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钢烧结厂烧结料烧结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车哲[1](2021)在《低镁资源做烧结熔剂的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了武钢乌龙泉矿的低镁资源作为烧结熔剂使用时,烧结矿中MgO含量及主要工艺因素对烧结矿质量影响情况,通过实验室烧结杯试验与现场实际生产相结合,得出了低镁资源较佳的配料方案与工艺条件,降低了烧结熔剂成本,提升烧结矿质量,试验得出主要结论如下:通过对低镁资源与碱性熔剂白云石、石灰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镁资源作为熔剂对烧结矿碱度调节能力强,其成分波动对烧结矿理论碱度影响程度小于其他碱性熔剂。对影响烧结矿质量的因素包括碱度、MgO含量、配碳量和水分进行单因素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随碱度增加,烧结矿转鼓强度、落下强度和成品率都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碱度为2.0时同时达到最大。随MgO含量由1.0%提高到1.6%时,烧结矿转鼓强度、落下强度及成品率随着MgO含量的增加而提高;MgO含量继续增加,烧结矿强度明显降低。在碱度2.0、TFe品位为58%的烧结矿,MgO含量1.6%时烧结矿冶金性能较好。随配碳增加,烧结矿转鼓强度、落下强度和成品率都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在配碳5.0%时同时达到最大。随水分增加,烧结矿转鼓强度、落下强度和成品率都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水分为6.0%时同时达到最大值,这是由于水分增加过程中烧结原料混合制粒效果较好,烧结料层透气性较好,烧结过程进行的更加充分,所得烧结矿转鼓强度逐渐增加。当水分大于6.0%,烧结原料之间的吸水量超过饱和吸水量,使得料层间透气性降低,影响烧结气氛,使得烧结矿强度下降。多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烧结矿落下强度、转鼓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碱度,其次是配碳量及MgO含量,水分影响较小;影响烧结矿成品率的主要因素是碱度、MgO含量,其次是配碳量,水分影响较小。较佳配料制度碱度2.0,配碳量5.0%,MgO含量1.6%,水分5.5%下得到烧结矿质量指标为:转鼓强度73.82%,落下强度71.25%,成品率88.12%。
李杰,白雄飞[2](2017)在《石钢高比例澳矿的烧结配矿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主要根据各种进口澳矿的烧结基础特性、资源及价格情况,优化烧结配矿结构,在合理控制烧结矿化学组分的前提下,得到高澳矿配比的配矿方案,在澳矿性价有优势时应用于烧结生产,在生产中通过调整工艺保证烧结矿质量的稳定提高,实现合理应用低价格澳矿资源,降低烧结配矿成本的目的。
李乾坤[3](2017)在《影响武钢烧结矿质量的工艺因素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探究了主要工艺因素对武钢四烧烧结矿质量影响情况,得出了烧结矿质量较优的配料方案,使武钢四烧烧结矿质量得到了提升。单因素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随碱度增加,烧结矿转鼓强度、落下强度和成品率都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碱度为2.4时同时达到最大。主要是由于烧结矿液相固结主要粘结相发生变化:由硅酸钙转变为铁酸钙,烧结矿强度增加,高碱度条件下铁酸钙部分分解,烧结矿强度会下降;FeO含量则呈现降低的趋势,在7.0-9.0之间变化。随配碳增加,烧结矿转鼓强度、落下强度和成品率都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在配碳6.0%时同时达到最大。主要是由于还原气氛加强,导致烧结矿液相固结主要粘结相铁酸钙和铁酸钙系物部分分解,使得烧结矿质量下降;由于液相中Fe3+被部分还原为Fe2+,FeO含量呈现了增加的趋势,在7.0-10.0之间变化。随水分增加,烧结矿转鼓强度、落下强度和成品率都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水分为6.5%时同时达到最大值;FeO含量呈现波动趋势,在7.0-8.5范围内小幅变化。