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偏瘫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卒中,HAPA模型,健康信念,健康行为
偏瘫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邹洁琼[1](2019)在《基于HAPA模型的菜单式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调查并分析了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信念、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健康行为的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了解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健康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促进因素,旨在探讨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HAPA)的菜单式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为临床上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信念、功能锻炼依从性以及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对进一步扩展HAPA模型研究领域及实际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研究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017年9月6日~2018年6月10日间,衡阳市3所叁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健康行动阶段评定问卷、脑卒中健康信念量表、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对350名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22份,有效率为92%。第二阶段:比较样本异质性,根据衡阳市某叁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年龄、婚姻状态、脑卒中的种类等资料选取出研究对象。根据HAPA模型制定访谈提纲,按照资料饱和原则,最终纳入11名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健康行为的促进因素。第叁阶段:抽取2018年7月5日~12月20日在衡阳市某叁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84名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2人。对照组患者给予脑卒中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给予基于HAPA模型的菜单式护理+脑卒中常规健康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对两组患者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健康行动阶段评定问卷、脑卒中健康信念量表、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问卷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健康行动阶段的改变、健康信念、功能锻炼依从性以及健康行为的得分情况。在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有2名患者退出,最终两组的研究对象分别为40名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t检验、卡方(χ~2)检验等。结果(1)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信念总均分为(112.34±11.03)分,条目均分为(3.21±0.32)分,处于中等水平。性别、家族史、健康行动阶段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解释了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信念回归方程总变异的32.8%。(2)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为(33.19±4.78)分,条目均分为(2.37±0.34)分。其中,13.35%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总体依从性处于低等水平,82.92%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总体依从性处于中等水平。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性别、年龄、健康行动阶段,解释了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回归方程总变异的36.3%。(3)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行为问卷总均分为(64.02±8.40)分,条目均分为(2.67±0.35)分,标准化得分率为53.35%,总体处于中等健康行为水平。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健康行动阶段,解释了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行为回归方程总变异的34.9%。(4)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信念与功能锻炼依从性之间存在正相关(r=0.261,P<0.01);健康信念与健康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r=0.159,P<0.01);健康行为与功能锻炼依从性之间存在正相关(r=0.334,P<0.01)。(5)对11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质性访谈,提炼出以下5个主题:充足的疾病相关知识;正确的风险意识;合适的社会支持;积极的结果预期;适当的自我调整,积极地应对困难。(6)干预前,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一般资料、健康信念、功能锻炼依从性以及健康行为的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前,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各健康行动阶段的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健康行动阶段改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干预后,干预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信念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信念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干预后,干预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干预后,干预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行为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信念、功能锻炼依从性、健康行为均处于中等水平,且叁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2)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掌握充足的疾病相关知识后,对疾病产生正确的风险感知;在适当的社会支持下,树立积极的结果预期,增强自我效能,并及时进行自我调整,积极地应对困难,可促进功能锻炼健康行为的形成与维持。