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包覆脂质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包覆脂质体,盐酸阿霉素,稳定性,光热效应
包覆脂质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航[1](2017)在《金包覆脂质体纳米壳的制备及光热诱导药物分子释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为了减少药物分子对正常细胞的直接伤害以及提高药物分子在肿瘤细胞附近的富集,寻求一种能够实现药物分子有效装载、可控释放以及方便代谢的纳米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脂质体作为传统的药物载体广泛应用于药物分子装载的研究中,但实现其药物分子的可控释放仍然需要借助其它配体进行表面修饰。金纳米粒子有独特可调节的光学性质,即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借助LSPR性质能达到远程可控释放药物分子的目的。同时,其生物毒性较小,修饰在脂质体外可实现对其有效的保护作用,这使得脂质体与金纳米粒子复合物在纳米生物治疗方面的应用更加重要。肿瘤部位还具有特殊的实体瘤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能提高尺寸适宜的纳米载体在病变细胞中的积累。此外,金纳米壳具有的光热效应和癌细胞周围特殊的pH值都有助于药物分子的释放,药物分子释放后,整体纳米壳尺寸的降低对纳米材料的降解和代谢也十分有利。基于以上观点,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合成了尺寸分布适宜的脂质体,应用正交实验的方法找到了制备脂质体较优的条件。研究了脂质体在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金包覆后有效改善了脂质体的稳定性。改变氯金酸与还原剂抗坏血酸的摩尔比,进而调节纳米壳吸收峰的位置,对位置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测试了吸收峰在不同位置时纳米壳的光热性能,波长为808nm激光作用后,基于温度变化与功率密度计算了光热转化参数。光热效应后,从纳米壳粒径变化的角度,研究了激光作用纳米壳后的整体尺寸。最后检测了金脂质体纳米壳对Hepa1-6细胞的生物相容性。(2)借助金包覆脂质体纳米壳为药物分子载体,将其装载盐酸阿霉素后,进行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粒度、Zeta电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表征,从以上这些测试图谱的变化中,确定盐酸阿霉素载入纳米壳中。其次,研究了纳米壳对不同浓度盐酸阿霉素的装载效率。由于金包覆脂质体纳米壳具有明显的光热效应,进一步地,计算了激光照射金纳米壳后的盐酸阿霉素释放效率,释放量明显比没有激光照射时增加。同时在细胞毒性水平检测了盐酸阿霉素的释放情况。还研究了金纳米壳在pH值分别为5.6和6.8条件下的稳定性及盐酸阿霉素释放效率,酸性条件下比中性条件下释放量增加。(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邵安娜[2](2017)在《S层蛋白包覆脂质体作为口服疫苗载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阳离子脂质体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细菌的表层蛋白即S层蛋白(Slps),由于具有独特的自组装性能,离体后能在界面自组装排列,用于包覆阳离子脂质体可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增加胃肠道粘附性,可作为较好的口服疫苗载体。但Slps与阳离子脂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Slps包覆的脂质体作为口服疫苗载体的应用都鲜有报道。本文从瑞士乳杆菌中提取Slps,以纯度和浓度为标准比较叁种变性剂对Slps的提取,最终确定使用5 M的氯化锂提取Slps。采用物理混合方法,将Slps稀释成不同浓度包覆于Eudragit?RL100和N,N-二甲基-(N',N'-双(硬脂酰基-1-乙基))1,3-丙二胺(DMSP)制备的两种阳离子脂质体上。通过测定Slps包覆两种阳离子脂质体的电位粒径的变化和观察脂质体的透射电镜图,以反应两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发现脂质体随着Slps的不断加入,Eudragit?RL100制备的阳离子脂质体电位从+51.6±2.3 mV逐渐降至+14.6±0.8 mV,DMSP制备的阳离子脂质体电位从+50.8±2.1 mV逐渐降至+39.7±2.4mV,都发生了显着降低。但Eudragit?RL100制备的阳离子脂质体的粒径(158.0±2.1 nm)和DMSP制备的阳离子脂质体的粒径(180.8±10.3nm)几乎未改变。为考察Slps包覆脂质体的性能,本文首先制备荧光脂质体,测定Slps对荧光脂质体淬灭效应的阻滞作用,以证明Slps包覆于脂质体表面。通过制备硬脂胺-异硫氰基荧光素嫁接物,将其与脂质体高温混合,加入不同浓度碘化钾,发现荧光脂质体被Slps包覆之后,Eudragit?RL100阳离子脂质体对碘化钾的荧光淬灭阻滞作用增加了约7.85%~56.29%,DMSP阳离子脂质体对碘化钾的荧光淬灭阻滞作用增加了约9.96%~89.97%。然后利用红外光谱(FTIR)考察Slps包覆脂质体的作用力,比较Slps包覆阳离子脂质体的冻干粉、Slps和阳离子脂质体冻干粉物理混合物之间的红外光谱,发现两者谱图几乎一致,说明Slps包覆的脂质体与物理混合物一样是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最后通过小鼠灌胃实验,观察到Slps包覆的两种阳离子脂质体都能增加脂质体对小鼠胃肠道黏膜的粘附性。