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整体论论文-孔帅

有机整体论论文-孔帅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整体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机整体论,瑞恰兹,整体,多元

有机整体论论文文献综述

孔帅[1](2018)在《论有机整体论诗学对当代文学理论建构的意义——以瑞恰兹有机整体论诗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整体"论是西方文论史上一个重要的诗学传统,柏拉图以降,许多文艺理论家都持有这种诗学观念。作为西方有机整体论诗学在20世纪的杰出代表,瑞恰兹全面继承并发展了西方有机整体论的诗学传统,强调整体、多元、共生、生成的有机整体论诗学观念。当我们把瑞恰兹的有机整体论诗学,特别是他的四个典型特征放到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建构语境中,能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审视当下文论建构中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失语症现象、知识生产等热点问题。(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殷金金[2](2017)在《有机整体论视角下英加登现象学美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奠基的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英加登作为胡塞尔的高足,结合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及现象学还原等方法,建立了横跨文学本体论、认识论、审美价值论的现象美学体系。这一体系奠定了英加登在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目前学术界对英加登的现象学美学已有一些研究,但对他现象学美学中所贯穿和渗透的有机整体论,却视为当然,并无特别的重视与反省。本文正是以有机整体论为视角,对英加登的现象学美学进行观照,并将此作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重点在于问题的提出,即为何以有机整体论视角切入英加登的现象学美学。英加登撰写《论文学作品》和《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两部着作的动机有二:第一,他不满当时学术界从“形式”与“内容”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方式,认为这样不能抓到文学作品的本质;第二,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表达与老师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的不同立场。英加登从现象学立场出发,借“加括号”、本质还原等手段,得出文学作品是纯粹意向性对象的多层次结构这一结论。在论述过程中,“文学作品作为有机整体”的古老概念得到了全新的解释和证明。第二部分的重点在于讨论英加登的文学本体论所体现的有机整体论思想。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有两个维度,分别是“多层次结构”和“类时间结构”。“多层次结构”是文学作品的共时维度,它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语言的语音造体层次、意义层次、再现客体层次、图式化观相层次,这四个层次使文学作品成为有机整体的“骨架”。第叁部分的重点在于论证文学认识论中所体现的有机整体论思想。文学作品的再现客体层次中存在着“未确定的位置”,它是文学作品可生长的空间。读者对“未确定的位置”进行“具体化”,使文学作品的“骨架”拥有“血肉”,并获得有机的生命力。读者对文学作品“具体化”的过程是延续的时间段。因此,“具体化”是在历时维度中展开的。英加登在讨论读者“具体化”文学作品时,也体现出了有机整体论思想。第四部分的重点在于论述审美价值论与有机整体论的关系。审美价值论是英加登晚年主要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审美价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沟通了文学作品与读者。文学作品的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审美价值质在读者的“具体化”过程中被揭示出来。这些审美价值质使得文学作品成为联系密切的有机结构的同时,散发“美的魔力”。英加登的现象学美学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观察现象学美学与有机整体论之间的内在勾连,能够确定英加登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的重要位置。他是西方美学从古典到现代的重要环节之一。他的最大特色在于不重结论而重过程,将“作品”放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中进行考察,使得理论保持适度的张力。他的有机整体论观点,对“新批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都产生了影响,且引起了不同的回应。(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7-06-05)

任雨菲[3](2017)在《谈《小说鉴赏》的有机整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克林斯·布鲁克斯是20世纪美国深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是"新批评"的杰出代表,罗伯特·潘·沃伦是美国少有的全能型作家,二人合编的短篇小说鉴赏集《小说鉴赏》是"新批评"理论方法在小说领域中的实践。《小说鉴赏》从情节、人物、主题、社会历史变革、作家、读者几方面系统讨论了有机整体论在内外部研究的应用,本文将对此进行具体分析。(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于健夫[4](2017)在《新批评派有机整体论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美新批评派作为形式主义叁大流派之一,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强调文学形式本体,注重自律性文学观的文论流派。然而,新批评派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形式主义流派。与其他形式主义流派所不同的是,新批评派提出了有机整体论思想,将文学作品视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内部各种因素相互对立调和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强调了作品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单独存在,另一方面也注重探究作品内部复杂的结构构成。其"独立自足性"、"有机整体性"和"对立调和性"等概念构成了一个联系紧密、意义丰富的具有一定结构层次的价值系统。这一系统不仅彰显着新批评纯粹的文学本体论思想,同时还闪耀着审美现代性的光芒,具有深刻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因此,本文的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新批评的有机整体论思想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考察其批评实践中所蕴含的有机整体思想并探究其对传统有机论的改写和发展;二是对新批评的有机整体论思想进行审美现代性视域下的反思和批判,借此来论证新批评派作为一种文本主义流派,并非简单强调文本形式的形式主义,而是在现代性影响下具有深刻矛盾性和复杂性的独特文论。其有机整体思想所强调的有机整体、对立调和等观点虽充满了矛盾和悖论,但却通过重建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实现了对现实世界异化的对抗,表明了新批评派始终没有放弃理论的社会功能,因此也丝毫不能掩盖新批评派在西方文论史上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7-04-10)