随负压增加,烧结矿转鼓强度、落下强度和成品率都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在负压为11kpa时同时达到最大;FeO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在7.5-9.0范围变化。多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烧结矿落下强度、转鼓强度和成品率的主要因素是碱度,其次是配碳量,水分和负压影响较小;影响Fe O含量的主要因素是配碳量,其次是碱度,水分和负压影响较小。较佳配料制度:碱度2.4,配碳6.0%,水分5.0%,负压10kpa下得到烧结矿质量指标为:转鼓强度73.50%,落下强度71.88%,成品率89.55%,FeO含量8.65%,相比四烧配料制度有所提升。
肖志新,刘洪华,陈令坤,文志军[4](2014)在《基于细粒级铁矿粉基础性能的烧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烧结用混匀矿中配加5%20%的A、B、C细粒级铁矿粉,检测各自的制粒效果,分析了各粒级生成烧结液相的比例和粘接强度等基础烧结性能,并据此进行了烧结杯试验。结果表明:细粒级矿粉中2mm以下粒级的基础性能可有效用于评价该矿粉烧结效果;A矿粉流动性合适,粘结强度高,能有效改善烧结矿质量,可与B粉或C粉搭配使用;B粉流动性很好,C粉2mm以下粒级同化温高、粘结强度差。建议在烧结生产中不要同时使用B粉和C粉。
陈淑龙[5](2014)在《高配比塞拉利昂矿在济钢烧结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塞拉利昂矿矿石大块较多,含水量大,并且矿石成分中SiO2低、Al2O3高,不利于烧结矿物化性能的提升,影响炉渣流动性,因此济钢通过开展烧结杯试验和工业生产试验,确定了大量配用此种经济料的烧结矿碱度水平,并优化完善了烧结生产布料和加水工艺,稳定烧结生产过程,提升烧结矿冶金性能,降低了烧结燃耗成本。
王素平[6](2013)在《铁矿石烧结节能与环保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而烧结生产是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且近年来,随着钢铁产能的不断扩大,烧结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烧结过程中的能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成为影响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引起了高度重视。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武钢目前生产现场的需要以及烧结过程中普遍关心的几个节能和环保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节能方面,主要从降低固体燃料消耗入手,进行了改善武钢烧结混合料制粒性能研究;熔剂和燃料分加工艺研究;烧结系统漏风率测试新技术及抑制烧结机边缘效应研究;在环保方面,从对烧结废气SO2的治理入手,进行了降低烧结烟气SO2排放新工艺的研究。通过武钢烧结混合料制粒性能的研究,对武钢常用铁矿石的理化性能、同化性以及制粒性能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在所有铁矿石中,加拿大精粉(以下简称加粉)的品位最高,硅铝及杂质含量较低,但其粒度组成、亲水性以及同化性都很差,从而导致其制粒性能也很差。为了进一步了解加粉配比对烧结混合料透气性、烧结指标以及烧结矿矿物组成等的影响,特进行了不同加粉配比的烧结试验,结果表明,随加粉配比的增加,混合料制粒性能逐渐变差,混合料透气性及平均粒径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在试验配矿方案条件下,当加粉配比超过18%时,烧结利用系数及转鼓强度下降,固体燃耗上升,由此得出在高配比加粉条件下,强化制粒是改善武钢烧结矿质量,降低固体燃耗的关键。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本文通过系统的实验室试验和离散元法(DEM)数学模型研究,提出了提高加粉配比、保证混合料制粒效果和烧结矿产质量、降低固体燃料消耗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优化配矿、使用RB型有机粘结剂、优化制粒参数等,使加粉配比最高达到了32%。对熔剂和燃料分加工艺研究表明,采用生石灰和无烟煤同时分加工艺,可以有效提高烧结矿的产质量,降低固体燃料消耗,效果显着。