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解剖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超声生物显微镜,睫状体,厚度
解剖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爱林[1](2019)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解剖特征的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是我国青光眼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与一般正常人相比,眼前段解剖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包括PACG患者眼轴较短,前房较浅,房角狭窄,晶状体较厚以及相对位置靠前等。其中,急性闭角性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ACG)是眼科临床中常见的急症,发作时起病急骤,虹膜迅速覆盖小梁网,致使房角突然大部分或全部关闭,房水排出受阻,眼压急剧且大幅度上升,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短时间内导致患者视力明显减退甚至失明。近年来睫状体形态结构的变化对房角关闭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包括其位置变化及形态改变。目前,有些学者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对睫状体形态及解剖位置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并分析,发现睫状体位置和厚度的异常可能在PACG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根据以往研究并不能明确解释青光眼急性发作时房角骤然关闭、病程急性发展的原因,且睫状体的解剖结构变化在房角关闭机制中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将应用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并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在高眼压状态下以及眼压下降后不同时间点时,睫状体形态结构及位置相关参数的变化差异,据此评价睫状体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中的作用规律,以期对AACG的发病机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邯郸市眼科医院(邯郸市第叁医院)住院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并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40岁;(2)患者具备2个以下症状:眼痛、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3)角膜水肿、睫状充血、瞳孔散大;(4)周边前房浅;(5)眼压>40mmHg;(6)屈光状态:-3.00D~+3.00D;(7)询问病史既往无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病史;(8)身体情况能够配合完成UBM检查。病例排除标准:(1)继发性房角关闭患者,如晶体因素、葡萄膜炎、肿瘤、虹膜新生血管及外伤等导致的继发性青光眼;(2)患有严重全身性疾病(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或者其他原因等)不能耐受UBM检查,或不能按时完成随访者;(3)合并眼部其他疾病;(4)就诊前已应用影响睫状肌舒张状态的药物;(5)既往行眼部激光治疗或内眼手术者;(6)本次就诊除了需要进行青光眼手术,还需要进行其他眼部操作;(7)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8)已入选其他临床试验者。根据入选排除标准共纳入研究对象30例(60只眼),其中27例为单眼发作,3例为双眼发作。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分别在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压下降后1个月和6个月进行双眼自然光下UBM及眼压等常规检查。通过测量软件对所获得的UBM检查图像中睫状体形态结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分析。测量参数包括:(1)最大睫状体厚度(maximum ciliary body thickness,CBTmax)(2)巩膜突位点的睫状体厚度(ciliary body thickness at the scleral spur,CBT0)(3)距巩膜突1mm处的睫状体厚度(ciliary body thickness at 1mm posterior to the scleral spur,CBT1)(4)睫状体前移距离(anterior placement of the ciliary body,APCB)(5)小梁-睫状突的距离(trabecular-ciliary process distance,TCPD)(6)虹膜-睫状突的距离(iris-ciliary processes distance,ICPD)(7)小梁-睫状体夹角(trabecular meshwork-ciliary angle,TCA)(8)小梁-虹膜夹角(trabecular meshwork-iris angle,TIA)。