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盐论文-谢亚飞

咪唑盐论文-谢亚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咪唑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O_2,咪唑盐,氨基酸,环氧化物

咪唑盐论文文献综述

谢亚飞[1](2019)在《咪唑盐—氨基酸多功能催化剂的合成及在CO_2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化学工业的进步,原材料的合成和能量的来源强烈依赖于化石燃料,为了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温室效应的加剧以及冰川融化的速度,科研工作者们提出了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的研究思路。然而,CO_2中的C原子处于最大程度的氧化态,这导致了CO_2的热力学上稳定和动力学惰性的问题。因此,CO_2的转化一般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能发生转化。基于本课题组在非对称吡啶桥连Pincer型配体合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七种咪唑盐-氨基酸多功能催化剂,并成功将其应用到CO_2与环氧化物的环加成反应,以及CO_2、环氧化物与芳胺类的叁组分环加成反应中。1.针对传统咪唑盐催化剂高温高压反应苛刻的问题,我们小组在咪唑盐的设计合成基础上引入氨基酸,合成了七种咪唑盐-氨基酸多功能催化剂,以期通过向催化剂引入多种活化底物官能团的方法,达到在温和条件下转化CO_2的目的。2.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传统的合成方法经过剧毒的光气与乙烯加成,并且环状碳酸酯的合成需要高温高压。我们把上述合成的催化剂应用于环状碳酸酯的合成,经过筛选和优化,最终得到了一种在常温常压实现CO_2与环氧化物高效转化的催化剂,并且在相对温和条件下,高位阻的内环氧化物也取得了中等收率。机理表明,我们设计的咪唑盐-氨基酸多功能催化剂与传统咪唑盐催化剂有两点不同:首先,咪唑盐可以作为卡宾前体吸附活化CO_2;其次,多功能催化剂上的羧基不仅仅与环氧丙烷发生氢键作用,而是作为质子给体并将其转移到了环氧丙烷上,从而促进了环氧化物开环反应。3.恶唑烷酮类化合物是重要的医药及农药中间体,传统的合成方法以高毒的异氰酸酯为原料,因此寻找绿色高效的方法合成恶唑烷酮类化合物势在必行。我们将上述合成的催化剂与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DBU)应用到CO_2、环氧化物与芳胺类的叁组分环加成反应中,在温和条件下(90℃和0.1 MPa CO_2)一锅法高效合成了一系列恶唑烷酮类化合物,该催化体系对环氧化物和芳香胺表现出较高的底物普适性。控制实验表明,整个反应分为叁个阶段:(1)环氧化物和CO_2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的过程;(2)环氧化物和芳香胺反应制备氨基醇的过程;(3)最后,上述分别得到的环状碳酸酯和氨基醇反应得到目标产物恶唑烷酮化合物。(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夏彪[2](2019)在《基于碘介导的氧化环化构建完全取代的官能团化咪唑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众多含氮杂环衍生物中,咪唑盐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地位。得益于咪唑盐类化合物所具有的特殊的性质,其在有机催化和材料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该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含氮杂环卡宾(NHC)前体化合物,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离子液体[ILs]。因此,化学家们对该类化合物的性质研究与应用拓展,以及其合成方法的研究在最近十余年成为了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就目前已有的咪唑盐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而言,仍存在些许不足,因此寻找简单,高效的咪唑盐类化合物的新合成方法对有机催化,新型药物和功能性材料的研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论文中,我们开发了一种以碘单质作为反应底物/催化剂,以良好的收率构建4-羰基咪唑盐的合成方法。该反应所需的烯胺类底物可通过相应的β-二羰基化合物与胺缩合而得。在无机碱的参与下,缩合而得的烯胺类化合物经由碘代,分子间季铵化,氮杂迈克尔加成和随后的消除反应,在碘单质的介导下经历氧化环化,成功构建了29种全新的4-羰基咪唑盐衍生物。该咪唑盐化合物合成方法操作简便,无金属参与,且该反应能放大至克级规模,便于提供研究所需的原材料。同时该反应拥有着底物适用范围广的优点,具有广泛的官能团相容性,为咪唑盐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颖且便捷的合成途径。(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3-01)