且在武钢原料条件下,最理想的分加方案为:生石灰外配比例在65%~80%之间,无烟煤外配比例在75%左右。通过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生石灰和无烟煤同时分加后,烧结矿中复合铁酸钙及原生赤铁矿含量增多,残留熔剂物质及硅酸盐玻璃相减少,且复合铁酸钙多呈细针状交织在一起,中间包裹有原生赤铁矿颗粒,从微观结构上验证了该工艺的合理性。在对烧结系统漏风率测试新技术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测量烧结机系统漏风率的新方法,该方法首次在废气量计算时考虑了烧结混合料中的水分所产生的水蒸汽,测量简便易行,误差小。采用该方法对武钢两个烧结车间进行了现场测试,结果令人满意。在抑制烧结机边缘效应的研究中,设计了一种新型烧结机台车挡板,其内壁在原来平板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凸起,凸起高度根据武钢烧结料层的收缩情况设计。工业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新型台车挡板后,烧结系统漏风率下降了约3个百分点,台车宽度方向上风量和机尾“红层”分布均匀,有效抑制了烧结机的“边缘效应”。在对烧结废气SO2的治理方面,提出了一种降低烧结烟气SO2排放的新工艺,该工艺与目前烧结烟气脱硫工艺的最大区别是通过在烧结原料中添加某种物质,将烧结过程中产生的SO2转移到除尘灰中,然后对除尘灰进行浸泡过滤处理,脱除其中的硫、碱金属等有害物质后再返回参加配料,因此属于“过程中控制”,而不是通常的“末端治理”。本工艺对除尘灰提出了三种处理方案,分别是抛弃法、过滤法以及抛弃与过滤相结合的方法,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设计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合理选取。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脱硫率可达82%,并具有设备投资少、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谭奇兵[7](2013)在《烧结混合料透气性在线检测方法及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烧结混合料的透气性是烧结过程中重要的工艺参数,直接决定着烧结生产的产质量。然而,国内外对烧结混合料透气性的在线实时检测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理论及离线检测研究。为了能够在烧结现场获取透气性的情况,有必要研发一种透气性在线测定方法。模拟烧结现场的工艺条件,以离线检测透气性指数为参考标准,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发并组装了一套透气性测定装置,进行了一系列混合料透气性指数的测定试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发的透气性在线测定装置配有完整的测量和控制仪表,设备安装和维修方便,能准确测量出瞬时流量与压差的数值;瞬时流量Q与压差的平方Δp2关系曲线宏观表现特征为在低压差段是一下凹型曲线,具有随压差而变化的斜率,在高压差段表现为直线段;在底料高度为200mm、上料高度为250mm及前部料程为240mm时,实验变化曲线趋于稳定,在70~110L/min时曲线段符合线性关系,存在一线性拟合斜率K,且结果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及精确性;在烧结混合料水分、生石灰配比、制粒时间等参数改变的条件下,拟合斜率K能准确反映其烧结混合料透气性的变化,烧结混合料透气性在线检测换算模型为JPU=0.17719*K0.20938-0.00958,其相关性系数R2=97.93%,测量结果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因此,本测定方法可以实现对烧结混合料透气性的在线测定,实时检测混合料透气性的变化,为烧结混合制粒操作及烧结终点控制提供直接的依据,稳定烧结生产,提高烧结的产质量。图46副,表9个,参考文献78篇。
刘忠,陈宝军[8](2012)在《提高武钢二烧烧结矿转鼓指数的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烧结矿转鼓指数是衡量烧结矿质量的重要指标。武钢二烧车间通过稳定原料配比、严格控制燃料粒度、加强生产操作、改善铺底料系统、改善混合料布料、提高烧结矿FeO含量稳定率和Ro稳定率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该车间烧结矿转鼓指数从2009年的78.84%提高到2011年的79.66%。