以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为模型药物以考察Slps包覆阳离子脂质体作为口服疫苗载体的效果。首先确定双波长G250法为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然后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粒径561.2 nm、电位24±0.36 mV和疫苗包封率约85.3%的Slps包覆载疫苗阳离子脂质体(总脂质与乙肝疫苗质量浓度比为100:1,与Slps质量浓度比为5:1)。通过分别给小鼠注射乙肝疫苗、口服乙肝疫苗、口服载乙肝疫苗阳离子脂质体和口服Slps包覆的载乙肝疫苗阳离子脂质体,于第8周、第10周和第12周取小鼠血清,采用小鼠免疫球蛋白G(IgG)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不同剂型刺激机体产生的IgG抗体水平。结果发现乙肝疫苗口服组几乎无效果,脂质体包载的乙肝疫苗口服组和Slps包覆载乙肝疫苗的脂质体口服组能改善乙肝疫苗的直接口服,刺激了机体更多地产生IgG,其中Slps包覆载乙肝疫苗的脂质体口服组诱导小鼠产生的IgG水平最高,但其免疫效果和注射组还是存在一些差距。(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宋瑞玺[3](2015)在《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用于姜黄素口服给药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口服吸收是目前最广泛地给药方式。口服给药方便可靠,节约时间,病患依从度高,但胃肠道首过效应使口服给药难以实现。脂质体(liposome, LP)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封闭囊泡。近年来脂质体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己被广泛使用以包载不同的药物且部分脂质体产品已经临床应用。壳聚糖(Chitosan, CS)作为一种自然界中天然的阳离子线性多糖,具有良好的粘膜粘附性、生物相容性,能够可逆的打开小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使药物通过细胞旁途径进入人体循环,在口服药物输送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有研究指出使用壳聚糖包覆脂质体能够将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加优越的载药体系。壳聚糖包覆脂质体不仅能够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和生物黏附性,还可以通过壳聚糖分子中的大量羟基和氨基基团引入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活性基团。对壳聚糖分别进行甲基化和羧甲基化修饰,制备出中性条件下可溶的季铵盐壳聚糖(N-trimethyl chitosan,TMC)和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 CMCS),红外光谱检测证实了叁甲基基团和羧甲基基团成功连接到了壳聚糖分子骨架上。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纳米粒的制备和理化性质并将其与脂质体和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进行了比较。通过电镜观察,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呈球形并具有经典的核壳结构。与脂质体和季铵盐壳聚糖脂质体相比,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脂质体粒径更大,其平均粒径约为161.6 nm,而脂质体和季铵盐壳聚糖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分别约为119.2nm和140.3 nm。包覆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外壳后,与脂质体和季铵盐壳聚糖脂质体相比,其稳定性更好。实验中储存14天后,脂质体由于发生凝聚融合现象。其平均粒径由119.2 nm变为567.3 nm,而相同条件下储存14天的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和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平均粒径变化较小。这些变化可能是山于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外壳的存在导致纳米粒的zeta电位升高从而使得纳米粒之间静电斥力增强,此外,羧甲基壳聚糖与季铵盐壳聚糖分r链相互缠绕,进一步增强了纳米体系的稳定性。以姜黄素为模式药物,利用透析法研究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在连续的胃肠道模拟液中的释药行为。结果表明,在胃模拟液(pH 1.2)中,脂质体的药物释放率明显高于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TMC-LP)和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CMCS/TMC-LP)。在2 h内,脂质体、TMC-LP和CMCS/TMC-LP的药物累积释放率分别是67.5%,43.1%和10.9%。