袁文森,李杏杏,祝缓缓,储富强,袁宁一[3](2019)在《基于双核咪唑盐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步法合成了双核溴化1-乙烯基-3-(6-(1-丁基咪唑))己基咪唑盐[VBIm HIm][Br]2,并通过1H-NMR对[VBIm HIm][Br]2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将[VBIm HIm][Br]2与苯乙烯、丙烯腈混合均匀后,通过紫外光引发聚合,得到碱性阴离子交换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阴离子交换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系统对膜的吸水率、溶胀度、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及电导率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类阴离子交换膜降解温度达到300℃,[VBIm HIm][Br]2含量为10%的阴离子交换膜25℃时的吸水率为96%,溶胀度只有44%,拉伸强度为38. 32 MPa,最大断裂伸长率可达26. 37%;在80℃时,其离子的电导率可达22 m S/cm,该类阴离子交换膜有望应用于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领域。(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段银,赵静峰,曾祥慧,李萍,张洪彬[4](2018)在《甾体-咪唑盐杂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细胞毒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胆甾醇、豆甾醇、薯蓣皂素出发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甾体咪唑盐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HRMS以及IR波谱确定.对合成的新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发现3-苄基-1-(2α-胆甾-4-烯-3-酮)咪唑-3-溴盐(10)和3-胡椒苄基-1-(2α-胆甾-4-烯-3-酮)咪唑-3-溴盐(13)具有较好的体外肿瘤生长抑制活性,对乳腺癌细胞株Bcap-37的活性明显优于顺铂.(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吴海伟[5](2018)在《新型季鏻盐和咪唑盐的合成及其抗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生产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长期以来,各种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抗生素和消毒剂的滥用,诱导出许多耐药微生物,导致抗菌问题急剧增加。因此,开发出新型的抗菌剂显得日益重要。本文以不同链长的PEG和对甲苯磺酰氯为原料,首先合成了含PEG链的对甲苯磺酸脂,然后分别与叁苯基膦,N-正丁基咪唑,N-正十四烷基咪唑反应,得到了含PEG链的新型季鏻盐,N-正丁基咪唑盐和N-正十四烷基咪唑盐。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磷谱(~(31)PNMR)和质谱(MS)对结构进行了鉴定。并对含PEG链的新型季鏻盐以及N-正十四烷基咪唑盐进行了抗菌性能和体外细胞毒性评价。另外,还探讨了含PEG链的N-正丁基咪唑盐在纤维素溶解上的应用以及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结果如下:(1)成功合成了一类以对甲苯磺酸根为阴离子的新型季鏻盐和咪唑盐,合成步骤简单,不需要进行成本昂贵的柱层析,适合进行大规模生产。(2)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二乙二醇单甲醚-叁苯基对甲苯磺酸鏻(DGME-TPPS)的抗菌效果良好,且随着亲水性长链PEG长度的增加,抗菌效果逐渐降低。含PEG链的N-正十四烷基咪唑盐对革兰氏阴性菌(E.coil)和革兰氏阳性菌(S.aureus)抗菌效果显着。抗菌机理研究表明,此类季鏻盐和N-正十四烷基咪唑盐是通过杀菌来起抗菌作用的。(3)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表明,聚乙二醇单甲醚(M_W=750)-叁苯基对甲苯磺酸鏻(mPEG_(750)-TPPS)和N-正丁基咪唑盐对3T3细胞毒性极低,生物相容性良好。