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修静论文-吕鹏志

陆修静论文-吕鹏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陆修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陆修静,道教仪式,古灵宝经,传授仪

陆修静论文文献综述

吕鹏志[1](2019)在《早期灵宝传授仪——陆修静(406—477)《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南朝刘宋高道陆修静的现存科仪着述中,《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是道教史上第一部"立成仪注"的传授仪典。此书篇幅颇长,内容十分丰富,已引起不少学者的注意和研究。但大多数人探讨的只是此书的部分内容或局部问题,较为详细或全面研究此书的论着迄今仍寥若晨星。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专门探讨该书涉及的叁个关键问题:一是《授度仪》的性质和体例,二是灵宝传授仪的阶段等级和法位标志,叁是灵宝传授仪式程序及其结构。这叁个问题互有关系,研究和考辨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授度仪》,彰显它在道教仪式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本文来源于《文史》期刊2019年02期)

徐栋[2](2019)在《陆修静道教科仪着作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陆修静是南朝刘宋时着名道士,亦是当时道教科仪的主要修撰者,一生修撰道教科仪达百余卷。陆氏通过道教科仪的修撰和整理,确立和完善了道教科仪的程式,初步奠定了道教科仪体系的基础,使得道教仪法基本齐备,有力地推动了道教的发展。唯陆氏所撰道教科仪存世者仅寥寥五种,加亡佚可考知其名者计十叁种,兹对此十叁种道教科仪着作,略作梳理和考述,以期对陆氏在道教科仪修撰方面的成就、贡献及其本人在道教科仪史上的地位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成妍[3](2018)在《陆修静道经词语辑释与《汉语大词典》条目补订》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朝刘宋陆修静道经,作为中古汉语语料的组成部分,应是辞书编纂的重要依据。在对其道经词语析释的基础上,指出《汉语大词典》存在的一些词目失收、义项漏略、书证年代滞后等问题。(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于国庆,亓尹[4](2018)在《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的文本来源与创制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是陆修静专为授度灵宝经箓、法位而创制的科仪,在道教科仪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考察其文本来源,可以发现陆修静创制科仪所遵循的思路与方法——皆有所本、主辅分明、教义为先以及其为编纂科仪文本所做的巨大努力,凡此种种不但使其获得了巨大成功,对后世亦是影响深远。(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陈文安,蒲亨强[5](2018)在《论陆修静的道乐传承特点及历史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被誉为"科教叁师"之首的陆修静编撰的科仪文献为例,论述陆氏在传承道乐上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贡献,为进一步探索道教音乐传承奥秘奠定扎实基础。研究认为,陆氏高度重视道乐的继承发展和传承,首次将道乐传承仪式化,创立了传承专仪。同时,在其所创立的传承专仪中,展示了他在道乐传承上已构建起特有体系,包含主体、客体、方法叁大要素。这一规范严密的传承体系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后世道乐传承的基础,为后世各道派一致宗法,雄辩地证明陆氏道乐传承的大获成功和奠基性的历史地位。(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8年02期)

