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芃满新玲王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0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150040)
【关键词】针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醒脑开窍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292-0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thebasilarsyndrome,TOBS)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诊断困难。由于该病预后欠佳,国内报道病死率可达17%[1],所以临床应高度重视。现对近七年在我院经头颅MRI明确诊断的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1例患者诊断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及《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发病时间为3~68h;发病年龄48~71岁;男7例,女4例。既往高血压病病史9例,糖尿病病史6例,脑卒中5例,冠心病4例,高脂血症3例,饮酒吸烟7例。
1.2临床症状和体征
突发一过性意识障碍4例,意识障碍3例,瞳孔改变及眼球运动障碍8例,视物模糊5例,偏盲7例,肢体瘫痪7例(包括偏瘫4例,四肢瘫痪3例),小脑性共济失调3例。
1.3影像学检查
11例TOBS患者经头颅MRI确诊。MRI示脑干梗死8例,颞叶内侧梗死3例,枕叶梗死6例,丘脑梗死6例,小脑梗死4例。
2治疗方法
2.1针刺治疗
以醒脑开窍、疏通经络为原则,采用头、体针治疗。醒脑开窍处方,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配穴:极泉、尺泽、委中、风池、翳风、完骨、金津、玉液、廉泉、肩髃、臂臑、手五里、手三里、外关、八邪、风市、足三里、阳陵泉、丰隆、悬钟。醒脑开窍法,用0.30mm×0.40mm毫针,刺内关,捻转泻法1min;人中施雀啄手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不留针;施提插补法刺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均用提插泻法,以肢体抽动3次为度。其余穴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min。头穴丛刺长留针取双侧运动区,即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常规消毒后,取0.30mm×0.40mm毫针把刺激区分三段刺入帽状腱膜下,频率以每分钟200次捻转3min,留针6h。头针每天一次,体针上、下午采用相同穴位。
2.2基础治疗
按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应早期诊断,积极争取6h内溶栓,不能溶栓的可以给予抗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强调给予足量的脱水药物,还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脑细胞保护剂、钙离子拮抗剂、抗氧自由基、促醒及对症治疗等基础治疗。
2.3中药治疗
补阳还五汤记载于清朝王清任《医林改错》,按原方比例: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40:2:1.5:1:1:1:1。每日一剂水煎150ml分早晚二次空腹温服。
3治疗结果
8例好转,但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例恢复良好,4例遗留有行走不稳,6例遗留有偏侧肢体麻木,4例遗留有偏盲及视物模糊,2例死亡;1例持续性植物状态。
4讨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发生于基底动脉远端的闭塞,影响中脑上行网状结构、丘脑和大脑脚,通常病情严重出现意识障碍和单侧或双侧动眼神经麻痹、偏瘫甚至四肢瘫等[4]。TOBS是一类较为特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究其发病原因,国内外均认为脑栓塞为首位(包括心源性或动脉-动脉源性栓塞)[5]。已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吸烟、饮酒等为此病的危险因素,本组11例患者中10例均有上述危险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且部分患者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病史。已有学者对该病病因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TOBS与一般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并无特殊性[6]。
醒脑开窍针法具有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的作用。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位居最高,内含脑髓;脑为元神之府。头脑主宰脏腑经络功能的活动,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当经络受损影响气血正常发挥,特别是直接分布于脑部的经络,影响脑的功能正常。通过头针针刺头部穴位,能够将经气直接作用于病灶,发挥调节阴阳和扶正祛邪的效果,同时经气流通到全身后,可排除四肢聚集的邪气,改善身姿和肢体功能,逐步恢复人体本能;此外,头针还能够起到醒脑健脑、通调督脉、调理气血的作用,供给充足的营养至病变部位,从而让脑细胞功能得以改善[7]。
补阳还五汤以黄芪为君药,可改善脾胃元气功能,具有气旺血行、去瘀通络之功;以当归为臣药,具有活血化瘀、养血养气的效果,在化瘀的同时不至伤血;佐以桃仁、川芎、红花、地龙、赤芍等,诸药配伍,共奏通经活络、活血祛瘀之功。该方以补气药物居多,活血药物相对较少,活血而不伤正,气旺而血行,可充分发挥出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应正确评估患者气虚与血瘀的程度,确认患者是否存在兼杂症,并密切观察其舌象、血压的波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处方用药及时作出调整[8]。
综上所述,TOBS累及脑内多个结构,尤其是脑干,一般预后差,治愈率低,致残率高[9]。根据TOBS临床特点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早期采用针灸治疗,明显地改善脑功能,降低了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说明中医学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蒋中凤,刘雪景,王庆.基底动脉尖综合征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8-50.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胡鹏,赵云雁,郭笑冬,等.凯时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45-1147.
[5]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师100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376-377.
[6]张海燕,李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不同梗死部位的预后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9,15:256-258.
[7]谌筱晗,梁新时,刘卫.醒脑开窍针法、项针、头针并用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语言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中医中药:1671-8194(2011)06-0122-02.
[8]彭曙明.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偏瘫患者120例临床疗效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05):470-471.
[9]刘明凤,勾巍毅.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