二乙二醇单甲醚-叁苯基对甲苯磺酸鏻对人肝癌细胞HepG2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含PEG链的N-正十四烷基咪唑盐对人肝癌细胞HepG2、乳腺癌细胞MCF-7、宫颈癌细胞Hela都有显着的抗肿瘤效果。因此,本研究合成的二乙二醇单甲醚-叁苯基对甲苯磺酸鏻以及含PEG链的N-正十四烷基咪唑盐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的抗菌剂和抗肿瘤药物。聚乙二醇单甲醚(MW=750)-叁苯基对甲苯磺酸鏻(mPEG_(750)-TPPS)以及含PEG链的N-正丁基咪唑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类潜在的药物载体。(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陶晟[6](2018)在《吡啶桥连咪唑盐开环Pd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Pd配合物已广泛应用于医药、材料、催化等相关领域,鉴于Pd配合物的重要性,科研工作者在Pd配合物设计与合成工作中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其中N-杂环卡宾Pd金属配合物因其优异的热、水和空气的稳定性等优点,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但是人们通常在制备N-杂环卡宾配体或者N-杂环卡宾金属Pd配合物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生成一定量的N-杂环卡宾水解副产物,但副产物利用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而近年来,由于开环产物独特结构与配位的不可预期性逐渐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基于此,本论文主要围绕苯并咪唑盐的水解开环、金属Pd配位方式及其在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的催化性能而展开,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吡啶桥连苯并咪唑盐开环水解产物是一对旋转异构体,为了控制水解产物的立体构型,本文采用改变开环产物上的取代基团的方式,通过位阻效应调控旋转异构体的比例,从而达到高选择性地控制住开环产物的空间立体结构的目的。研究发现当在氨基上引入位阻基团时,开环产物的空间扭曲程度高的产物占绝对优势;当在甲酰基上引入位阻基团时,开环产物的空间扭曲程度低的产物高达99%。2.发展了一种阴离子调控的苯并咪唑盐水解开环Pd配位的方法,分别得到了一类苯并咪唑盐水解开环Pd配合物和一类常规的吡啶桥连苯并咪唑卡宾Pd配合物。当苯并咪唑盐的阴离子为氯、溴、碘离子时,氧化银选择性促进苯并咪唑盐的水解开环,再与Pd金属进行配位从而得到一类开环Pd配合物;当苯并咪唑盐的阴离子为硝酸根、叁氟磺酸根、六氟磷酸根、四氟硼酸根时,氧化银和苯并咪唑盐进行反应首先生成银卡宾配合物,再与Pd金属进行金属置换反应从而得到一类常规的卡宾Pd配合物。3.将上述合成的Pd配合物分别应用于甲醇和水相的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中,在甲醇溶液中,室温条件下Suzuki-Miyaura反应即可顺利进行;在纯水溶液中,反应温度需要提高至90°C。相同反应条件下,以溴苯甲醚和苯硼酸为模型反应,开环Pd配合物比常规的卡宾Pd配合物表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活性,并且这类催化剂对含有不同电子效应的芳基硼酸和溴代芳烃表现出了较好的底物普适性。为了考察开环Pd配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机理,借助于汞中毒实验,表明开环Pd配合物在反应过程表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未突出纳米Pd的催化效果。4.N-杂环乙腈加成物的合成需要经历由自由卡宾这一步,其反应条件比较苛刻。本文首次发现苯并咪唑盐水解开环产物与乙腈制备卡宾乙腈加成产物一类新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为卡宾乙腈加成物的合成提供一种简便高效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6-01)