随着释药介质依次改变为,十二指肠模拟液(pH 6.0,2 h),空肠模拟液(pH 7.0,2 h),回肠/小肠上皮细胞间隙模拟液(pH 7.4,2 h),脂质体经过药物在胃酸环境下的突释后,药物释放率逐渐趋于平缓,药物累积释放率分别为:十二指肠模拟液(pH6.0,2 h)脂质体81.2%;空肠模拟液(pH 7.0,2 h)87.2%,回肠/小肠上皮细胞间隙模拟液(pH 7.4,2 h)89.6%。然而TMC-LP和CMCS/TMC-LP的药物释放速率较慢且大致相同,二者的药物累积释放率分别为:十二指肠模拟液(pH 6.0,2 h)TMC-LP 63.0%,CMCS/TMC-LP 35.4%;空肠模拟液(pH 7.0,2 h)TMC-LP 79.6%,CMCS/TMC-LP 49.5%;回肠/小肠上皮细胞间隙模拟液(pH 7.4,2h) TMC-LP 87.2%,CMCS/TMC-LP 72.1%.以上结果表明,与脂质体和TMC-LP相比,CMCS/TMC-LP能够有效降低药物在胃酸环境中的突释。分别对SD模型大鼠进行口服脂质体、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和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研究了这叁种剂型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能够有效提高姜黄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8%,分别是口服脂质体和口服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的6.33倍和3.17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姜黄素血药浓度以及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和激光共聚焦对大鼠各器官组织药物分布观察发现,口服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纳米粒24 h后,在小鼠的肝脏、脾脏、肺部仍可检测到姜黄素,且含量远高于其他两种剂型,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纳米粒能够显着延长姜黄素在体内的循环时间。本文以羧甲基壳聚糖和季铵盐壳聚糖为主要原料包覆脂质体,制备了一种具有多层核壳结构的羧甲基壳聚糖和季铵盐壳聚糖脂质体纳米载体用于姜黄素的口服给药。通过体外、体内实验评估了该材料的理化性质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证明该纳米粒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口服输送载体。(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6-03)
杨奎琨[4](2013)在《叶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的构建及其乳腺癌靶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化疗、肿瘤放疗和手术治疗是几种最常见的肿瘤治疗方式。许多文献均已证实化学治疗对于睾丸癌、乳腺癌和子宫癌等癌症具有较好的疗效。然而,化学疗法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许多抗肿瘤药物对人体正常组织毒性较大,一旦使用过量会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建立一种既能提高抗肿瘤药物利用率又能减少其毒副作用的载药体系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壳聚糖为原料,通过化学修饰将叶酸分子连接在壳聚糖骨架上。通过红外光谱和1H核磁共振波谱考察了反应部位和反应产物。通过离子吸附作用将叶酸壳聚糖包覆于卵磷脂/胆固醇脂质体表面形成一种新型肿瘤组织靶向药物载体——叶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随后通过实验考察了叶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性和释药情况。使用荧光黄作为模式药物考察了叶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靶向作用。脂质体是由脂质双层构成的封闭囊泡。由于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药物缓释效果并且可以提高包载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因此近几十年脂质体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脂质体已被广泛使用以包载不同的化疗药物且部分脂质体产品已经投入生产并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然而,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也并不完美。由于缺乏物理稳定性和肿瘤靶向能力,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的使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脂质体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凝聚、融合、氧化和水解等现象从而造成包载药物泄漏。因此为了增加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有研究人员使用壳聚糖包覆于脂质体表面,所得壳聚糖脂质体显示出了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壳聚糖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低毒性、低免疫原性和生物黏附性被视为潜在的药物载体材料。