(3)基于HAPA模型的菜单式护理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行动阶段的转变,提高其健康信念水平,提升其功能锻炼依从性,促进健康行为的产生和维持。(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罗秀玲[2](2018)在《信息—动机—行为模型持续干预对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心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信息-动机-行为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IMB)制定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持续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对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心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因卒中后早期偏瘫的患者共150例,根据干预模式分为IMB组和常规组,干预组在常规干预中同时结合IMB模型持续干预方案,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康复锻炼计划完成情况,以及干预前后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IMB组康复锻炼计划完成率显着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97,P=0.004),干预后6个月IMB组患者的FMA评分显着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38,P<0.001),IMB组和常规组患者干预前的HAMA评分和HAMD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IMB组患者的HAMA评分和HAMD评分显着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78,-9.334;P<0.001)。结论:以IMB模型制定的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持续干预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促进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和改善其抑郁和焦虑症状。(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熊雅南[3](2017)在《运动皮层部分切除术对猕猴痉挛型偏瘫脑瘫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猕猴运动皮层部分切除术,建立婴幼猕猴痉挛型偏瘫脑瘫模型和评价方法。方法4只3月龄猕猴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手术模型组。手术模型组猕猴:运用运动皮层部分切除术,切除右侧大脑外侧裂以上至半球间裂的中央前回皮质及额上回后部(正前中沟以前约0.3-0.5cm)皮质,深度约0.5-0.6cm。术后进行连续摄像,观察有无左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动静态的姿势异常;徒手检查和参考应用改良人Ashworth量表评定肌张力,应用自编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评估量表检测两组运动障碍的量化指标,运用9.4T MRI检测颅脑的影像学改变。结果(1)手术模型组于术后立刻出现左侧肢体瘫痪,左上肢不能正常抬举,左下肢瘫痪,左侧肢体跛行明显,进食时主要以右侧肢体为主;手术组术后一周时活动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评分也低于正常组;2到3周后活动量增加,评分也开始升高,直至8周后,评分基本稳定。手术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粗大运动评分在术后各个时期不完全相同(Friedman检验,χ2值为33.939,P<0.05),精细运动评分在术后各个时期亦不完全相同(Friedman检验,χ2值为37.526,P<0.05);(2)手术模型组术后姿势为静止时向左侧倾斜,蹲坐于猴笼一角,左上肢搭于猴笼网上以维持姿势平衡,运动时仍有向左侧倾斜,模拟出了人典型的痉挛型偏瘫脑瘫的临床表现;(3)徒手检查肌张力的改变:手术模型组术后即出现左侧肢体瘫痪和肌张力降低,5周后左侧肌张力逐渐开始增高,并逐渐加重至3级,持续到现在,肌张力在术后5周至术后14周术后各个时期不完全相同(Friedman检验,χ2值为20.713,P<0.05);(4)术后3周头颅MRI显示右侧运动皮层切除术后疤痕组织形成,支持偏瘫脑瘫模型的影像学改变。结论(1)应用一侧运动皮层部分切除方法可成功建立婴幼猕猴痉挛型偏瘫脑瘫模型;(2)通过摄像观察猕猴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表现,以及徒手检查肌力肌张力情况,结合自编适用于猕猴神经行为学评分和头颅影像学改变可准确评价猕猴脑性瘫痪偏瘫模型的建立;(3)真切地模拟出人类婴幼儿脑外伤性痉挛型偏瘫脑瘫模型,为脑瘫的病理机制和临床康复治疗的研究提供一个科学的平台。(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宗海洋,马芬芬,林耀发,林浩东,侯春林[4](2016)在《光化学损伤单侧运动皮质致大鼠后肢痉挛性偏瘫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光化学损伤大鼠单侧运动皮质建立后肢痉挛性偏瘫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20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大鼠注射光敏性化学物质赤藓红B后,激光照射损伤左侧大脑运动皮质,B组大鼠不损伤皮质。分别以术前及术后3、7、14、28d的H反射频率依赖性抑制(RDD)来判断两组大鼠双侧后肢肌肉痉挛情况。术后28d以霍乱毒素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逆行示踪及囊泡型谷氨酸转运体1(VGLUT1)免疫荧光染色。同时取大脑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脑损伤部位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在术后3、7、14和28d,A组大鼠右后肢跖肌H反射RDD较B组右后肢减弱(P<0.01),A、B两组左后肢跖肌H反射R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上VGLUT1的数量较B组增加(P<0.01)。脑组织H-E染色可见A组大鼠左侧大脑皮质缺损,而B组无明显损伤。结论损伤大鼠单侧运动皮质,可造成对侧后肢痉挛性偏瘫。(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郝迪,毕业东,孔令钰,李旭,王梓[5](2015)在《茱杞偏瘫颗粒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茱杞偏瘫颗粒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模型。6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等容纯净水)组、模型(等容纯净水)组、尼莫地平(阳性对照,0.009 g/kg)组与茱杞偏瘫颗粒高、中、低剂量(10.8、5.4、2.7g/kg)组,复制模型前7 d ig给药,每天1次,连续10 d。对大鼠行为学进行测定,测定大鼠脑梗死比例,采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活动评分升高,横木行走实验评分升高,前肢握力减弱,脑梗死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神经细胞大片消失,坏死区边缘可见神经细胞变性,缺血周围区锥体细胞明显减少,胞体变小,尼氏小体消失,核固缩深染。与模型组比较,茱杞偏瘫颗粒高剂量组大鼠6 h神经活动评分降低,茱杞偏瘫颗粒中剂量组大鼠6、24、48 h内神经活动评分降低,茱杞偏瘫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横木行走实验评分降低、前肢握力增加,茱杞偏瘫颗粒高、中剂量组大鼠脑梗死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茱杞偏瘫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坏死脑神经细胞减少,锥体细胞形态结构趋于正常,水肿较轻,细胞核较规则。结论:茱杞偏瘫颗粒对脑缺血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改善其神经活动、横木行走及前肢握力,降低脑梗死比例。(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5年16期)