杨宏朋[7](2018)在《咪唑盐离子液双水相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水相萃取是一种新的液液萃取技术,相比于传统的萃取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可控性强、能耗低、易于放大等优点,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化工等领域。离子液双水相体系(ILATPS)是在双水相体系(ATPS)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综合了离子液和双水相体系的优点,尤其是离子液(IL)具有“绿色”(无污染)和“可设计”(阴阳离子组合)的特点,这两大亮点使得离子液双水相体系应用于各类物质的分离萃取。氨基酸、蛋白质、酚类化合物是在生物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起非常重要作用的叁类物质。传统的分离方法存在使用有机溶剂、工艺繁琐、耗时费力等缺点,因此用离子液双水相体系萃取这叁类物质的研究将非常有意义。本文首先构建了聚合物/无机盐/离子液双水相体系,研究了L-苯丙氨酸在体系中的分配情况;再利用该体系萃取木瓜蛋白酶,考察了各个因素对木瓜蛋白酶萃取率的影响并研究了萃取的机理;最后体系升级为离子液/无机盐双水相体系,研究了丁香酸在体系中的萃取情况并构建了离子液回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构建了PEG600/NaH_2PO_4/IL双水相体系,研究了体系的相图,用组成为40wt%PEG600+12wt%NaH_2PO_4·2H_2O+44wt%H_2O+4wt%IL的体系萃取L-苯丙氨酸,考察了温度以及离子液种类对双水相萃取L-苯丙氨酸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氨基酸主要被萃取到聚乙二醇富集相,当IL为1-癸基-3-甲基咪唑氯盐([C_(10)mim]Cl)时,L-苯丙氨酸在体系中的分配系数(K_(Phe))和离子液在体系中的分配系数(K_(IL))均为最小(K_(Phe)=1.457±0.064,K_(IL)=0.567±0.087);当IL为1-辛基-3-甲基咪唑氯盐([C_8mim]Cl)时,K_(Phe)和K_(IL)均为最大(K_(Phe)=5.403±0.109,K_(IL)=13.587±0.250)。离子液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富集趋势与L-苯丙氨酸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富集趋势基本上保持一致。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L-苯丙氨酸向聚乙二醇相富集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体系的焓变才是导致氨基酸富集的动力。在PEG600/NaH_2PO_4双水相体系中加入少许离子液(4wt%)就可以明显改善氨基酸的分配。(2)构建了PEG400/NaH_2PO_4/IL双水相体系,绘制了体系的相图,考察了成相盐浓度、聚合物浓度、离子液种类、离子液浓度等因素对双水相体系萃取木瓜蛋白酶的影响,最终选择最佳的离子液和最佳组分浓度进行萃取。此外运用紫外扫描仪(UV)、红外光谱仪(FTIR)、动态光散射仪(DLS)、圆二色谱仪(CD)对样品进行了扫描分析,研究了木瓜蛋白酶经过双水相萃取后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萃取木瓜蛋白酶的最佳体系组成为20wt%PEG400+24%Na H_2PO_4·2H_2O+4wt%[C_4mim]Cl(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最佳萃取温度为318.15 K、最佳蛋白萃取浓度为5mg/m L,此时木瓜蛋白酶在双水相体系中的萃取率为92.47±1.65%,K_(Papain)=2.14±0.13;相同条件下不加离子液时萃取率为72.45±1.76%,K_(Papain)=1.27±0.15。UV和FTIR光谱结果表明,双水相体系与蛋白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DLS分析得到:少量离子液的加入使得整个体系的平均粒径和分散度都下降了许多;木瓜蛋白酶在体系中更加稳定、均一性更好。CD分析得到:加入4wt%[C_4 mim]Cl和[C_8mim]Cl时,木瓜蛋白酶的α螺旋比例下降了约2%;而木瓜蛋白酶的β折叠比例分别上升了4.1%和2.1%;加入的离子液为4wt%[C_4 mim]OAC时,木瓜蛋白酶的二级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所占比例均发生略微的增加。(3)构建离子液/无机盐双水相体系,考察了成相盐种类、浓度、离子液浓度等因素对丁香酸在ILATPS中分配情况的影响。选择出最有利于萃取丁香酸的体系组成并进一步设计了离子液的回收和丁香酸的反萃取路径。试验结果显示:最佳的萃取体系组成为25wt%[C_4mim][CF_3SO_3](1-丁基-3-甲基咪唑叁氟甲烷磺酸盐)+20wt%Na_2SO_4和20wt%[C_4mim][CF_3SO_3]+10wt%Na_2CO_3、温度为298.15 K、丁香酸浓度为3×10~(-3)mol/L时,萃取率分别为96.66±1.01%(Na_2SO_4)和95.11±0.87%(Na_2CO_3)。