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前皮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射箭,发射前,高频a波功率,最佳发射
前皮层论文文献综述
赵国明,刘勇[1](2019)在《射箭选手发射前皮层脑电高频α波功率特征研究:最佳发射与最差发射之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射箭选手在个人最佳发射与最差发射之前相关脑区皮层脑电的差异与特征,探讨射箭运动最佳运动表现背后的视觉注意和运动控制的脑加工机制,为科学化训练提供神经学、心理学方面的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专业队射箭运动员9名,男5人,女4人,平均年龄20±4.3岁,专业技术等级均为射箭项目国家一级运动员及以上水平。参与实验的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左手持弓,右手勾弦。实验前与所有运动员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同时被试可以出于个人意愿随时退出实验。研究工具:采用EegoSports无线便携式移动脑电采集分析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在现实活动中的脑电采集。研究步骤与数据分析:实验试射均在室外场地进行,射箭器材为运动员个人比赛用装备,试射距离为射箭比赛常规距离70米,每组6支箭,共完成20组试射,每个人单独完成实验全部发射。在实验开始前,运动员先进行各项赛前准备,包括热身、试射等。等准备完毕后,佩戴实验用设备,进入正式实验试射。射箭选手发射过程中统一穿戴无线脑电及相关设备,主要包括脑电帽、信号放大器、震动传感器等。确保各个设备连接正常后,静坐5分钟,观察眨眼、轻微头部动作产生的伪迹形态,为后期删除伪迹依据,5分钟观察结束后,开始试射。实验记录的主要指标是发射过程中选手的连续脑电、发射时点和每次发射的操作绩效。操作绩效包括试射靶面成绩和技术评定两个方面。靶面成绩指射中环数,技术评定指教练员根据选手每次发射技术动作规范性、流畅性、合理性综合技评,满分为10分,最终与环数相加得到操作绩效分。教练员事先经过实验前培训,了解技术评定相关要求。发射过程中,发射瞬间安装在弓片上的振动传感器与放大器连接并标记发射时点。后期选取发射前叁秒的脑电进行分析,并以1秒钟为单元,分为叁个时间阶段T1、T2、T3:T1代表发射前的-3s--2s,T2代表发射前的-2s--1s,T3代表发射前-1s至击发。此外,选取每名被试发射中操作绩效最佳的和最差的10次发射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枕区和感觉运动区作为目标脑区,对各个电极点的脑电高频a波功率值进行2(最佳发射、最差发射)×3(时段T1、T2、T3)的重复度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交互效应和主效应显着的变量进行事后检验。研究结果:(1)枕区脑电高频α波功率在最佳发射前T1-T3时段逐渐增大,最差发射则逐渐下降,且在最佳发射前T2、T3时段高频α波功率显著高于最差发射,发射前3秒内平均功率显着高于最差发射;(2)感觉运动区域高频α波功率在最佳发射前T1-T3时段逐渐增大,最差发射则逐渐下降,且在发射前T3时段最佳发射功率显着高于最差发射。额中线(Fz)、中央中线(Cz)区域在最佳发射条件下在T3时段高频α功率显著强于最差发射,负责手臂、手控制的初级运动区右侧(C4)区域在最佳发射前3秒内高频α波功率平均值显著高于最差发射。具体结果:对O1、O2和Oz所在区域高频α波功率进行2(最佳发射、最差发射)×3(时段:T1、T2、T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O2区域"时间分段×操作表现"交互效应显着,F(2,16)=4.782,P=0.024,进一步分析发现,最佳发射T3时段高频α波功率显著强于最差发射(MD=0.517,P=0.011)。枕区高频α平均功率的"操作表现"主效应显着,F(1,8)=13.325,P=0.006,"时间分段×操作表现"交互效应显着,F(2,16)=5.974,P=0.012,事后检验表明,最佳发射枕区高频α波平均功率显著强于最差发射(MD=0.222,P=0.006),同时,最佳发射前T2时段高频α波功率显著强于最差发射(MD=0.147,P=0.042)、T3(MD=0.562,P=0.017)。对感觉运动区各电极点及整个区域的高频α波功率值(见图5)进行2(最佳发射、最差发射)×3(时段:T1、T2、T3)重复测量分析。Fz电极点"时间分段×操作表现"交互效应显着,F(2,16)=8.187,P=0.004,进一步分析发现,最佳发射T3时段高频α波功率显著强于最差发射(MD=0.514,P=0.033)。C4操作表现主效应显着F(1,8)=11.495,P=0.009,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最佳发射条件下C4区域3秒内高频α波平均功率显著强于失败条件(MD=0.217,P=0.009)。Cz区域高频α波功率"时间分段×操作表现"交互效应显着,F(2,16)=4.675,P=0.025,进一步分析发现,最佳发射前T3时段高频α波功率显著强于最差发射(MD=0.429,P=0.052)。感觉运动区脑电高频α波平均功率"时间分段×操作表现"交互效应显着,F(2,16)=7.904,P=0.004,对交互效应做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最佳发射中T3时间段高频α波功率显著强于最差发射(MD=0.487,P=0.014)。