李杰,吕庆[9](2011)在《石钢烧结配加马来西亚粉烧结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了石钢烧结生产配加马来西亚粉对烧结矿利用系数、烧结矿转鼓强度及返矿率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烧结矿的冶金性能有所改善,认为在生产条件下配加马来西亚粉烧结是可行的。通过生产跟踪,确定马来西亚粉的最佳配比为10%15%。
樊君[10](2011)在《降低海鑫烧结厂固体燃料消耗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烧结矿占入炉含铁原料的70%~90%,在钢铁联合企业中,烧结生产的燃料消耗占10%~15%,而在烧结过程能量平衡中,固体燃料(焦粉和无烟煤)消耗占80%左右。这表明固体燃料是烧结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烧结生产的技术经济指标有很大影响,降低固体燃料消耗是降低烧结工序能耗的关键,同时对降低烧结矿乃至其它钢铁产品的成本将具有重大意义。论文针对海鑫钢铁公司烧结厂固体燃料消耗指标偏高的问题,结合现有原料、燃料为条件,对海鑫钢铁公司烧结厂360m2烧结机的工艺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对现行工艺进行了热平衡测定;通过计算分析了混合料料温、预热空气温度、烧结矿物理热回收率、混合料中水分含量、生石灰配加量对固体燃料消耗的影响规律;研究了6种焦粉粒度组成对烧结过程,料层透气性及固体燃料消耗的影响;拟合了混合料的平均粒度(d平均)、制粒性指数(GI)及料层透气性指数(KD)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建议措施并部分实施。对采取节能措施前后烧结矿的冷态机械强度(转鼓指数),冶金性能(还原性、低温还原粉化率、软化熔滴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焦粉中较细粒级(<0.63mm)百分比的减少,焦粉平均粒径的增大(1.23mm提高到2.47mm),固体燃料消耗逐渐降低(从52 kg/t降低到44kg/t),原始料层中空气流量从250 m3/h增加到320 m3/h,烧结机利用系数从1.25 t /(m2·h)提高到1.45 t /(m2·d),烧结矿的成品率也从76.0%提高到82%。海鑫钢铁公司烧结厂360m2烧结机在控制焦粉粒度组成、改善料层透气性和烧结工序余热利用等方面措施的实施,生产实践结果表明,烧结过程焦粉消耗稳定在53.27~55.06kg/t之间,高炉槽下返矿率稳定在23.12%~24.02%之间,烧结机作业率保持在88.79%~89.78%之间。
二、武钢烧结厂烧结料烧结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钢烧结厂烧结料烧结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低镁资源做烧结熔剂的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烧结基本概念 |
1.2 国内外烧结发展概况 |
1.2.1 国外烧结发展概况 |
1.2.2 我国烧结发展概况 |
1.3 烧结生产添加熔剂的意义 |
1.4 乌龙泉矿低镁资源现状 |
1.5 影响烧结矿质量因素及机理研究 |
1.5.1 原料碱度对烧结矿质量影响 |
1.5.2 MgO含量对烧结矿质量影响 |
1.5.3 燃料对烧结矿质量影响 |
1.5.4 烧结料层透气性对烧结矿质量影响 |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样性质研究 |
2.1 试验原料性质 |
2.1.1 原料化学成分分析 |
2.1.2 熔剂成分波动对碱度影响 |
2.1.3 熔剂成分对配料制度影响 |
2.2 试验设备配置及试验步骤 |
2.2.1 试验装置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试验步骤 |
第3章 单因素条件试验 |
3.1 不同含镁熔剂使用对烧结矿质量影响 |
3.2 碱度单因素试验 |
3.3 MgO含量单因素试验 |
3.4 配碳量单因素试验 |
3.5 水分单因素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正交试验对比分析 |
4.1 正交试验对比分析 |
4.1.1 正交分析因素、水平选取 |
4.1.2 正交试验对比研究 |
4.2 正交试验各因素对烧结矿质量影响 |
4.2.1 正交试验下各因素对成品率影响 |