有研究指出使用壳聚糖包覆脂质体能够将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加优越的载药体系。壳聚糖包覆脂质体不仅能够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和生物黏附性,还可以通过壳聚糖分子中的大量羟基和氨基基团引入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活性基团。有研究证明壳聚糖可以通过离子吸附作用包覆于脂质体表面。另外,脂质体和壳聚糖间的疏水作用也可能是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形成的原因。许多研究者都曾将壳聚糖包覆于脂质体上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生物黏附性和靶向能力。实验中使用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作为催化剂通过碳二亚胺反应合成叶酸壳聚糖,之后使用1H核磁共振波谱和红外光谱技术对反应产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叶酸壳聚糖的红外光谱中同时出现了位于1646cm1和1514cm1处壳聚糖的特征峰和位于1606cm1处叶酸的特征峰。此外叶酸壳聚糖的1H核磁共振波谱也显示出了位于2.02ppm的壳聚糖的特征峰和位于8.65ppm和7.69ppm处的叶酸分子的特征峰。这些结果均证明通过叶酸的羧基和壳聚糖二号碳的氨基脱水缩合,叶酸已被成功连接于壳聚糖分子上。本文研究了叶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纳米粒的制备和理化性质并将其与传统脂质体和壳聚糖包覆脂质体进行了比较。通过电镜观察,叶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呈球形并具有经典的核壳结构。与传统脂质体相比,叶酸壳聚糖脂质体粒径更大,其平均粒径约为182.0nm,而脂质体的平均粒径约为161.0nm。包覆叶酸壳聚糖外壳后,纳米粒的带电性发生改变,其zeta电位由-5.3mV变正10.1mV。此外与脂质体相比,叶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的药物缓释效果更加突出(24小时释药55.76%)且25℃条件下稳定性更好。实验中于25℃储存15天后,传统脂质体由于发生凝聚融合其平均粒径由161.0nm变为2852.3nm,而相同条件下储存15天的叶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平均粒径变化较小,只是从182.0nm变为186.4nm。叶酸壳聚糖脂质体的这些性质均与壳聚糖脂质体类似。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叶酸壳聚糖外壳造成的。由于叶酸壳聚糖外壳的存在导致纳米粒的zeta电位升高从而使得纳米粒之间静电斥力增强,因此纳米体系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使用荧光黄作为模式药物,研究了脂质体、壳聚糖脂质体和叶酸壳聚糖脂质体叁种纳米载药体系对人乳腺癌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亲和性。结果显示与脂质体和壳聚糖脂质体相比,细胞表面过量表达叶酸受体的人乳腺癌细胞对叶酸壳聚糖脂质体的吸收显着提高。这说明通过叶酸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叶酸壳聚糖脂质体可以高效靶向进入人乳腺癌细胞等肿瘤细胞。因此,叶酸壳聚糖脂质体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6-02)
郑建灵,陈鹰,董少华,胡静波,胡晓[5](2012)在《眼用西罗莫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特性与刺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眼用西罗莫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原位凝胶的体外释药特性以及刺激性。方法:采用无膜溶出法研究其释放机制,对释放曲线进行拟合分析;Draize评分法结合组织学检查,评价其对大鼠角膜的刺激性。结果:该制剂的溶蚀度与体外释放度有明显相关性,裂隙灯观察和组织学检查对角膜均无损伤。体外的溶蚀行为与释放行为遵循零级动力学方程,凝胶溶蚀是决定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结论:该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2年05期)
郑建灵[6](2012)在《眼用西罗莫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原位凝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近年来,西罗莫司作为新型免疫抑制剂在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效用得到广泛关注,有实验证实西罗莫司对角膜碱伤后的病理状态下的角膜新生血管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是由于眼球自身血一眼屏障和角膜屏障等解剖特点,全身用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时,眼内药物浓度几近微量,无法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和持续时间。