研究结论:射箭选手发射前瞬间的视觉抑制是发射动作自动化执行的先决条件;发射动作的自动化执行是实现成功发射的关键;射箭选手左侧手臂和手的有意动作控制对发射绩效有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晶,潘群皖,白家明,朱再满,周鸿铭[2](2014)在《吗啡急性戒断大鼠边缘前皮层无线遥测脑电活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吗啡急性戒断大鼠边缘前皮层(prelimbic cortex,PrL)脑电活动在吗啡成瘾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吗啡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脑立体定位电极埋藏手术,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测试各组大鼠的CPP行为,同时遥测分析不同行为状态下PrL的脑电活动。结果实验组大鼠戒断d 1、d 3,在白箱内停留时间明显延长(组间、组内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戒断d 3,在黑白箱停留及黑-白箱穿梭时,PrL脑电β波明显增加,δ波明显减少;当白-黑箱穿梭时,β波明显减少,δ波明显增加;α波及θ波在各种行为状态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吗啡急性戒断大鼠觅药行为的产生伴随着PrL脑电β波及δ波的特异性改变,提示PrL脑电改变可能与吗啡依赖大鼠觅药动机形成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4年01期)
顾凯[3](2012)在《奖赏条件对工作记忆和缘前皮层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在体多通道神经元放电同步记录技术,观察和记录大鼠在完成八臂迷宫工作记忆任务时缘前皮层神经元放电和局部场电位的变化,探讨缘前皮层在奖赏信息和空间记忆信息的双重作用下的神经元放电活动改变。研究结果发现大鼠在高奖赏条件下,工作记忆成绩要显着高于低奖赏条件;实验中发现了五种特征性的神经元,多数缘前皮层神经元在高奖赏条件下放电频率更高;无论在高奖赏还是低奖赏条件下,神经元在奖赏臂的放电频率要显着高于非奖赏臂;并且在工作记忆任务的叁个阶段均出现了局部场电位的theta震荡现象。研究结果提示工作记忆任务下大鼠缘前皮层神经元对信息的编码受到奖赏信息的调节,同时提示啮齿类动物的缘前皮层是整合空间信息和动机水平的脑区之一。(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12-05-11)
左代英,李霞,任利翔,王佳平,吴英良[4](2006)在《地卓西平全身和局部给药对小鼠前皮层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和行为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地卓西平(MK 801)全身和局部给药对小鼠前皮层(PFC)中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二羟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的影响及行为学改变。方法通过微透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C ECD)检测DA及其代谢产物,同时监测小鼠的自主活动。结果腹腔注射MK 801(0.6 mg.kg-1)能明显增加小鼠PFC中DA、DOPAC和HVA的水平,并明显增加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向小鼠PFC中局部灌注MK-801(10、50和250μmol.L-1)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增加PFC中DA的水平和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但对DOPAC和HVA没有明显的影响;无论全身给药还是局部灌注给药,小鼠PFC中DA的水平与自主活动呈明显的正性相关。结论MK 801至少部分上是直接作用于PFC的DA能神经元促进DA的释放,DA参与MK 801诱导的行为反应。(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11期)
任利翔,吴英良,罗轶凡,李霞,左代英[5](2006)在《阿米洛利对青霉素致痫小鼠行为及前皮层谷氨酸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米洛利是经典的Na+/H+交换体(NHE)抑制剂,能抑制细胞内H+外排,降低细胞内pH;而细胞内酸化能抑制痫性放电,防止神经元损伤[1]。青霉素为经典的致痫剂,本文以青霉素致痫模型评价了阿米洛利的抗癫痫作用,并利用微透析结合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HPL(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06年10期)