蔡林波[5](2016)在《论赵宜真的道教有机整体论科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末明初,高道赵宜真基于自己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和理论思考,对道教传统的有机整体论科学思想,进行了新的概括和深化阐释。他提出了"唯道集虚,本无二致"的有机宇宙论、"品物流行,各具太极"的自然物质观以及"形神交涉、有无相制"的心物统一论思想。整体来看,赵宜真的科学思想及方法论,极为注重有无、内外、心物关系的高度统一,是对道教传统有机整体论科学思想的深度理性化表述。(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6年09期)

孙玲玲[6](2015)在《薇拉·凯瑟作品的有机整体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正经历着分崩离析的痛苦,各种文艺思潮迸发,许多现代流派的作家用现代的笔法、技巧书写着"现代"的体验。薇拉·凯瑟似乎与众不同。她以一种怀旧抒情的笔调缅怀着拓荒者的故事,仿佛与"现代"格格不入。然而,仔细阅读她的作品就会发现,凯瑟正是在回应着现代的体验。如果说现代的社会生活四分五裂,那么凯瑟笔下拓荒者们的世界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机整体论在二十、二十一世纪得到了重新关注。薇拉·凯瑟的作品中有着浓重的有机整体倾向。生态研究的泰斗,凯瑟研究专家劳伦斯·布伊尔在总结对凯瑟的研究时就把有机整体观作为今后凯瑟研究的重点领域。然而现在对凯瑟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化、生态、女性批评等领域,较少探究凯瑟作品背后的有机整体倾向。因此在本篇论文中,作者试图论证薇拉·凯瑟的作品与有机整体观的关联。本论文选择了其叁部在各个时期最能体现这种关联的作品,运用有机整体论的相关理论或观点来进行具体文本分析。从小在西部草原上长大的薇拉·凯瑟在最初进行文学创作时,很自然地将她的个人体验融入了作品。虽然人偶有迷失,但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是和谐一体的。自然帮助人找到自身。而中年的凯瑟历经了种种伤痛之后发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分裂。她在作品中表达了这种分裂之痛与对有机一体的渴望。晚年的凯瑟回归了些许的乐观,她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过去与更遥远的土地—17世纪的魁北克,试图在那里实现有机整体的理想,以作为对现代分裂之痛的救赎。凯瑟的早期作品《我的安东尼娅》可以看作是主人公安东尼娅寻找她在大自然的整体中的位置的旅程。在当下的文论环境中,深层生态学坚信有机整体的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但并不仅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及其它生存状态。主人公安东尼娅一步步通过"归属的认同"和"亲属的认同"逐渐找到她作为部分在整体中的位置,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成为"大地女神",并最终完成自我。在其中期作品《教授的住宅》中,住宅是核心意象,论文选择与凯瑟同时期的着名有机建筑学家弗莱克·赖特关于有机建筑的观点。圣彼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分离相冲突,精神生活遭到碾压。中年的圣彼得感到年轻时的那个男孩(圣彼得自己)已经离开了自己,他期盼与这个小男孩的重聚。赖特在其建筑理论中特别提到建筑应当与视野有关,既要有向内的视野—也就是精神生活,也要有向外的视野—也就是向外连结的社会生活。蓝方山的故事给他提供了一线希望,然而乔迁新居却让他深陷于困境之中。凯瑟的晚期作品《岩石上的阴影》写的是法国人移民到魁北克的故事。同时期的有机整体科学家弗雷德里克·克莱蒙特在生态学上提出了"最大共同体"的理论,并声称人类的移民也与植被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过程相仿。《岩石上的阴影》中移居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追求与加拿大的土地融为一体,并在内部加强团结,最后终于形成一个"最大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来自于不同背景的个体在旧有文化的基础上保持与新环境的一致。他们形成的整体大于他们作为部分的总和。就像一棵棵移植的树木,这个共同体在新的土地里慢慢生根成长,最终开出了茂密繁花。通过描写主人公对于有机整体的追求,薇拉·凯瑟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分离的抨击。现代生活里的分裂令人失望,而拓荒者们的生活则提供了一种田园式牧歌。在那里,人终于与环境、与他人、与自身和谐为一。(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08)

李国德[7](2015)在《东西方诗学中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境论和有机整体论是东、西方诗学的传理论。然而,意境论与典型论的研究比比皆是,典型论主要是小说的研究范畴。作为西方基础文类是戏剧和诗歌的研究范式应是有机整体论。因此,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的比较研究就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5年05期)

李国德[8](2015)在《有机整体论视域下哈姆雷特形象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莎评史上,哈姆雷特一直被认为是"延宕王子"的形象,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许多莎评着述研究分析"延宕"的原因,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因此所得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在有机美学视域下,细读文本就会发现哈姆雷特并不缺少行动。(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06期)