当盐为Na_2SO_4时,丁香酸主要被萃取到离子液相;当盐为Na_2CO_3时,丁香酸主要被萃取到无机盐相。回收体系为:第一步[C_4mim][CF_3SO_3]+Na_2SO_4体系萃取丁香酸到离子液相,第二步用[C_4mim][CF_3SO_3]+Na_2CO_3萃取丁香酸到盐相进而回收离子液和反萃取丁香酸。用回收得到的离子液再次进行丁香酸的萃取,萃取率均高于93.34%,证明回收得到的离子液性能没有变化。用同样的体系组成萃取咖啡酸,萃取率大于96%;同样可以实现离子液的回收。(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吕林芮[8](2018)在《苯并咪唑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科研人员在合成苯并咪唑化合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不仅是因为它们的结构变化多端,而且还有它们的优良性质,其中包括荧光性能。在科学家科研工作的不断的攻坚下,苯并咪唑化合物与众不同的结构和独特的性能已经被发现,并且被大量的论文报告。使用含氮杂环化合物、含氧杂环化合物作为受体,在论文数量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选择含氮杂环化合物、含氧杂环化合物作为受体和不同无机酸室温溶剂方法下进行反应,苯并咪唑化合物可以包含七个结构:我们用单晶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热重分析仪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化合物的荧光性质。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一系列新的苯并咪唑盐化合物,即[H_2IBI]~(2+)2X(X=NO_3~-(1),ClO_4~-(2),[IBI=2-(1H-咪唑-1-甲基)-1H-苯并咪唑]),这些晶体都是在都是在室温下获得的,由不同的无机酸和IBI进行反应。合成了化合物1-2,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热重分析(TGA)对其进行了表征。这些化合物都显示低维特征显示各种零维(0D),一维(1D),二维(2D)和叁维(3D)的结构。IBI与HNO_3反应生成[HIBI]~+NO_3~–(1),是具有一维(1D)、二维(2D)、叁维(3D)的超分子结构,结构单元通过分子间的氢键X–H?O(X=N,C)和N–O?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结构。同样的,当使用高氯酸在相似的反应条件下代替硝酸时,一个新的化合物产生[HIBI]~+ClO_4~–(2),零维结构通过X–H?O(X=N,C)氢键和π?π形成三维结构。化合物1-2的发光光谱显示出强烈的发光强度,在375 nm、371 nm处显示出光致发光。通过和IBI比较,化合物1-2最大发射波长分别明显红移67和63 nm。叁个新的苯并咪唑盐化合物,即[HPBI]_3~(3+)3Cl~–·H_2O(1),[HPBI]~+ClO_4~–·H_2O(2),[HPBI]_2~(2+)SO_4~(2–)·H_2O(3)[PBI=2-苯基-苯并咪唑],都是在室温下获得的,PBI与不同的无机酸反应,并生成了不同的化合物。新化合物1-3在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重分析(TGA)等方面进行了结构表征。这些化合物都显示低维特征。PBI与HCl反应生成[HPBI]_3~(3+)3Cl~–·H_2O(1),不对称单元通过X–H?Cl(X=N,C和O)氢键和π?π堆积生成三维结构。当使用高氯酸代替盐酸的时候,在相似的反应条件下,一个新的化合物[HPBI]~+ClO_4~–·H_2O(2)生成,分子通过X–H?O(X=N和C)氢键和π?π堆积生成三维结构。同样,当硫酸取代盐酸时,化合物[HPBI]_2~(2+)SO_4~(2–)·H_2O(3)具有一维、二维、叁维结构,一维、二维、叁维的形成是由于氢键(N–H?O、O–H?O、C–H?O)和堆积作用(π?π、C–H?π)的存在。荧光光谱显示化合物1-3的发光强度很高,在424 nm、419 nm和434 nm处显示出光致发光。通过和PBI相比,化合物1-3最大发射波长明显红移50,45和60 nm。此外,两个网状结构的超分子化合物,即3OPBI(1),[H3OPBI]~+[H_2PO_4]~–(2),[3OPBI=3-(1H-苯并[d]咪唑-2-基)吡啶-2(1H)]已经制备,并对其结构进行单晶X-射线衍射。化合物1的晶体空间群C2/c,这是一个单核结构,存在多种氢键相互作用和堆积作用,进一步扩展到二维超分子结构。化合物2结晶的空间群P-1,这也是一个单核结构。在化合物2中观察到分子间氢键和弱相互作用π?π堆积。化合物1和2已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TGA)。此外,荧光研究表明化合物1-2表现出荧光行为。(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8-05-25)