杨晓恒,杨熙,谢天喜,杨本群,曹夏[6](2014)在《偏瘫康胶囊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偏瘫康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按Zea Longa文献方法复制脑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空白组,偏瘫康胶囊高、中、低剂量组、脑心通胶囊组。观察各组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范围及血液流变学的情况。结果:偏瘫康胶囊能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的脑水肿,偏瘫康胶囊不同剂量组脑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缩小;模型组大鼠全血黏度高、中、低切值显着高于偏瘫康胶囊不同剂量组和脑心通胶囊组偏瘫康胶囊低剂量组,与脑心通胶囊组无差异。结论:偏瘫康胶囊对大鼠急性脑梗死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4年32期)
田丰玮,杨金蓉,邓亚维,刘仁毅,秦茂平[7](2009)在《芍药甘草汤对大鼠偏瘫痉挛模型神经递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对偏瘫痉挛大鼠模型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吴氏法制作用大鼠痉挛模型,然后予以芍药甘草汤不同剂量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3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脑内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采用四道生理记录仪测定肌张力。结果芍药甘草汤口服给药,能明显升高痉挛大鼠模型脑内Gly、GABA、5-HT含量,明显增加上肢伸直幅度,降低肌张力,表明芍药甘草汤对痉挛大鼠脑内与痉挛相关的抑制性和调节性神经递质有一定的影响,但量-效关系不明显。结论芍药甘草汤通过调节脑内与痉挛有关的神经递质而对痉挛起到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09年02期)
钱竞光,沈鑫[8](2008)在《踝足矫形器数学模型、应用处方及其早期应用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 影响的趋势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矫形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利用这项新技术可建立人体和矫形器的数学力学模型,通过模拟计算来确定矫形器处方、预测疗效和康复效果。踝足矫形器(AFO)早期应用对于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恢复、偏瘫步态恢复以及对于纠正异常步态起重要作用,在康复临床矫形器处方中,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推测足踝功能变化和脑卒中后脑功能恢复的作用和机制,这对偏瘫步态的分析、矫形器的设计和患者步态的恢复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22期)
偏瘫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信息-动机-行为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IMB)制定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持续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对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心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因卒中后早期偏瘫的患者共150例,根据干预模式分为IMB组和常规组,干预组在常规干预中同时结合IMB模型持续干预方案,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康复锻炼计划完成情况,以及干预前后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IMB组康复锻炼计划完成率显着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97,P=0.004),干预后6个月IMB组患者的FMA评分显着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38,P<0.001),IMB组和常规组患者干预前的HAMA评分和HAMD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IMB组患者的HAMA评分和HAMD评分显着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78,-9.334;P<0.001)。结论:以IMB模型制定的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持续干预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促进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和改善其抑郁和焦虑症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偏瘫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邹洁琼.基于HAPA模型的菜单式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D].南华大学.2019
[2].罗秀玲.信息—动机—行为模型持续干预对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心理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
[3].熊雅南.运动皮层部分切除术对猕猴痉挛型偏瘫脑瘫模型的建立[D].安徽医科大学.2017
[4].宗海洋,马芬芬,林耀发,林浩东,侯春林.光化学损伤单侧运动皮质致大鼠后肢痉挛性偏瘫模型的建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6
[5].郝迪,毕业东,孔令钰,李旭,王梓.茱杞偏瘫颗粒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房.2015
[6].杨晓恒,杨熙,谢天喜,杨本群,曹夏.偏瘫康胶囊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
[7].田丰玮,杨金蓉,邓亚维,刘仁毅,秦茂平.芍药甘草汤对大鼠偏瘫痉挛模型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
[8].钱竞光,沈鑫.踝足矫形器数学模型、应用处方及其早期应用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影响的趋势分析(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