王友京,董晓彤,王双坤[6](1994)在《电刺激皮层SⅡ区和电针对猫十字沟前皮层内某些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刺激皮层SⅡ区、电针以及电刺激皮层SⅡ区+电针对猫十字沟前皮层r-氨基丁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丙氨酸含量均没有显着影响,说明这些氨基酸可能不参与电针和刺激皮层SⅡ区对十字沟前皮层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1994年01期)
陈正秋,阎亚生,魏燕笙,徐维[7](1988)在《猫的十字沟前皮层和 SI 区参与对中央中核针刺镇痛效应的下行性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以往工作证明,猫的十字沟前皮层参与对丘脑中央中核(CM)伤害性反应的下行性调节。本文比较了用利多卡因局部改变十字沟前皮层和 SI 区机能状态前后电针对 CM 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以探讨十字沟前皮层和 SI 区是否参与对 CM 核电针效应的下行性调节。实验用猫,硫贲妥钠麻醉下开颅,暴露右侧十字沟周围皮层,于同侧 CM 核上方颅骨钻孔。分离左侧(?)浅神经,以便施以伤害(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1988年04期)
陈正秋,徐维,阎亚生[8](1987)在《尾核参与十字沟前皮层对中央中核伤害性反应的下行性调节及电针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尾核在针刺镇痛的下行调节机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双侧尾核头部被毁损后的猫上,观察了电刺激十字沟前皮层以及电针穴位对中央中核(CM)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并与尾核完整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尾核是否参与十字沟前皮层对CM核伤害性反应的下行性调节及电针效应。实验在清醒、麻痹的猫上进行。电解毁损双侧尾核头部。玻璃微电极胞外记录CM对腓浅神经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以及电刺激十字沟前皮层和电针“足叁里”、“环跳”穴的(本文来源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期刊1987-11-01)
前皮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吗啡急性戒断大鼠边缘前皮层(prelimbic cortex,PrL)脑电活动在吗啡成瘾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吗啡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脑立体定位电极埋藏手术,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测试各组大鼠的CPP行为,同时遥测分析不同行为状态下PrL的脑电活动。结果实验组大鼠戒断d 1、d 3,在白箱内停留时间明显延长(组间、组内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戒断d 3,在黑白箱停留及黑-白箱穿梭时,PrL脑电β波明显增加,δ波明显减少;当白-黑箱穿梭时,β波明显减少,δ波明显增加;α波及θ波在各种行为状态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吗啡急性戒断大鼠觅药行为的产生伴随着PrL脑电β波及δ波的特异性改变,提示PrL脑电改变可能与吗啡依赖大鼠觅药动机形成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皮层论文参考文献
[1].赵国明,刘勇.射箭选手发射前皮层脑电高频α波功率特征研究:最佳发射与最差发射之对比[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李晶,潘群皖,白家明,朱再满,周鸿铭.吗啡急性戒断大鼠边缘前皮层无线遥测脑电活动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
[3].顾凯.奖赏条件对工作记忆和缘前皮层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2
[4].左代英,李霞,任利翔,王佳平,吴英良.地卓西平全身和局部给药对小鼠前皮层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和行为学的影响[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6
[5].任利翔,吴英良,罗轶凡,李霞,左代英.阿米洛利对青霉素致痫小鼠行为及前皮层谷氨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
[6].王友京,董晓彤,王双坤.电刺激皮层SⅡ区和电针对猫十字沟前皮层内某些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4
[7].陈正秋,阎亚生,魏燕笙,徐维.猫的十字沟前皮层和SI区参与对中央中核针刺镇痛效应的下行性调节[J].针刺研究.1988
[8].陈正秋,徐维,阎亚生.尾核参与十字沟前皮层对中央中核伤害性反应的下行性调节及电针效应[C].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