢纽,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小商品,大市场”发展方式,被称为“温州模式”。二十多年来,一方面,温州发展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温州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了它是一种比较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温州发展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温州发展模式作比较深入的总结、探讨。为此,本文通过对温州模式的形成背景、演变过程、对温州经济的作用、以及同其他模式比较所表现出的特点及其内在的缺馅、国内、国际环境变化对温州模式发展的挑战等进行分析,指出温州模式创新与转换的客观必然性以及创新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新温州模式的一些特点。 本论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章为温州模式的形成与演变。温州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条件、独特而又适合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和悠久的经济历史,造就了温州人的独特性格,这种性格在改革开放的大政策下,最终促使温州模式的形成。这种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我国对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断变化,而经历了四个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温州模式始终通过在实践中对温州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来证实它是一种比较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为温州模式的特点与内在缺陷分析。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经济发展模式,如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等,他们在经济发展的现状、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区域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通过对这几种典型发展模式的比较,一方面揭示温州模式在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与产业地区分布、市场等方面具有的特点;另一方面探讨温州模式在发展过程中的区域文化、传统的经营观念、产业集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在缺陷。 第三章为温州模式的创新与转换。温州模式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即将加入WTO等经济环境的变化, 温州模式的内在缺陷分析与创新转换探讨温州模式的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温州模式有其内在缺陷,因此必须结合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实现从文化观念、产业集聚、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产业结构、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新与转换,使之成为一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温州模式。
胡成中[10](2001)在《“德力西现象”与“新温州模式”》文中研究说明
二、“德力西现象”与“新温州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力西现象”与“新温州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论新泉州模式——新泉州模式的内涵、阶段划分及理论研究的紧迫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
二、新泉州模式的内涵、阶段划分 |
(一)新泉州模式的内涵 |
(二)新泉州模式阶段划分 |
三、新泉州模式理论研究的紧迫性 |
(2)“温州模式”与温州金融生态状况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温州模式”的基本特点 |
(一) 传统“温州模式”的基本特点 |
1.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民营经济发达 |
2.存在大量温州特色的专业市场 |
3.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小城镇蓬勃发展 |
(二) “新温州模式”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 |
1.企业管理机制正在完善, 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
2.突破了单一商品经营模式, 走上了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综合发展的道路 |
3.走出去与国际接轨, 打造国际品牌 |
4.政府管理经济方式开始转变, 从“不为”到“有所为” |
三、“温州模式”与金融生态的良性互动关系 |
(一) 传统“温州模式”促进了金融生态的完善 |
1.促进了金融生态主体发育, 主体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 功能不断强化 |
2.金融生态环境日益优化, 不良贷款比率逐年下降 |
3.银行业经营效益好, 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强 |
(二) 良好的金融生态推动了“新温州模式”的发展 |
四、“新温州模式”对金融生态的要求 |
(一) 提高金融生态主体整体质量, 有效支持企业转型 |
(二) 建设现代信用体系, 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
(三) 完善金融主体功能, 满足企业规模化对金融服务质量与多样化的需求 |
(四) 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渠道, 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选择, 优化财务结构 |
(3)新温州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温州模式的由来 |
一、温州背景介绍 |
二、温州模式的含义、形成与发展原因 |
(一) 温州模式的含义 |
(二) 温州模式形成与发展原因 |
三、温州模式的特征 |
第二章 温州模式演变的必然性与发展方向 |
一、温州模式演变的外部因素 |
二、温州模式演变的自身因素 |
三、温州模式的发展方向 |
第三章 新温州模式的主要内容 |
一、新温州模式的含义 |
二、新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
三、新温州模式的特点 |
四、新温州模式的优势 |