4.2.2 正交试验下各因素对转鼓强度影响 |
4.2.3 正交试验下各因素对落下强度影响 |
4.3 正交试验验证 |
4.3.1 成品率验证试验 |
4.3.2 转鼓强度验证试验 |
4.3.3 落下强度验证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理分析 |
5.1 不同碱度烧结矿机理分析 |
5.1.1 不同碱度烧结矿XRD分析 |
5.1.2 不同碱度烧结矿显微结构分析 |
5.2 不同配碳量烧结矿机理分析 |
5.2.1 不同配碳烧结矿XRD分析 |
5.2.2 不同配碳量烧结矿显微结构分析 |
5.3 不同MgO含量条件下烧结矿显微结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3)影响武钢烧结矿质量的工艺因素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烧结的基本概念及烧结矿生产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烧结的基本概念 |
1.1.2 烧结矿生产的目的 |
1.1.3 烧结矿生产的意义 |
1.2 国内外烧结发展概况 |
1.2.1 国外烧结发展概况 |
1.2.2 我国烧结发展概况 |
1.3 武钢烧结现状 |
1.4 影响烧结矿质量因素 |
1.4.1 原料碱度对烧结矿质量影响 |
1.4.2 燃料对烧结矿质量影响 |
1.4.3 烧结料层透气性对烧结矿质量影响 |
1.5 烧结矿液相固结相关研究 |
1.5.1 烧结矿中常见液相分类 |
1.5.2 铁酸钙相关研究 |
1.6 试验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6.1 试验研究目的 |
1.6.2 试验研究内容 |
1.7 实验参数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
第二章 试样性质研究 |
2.1 基本物理化学性能研究 |
2.1.1 原料化学组成 |
2.1.2 原料粒度组成 |
2.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2.2.1 试验方法 |
2.2.2 试验步骤 |
2.3 试验设备及主要仪器工作原理 |
2.3.1 试验设备 |
2.3.2 主要仪器工作原理 |
第三章 单因素条件试验及机理分析 |
3.1 碱度变化对烧结矿质量影响 |
3.1.1 不同碱度烧结液相固结物相分析 |
3.1.2 不同碱度烧结液相显微结构分析 |
3.2 配碳量变化对烧结矿质量影响 |
3.2.1 不同配碳烧结液相固结物相分析 |
3.2.2 不同配碳量烧结液相显微结构分析 |
3.3 水分变化对烧结矿质量影响 |
3.4 负压对烧结矿质量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正交试验对比分析 |
4.1 正交分析因素、水平选取 |
4.2 正交试验对比研究 |
4.3 正交试验下各因素对落下强度影响 |
4.4 正交试验下各因素对转鼓强度影响 |
4.5 正交试验下各因素对成品率影响 |
4.6 正交试验下各因素对FEO含量影响 |
4.7 验证试验 |
4.7.1 落下强度验证试验 |
4.7.2 转鼓强度验证试验 |
4.7.3 成品率验证试验 |
4.7.4 FeO含量验证试验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详细摘要 |
(4)基于细粒级铁矿粉基础性能的烧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铁矿粉的常温性能研究 |
1.1 铁矿粉的理化性能 |
1.2 铁矿粉的形貌特征 |
1.3 铁矿粉的粒度组成 |
1.4 铁矿粉的制粒能力 |
2 铁矿粉的高温性能研究 |
2.1 细粒级铁矿粉各粒级烧结液相生成能力 |
2.2 细粒级铁矿粉液相流动和粘结能力 |
3 烧结杯试验 |
3.1 烧结杯试验方案 |
3.2 铁矿粉对烧结过程透气性影响 |
3.3 烧结杯试验结果及检测分析 |
4 结语 |
(5)高配比塞拉利昂矿在济钢烧结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烧结杯试验 |
2.1 烧结杯试验条件 |
2.2 烧结杯试验过程和指标分析 |
3 提高塞拉利昂矿配比工业试验 |
3.1 试验条件 |
3.2 试验过程及指标分析 |
4 结语 |
(6)铁矿石烧结节能与环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烧结过程节能与环保的意义 |
1.2 烧结工序能耗及现状分析 |
1.3 烧结节能途径 |
1.3.1 降低固体燃耗的途径 |
1.3.2 降低点火燃耗的途径 |
1.3.3 降低电耗的途径 |