所有测量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两组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后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急性发作眼与缓解后两个时间点的睫状体参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用Bonferroni法进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纳入患者共30例(60只眼),其中27例为单眼发作,3例为双眼发作。女性26例,男性4例,年龄50~78岁,平均63.10岁。急性发作眼就诊时眼压为(50±5.85)mmHg,缓解后1月测得眼压(14.7±1.51)mmHg,缓解后6月测得眼压(13.93±1.08)mmHg,发作期与缓解后1月和6月眼压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测得的ACD为(1.73±0.21)mm,缓解后1月测得ACD为(1.87±0.17)mm,缓解后6月测得ACD为(1.86±0.15)mmHg,发作期与缓解后1月和6月ACD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发作眼与缓解后1月相比,CBTmax、CBT0、APCB、ICPD、TCA、TIA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发作期与缓解后6月相比,APCB、TCA、TIA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纳入患者急性发作眼就诊时眼压为(50±5.85)mmHg,对侧眼为(16.56±4.76)mmHg,对侧眼眼压与发作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眼测得的ACD为(1.73±0.21)mm,对侧眼为(1.96±0.38)mm,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作眼较对侧眼的ACD浅。发作眼与对侧眼相比,ACD、CBTmax、CBT0、TIA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和发作眼缓解后相比,均呈现出前房更浅,房角更窄,睫状体更薄且相对位置更加前移的解剖特征。PACG在发作眼缓解后1个月与6个月时与发作期睫状体相比,各参数差异程度又不尽相同,从发作期开始到缓解后6个月时间内睫状体经历了先增厚又变薄的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承德医学院》期刊2019-03-01)
李爱林,郭黎霞,吕爱国,崔宏宇,张志宏[2](2019)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解剖特征的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降眼压前后睫状体形态结构及位置的变化,评价睫状体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中的作用。设计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邯郸市眼科医院(邯郸市第叁医院)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方法对入选患者分别在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压下降后1个月和6个月进行双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及眼压等检查。通过测量软件对所获得的UBM图像中的睫状体参数进行测量分析。主要指标中央前房深度(ACD)、最大睫状体厚度(CBTmax)、巩膜突位点处睫状体厚度(CBT0)、距巩膜突1 mm处睫状体厚度(CBT1)、睫状体前移距离(APCB)、小梁-睫状突距离(TCPD)、虹膜-睫状突距离(ICPD)、小梁-睫状体夹角(TCA)、小梁-虹膜夹角(TIA)。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相比,ACD浅(1.73±0.21,1.96±0.38)、CBTmax短(1.07±0.13,1.16±0.06μm)、CBT0短(0.90±0.08,0.98±0.04μm)、TIA窄(1.73°±2.47°,7.12°±7.15°)(P均<0.05);发作眼与缓解后1个月相比,ACD、CBTmax、CBTO、APCB、ICPD、TCA、TIA仍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6个月后相比ACD、APCB、TCA、TIA仍有统计学差异,但差异程度不尽相同。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和发作眼缓解后相比,均呈现出前房更浅,房角更窄,睫状体更薄且相对位置前移的解剖特征。(本文来源于《眼科》期刊2019年01期)
蒲文彩,许云蕾,余志祥,马焕成[3](2019)在《元江干热河谷典型耐旱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抗旱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干热河谷植物对环境适应策略的差异性,以便筛选出优良的生态恢复植物,以元江干热河谷22种典型耐旱植物叶片为试材,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光学显微技术对植物的解剖结构进行分析,并以解剖学数量性状、转换性状及多元性状为指标对供试植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对干热河谷的适应性表现出多样性;供试植物的叶片均有明显的旱生植物特征;叶片依据是否有海绵组织的分化分为等面叶和异面叶,其中异面叶的植物占多数,有13种,等面叶植物占9种;供试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差异大,反映了植物长期适应干热环境的进化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依据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主脉直径的差异把22种植物分为5类,反映出供试植物在通气组织、输导组织以及同化组织发达程度上的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车武强,蒋雄京,董徽,邹玉宝,熊洪亮[4](2018)在《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病因和解剖特征:阜外医院18年1793例患者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锁骨下动脉狭窄(SS)的病因分布和解剖特征,为SS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1999-03至2017-06间阜外医院外周血管病房1 