姜守诚[6](2017)在《古灵宝经研究的新创见——评王皓月着《析经求真:陆修静与灵宝经关系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古灵宝经的研究,素来是道教经典研究领域中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海内外学界经过数十年的辛勤耕耘,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中国学者陈国符、吕鹏志、王承文、刘屹、谢世维,日本学者福井康顺、大渊忍尔、小林正美、神冢淑子,美国学者柏夷等均有相关论述发表,提出不少真知灼见。然而,由于古灵宝经研究的复杂性及史料的匮乏,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未有突破性进展,犹有胜意可寻。令人可喜的是,王皓月博士新近推出专着《析经求真:陆修静与灵宝经关系新探》对古灵宝经的相关问题予以重新讨论,提出一系列创见,极大推动了六朝道教史及《灵宝经》研究的进展,堪称是近年来少有的道门文献研究之佳作。该书的内容除了绪论和文末附录外,正文部分共计有四编:第一编《真文赤书》研究;第二编《人鸟五(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蒋振华,戴文霞[7](2016)在《南朝道经分类的文学、宗教与品鉴的叁元合一——以陆修静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推动道教的发展,道教人士纷纷编纂和分类道教典籍,其活动蕴含了对于文学、宗教及品鉴的诉求与建构,表现为叁元合一的趋势。陆修静把道经分为"叁洞"、"四辅",这种分类法隐含了道经创作的宗经崇圣的思想观念。同时,陆修静从宣教立教诉求出发将道经文体分为十二类,表现出较为蒙混、芜杂的宗教文体观,反映了魏晋以来文体学思想对宗教界的渗透和影响,显示了宗教和文学既融合又各司其职的双重属性。而且,道经编纂与文体分类又是一个作品鉴赏批评的过程,需要具有艺术指向的批评理论。(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柏夷,田禾[8](2015)在《新经和旧经——陆修静是如何掌握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观现代道教研究的短暂历史,学者们近乎执迷地关注他们所研究文献的日期与定位。若考虑到道藏在较后时期出版,以及二十世纪早期的学者对其内容确切性的怀疑,这种关切可以理解,甚至是必要的(1)。但是有时,在我们急于确定文本的日期和创作地点时,我们学者容易做些没根据的假设,基于我们认为那些文本在前期的中世中国是怎样产生和使用的。最常见的是,这样假设还不以中国过往的文化为基础,而是在西方(本文来源于《宗教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周山东[9](2015)在《陆修静斋醮科仪改革中的孝道伦理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摆脱道教的边缘化困境,南朝道士陆修静以重整斋醮科仪为突破点,大量吸收主流价值观中的孝道伦理。一方面,使斋醮科仪转化为超度九祖的宗教仪式,成为忏悔不孝之罪和践行孝道伦理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借助孝道践行的心性修炼功能和感恩回报心理,增强斋醮科仪的恬静去欲功效和内在精神动力。陆修静的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统治阶级对道教的认同,强化了孝道教化的效果,对于现代社会重新认识道德的身心调养功能,亦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张应怀[10](2015)在《陆修静道教学术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修静,南天师道的创始者,在中国道教史上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曾穷尽毕生整改江南天师道,一方面发愤寻觅并整理散佚的道经,另一方面竭力制订了大量的道教斋醮科仪,推进了南朝旧道教的转变和士族新道教的盛行,他在道教史上的价值和影响几乎与北魏寇谦之改革“北天师道”不相伯仲。本论文全文共分为四章,引言部分为研究综述,包括与选题横向和纵向的学术研究述评。先总结前人对陆修静的相关研究成果,后论述笔者的选题缘由、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一章介绍了陆修静所处的宗教时代背景及个人生平。政治上,刘宋士族和庶族的矛盾进一步激发,以孙恩、卢循为代表的庶族利用道教发起了大规模的变乱,是对天师道的一大重创。此外,刘宋朝廷上下倾心于巫鬼道,也刺激着道教改革。文化上,道教理论的混乱、道教内部某些反社会元素、佛教的兴盛,天师道内忧外患,改革迫在眉睫。陆修静针对当时情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第二章论述了陆修静的道教思想。主要是从教团组织、斋醮科仪、宗教伦理叁方面展开。陆修静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主张政教分离的组织形式,提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整顿措施,比如宫观制、叁会制、署职制。他制定了系统的“九斋十二法”,成为后世宗教活动的定型化模式,形成道教仪范。在伦理上,除了推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个人修养之道,陆修静还在各斋法科仪中注重济度思想。第叁章阐述了陆修静的道经分类及其文献整理思想。南朝道士陆修静对搜集到的叁派道典大加整理,撰写出《叁洞经书目录》,共一千二百二十八卷,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经书目录学着作,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段围绕该书的成因、内涵、影响来阐述陆修静首创的叁洞分类法,了解他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的文献整理思想。至此,他创造的道教典籍分类法,为我国道教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着实功不可没。第四章阐释了陆修静的文学观念研究。包括以下叁部分。首先是宗教仪式中的审美观念。在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有各种程序化的仪式,道士施展符咒、法术,时而敲锣打鼓,时而舞动禹步,时而吟诵经忏,从而产生种种离奇的梦幻般景象,达到人神沟通,为审美活动增添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其次是论述步虚词,这是一种伴随着道教科仪的逐步完善而产生的一种道教文学样式。再次是陆修静的道经文体观,它是魏晋时代文体辨析意识趋向自觉的产物。陆修静着作中十二种道经文体全面反映了他对文体认识的文学思想,特别是对某些文体的内容和形式的把握,与通常意义上的文学文体概念完全一致。最后评价了陆修静道教文献的音乐、书法史料价值。陆修静的音乐素养极其深厚,他曾撰有多种斋醮乐章,并且将音乐与存思、修道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道术的书符、上章、抄经、注经、赞颂都涉及到书法,故而陆修静更注重通过敛气凝神的书法方式来抄写书符、书经,秉承虔诚之心,奇心定虑。(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陆修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陆修静是南朝刘宋时着名道士,亦是当时道教科仪的主要修撰者,一生修撰道教科仪达百余卷。陆氏通过道教科仪的修撰和整理,确立和完善了道教科仪的程式,初步奠定了道教科仪体系的基础,使得道教仪法基本齐备,有力地推动了道教的发展。唯陆氏所撰道教科仪存世者仅寥寥五种,加亡佚可考知其名者计十叁种,兹对此十叁种道教科仪着作,略作梳理和考述,以期对陆氏在道教科仪修撰方面的成就、贡献及其本人在道教科仪史上的地位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陆修静论文参考文献

[1].吕鹏志.早期灵宝传授仪——陆修静(406—477)《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考论[J].文史.2019

[2].徐栋.陆修静道教科仪着作考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

[3].成妍.陆修静道经词语辑释与《汉语大词典》条目补订[J].语文学刊.2018

[4].于国庆,亓尹.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的文本来源与创制思路[J].宗教学研究.2018

[5].陈文安,蒲亨强.论陆修静的道乐传承特点及历史地位[J].艺术百家.2018

[6].姜守诚.古灵宝经研究的新创见——评王皓月着《析经求真:陆修静与灵宝经关系新探》[J].世界宗教研究.2017

[7].蒋振华,戴文霞.南朝道经分类的文学、宗教与品鉴的叁元合一——以陆修静为中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

[8].柏夷,田禾.新经和旧经——陆修静是如何掌握的[J].宗教研究.2015

[9].周山东.陆修静斋醮科仪改革中的孝道伦理意蕴[J].长沙大学学报.2015

[10].张应怀.陆修静道教学术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标签:;  ;  ;  ;  

陆修静论文-吕鹏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