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迷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当代青年,迷文化,流行文化,迷对象
迷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丽芳,许壮飞[1](2019)在《当代青年迷文化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迷文化是青年对自己感兴趣的迷客体进行积极、过度的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对迷对象呈现出的现象、特点以及热点文本按照自己的认知构建新文本的过程。纵观当代青年迷文化的发展过程,根据青年"迷"对迷客体的钟爱程度进行划分,青年迷文化主要包括青年偶像迷文化、青年媒介迷文化及青年品牌迷文化。青年迷文化作为青年文化的具象表现,以符号化、媒介化、部落化、非理性的特点影响着当代社会及青年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惠萍[2](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约翰·费斯克“迷文化”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是英美学术界着名的大众文化研究学者,长期致力于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他的学术思想涉及了大众文化的众多领域,在1989年出版的《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费斯克提出了大众文化中关于迷文化的相关论断。对迷文化的关注构成了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部分,并对后来的迷文化理论研究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特别是迷文化理论研究领域的旗帜人物。迷文化理论的提出对法兰克福学派一直以来的大众文化消极态度及媒介批评理论进行了强有力的论辩,为研究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广阔的视角和积极的方式。鉴于此,本文以费斯克的迷文化理论为研究对象,力图在研读费斯克的着述的基础上,从探究迷文化的理论来源、核心思想等方面,对迷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本文还将迷文化与当代新媒体环境中国的文化现象相结合,尝试解读中国大众文化中迷文化的现状,发掘费斯克迷文化理论的价值与不足。本论文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对课题的提出、研究现状以及课题的研究意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费斯克迷文化理论的研究现状,以此凸显费斯克迷文化理论在他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做简要的概述。第一部分论述了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指出了他迷文化理论产生的理论契机。费斯克认为迷文化产生于积极的大众文化背景,并且大众主体是积极的、主动的行动者,大众对文本的解读是主动对文本意义的发现。通过对费斯克能动的大众文化及大众主体的阐述过程中,挖掘出大众文化中特殊的大众文化迷群体及其所形成的迷文化,并将迷文化与媒介的更新发展相结合进行分析。第二部分综合性地分析了费斯克迷文化产生的文化背景,并介绍迷文化的理论来源。费斯克迷文化理论主要受到了伯明翰学派的影响,是借鉴了米歇尔·德塞都的“抵制”理论和“符号游击战”思想、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和习性理论、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拼贴”概念。由此构成费斯克迷文化核心思想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费斯克迷文化核心思想的阐释,他突破传统对大众文化贬斥的一贯态度,认为迷文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大众的产物,是结合媒介产生的亚文化。而大众文化迷是“过度的读者”,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和积极的生产力,具备大众文化资本积累的性质。通过分析发现,随着媒介文化的发展及媒介融合的加剧,大众文化迷已经成为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表征。第四部分是中国化的迷文化分析,结合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现象来阐释费斯克迷文化理论在当代的现状,也是本文的创新点。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呈现一种多元文化竞相发展的态势,费斯克笔下的迷文化对于融媒体加剧的当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通过对中国迷文化现象的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使得信息获得更加便捷,大众文化迷互动、分享行为的丰富促进了“新媒体迷”身份的认同。同时,在媒介语境下,大众文化迷力图借助新媒体消费和生产的环境,实现与融媒体的合作共赢,一方面促进新媒体的运营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使迷群获得充分的解放,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和双赢。最后,笔者梳理了费斯克迷文化理论的价值贡献,并结合中国新媒体环境辩证地分析了它所存在的局限性。指出费斯克对迷文化的研究,是将文化和媒介相结合进行考察,创造了大众文化特殊文化类型——迷文化研究的新方向。但是,他将迷文化局限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抵制性”研究,是其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可纯,朱立立[3](2018)在《“迷文化”的主体建构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迷文化"是大众传媒社会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之一,是媒介消费时代的重要文化症候。"迷"的形成,包含着个人情感态度的倾向性,也意味着个人与其所"迷"的对象建立起复杂的关系,是个人对另一种经验的全心投入过程。当前"迷文化"存在着两种主要倾向:消极被动的接受性、积极能动的参与性与创造性,而对迷文化的认知也存在相应的两个基本范式。大众传媒尤其是自媒体的高度发展,为"迷"的接合和"迷话语"的创造提供了诸多策略。"迷"如何界定与建构自身想象的主体性成为值得探究的命题。探讨"迷文化"的主体性建构,既要关注媒介伦理,还应重视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8年04期)