目前,西罗莫司仅为口服制剂,口服全身给药后不良反应严重,而其眼用剂型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西罗莫司分子量较大,水溶性差,受到p-gp系统的外排作用,使其在眼表局部应用时的眼内吸收差。本实验拟采用具有增溶、缓释和抑制p-gp系统外排作用的材料制备新型眼用递药系统: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原位凝胶,并对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药代动力学等进行研究评价,以期为临床提供新型高效、安全的西罗莫司滴眼液。脂质体(liposome)具有磷脂双分子膜结构,具有亲水性与疏水性,易与生物膜融合,具有增加角膜通透性,缓释、降低毒性、减小药物浓度波动的优点。有报道带有正电荷的脂质体易与带负电荷的角膜产生吸附作用,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利于药物在角膜前的铺展从而促进药物的眼部吸收。壳聚糖(Chitosan, CS)是自然界唯一的碱性多糖,其衍生物为可生物降解的天然聚合物,无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电荷密度和黏膜黏附性。近来研究表明,CS及其衍生物可以提高疏水性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和药物稳定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抑制P-gp的外排作用。因此,采用壳聚糖或其衍生物包覆脂质体,将使脂质体的穿透性、粘附性、抗P-gp外排作用增强。此外,目前柔性脂质体和微乳的研究也日趋成熟。柔性脂质体是在普通脂质体磷脂双分子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如胆酸钠等,除具有普通脂质体作为角膜给药系统的优点外,还具有高度柔韧性及高效渗透的性质。微乳(Microemulsion)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构成的透明或者半透明的、低黏度的混合体系。微乳滴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能促进药物角膜吸收,提高眼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了最终筛选出一种安全、组织相容性好、眼部生物利用度高的西罗莫司新型眼用递药系统,本文以柔性脂质体和微乳为眼用参比制剂进行对比研究。最后,结合原位凝胶(in situ gel)的相变特点,它可进一步延长药物在角膜的滞留时间,达到缓释作用。因此,本实验所研究的新型眼用递药系统,即眼用壳聚糖包覆西罗莫司脂质体-原位凝胶、眼用壳聚糖包覆西罗莫司柔性脂质体-原位凝胶、眼用壳聚糖包覆西罗莫司微乳-原位凝胶。并对叁种新型原位凝胶的处方工艺、质量、眼部刺激性和药代动力学等进行研究评价。方法:利用薄膜分散法结合探头超声粉碎法来制备脂质体、柔性脂质体,结合包封率大小和水化难易程度作为指标,来确定最优处方工艺。与此同时制备西罗莫司微乳,并对原位凝胶处方工艺进行优化,进而配制出叁种新型眼用原位凝胶剂。分别对脂质体、柔性脂质体和微乳进行粒径、电位等理化性质的考察,对凝胶制剂进行胶凝温度、pH值和黏度等理化性质的考察。同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学对这叁种新型原位凝胶制剂的进行含量测定,并采用无膜溶出模型对其释放机制进行研究。随后,利用裂隙灯显微镜结合组织学检查、评价这叁种凝胶对大鼠角膜的眼部刺激性。最后,对叁种凝胶制剂进行兔眼药代动力学的研究(n=4),实验A组给予壳聚糖包覆西罗莫司脂质体-原位凝胶,实验B组壳聚糖包覆西罗莫司柔性脂质体-原位凝胶,实验C组给予壳聚糖包覆西罗莫司微乳-原位凝胶,对照组给予西罗莫司-蓖麻油滴眼液(浓度0.2%)。分别于样品滴眼后0.5h、1h、2h、3h、4h、6h、12h、24h,采集房水和角膜样品以测定其中的西罗莫司含量,并对结果采用DAS2.1软件进行药代学拟合分析。结果:配制的叁种原位胶凝符合眼用制剂的要求。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来进行含量测定和体外释放研究,经回归分析得到叁种原位凝胶的累积溶蚀-释放方程,其斜率都接近于1,说明影响叁者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就是凝胶的溶蚀。刺激性试验期间大鼠眼角膜均无混浊,虹膜和结膜未见红肿、充血、肿胀等异常现象;滴入2%荧光素钠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后,大鼠眼角膜也未见染色反应;且试验组各只动物给药及观察期间均未见烦躁、嗜睡等异常行为。依据评分标准,给药期间各时间点眼刺激性评分数值均为0;组织学检查显示:阳性碱伤组大鼠眼角膜松散,表面鳞状上皮结缔组织结构损坏致脱落,有炎症细胞浸润;而试验组大鼠左右眼角膜均完好,表面鳞状上皮结缔组织结构清晰可见,无坏死脱落,无溃疡形成,也未见炎症细胞浸润。结果表明眼用西罗莫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原位凝胶无刺激性,可用于眼部给药。采用DAS2.1.1软件对四种制剂药代动力学各数据进行隔室模型拟合,结果为均符合二室模型(权重系数1/cc)。实验B组西罗莫司房水AUC(0-t)是对照组的12.47倍,是实验A组的2.64倍,是实验C组的3.43倍;实验B组西罗莫司在眼角膜中AUC(0-t)是对照组的8.93倍,是实验C组的1.44倍。且实验组在房水中作用时间比对照组显着延长,明显发挥缓控释制剂的作用。实验组的房水和角膜中平均药物浓度均比对照组的高。结论:通过含量测定和体外释放等质量研究,初步证实其充分结合了脂质体、柔性脂质体、微乳以及原位凝胶等剂型的特点,成为协同的复合剂型。在体外释放过程中,叁种新型原位凝胶制剂凝胶的溶蚀是控制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体外释放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眼用壳聚糖包覆西罗莫司脂质体-原位凝胶和壳聚糖包覆西罗莫司柔性脂质体-原位凝胶具有更好的缓释效果,可进一步延长药物眼部滞留时间。