刘洋[9](2018)在《四氢异喹啉—咪唑盐杂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作为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死率有逐年剧增的趋势,形势不容乐观。为此,药物合成化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并研发出新型的抗癌药物。研究结果显示,天然产物以及生物活性分子中含有四氢异喹啉、四氢喹啉或咪唑的结构单元的衍生物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本论文在课题组近年来研究基础上,采用分子杂合手段,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的四氢异喹啉/四氢喹啉—咪唑盐类杂合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细胞毒活性进行了研究,以期发现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先导化合物。本论文分为两大章节:第一章主要对近年来四氢异喹啉/四氢喹啉类化合物以及咪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对四氢异喹啉—咪唑盐杂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设计合成了41个结构新颖的四氢异喹啉/四氢喹啉—咪唑盐化合物,并对该类杂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细胞毒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以阳性对照品DDP作参照,化合物e27和e39具有显着的体外肿瘤生长抑制活性,化合物e27对白血病(HL-60)、肝癌(SMMC-7721)、肺癌(A549)、乳腺癌(MCF-7)和结肠癌(SW480)5种肿瘤细胞株的IC_(50)值依次为4.95、5.63、8.36、5.22和8.75μM,化合物e39的IC_(50)值依次为1.40、4.83、5.23、0.79、1.77μM;化合物e24对HL-60、SMMC-7721、A549、MCF-7 4种肿瘤细胞株具有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其IC_(50)值分别为6.45、14.62、12.34、7.97μM。值得注意的是,化合物e29、e35、e36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具有显着选择性的细胞毒活性,其IC_(50)值均低于1.00μM(0.76-0.79μM),约为阳性对照药物DDP的12-13倍。总的来说,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四氢异喹啉/四氢喹啉—咪唑盐化合物,其中部分化合物表现出优良的抗肿瘤活性,特别是对MCF-7细胞具有显着的选择性。论文的后续工作将围绕结构修饰、构效关系、作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展开,为发现抗肿瘤先导化合物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马军[10](2018)在《葫芦脲与双咪唑盐的识别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化学是当前化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超分子化学的发展与大环化学紧密相关。葫芦脲(Cucurbit[n]uril,简写为CB[n])是由亚甲基桥连多个甘脲单元形成的环状笼形分子,是目前大环化学的热门主体分子之一。分子识别是超分子化学后续应用的基础,本文主要研究葫芦[n]脲与客体分子的分子识别。本文利用包括核磁共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质谱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葫芦脲与两种双咪唑盐的识别性质、包合模式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包合物的应用,将其作为一种金属离子荧光探针进行金属离子检测。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对葫芦脲的发展历程、识别性质等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对葫芦脲在药物运输、荧光探针和超分子聚合物等领域的发展进行综述。论文第二章介绍了两种双咪唑盐的合成,通过核磁、紫外、荧光等检测手段研究了葫芦[8]脲与这两种双咪唑盐的包结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葫芦[8]脲与化合物C1间存在1:2(C1:葫芦[8]脲)和1:1两种包合模式,在溶液中1:2型包合物逐渐向1:1型包合物转化。葫芦[8]脲与化合物C2以1:3(C2:葫芦[8]脲)的形式包合形成二元包合物。论文第叁章主要通过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化合物C1、化合物C2以及它们与葫芦[8]脲的包合物对金属离子的刺激响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金属离子可与葫芦[8]脲端口配位,C2@葫芦[8]脲包合物对金属离子具有荧光响应性。通过紫外进行Job plot滴定确定了金属离子与葫芦[8]脲的键合模式为1:1和1:2(葫芦[8]脲:金属离子)共存。通过荧光滴定,我们求出了葫芦[8]脲与几种金属离子的键合常数。其中相较于Na~+、K~+、Ca~(2+)、Mg~(2+)、Mn~(2+)、Cd~(2+)、Cu~(2+)等,Fe~(3+)与葫芦[8]脲的键合常数最大,达10~8数量级。论文第四章对本课题进行总结,并对此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咪唑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众多含氮杂环衍生物中,咪唑盐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地位。得益于咪唑盐类化合物所具有的特殊的性质,其在有机催化和材料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该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含氮杂环卡宾(NHC)前体化合物,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离子液体[ILs]。因此,化学家们对该类化合物的性质研究与应用拓展,以及其合成方法的研究在最近十余年成为了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就目前已有的咪唑盐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而言,仍存在些许不足,因此寻找简单,高效的咪唑盐类化合物的新合成方法对有机催化,新型药物和功能性材料的研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论文中,我们开发了一种以碘单质作为反应底物/催化剂,以良好的收率构建4-羰基咪唑盐的合成方法。该反应所需的烯胺类底物可通过相应的β-二羰基化合物与胺缩合而得。在无机碱的参与下,缩合而得的烯胺类化合物经由碘代,分子间季铵化,氮杂迈克尔加成和随后的消除反应,在碘单质的介导下经历氧化环化,成功构建了29种全新的4-羰基咪唑盐衍生物。该咪唑盐化合物合成方法操作简便,无金属参与,且该反应能放大至克级规模,便于提供研究所需的原材料。同时该反应拥有着底物适用范围广的优点,具有广泛的官能团相容性,为咪唑盐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颖且便捷的合成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咪唑盐论文参考文献

[1].谢亚飞.咪唑盐—氨基酸多功能催化剂的合成及在CO_2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D].石河子大学.2019

[2].夏彪.基于碘介导的氧化环化构建完全取代的官能团化咪唑盐[D].郑州大学.2019

[3].袁文森,李杏杏,祝缓缓,储富强,袁宁一.基于双核咪唑盐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4].段银,赵静峰,曾祥慧,李萍,张洪彬.甾体-咪唑盐杂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细胞毒活性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吴海伟.新型季鏻盐和咪唑盐的合成及其抗菌性能研究[D].暨南大学.2018

[6].陶晟.吡啶桥连咪唑盐开环Pd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D].石河子大学.2018

[7].杨宏朋.咪唑盐离子液双水相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江苏大学.2018

[8].吕林芮.苯并咪唑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8

[9].刘洋.四氢异喹啉—咪唑盐杂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8

[10].马军.葫芦脲与双咪唑盐的识别性质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

标签:;  ;  ;  ;  

咪唑盐论文-谢亚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