1.3.4 余热回收利用 |
1.4 烧结过程主要污染物分析 |
1.4.1 烧结粉尘 |
1.4.2 烧结废气 |
1.5 论文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烧结过程成矿机理 |
2.1.1 烧结固相反应理论 |
2.1.2 烧结液相形成理论 |
2.1.3 烧结固结理论 |
2.2 烧结制粒研究现状 |
2.2.1 烧结制粒原理 |
2.2.2 影响混合制粒因素 |
2.2.3 制粒机理研究现状 |
2.2.4 制粒模拟研究现状 |
2.3 制粒工艺研究现状 |
2.3.1 外滚焦粉制粒工艺 |
2.3.2 外滚焦粉和石灰/石灰石制粒工艺 |
2.3.3 分层制粒工艺 |
2.3.4 选择制粒工艺 |
2.4 降低烧结系统漏风率及其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2.4.1 降低烧结系统漏风率研究现状 |
2.4.2 烧结机边缘效应危害及其治理现状 |
2.4.3 烧结系统漏风率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2.5 烧结烟气 SO_2排放及脱硫技术现状 |
2.5.1 烧结烟气 SO_2排放现状 |
2.5.2 国外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现状 |
2.5.3 国内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现状 |
第三章 改善武钢烧结混合料制粒性能研究 |
3.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3.2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3.3 铁矿石基础性能研究 |
3.3.1 化学成分 |
3.3.2 粒度组成 |
3.3.3 比表面特性 |
3.3.4 亲水性 |
3.3.5 静态成球性 |
3.3.6 同化性 |
3.4 铁矿石制粒性能研究 |
3.4.1 试验方法及方案 |
3.4.2 熔剂及燃料的理化性能 |
3.4.3 制粒效果评价体系 |
3.4.4 制粒试验结果 |
3.4.5 适宜制粒水分的确定 |
3.4.6 适宜制粒水分与湿容量的关系 |
3.4.7 铁矿石制粒性能评价 |
3.5 不同加粉配比烧结试验研究 |
3.5.1 研究方法 |
3.5.2 烧结评价指标 |
3.5.3 试验方案设计 |
3.5.4 试验结果及讨论 |
3.5.5 烧结矿微观结构及能谱分析 |
3.6 通过优化配矿改善混合料制粒性能的研究 |
3.6.1 试验方案设计 |
3.6.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3.7 添加粘结剂改善混合料制粒性能的研究 |
3.7.1 RB 型粘结剂的作用原理 |
3.7.2 试验方案设计 |
3.7.3 试验设备及方法 |
3.7.4 试验结果及讨论 |
3.8 混合料制粒动力学试验及数值模拟 |
3.8.1 制粒动力学试验 |
3.8.2 制粒动力学的数值模拟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熔剂和燃料分加工艺研究 |
4.1 熔剂和燃料分加工艺准颗粒结构模型及特点 |
4.2 熔剂和燃料分加工艺成矿机理 |
4.2.1 铁酸钙强度理论 |
4.2.2 扩散控制对铁酸钙生成的影响 |
4.3 熔剂和燃料分加烧结试验 |
4.3.1 试验条件及方法 |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3 熔剂和燃料分加前后烧结指标比较 |
4.4 熔剂和燃料分加的烧结矿微观结构 |
4.4.1 矿物组成及结构 |
4.4.2 矿物组织形貌及能谱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烧结系统漏风率测试新技术及抑制烧结机边缘效应研究 |
5.1 烧结系统漏风率测试新技术研究 |
5.1.1 新型料面风速法测烧结漏风率的原理 |
5.1.2 新型料面风速法的测定及计算 |
5.1.3 漏风率现场测试结果及讨论 |
5.2 改进台车挡板抑制边缘效应研究 |
5.2.1 改进前的挡板 |
5.2.2 新型台车挡板 |
5.2.3 新型台车挡板工业试验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降低烧结烟气 SO_2排放新工艺的研究 |
6.1 烧结过程烟气脱硫新工艺的原理 |
6.2 烧结过程烟气脱硫中试 |
6.2.1 中试期间生产情况简介 |
6.2.2 试验方案及添加剂用量的确定 |
6.2.3 试验方法 |