曲宁[9](2014)在《西方文论史中的有机整体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整体论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是非常古老的一支。它随其它最早的诗学理论(如摹仿论)一道诞生,并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经历多次重要的演化发展,标识着文学观念在不同时代的转变。它发轫于亚里士多德诗学,后被诸多流派借用化用,发展出许多的分支和变体。发展至今,这个原初比较质朴的理论已经和不计其数的文学观念相缠杂,涉及到众多重要的理论问题,比如创作的灵感问题、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文本的闭合性问题、文学语言的张力问题等等。本文以史为线索,将文学的有机整体论划分为古希腊诗学、新柏拉图主义、十八世纪历史主义、浪漫主义、生命哲学、心理学、新批评等七个发展阶段,对每一个阶段围绕有机整体论展开的主要理论问题、隐喻性术语、文学研究的侧重做出切近的分析,审视同一文学观念在不同理论语境下的微妙变迁,借以开辟一个新的探索文学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陈玉[10](2014)在《格里芬有机整体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资料财富,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个性的消解,消费的异化、经济增长癖等等问题。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机械集合整体论批判的基础上,超越现代性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个人中心主义,在解构后现代主义创造的空白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有机整体论。论文从时间角度系统性的探索整体论的发展脉络以及内涵:整体论的发展从古希腊朴素整体论、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的整体论思想、现代性机械集合整体论一直到后现代科学中的生态整体论思想依据;格里芬有机整体论以怀特海的泛经验论为本体论肯定了自然和科学中的经验自决性,否定现代性的感性直觉论,对现代性通过反复实验获得真理持质疑的态度。格里芬有机整体论是一种不同于现代性的新的思想范式,统一了科学与人文的对立,恢复了主体性在自然存在的地位,强调自然的整体生态性,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哲学层面上的理论指导。但因机整体论缺乏实践性;泛经验论的神秘色彩以及对有机整体论科学依据的质疑,使得格里芬有机整体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4-04-01)

有机整体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奠基的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英加登作为胡塞尔的高足,结合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及现象学还原等方法,建立了横跨文学本体论、认识论、审美价值论的现象美学体系。这一体系奠定了英加登在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目前学术界对英加登的现象学美学已有一些研究,但对他现象学美学中所贯穿和渗透的有机整体论,却视为当然,并无特别的重视与反省。本文正是以有机整体论为视角,对英加登的现象学美学进行观照,并将此作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重点在于问题的提出,即为何以有机整体论视角切入英加登的现象学美学。英加登撰写《论文学作品》和《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两部着作的动机有二:第一,他不满当时学术界从“形式”与“内容”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方式,认为这样不能抓到文学作品的本质;第二,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表达与老师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的不同立场。英加登从现象学立场出发,借“加括号”、本质还原等手段,得出文学作品是纯粹意向性对象的多层次结构这一结论。在论述过程中,“文学作品作为有机整体”的古老概念得到了全新的解释和证明。第二部分的重点在于讨论英加登的文学本体论所体现的有机整体论思想。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有两个维度,分别是“多层次结构”和“类时间结构”。“多层次结构”是文学作品的共时维度,它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语言的语音造体层次、意义层次、再现客体层次、图式化观相层次,这四个层次使文学作品成为有机整体的“骨架”。第叁部分的重点在于论证文学认识论中所体现的有机整体论思想。文学作品的再现客体层次中存在着“未确定的位置”,它是文学作品可生长的空间。读者对“未确定的位置”进行“具体化”,使文学作品的“骨架”拥有“血肉”,并获得有机的生命力。读者对文学作品“具体化”的过程是延续的时间段。因此,“具体化”是在历时维度中展开的。英加登在讨论读者“具体化”文学作品时,也体现出了有机整体论思想。第四部分的重点在于论述审美价值论与有机整体论的关系。审美价值论是英加登晚年主要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审美价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沟通了文学作品与读者。文学作品的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审美价值质在读者的“具体化”过程中被揭示出来。这些审美价值质使得文学作品成为联系密切的有机结构的同时,散发“美的魔力”。英加登的现象学美学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观察现象学美学与有机整体论之间的内在勾连,能够确定英加登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的重要位置。他是西方美学从古典到现代的重要环节之一。他的最大特色在于不重结论而重过程,将“作品”放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中进行考察,使得理论保持适度的张力。他的有机整体论观点,对“新批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都产生了影响,且引起了不同的回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整体论论文参考文献

[1].孔帅.论有机整体论诗学对当代文学理论建构的意义——以瑞恰兹有机整体论诗学为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殷金金.有机整体论视角下英加登现象学美学研究[D].宁波大学.2017

[3].任雨菲.谈《小说鉴赏》的有机整体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

[4].于健夫.新批评派有机整体论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5].蔡林波.论赵宜真的道教有机整体论科学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

[6].孙玲玲.薇拉·凯瑟作品的有机整体论解读[D].南京大学.2015

[7].李国德.东西方诗学中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比较研究[J].学理论.2015

[8].李国德.有机整体论视域下哈姆雷特形象新解[J].名作欣赏.2015

[9].曲宁.西方文论史中的有机整体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0].陈玉.格里芬有机整体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4

标签:;  ;  ;  ;  

有机整体论论文-孔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