第四章 新温州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
一、新温州模式的意义 |
二、新温州模式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 |
三、新温州模式的困境与对策 |
(一) 新温州模式发展的困境 |
(二) 新温州模式的对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4)“后温州模式”的定义、特点和出现的必然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后温州模式”的不同内涵界定 |
二、“后温州模式”的基本特点 |
(一)产权结构不同:古典温州模式下企业的产权结构是家族经营为主;“后温州模式”下的企业已经进行现代公司的改造,建立现代公司制度。 |
(二)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古典温州模式下企业通过供销大军与专业市场与消费者建立市场联系;“后温州模式”下的企业市场资源配置发生重大变革,虚拟经营、新兴的渠道网络取代过去专业市场。 |
(三)产业结构不同:古典温州模式下的产业结构属于“小商品、大市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后温州模式”下的产业结构开始升级,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也开始出现发展的苗头。 |
三、温州模式的改造和发展的必然性 |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温州模式的进化有其内生的必然性 |
(二)从制度演变的背后的文化制约因素看,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的背后,实际上是温州人的市场精神体现 |
(8)德厚品自高——记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胡成中(论文提纲范文)
治企德为本居高不自傲 |
做事求务实用人自有道 |
德力西现象 |
(9)温州模式的内在缺陷分析与创新转换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温州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
第一节 温州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
一、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温州模式的形成阶段 |
二、 二十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温州模式发展的过渡阶段 |
三、 邓小平南巡讲话至90年代中后期:温州模式发展的快速增长阶段 |
四、 90年代后期至今:温州模式发展进入调整、创新与转换阶段 |
第二节 温州模式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 |
第三节 温州模式对温州经济发展的意义 |
一、 推动温州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
二、 促使温州经济质量不断提高 |
三、 促进温州外经贸的发展 |
四、 温州发展模式对周边地区的示范效应 |
第二章 温州模式的特点与内在缺陷分析 |
第一节 对国内几大模式的比较 |
一、 “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简况 |
二、 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珠江模式的比较 |
第二节 温州模式的主要特征 |
一、 所有制结构特征 |
二、 产业结构与行业地区分布特征 |
三、 市场特征 |
第三节 温州模式的内在缺陷分析 |
一、 区域文化的局限性对温州模式发展的制约 |
二、 一些传统经营观念不适应现代企业经营要求 |
三、 产业集聚存在的内在缺陷 |
四、 家族式管理形式制约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 |
五、 企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制约着企业水平的升级 |
第三章 温州模式的创新与转换 |
第一节 温州模式创新与转换的客观必然性 |
一、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对温州模式创新转换的客观要求 |
二、 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与加入WTO对温州模式发展的压力 |
三、 温州模式发展面对的挑战 |
第二节 温州模式的创新与转换 |
一、 加强文化观念的创新转换,保持其先进性 |
二、 推动产业集聚内部的创新转换,增强产业集聚的活力 |
三、 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与转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四、 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换,实现经营方式的现代化 |
五、 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
六、 推进市场创新转换,促进全球性现代市场销售网络的建立 |
第三节 政府在模式创新转换中的作用 |
一、 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推进技术进步 |
二、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力度,解决人才供需矛盾 |
三、 为温州模式提供周到的服务 |
第四节 新温州模式的探讨 |
一、 新温州模式探讨的意义 |
二、 新温州模式的探讨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德力西现象”与“新温州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新泉州模式——新泉州模式的内涵、阶段划分及理论研究的紧迫性[J]. 吕振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9)
- [2]“温州模式”与温州金融生态状况的调查报告[J]. 章玲超,李爱喜.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3)
- [3]新温州模式探析[D]. 胡启才. 厦门大学, 2007(11)
- [4]“后温州模式”的定义、特点和出现的必然性[J]. 张苗荧.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Z1)
- [5]论“新温州模式”——赴温州考察报告[J]. 王小云.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3)
- [6]换个角度看“温州模式”之二 责疑“新温州模式”[J]. 岑建德. 中国经济快讯, 2002(21)
- [7]新温州模式的探讨[J]. 唐高平. 企业经济, 2002(04)
- [8]德厚品自高——记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胡成中[J]. 尚风,李海军. 电气时代, 2002(02)
- [9]温州模式的内在缺陷分析与创新转换探讨[D]. 唐高平. 厦门大学, 2001(01)
- [10]“德力西现象”与“新温州模式”[J]. 胡成中. 发展, 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