6.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3 脱硫除尘灰处理方案的讨论 |
6.3.1 脱硫后电除尘灰的化学分析 |
6.3.2 除尘灰浸泡过滤后的化学分析 |
6.3.3 脱硫除尘灰的处理方案 |
6.3.4 除尘灰处理方案效果分析 |
6.3.5 除尘灰处理方案比较 |
6.4 烧结过程烟气脱硫新工艺的特点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获奖情况 |
论文包含图、表、公式及文献 |
(7)烧结混合料透气性在线检测方法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文献综述 |
1.1 透气性在烧结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
1.1.1 烧结料层透气性的重要性 |
1.1.2 烧结原始料层透气性在烧结过程透气性中的作用 |
1.1.3 烧结原始料层透气性的影响因素 |
1.1.4 稳定烧结原始料层透气性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透气性评价及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1 透气性的评价方法 |
1.2.2 透气性的检测方法 |
1.2.3 透气性的预测方法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实验原料及实验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1.1 标准样的制取 |
2.1.2 烧结混合料的准备 |
2.2 实验研究方法 |
2.2.1 水分测定与筛分 |
2.2.2 离线检测方法 |
2.2.3 在线检测方法 |
3 气体在散料层中运动的流体力学基础 |
3.1 透气性检测的流体动力学基础 |
3.1.1 流体运动的描述 |
3.1.2 流体运动的概念 |
3.1.3 流体运动的分类 |
3.2 气体通过散料层的阻力损失 |
3.2.1 摩擦阻力损失 |
3.2.2 局部阻力损失 |
3.2.3 散料层阻力损失 |
3.3 气体在散料层中的流动-渗流 |
3.3.1 渗流的基本概念 |
3.3.2 渗流的基本原理 |
3.3.3 渗流基本原理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烧结透气性测定体系及方法的研究 |
4.1 管道气流参数变化规律 |
4.2 管道气流参数范围的确定 |
4.3 管道喷吹点位置的确定 |
4.3.1 上料高度的确定 |
4.3.2 底料高度的确定 |
4.3.3 前部料程的确定 |
4.4 不同标样下管道气流参数变化规律 |
4.5 标准样透气性指数在线检测换算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5 在线透气性检测方法在烧结混合料中的应用研究 |
5.1 阻力特性在烧结混合料中的表现形式 |
5.2 烧结混合料特性对管道气流参数的影响 |
5.2.1 烧结混合料水分对管道气流参数的影响 |
5.2.2 烧结混合料粉精比对管道气流参数的影响 |
5.2.3 烧结混合料制粒时间对管道气流参数的影响 |
5.2.4 生石灰用量对管道气流参数的影响 |
5.3 不同烧结混合料下管道气流参数的变化规律 |
5.4 烧结混合料透气性指数在线检测换算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8)提高武钢二烧烧结矿转鼓指数的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烧结矿转鼓指数采取的主要措施 |
1.1 稳定原燃料质量, 提高烧结矿FeO和Ro稳定率 |
1.2 稳定生产操作, 稳步提高烧结矿质量 |
1.3 开展实验研究, 指导生产 |
2 实施效果 |
3 结 语 |
(9)石钢烧结配加马来西亚粉烧结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方案的制定 |
2.1 原料条件 |
2.2 配料及工艺条件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烧结矿利用系数 |
3.2 烧结矿转鼓强度及返矿率指标 |
3.3 实验结论 |
4 生产过程的跟踪情况及分析 |
5 使用马矿的效益计算 |
6 结论 |
(10)降低海鑫烧结厂固体燃料消耗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钢铁工业中烧结生产概况 |
1.1.1 烧结的作用及意义 |
1.1.2 国内烧结生产现状 |
1.1.3 海鑫钢铁公司烧结生产现状 |
1.2 降低烧结固体燃料消耗的研究概况 |
1.2.1 烧结工序能耗分析 |