在刺激性实验中,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和组织学检查后,证实叁种凝胶制剂对角膜均无损伤,初步说明叁种眼用新制剂均无刺激性,在眼部是安全的,组织学研究也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生物相容性。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实验A组壳聚糖包覆西罗莫司脂质体-原位凝胶、实验C组壳聚糖包覆西罗莫司微乳-原位凝胶和对照组西罗莫司-蓖麻油滴眼液来讲,实验B组壳聚糖包覆西罗莫司柔性脂质体-原位凝胶,显着提高西罗莫司的眼生物利用度(P<0.05),是四种剂型之中最有效、可靠、安全的眼用新剂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2-03-01)
刘毅,孙考祥,姚文军,梁娜,慕宏杰[7](2010)在《PAMAM包覆脂质体的制备、表征及作为眼部递药载体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树枝状聚合物聚酰胺-胺2代和3代(PAMAM G2,PAMAM G3)包覆的葛根素(Puerarin,PUE)脂质体,考察了脂质体包覆前后的粒径、Zeta电位的变化及包覆率和体外释放特性.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PAMAM,采用透射电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了PAMAM包覆脂质体和FITC-PAM-AM包覆脂质体的形态.采用改进的Valia-Chien扩散池及兔离体角膜评价了脂质体包覆前后角膜的药物渗透特性,分别考察了脂质体包覆前后的角膜前滞留时间、角膜残留药量和角膜水化值.研究结果表明,包覆后的脂质体粒径略有增加,但没有显着差异,Zeta电位由负变正,并且随PAMAM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透射电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PAMAM能较好地包覆于脂质体表面.PAMAM G2的包覆率明显比PAMAM G3高.包覆前后的脂质体释药特性相似,均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PAMAM包覆PUE脂质体后,与PUE水溶液和未包覆PUE脂质体相比,其PUE离体兔角膜表观渗透系数、角膜前滞留时间及角膜残留药量均明显增加,并具有显着差异,其中PAMAM G3包覆脂质体优于PAMAM G2包覆脂质体.水化值检测结果表明,PAMAM包覆PUE脂质体对角膜的刺激性不明显.(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刘成圣,颜景泉,党奇峰,孟祥红,赵耀[8](2009)在《包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包覆脂质体以其优良的特性,逐渐成为药物载体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出现的7类包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不同包覆材料包覆脂质体的可行性和包覆前后脂质体载药特性的变化,介绍了包覆脂质体在药物载体领域内的应用,探讨了其独特优点,展望了其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09年04期)
吕青志,翟光喜,王海刚,黄兴刚[9](2007)在《包覆脂质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包覆脂质体是一种新型的膜修饰脂质体,与普通脂质体相比,提高了脂质体体内外稳定性,延长了体内循环时间,增加了药物的靶向性。现对各种包覆材料的特点予以评价,并对包覆脂质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食品与药品》期刊2007年02期)
吴正红,平其能,李建英,蔡鹏[10](2006)在《壳聚糖和壳聚糖-EDTA轭合物双层包覆脂质体对胰岛素口服吸收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壳聚糖和CEC双层包覆胰岛素脂质体的吸收状况,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采用逆相蒸发制备胰岛素脂质体;用酶-苯酚法测定血糖值;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含量,并采用Pkanalyst程序进行拟合。结果 Ch-CEC双层包覆的胰岛素脂质体对负载葡萄糖的正常大鼠的血糖升高具有抑制作用;以皮下注射胰岛素(Ins)为对照,Ch-CEC双层包覆的胰岛素脂质体经糖尿病模型大鼠和beagle犬给药后的相对药理生物利用度均大于9%,具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另外,在beagle犬降血糖实验中,根据血清胰岛素浓度-时间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计算Ch-CEC双层包覆的胰岛素脂质体灌胃给药的相对生物利度为12.67%。结论壳聚糖-CEC双层包覆胰岛素脂质体有利于改善胰岛素口服生物利用度。(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06年03期)