谢欢[4](2017)在《IP剧的意义生产与粉丝的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IP”的概念不仅逐渐成为影视圈的高频词汇,而且也是各大电影节、论坛上的热门议题,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每一部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都有着原着粉丝的支持,也有电视剧迷的支持,他们积极的主动传播信息,而且这些粉丝在凝聚起人群的力量之后,开始产生强大的生产力与创造力。本研究以粉丝受众为研究对象,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包括线上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方法,对“迷文化”语境下粉丝的生产与创造行为及其文化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的绪论部分就本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意义做了简单论述,梳理了国内外对“迷文化”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也梳理了国内对“IP剧”的学术成果。本研究先从意义生产概念解释入手,发现粉丝在对IP剧的生产中会获得快感。论文写作的重点是运用“迷文化”理论来分析粉丝的意义生产是什么?采取什么方式对IP影视剧进行意义的生产与创造?也会讨论到创作主体的生产意义。笔者参与到贴吧、论坛、博客等社交媒体,观察粉丝在看到文本后的行为反应,粉丝在这个过程中是个人理解以及对其进行“二次创造”的过程,比如拼接、重塑、续写等方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迷(粉丝)文化”。粉丝会对IP剧进行意义的生产与创造,大多数是为了得到个人身份认同和群体认同,还有的是为了经济消费、占有偶像等目的。由于粉丝是“过度的消费者”,对文本的热烈迷恋,笔者引出“情感游戏”概念,更好的体现粉丝群体为了获得认同所付出的情感。论文最后部分内容主要是一种反思与建议。粉丝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给编剧提供了思路与建议,推动了“IP剧热”的发展,然而粉丝的过度消费,不理性行为等方面值得反思,并在此基础上,笔者为以后IP剧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7-03-20)
郑真[5](2017)在《“阿衰迷”:文化反哺视角下学生心理关怀的现实诉求》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阿衰online》迷住了谁《阿衰online》是漫画家猫小乐以男生"阿衰"为主角创作的系列漫画图书,销量超过5000万册,是国内最畅销的漫画之一。作者自述:"世界是由千千万万个阿衰这样的小人物组成的。当我们收回对优秀者艳羡的目光,揉揉因为仰视明星太久而发酸的脖子,也应该关怀一下并不出众的你我他……"(猫小乐)图书人物角色的设定是"出糗大王、搞笑‘剩’手"。阿衰漫画在男生中拥有(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上)》期刊2017年03期)
郑诗雨[6](2015)在《迷文化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迷文化概念进行综述,旨在对粉丝和迷文化的新态势加以研究。(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5年20期)
余琼[7](2015)在《从剧文本和传播过程看韩剧迷文化的成功——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一部《来自星星的你》引爆了全国的收视狂潮,它的成功引起了媒体和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同时,韩剧的成功也使得韩剧迷文化在身边随处可见。而本文将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探讨韩剧通过文本的哪些特质吸引了稳定的收视群体和"迷群",而韩剧在新媒体时代的当下,又以怎样的传播形式推动和稳固了因韩剧而产生的迷群。(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5年08期)
张潇扬[8](2015)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迷”文化研究——基于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将大众文化迷定义为一个主动的、具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的群体,这似乎更符合当下新媒体加剧融合发展的语境下"迷"的特点。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迷"文化不仅呈现出鲜明的本土特征,也不断生产创造着当代中国的流行文化,这要求我们既要了解把握粉丝社群的内部结构,运用新的文化参与模式对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又要对迷文化的新动态作出积极回应,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构建新的文化认同感。(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袁威[9](2015)在《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迷文化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一直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在中国也不例外。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都对足球有着浓厚的兴趣。长久以来球迷在赛场上各种狂欢式的庆祝方式一直是球场上的一大亮点。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球迷将狂欢的场域扩大到了网络之上。本文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球迷特征与形成原因,以及其在网络环境下狂欢化的传播模式。对中国球迷在网络上的狂欢化传播现象进行了分析。并针狂欢化传播现象带来的社会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做出分析,提出了笔者的思考。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章中笔者通过结合与球迷的深度访谈以及大量文献,概括了球迷的形成原因,分析出其具有:主动性,疯狂性,偶然性以及产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并描述了中国球迷与西方球迷的不同之处。在第二章中,笔者分析了迷文化在网络传播特点以及球迷文化网络狂欢化传播的现状,总结归纳出了球迷文化在网络狂欢化传播中的传播模式。第叁章笔者着重对球迷文化在网络狂欢化传播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形式做出了分析。并结合狂欢理论的精神将其概括为:球迷的网络狂欢广场,球迷的自我加冕,以诙谐对抗严肃的恶搞文化,并认为球迷在狂欢过程中既是观众,也是演员这四个方面。在第四章中,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球迷在网络狂欢中给社会带来不少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时笔者也发现网络狂欢具有其两面性。在狂欢过程中,如果把握不好狂欢的度,则会给球迷、社会带来许多负面消极影响。本文在最后提出了球迷需要有节制的狂欢,这就要求球迷,媒介,社会做到以下几点:球迷作为狂欢的主体,需要区分好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媒介作为网络狂欢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引导球迷进行高质量,有内涵的狂欢。最后需要提高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建立一定的网络言论监管机制。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扬狂欢理论的精神,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强国家软实力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5-04-28)