1.2.2 烧结固体燃料消耗水平及现状 |
1.2.3 降低烧结固体燃料消耗的措施 |
1.3 影响烧结固体燃料消耗的因素 |
1.3.1 燃料粒度及分布对固体燃料消耗的影响 |
1.3.2 烧结混合料温度对固体燃料消耗的影响 |
1.3.3 烧结料层厚度对固体燃料消耗的影响 |
1.3.4 烧结混合料成分对固体燃料消耗的影响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2 海鑫公司的烧结能耗情况统计分析 |
2.1 烧结技术经济指标统计分析 |
2.1.1 海鑫360m~2烧结机情况 |
2.1.2 国内装备360m~2烧结机企业情况 |
2.2 烧结机热平衡测定及计算 |
2.3 热平衡测定结果及讨论 |
2.3.1 烧结混合料温度对烧结固体燃料消耗的影响 |
2.3.2 预热空气温度对烧结固体燃料消耗的影响 |
2.3.3 不同烧结矿物理热回收率对烧结固体燃料消耗的影响 |
2.3.4 混合料中水分含量对烧结固体燃料消耗的影响 |
2.3.5 生石灰配加量对烧结固体燃料消耗的影响 |
2.4 烧结机漏风率测定及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降低烧结过程固体燃料消耗的试验研究 |
3.1 海鑫烧结原燃料的性能研究 |
3.1.1 原燃料的化学成分 |
3.1.2 原燃料的物理性能 |
3.2 改善燃料粒度组成 |
3.2.1 试验方法 |
3.2.2 烧结试验结果及讨论 |
3.3 改善烧结料层透气性 |
3.3.1 试验方法 |
3.3.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3.4 烧结工序余热利用 |
3.5 针对海鑫烧结节能的建议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4 采取节能措施前后海鑫烧结矿机械性能和冶金性能对比 |
4.1 烧结矿机械性能的测定 |
4.1.1 试验原理和装置 |
4.1.2 试验方法 |
4.1.3 采取节能措施前后对烧结矿转鼓强度的影响 |
4.2 烧结矿还原性能测定 |
4.2.1 试验原理和装置 |
4.2.2 试验方法 |
4.2.3 采取节能措施前后对烧结矿还原性的影响 |
4.3 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指数测定 |
4.3.1 试验原理和装置 |
4.3.2 试验方法 |
4.3.3 采取节能措施前后对烧结矿RDI的影响 |
4.4 烧结矿软熔与熔滴性能测定 |
4.4.1 试验原理和装置 |
4.4.2 试验方法 |
4.4.3 采取节能措施前后对烧结矿软化熔滴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烧结生产过程综合分析 |
5.1 高炉生产对烧结矿的要求 |
5.2 海鑫高炉不顺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烧结节能的影响 |
5.3 海鑫生产实践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武钢烧结厂烧结料烧结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低镁资源做烧结熔剂的工艺及机理研究[D]. 车哲.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2]石钢高比例澳矿的烧结配矿研究与应用[A]. 李杰,白雄飞. 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1.炼铁与原料, 2017
- [3]影响武钢烧结矿质量的工艺因素试验研究[D]. 李乾坤.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4]基于细粒级铁矿粉基础性能的烧结研究[J]. 肖志新,刘洪华,陈令坤,文志军. 武钢技术, 2014(04)
- [5]高配比塞拉利昂矿在济钢烧结生产中的应用[J]. 陈淑龙. 山东冶金, 2014(04)
- [6]铁矿石烧结节能与环保的研究[D]. 王素平.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6)
- [7]烧结混合料透气性在线检测方法及基础研究[D]. 谭奇兵. 中南大学, 2013(06)
- [8]提高武钢二烧烧结矿转鼓指数的生产实践[J]. 刘忠,陈宝军. 武钢技术, 2012(06)
- [9]石钢烧结配加马来西亚粉烧结性能的研究[J]. 李杰,吕庆. 河北冶金, 2011(05)
- [10]降低海鑫烧结厂固体燃料消耗的基础研究[D]. 樊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