793例诊断为SS的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8.7±13.9)岁,男性1 166例(65.0%)。收集其基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793例SS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AS)为最常见病因(1 543/1 793,86.1%),其次为多发性大动脉炎(TA,232/1 793,12.9%),其他病因少见(18/1 793,1.0%)。>40岁和≤40岁的SS患者中,主要病因不同,前者为AS(1 529/1 594,95.9%),而后者为TA(180/199,90.5%)。且随增龄,AS所致的SS占比逐渐升高(P<0.001)。就不同性别而言,男性SS患者病因多见AS(1 120/1 543,72.6%),女性多见TA(197/232,84.9%)。AS和TA受累位置不同,病因为AS的患者中,单纯左侧、右侧及双侧同时受累比例分别为65.4%、21.9%和12.7%(左:右=3:1);而病因为TA的患者,该比例分别为52.2%、13.4%和34.5%(左:右=4:1)。病因为TA的患者SS闭塞病变的发生率显着高于病因为AS的患者(58.0%vs 19.0%),而且无论是单纯左侧(33.2%vs 17.9%)、单纯右侧(15.5%vs 2.5%)还是双侧闭塞(14.7%vs 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解剖特征方面,AS所致病变一般位于锁骨下动脉的近段(97.4%;其中近段病变为77.1%,近中段病变20.2%,全程病变0.1%);而TA所致病变最常位于锁骨下动脉的中段(88.5%;其中近中段病变29.5%,中远段病变31.4%,单纯中段病变为5.4%,全程病变22.1%)。结论:AS和TA是阜外医院18年来收治的SS住院患者最主要的两种病因,其中年龄和性别对SS的病因分布有很大影响。整体上AS的比例随着增龄而逐渐升高。与病因为AS的患者相比,病因为TA的患者中段病变、闭塞病变以及双侧病变均更为常见。(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曲玲,周亚福,焦恩宁,卢海彬,李彦龙[5](2018)在《不同枸杞属植物叶片横切面解剖结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枸杞属12个种质材料,采用半薄切片技术进行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的比较分析,对各种质的叶片厚度、叶肉厚度、上下表皮及其表皮细胞细胞壁厚度、栅栏组织厚度等10项指标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2个枸杞属种质叶片各项显微结构指标分别表现出显着差异现象。其中,宁夏枸杞种内的宁杞1号、圆果枸杞、宁杞2号、白花枸杞的叶片厚度、叶肉厚度最厚,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结构紧密度也最大;云南枸杞、蔓生枸杞、红枝枸杞上表皮最厚,厚度大于24μm,云南枸杞和红枝枸杞下表皮最厚,厚度大于20μm;上、下表皮细胞细胞壁最厚的为宁夏枸杞种的白条枸杞和圆果枸杞;而12个枸杞种质叶片结构疏松度与结构紧密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结合各种质的具体抗病性,本试验结果可为选择枸杞抗病性的组织结构指标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宁夏农林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李相文,冯许魁,刘永雷,张建伟,吕东[6](2018)在《塔中地区奥陶系走滑断裂体系解剖及其控储控藏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常规构造和岩性油气藏相比,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非常复杂和特殊,具有一洞一藏的特征。目前在断溶体研究思路指导下的储层钻遇率和投产成功率进一步提高,其中基于地震资料的断裂体系精细解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塔中地区低地震资料信噪比情况下,基于常规地震解释方法和断裂模式认识,无法有效提升断裂解释精度和深化油气藏的认识。通过分析走滑断裂体系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建立了适合塔中地区走滑断裂解剖的两类叁种模式,即右行走滑断裂模式和左行走滑断裂模式两类,局部主要发育"菱形"破碎模式、羽状破碎模式和马尾破碎模式叁种,再结合对地震资料的迭前-迭后"串联式"解释性处理和对计算地震属性时多参数的"并联式"优化,提升基于地震数据的断裂的可解释性,指导了塔中地区断裂体系的细化,并分析不同模式的差异及优劣,有效地指导并深化研究区断裂控储、控藏的认识,按地震剖面特征及断裂分型、分段研究成果将断溶型油气藏划分为"灌木形态、直立形态、选择扩溶型"叁种类型,支持了研究区油气藏效益开发。应用表明,该研究结果在塔中地区油气藏开发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有力支持了油田产能建设。(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18年05期)