包覆脂质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阳离子脂质体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细菌的表层蛋白即S层蛋白(Slps),由于具有独特的自组装性能,离体后能在界面自组装排列,用于包覆阳离子脂质体可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增加胃肠道粘附性,可作为较好的口服疫苗载体。但Slps与阳离子脂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Slps包覆的脂质体作为口服疫苗载体的应用都鲜有报道。本文从瑞士乳杆菌中提取Slps,以纯度和浓度为标准比较叁种变性剂对Slps的提取,最终确定使用5 M的氯化锂提取Slps。采用物理混合方法,将Slps稀释成不同浓度包覆于Eudragit?RL100和N,N-二甲基-(N',N'-双(硬脂酰基-1-乙基))1,3-丙二胺(DMSP)制备的两种阳离子脂质体上。通过测定Slps包覆两种阳离子脂质体的电位粒径的变化和观察脂质体的透射电镜图,以反应两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发现脂质体随着Slps的不断加入,Eudragit?RL100制备的阳离子脂质体电位从+51.6±2.3 mV逐渐降至+14.6±0.8 mV,DMSP制备的阳离子脂质体电位从+50.8±2.1 mV逐渐降至+39.7±2.4mV,都发生了显着降低。但Eudragit?RL100制备的阳离子脂质体的粒径(158.0±2.1 nm)和DMSP制备的阳离子脂质体的粒径(180.8±10.3nm)几乎未改变。为考察Slps包覆脂质体的性能,本文首先制备荧光脂质体,测定Slps对荧光脂质体淬灭效应的阻滞作用,以证明Slps包覆于脂质体表面。通过制备硬脂胺-异硫氰基荧光素嫁接物,将其与脂质体高温混合,加入不同浓度碘化钾,发现荧光脂质体被Slps包覆之后,Eudragit?RL100阳离子脂质体对碘化钾的荧光淬灭阻滞作用增加了约7.85%~56.29%,DMSP阳离子脂质体对碘化钾的荧光淬灭阻滞作用增加了约9.96%~89.97%。然后利用红外光谱(FTIR)考察Slps包覆脂质体的作用力,比较Slps包覆阳离子脂质体的冻干粉、Slps和阳离子脂质体冻干粉物理混合物之间的红外光谱,发现两者谱图几乎一致,说明Slps包覆的脂质体与物理混合物一样是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最后通过小鼠灌胃实验,观察到Slps包覆的两种阳离子脂质体都能增加脂质体对小鼠胃肠道黏膜的粘附性。以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为模型药物以考察Slps包覆阳离子脂质体作为口服疫苗载体的效果。首先确定双波长G250法为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然后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粒径561.2 nm、电位24±0.36 mV和疫苗包封率约85.3%的Slps包覆载疫苗阳离子脂质体(总脂质与乙肝疫苗质量浓度比为100:1,与Slps质量浓度比为5:1)。通过分别给小鼠注射乙肝疫苗、口服乙肝疫苗、口服载乙肝疫苗阳离子脂质体和口服Slps包覆的载乙肝疫苗阳离子脂质体,于第8周、第10周和第12周取小鼠血清,采用小鼠免疫球蛋白G(IgG)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不同剂型刺激机体产生的IgG抗体水平。结果发现乙肝疫苗口服组几乎无效果,脂质体包载的乙肝疫苗口服组和Slps包覆载乙肝疫苗的脂质体口服组能改善乙肝疫苗的直接口服,刺激了机体更多地产生IgG,其中Slps包覆载乙肝疫苗的脂质体口服组诱导小鼠产生的IgG水平最高,但其免疫效果和注射组还是存在一些差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包覆脂质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宇航.金包覆脂质体纳米壳的制备及光热诱导药物分子释放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邵安娜.S层蛋白包覆脂质体作为口服疫苗载体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3].宋瑞玺.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包覆脂质体用于姜黄素口服给药的相关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4].杨奎琨.叶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的构建及其乳腺癌靶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5].郑建灵,陈鹰,董少华,胡静波,胡晓.眼用西罗莫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特性与刺激性[J].中国药师.2012
[6].郑建灵.眼用西罗莫司壳聚糖包覆脂质体—原位凝胶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7].刘毅,孙考祥,姚文军,梁娜,慕宏杰.PAMAM包覆脂质体的制备、表征及作为眼部递药载体的评价[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
[8].刘成圣,颜景泉,党奇峰,孟祥红,赵耀.包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9
[9].吕青志,翟光喜,王海刚,黄兴刚.包覆脂质体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7
[10].吴正红,平其能,李建英,蔡鹏.壳聚糖和壳聚糖-EDTA轭合物双层包覆脂质体对胰岛素口服吸收的影响(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