许晓峰[10](2014)在《现代体育迷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现代体育迷文化为研究主题。研究结论认为:赫伊津哈特别在《游戏的人》中另辟专章讨论现代体育迷文化研究,不过他却未能根据自己的假设前提,合理地继续深究这一本质问题是否确实源自强烈的游戏情感,是否以游戏情感为主要特征。(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4年23期)
迷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是英美学术界着名的大众文化研究学者,长期致力于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他的学术思想涉及了大众文化的众多领域,在1989年出版的《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费斯克提出了大众文化中关于迷文化的相关论断。对迷文化的关注构成了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部分,并对后来的迷文化理论研究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特别是迷文化理论研究领域的旗帜人物。迷文化理论的提出对法兰克福学派一直以来的大众文化消极态度及媒介批评理论进行了强有力的论辩,为研究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广阔的视角和积极的方式。鉴于此,本文以费斯克的迷文化理论为研究对象,力图在研读费斯克的着述的基础上,从探究迷文化的理论来源、核心思想等方面,对迷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本文还将迷文化与当代新媒体环境中国的文化现象相结合,尝试解读中国大众文化中迷文化的现状,发掘费斯克迷文化理论的价值与不足。本论文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对课题的提出、研究现状以及课题的研究意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费斯克迷文化理论的研究现状,以此凸显费斯克迷文化理论在他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做简要的概述。第一部分论述了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指出了他迷文化理论产生的理论契机。费斯克认为迷文化产生于积极的大众文化背景,并且大众主体是积极的、主动的行动者,大众对文本的解读是主动对文本意义的发现。通过对费斯克能动的大众文化及大众主体的阐述过程中,挖掘出大众文化中特殊的大众文化迷群体及其所形成的迷文化,并将迷文化与媒介的更新发展相结合进行分析。第二部分综合性地分析了费斯克迷文化产生的文化背景,并介绍迷文化的理论来源。费斯克迷文化理论主要受到了伯明翰学派的影响,是借鉴了米歇尔·德塞都的“抵制”理论和“符号游击战”思想、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和习性理论、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拼贴”概念。由此构成费斯克迷文化核心思想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费斯克迷文化核心思想的阐释,他突破传统对大众文化贬斥的一贯态度,认为迷文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大众的产物,是结合媒介产生的亚文化。而大众文化迷是“过度的读者”,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和积极的生产力,具备大众文化资本积累的性质。通过分析发现,随着媒介文化的发展及媒介融合的加剧,大众文化迷已经成为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表征。第四部分是中国化的迷文化分析,结合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现象来阐释费斯克迷文化理论在当代的现状,也是本文的创新点。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呈现一种多元文化竞相发展的态势,费斯克笔下的迷文化对于融媒体加剧的当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通过对中国迷文化现象的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使得信息获得更加便捷,大众文化迷互动、分享行为的丰富促进了“新媒体迷”身份的认同。同时,在媒介语境下,大众文化迷力图借助新媒体消费和生产的环境,实现与融媒体的合作共赢,一方面促进新媒体的运营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使迷群获得充分的解放,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和双赢。最后,笔者梳理了费斯克迷文化理论的价值贡献,并结合中国新媒体环境辩证地分析了它所存在的局限性。指出费斯克对迷文化的研究,是将文化和媒介相结合进行考察,创造了大众文化特殊文化类型——迷文化研究的新方向。但是,他将迷文化局限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抵制性”研究,是其不足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迷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丽芳,许壮飞.当代青年迷文化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
[2].王惠萍.新媒体环境下约翰·费斯克“迷文化”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3].陈可纯,朱立立.“迷文化”的主体建构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J].东南学术.2018
[4].谢欢.IP剧的意义生产与粉丝的身份认同[D].西南政法大学.2017
[5].郑真.“阿衰迷”:文化反哺视角下学生心理关怀的现实诉求[J].新课程(上).2017
[6].郑诗雨.迷文化综述[J].新闻研究导刊.2015
[7].余琼.从剧文本和传播过程看韩剧迷文化的成功——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J].今传媒.2015
[8].张潇扬.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迷”文化研究——基于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5
[9].袁威.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迷文化传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
[10].许晓峰.现代体育迷文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