张宁,敖妍,苏淑钗,刘觉非,黄曜曜[7](2018)在《文冠果花性别分化过程中形态与解剖结构特征和气象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外观形态观察,结合石蜡切片技术,同时检测气象数据,研究了文冠果花性别分化过程外部形态变化、内部解剖结构以及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1)文冠果的雄能花和雌能花在顶、侧花序上的分布差异极显着。(2)2种花在前期的形态结构无差异;雄蕊发育包括花药壁发育和小孢子母细胞时期(20d)、小孢子发生(11d),对应的外部形态分别为芽膨大至露出芽体、花序迅速伸长;雌蕊发育包括胚珠发育(30d)、大孢子发生(11d),对应外部形态为花序伸长、花蕾增大至萼片开裂。(3)雄能花和雌能花在雌、雄配子体形成期出现差异;雄能花大孢子母细胞四分体时期细胞停止分裂,外观为花蕾绿色,横径2.05~4.54mm,纵径2.99~5.32mm,此时≥K(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230.6℃;雌能花雄蕊发育异常比雄能花雌蕊发育异常出现时间晚4d。单核花粉粒在有丝分裂期呈液泡化衰败,花蕾横径12.25~18.3mm,纵径8.3~10.98mm,此时≥K有效积温264℃。研究认为,根据花芽外部形态变化,结合气象因子数据反映花芽内部结构变化,可以判断性别分化时期。研究发现,文冠果2种花都同时具有雌雄蕊,是后期雌雄蕊发育程度不同导致性别分化,故建议从功能角度分别定义为"雌能花"和"雄能花"更准确。(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吴池华,王建国[8](2018)在《乳腺低级别导管原位癌患者临床病理解剖特点及血清激素水平变化特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乳腺低级别导管原位癌患者临床病理解剖特点,以及其与血清激素水平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并手术治疗的确诊乳腺低级别导管原位癌患者101例,测定患者初诊和术后的激素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解剖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分析。结果:患者的解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左右侧乳房病变的比例相当,双侧乳房病变所占比例很小,仅4例(占3.96%);另外病变的具体解剖部位以外上象限所占比例居多,其次为内上象限。患者雌二醇(E2)水平术后下降,与初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乳房病变患者术后E2水平最高(P<0.05)。肿瘤直径超过5 cm的患者初诊E2以及E2/孕酮(Prog)值最高,而且术后两个激素指标水平也高于更小肿瘤直径的另外几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低级别导管原位癌患者E2以及E2/Prog值均可见异常增高,同时会随着治疗或病情缓解而降低;双侧乳房病变可能恢复更慢,肿瘤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内上象限等不同解剖部位与患者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不大,患者激素水平的异常情况与肿瘤大小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期刊2018年06期)
冯时[9](2018)在《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牙合)力及相关解剖特征的测量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Microsomia,HFM)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颂面畸形。目前,对该畸形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颂骨偏斜和外耳畸形的矫治以及软组织发育不良的修复重建上,对潜在的口颌功能异常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设计出一套临床实用的(牙合)力测试系统,分别对HFM儿童及同龄正常儿童均进行(牙合)力检测,研究HFM患儿的(牙合)力分布特点,分析经下颂骨牵引成骨(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后的(牙合)力变化。同时应用Mimics软件分析CT数据,研究咬肌、颗肌和翼内肌的解剖学特征,探讨HFM颌骨的不对称发育对猞力的影响及DO对(牙合)力的改变。在此基础上为建立更完善的HFM口颌系统功能评估和治疗做基础的研究铺垫,并为HFM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一、(牙合)力测量仪的设计与研发:根据HFM患儿的咬合特征,我们设计出(牙合)力测量系统,包括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高精度数字模拟转换放大器和AVR单片机进行数据转换。测得的猞力数值可以通过液晶显示端直接读出,具有简便、有效、临床实用的特点。二、HFM患儿的(牙合)力检测与分析:第一部分,在2014年5月-2018年2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外科中心以及外耳再造中心咨询和就诊的6-10岁龄、未经手术治疗的儿童中随机抽样选取正常儿童37例,和37例HFM儿童一并采集(牙合)力数据。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牙合)力测量。以第一磨牙/乳磨牙为测量点。每人进行6次(牙合)力测量,每边3次。取最大值记录为该侧测量值。同时记录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咀嚼习惯以及HFM的Pruzansky-Kaban分型。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第二部分,在2014年5月-2015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领面外科中心就诊且拟行颂骨牵引治疗的儿童中,选取未经其他手术及正畸矫正的HFM儿童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6-8岁。其中Pruzansky II型HFM患者20例,PruzanskyⅢ型2例。于术前及术后1年采集每位患者的健侧和患侧磨牙区(以第一磨牙为测量点)、健侧和患侧前磨牙区(以第一前磨牙或第一乳磨牙为测量点)及切牙区(以双侧中切牙或乳中切牙中点为测量点)进行最大(牙合)力的检测。各牙位点均测量3次,记录其中最高的数值作为该牙位点最大猞力测量值。将术前、术后1年时同一患儿的猞力测量值做自身对照分析。叁、(牙合)力相关解剖特征的测量与分析筛选出在2014年5月-2015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外科中心就诊且行领骨牵引治疗的HFM儿童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6-8岁。均为PruzanskyⅡ型HFM患者。测量其牵引器置入与牵引器取出时的CT数据资料,Minics16.0软件重建和测量咬肌、颞肌、翼内肌的体积及最大横截面积。并通过类似确定解剖给平面的方法,连接下颂中切牙近中邻接点至同侧最后一颗磨牙的远中颊尖顶绘制一条直线L。直线L的延长线与该侧下颌升支后缘相交于点B。连接角前切迹点A和点B,则将直线AB与下颌骨相交的外侧骨块面积定义为下颌角面积。通关相关软件测量术前术后该部位面积的变化,并综合咬肌、颞肌、翼内肌的体积变化进行术前、术后的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所测量的6-10岁HFM患儿(牙合)力数据显示:HFM组中,同一患儿左右侧(牙合)力差异明显(p<0.01)。患侧平均最大(牙合)力与正常同龄儿童相比具有统计差异(p<0.05),但健侧无统计差异(p>0.05)。本研究所测量的6-8岁22例接受DO的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牙合)力数据显示:术前大部分HFM患者已呈现(牙合)力左、右分布偏倚的情况(P<0.05)。术后1年上述5个牙区中,患侧磨牙区(牙合)力升高(P<0.05),而其他牙位最大(牙合)力基本与术前水平持平(P>0.05)。健侧与患侧(牙合)力的回归直线分析表明,术后患者(牙合)力偏移程度降低,(牙合)力分布的中心点向正中移动,两侧趋于对称。本研究所测量的20例HFM患儿CT数据显示,术前双侧咬肌、颞肌、翼内肌体积具有显着差异(P<0.001)。而经过牵引器牵引成骨后,患侧咬肌、颞肌、翼内肌体积与术前自身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分析20例HFM患儿患侧肌肉发现:术后咬肌的截面积减少(P<0.05);长度增加(P<0.05)。术后颞肌的截面积增大(P<0.05);长度不变(P>0.05)。术后翼内肌的截面积增大(P<0.05);长度增加(P<0.05)。20例HFM患儿术后健侧下领角区面积无明显变化(P=0.15);患侧下颂角区面积明显减少(P<0.001)。结论本研究应用(牙合)力指标来反映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的口颂系统功能。测量分析发现HFM患儿的单侧颞颌关节及下颂骨畸形的存在并不明显影响健侧咬合,却对患侧的咬合发育有明显影响;在HFM患者个体上则主要表现为猞力左右分布不均衡的特点。经过DO手术治疗后,HFM患者(牙合)力分布得到了重新调整,患侧磨牙区(牙合)力升高,使得整体的(牙合)力分布由不平衡趋于平衡。CT数据分析得出,DO对HFM患儿患侧不同咀嚼肌肉的影响各不相同:翼内肌增厚且延长;咬肌延长并变薄;颞肌仅厚度增加。而我们观察到颂骨牵引术后下颂角骨质出现明显吸收,提示DO术后的咀嚼肌群变化是骨骼延长和生理(牙合)平衡的综合作用。DO术后,HFM患儿患侧咬肌、翼内肌和颞肌生长可能发生的不同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咀嚼应力分布,建立了新的(牙合)平衡,并从总体上改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牙合)力双侧不均衡情况。故而我们提出了DO术后生理上“适应性再平衡”的理论假设,认为可以将HFM的DO治疗看作一个形态和功能的整体,既要考虑颂骨形变会造成的功能性影响,也要防止功能性因素造成的骨骼畸形复发。通过对功能和形态的统一考量,最大程度地保留DO的延长效果,同时兼顾生理(牙合)功能的调节和改建。(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5-30)
栗平,王兴国,王东海,郭芳芳,武丹妮[10](2018)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及多模态成像技术分析足底跖腱膜的解剖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临床25%-35%的跟痛症多为足底腱膜炎所致,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扁平足、跟骨骨刺生长导致的足底腱膜炎性跟痛症,而对于足底腱膜炎的其他原因在大样本的系统研究中未见报道。目的:通过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CT扫描、X射线等多模态成像技术,确定正常二维超声标准平面足底跖腱膜的解剖部位与厚度,实现对非负重位至负重位状态下足底跖腱膜弹性与足弓角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并探讨足底筋膜炎与跖腱膜弹性和足弓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健康对照组50例(双足),临床足底筋膜炎病例组100例(单足),2组均采用X射线、CT扫描获取非负重位状态至负重位状态下的足弓角,确定足底跖腱膜解剖部位,应用二维超声、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获取足底跖腱膜的厚度及弹性模量值。结果与结论:(1)健康对照组从非负重位至负重位弓顶角改变值为(16.4±4.5)°,病例组从非负重位至负重位弓顶角改变值为(10.5±3.5)°,2组足弓角变化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2)健康对照组足底筋膜厚度(2.4±0.3)mm明显小于病例组足底筋膜厚度(3.5±0.9)mm,健康对照组足底筋膜弹性模量(30.1±1.3)kPa明显大于病例组足底筋膜弹性模量(9.1±1.2)kPa,2组足底筋膜厚度与弹性模量值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3)综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结合CT成像、X射线等多模态成像技术能够从多个方面实现对足底跖腱膜形态和弹性特征的研究;足弓角变化与足底跖腱膜弹性密切相关,足底跖腱膜弹性减低可能是导致非负重位至负重位状态足弓角改变值减小的原因之一;足底跖腱膜弹性减低可能是导致足底筋膜炎性跟痛症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解剖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降眼压前后睫状体形态结构及位置的变化,评价睫状体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中的作用。设计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邯郸市眼科医院(邯郸市第叁医院)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方法对入选患者分别在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压下降后1个月和6个月进行双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及眼压等检查。通过测量软件对所获得的UBM图像中的睫状体参数进行测量分析。主要指标中央前房深度(ACD)、最大睫状体厚度(CBTmax)、巩膜突位点处睫状体厚度(CBT0)、距巩膜突1 mm处睫状体厚度(CBT1)、睫状体前移距离(APCB)、小梁-睫状突距离(TCPD)、虹膜-睫状突距离(ICPD)、小梁-睫状体夹角(TCA)、小梁-虹膜夹角(TIA)。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相比,ACD浅(1.73±0.21,1.96±0.38)、CBTmax短(1.07±0.13,1.16±0.06μm)、CBT0短(0.90±0.08,0.98±0.04μm)、TIA窄(1.73°±2.47°,7.12°±7.15°)(P均<0.05);发作眼与缓解后1个月相比,ACD、CBTmax、CBTO、APCB、ICPD、TCA、TIA仍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6个月后相比ACD、APCB、TCA、TIA仍有统计学差异,但差异程度不尽相同。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和发作眼缓解后相比,均呈现出前房更浅,房角更窄,睫状体更薄且相对位置前移的解剖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解剖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李爱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解剖特征的测量分析[D].承德医学院.2019
[2].李爱林,郭黎霞,吕爱国,崔宏宇,张志宏.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解剖特征的测量分析[J].眼科.2019
[3].蒲文彩,许云蕾,余志祥,马焕成.元江干热河谷典型耐旱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抗旱性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4].车武强,蒋雄京,董徽,邹玉宝,熊洪亮.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病因和解剖特征:阜外医院18年1793例患者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8
[5].曲玲,周亚福,焦恩宁,卢海彬,李彦龙.不同枸杞属植物叶片横切面解剖结构特征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8
[6].李相文,冯许魁,刘永雷,张建伟,吕东.塔中地区奥陶系走滑断裂体系解剖及其控储控藏特征分析[J].石油物探.2018
[7].张宁,敖妍,苏淑钗,刘觉非,黄曜曜.文冠果花性别分化过程中形态与解剖结构特征和气象因子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8
[8].吴池华,王建国.乳腺低级别导管原位癌患者临床病理解剖特点及血清激素水平变化特征的分析[J].现代医学.2018
[9].冯时.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牙合)力及相关解剖特征的测量与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10].栗平,王兴国,王东海,郭芳芳,武丹妮.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及多模态成像技术分析足底跖腱膜的解剖结构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